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辉 张 冰 沈丽华 马燕娟
230例精神障碍患者对精神药品的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杨 辉 张 冰 沈丽华 马燕娟
目的 了解精神障碍患者对精神药品的认知与使用现状, 为促进合理使用精神药品提供参考。方法 230例出院仍使用精神药品的患者, 对其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其用药状况。结果 48.7%的患者不了解精神药品, 习惯使用药品进行催眠的占21.7%, 清楚此类药品减药方法的占34.3%。结论 建议加强精神药品的知识宣传, 提高患者对精神药品的认知水平, 医务人员应发挥优势, 对患者进行及时教育和指导。
精神药品;使用现状;精神障碍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3月230例诊断为精神疾病的出院患者中仍在服用BZD类药品的相关信息, 其中男82例, 占35.7%, 女148例, 占64.3% , 年龄36~55岁, 占59.8%, 56岁以上占21.5%, 35岁以下占18.7%, 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占39.2%, 高中或中专占22.4%, 初中占16.4%。自设随访记录单, 对其进行出院后的电话用药随访。
1.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BZD药品的认知情况、使用情况、使用药物时间及方法、是否了解精神药品、是否习惯使用药品进行催眠、是否主动要求医师开具药品及清楚此类药物的减药方法等。
2.1 患者对BZD药品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习惯使用药品进行催眠50例, 占21.7%;主动要求医师开具药品70例,占30.4%;家中常备精神药品66例, 占28.7%;入院前使用精神药品77例, 占33.5%。其他均为否或不详。
2.2 患者对BZD药品的认知情况 被调查者对BZD药品的了解情况反映其对精神药品的认知现状。了解的为118例,占51.3%;当前药品使用合理41例, 占17.8%;清楚此类药品减药方法的为79例, 占34.3%。其他均为否或不详。
精神疾病大多伴有焦虑和抑郁, 对本院BZD类药品患者的认知上进行分析得出。患者容易走两个极端:①不了解BZD类药品, 长期使用;②不敢用, 怕上瘾;只有部分患者能够较正确地使用。故在此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上还应加大对患者的宣教力度, 要做到恰到好处地使用该类药物。
BZD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效果, 而且比较安全。因而使用日益广泛, 目前已经基本上替代了传统的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物, 然而长期使用BZD也会产生躯体依赖。因此患者在使用BZD类药物3~6个月后, 应缓慢逐渐停药。避免出现严重的躯体戒断症状。精神障碍、药物滥用、躯体疾病治疗原则: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间断给药, 2~4次/周;连续用药不超过3~4周;逐渐撤药[2]。其中短效药物比长效药物更慢撤药。近年来, 一些非苯二氮类药物也迅速发展。但无论选择哪种药物, 都要注意短期使用, 以免形成药物依赖。就抗焦虑而言, BZD抗躯体焦虑效果好, 而抗精神焦虑效果差。焦虑缓解后, 一般宜用最低有效剂量维持。停药时应该缓慢减量, 经数周才完全停掉, 否则会出现停药综合征。若失眠不明显, 白天用2/3剂量、晚上用1/3剂量。
在临床中为加强BZD药物的合理使用, 应建立起相应的应用原则:如告知患者BZD可能需要使用的时间;撤药症状和维持停止治疗时逐渐撤药的重要性;不宜长期使用, 必要时可间歇轮替用药。还应解释成瘾和适当治疗性使用时伴有的某种程度的躯体依赖之间的区别。在不联用成瘾药物的情况下, BZD罕见成瘾, 其发生率比反跳和撤退少得多, 基本上不成为问题, 将这一点告诉患者往往能解除顾虑, 增加合作。减药, 总的指导原则是每1~2周减少剂量10%~25%,药物减量的前半部分减到初始剂量的50%通常更容易些, 后半部分的减量则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
综上所述, 患者在停药时应使用与治疗时使用的同一种BZD, 但因为撤药症状在停用短效药物时要比停用长效药物时会更加严重, 所以可先使用长效药物替代治疗以减轻撤药症状, 之后再逐渐减少长效药物的用量。在长期治疗期间,医师应定期评估继续治疗的必要性。
[1] 邓家佩, 翟长平, 廖长平, 等.精神科住院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现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 17(1):31-33.
[2] 潘博.神经精神药理学.国外医学情报, 2004, 25(9):4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201
2015-01-09]
830001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