马蕾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智慧的结晶,是现代艺术不断发展的源泉。学习民间美术是体会民间美学与民俗文化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就目前中高职民间美术课堂教育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民间美术作为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必修课,屡屡遭遇被忽视的尴尬。如何改变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民间美术是相当具有感染力的艺术类型,其所蕴涵的审美元素和它发自劳动人民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是任何其他艺术种类所无法匹敌的。因此,在组织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所具有的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并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自觉地喜欢上民间美术。为此,教师首先应熟悉并热爱民间美术,并且通过讲述或演示流露出这种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除此之外,如何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因素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为课堂情境的设计是刺激学生产生情感的最主要的外在因素,它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民间美术地域性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风格差异、蕴含的主题思想或情绪情感的不同等。精心设计课堂环境、教学结构,以及讲述的语气、表情等,有针对性地选择画面、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只有当课堂情境的各个环节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苗族刺绣时,用深情的话语介绍苗族刺绣特点,同时播放以苗族歌曲为背景音乐的贵州苗家人生活的画面,讲述考察苗寨时观察到的苗族人生活细节,从一开始就将学生们带入有着浓厚少数民族气息的情境中,结果学生们完全沉浸其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苗族刺绣有了更感性、深刻的认识。
二、帮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
中国的民间美术受民俗文化的影响,作品大多以“福、禄、寿、喜、平安、富贵”等概念为核心,其内容主要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中各方面的美好愿望。例如,年节喜庆盼望“大吉大利”“五谷丰登”,婚嫁寿诞期望“花好月圆”“松鹤延年”,出门希望“一帆风顺”,做生意祈求“招财进宝”,科考时想“喜鹊登枝”等。作品的表现方法以采用借形或借音寓意的手法为多,蕴涵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及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是很难读懂民间作品蕴藏的内涵的。比如蟠桃、松柏、白鹤象征长寿,西瓜、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牡丹象征富贵,鸳鸯象征爱情等;梅花五瓣寓意五福,并蒂盛开的花朵、比翼齐飞的鸟蝶寓意幸福的爱情等。如果不让学生弄明白这些,他们怎么能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魅力呢?
三、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实践练习
由于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材料简单易得,造型方法大多质朴、夸张,与专业的艺术设计中严谨的学科性与客观性大为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去掉了束缚学生思维的羁绊,给予他们广阔自由的创造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民间美术内容的特点,结合生活的需要,启发并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大胆实践。例如,本学期进行民间美术实操练习时,正值炎炎夏日,笔者以如何设计改造属于自己的个性T恤为出发点,教学生进行扎染和蜡染,鼓励学生大胆创造。结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除了掌握老师教给的简单方法,还自己延伸出许多十分有趣的图案。课后笔者将比较好的作品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将各种极具民族美感的衣服穿在身上,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成就感。事实证明,实践是民间美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课堂效果。
四、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因受地域差异的影响,表现形式、作品风格等千差万别。如何缩短学生与民间美术的距离,有效地提高民间美术的课堂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本地域的优势和特点,合理地调整民间美术教学内容。教师遇到不懂的可以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到教室给学生讲解。这样让学校教育达到走出去、请进来的目的,既充实了民间美术教学内容,又拉近了学生与民间美术的距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贴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例如,笔者在讲解河南民间泥玩泥咕咕的时候,请班上来自鹤壁的同学为大家讲述去浚县游玩庙会的经历,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作品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平时很少见到的民间美术作品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那么遥远。
我国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民间美术中的色彩、图案、情感表达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享受,是我们进行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作为一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唤起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让他们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能构成世界,也只有民族的才能唤醒世界、发展世界”。这样才能改变目前民间美术教学的现状,实现民间美术教学的目的。■(责编 李亚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