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淼
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手术清扫分析
吕淼
目的 研究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清扫的效果。方法 214例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均将胸肌间淋巴结单独送至病理实验检查, 观察胸肌间淋巴结转移与肿瘤 TNM 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等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214例乳腺癌患者中, 胸肌间淋巴结单独送检者151例, 检出胸肌间淋巴结者20例, 检出率为13.25%;胸肌间淋巴结转移者7例, 转移率为4.64%;腋窝淋巴结者胸肌间淋巴阳性率为11.11%(7/63)。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 TNM 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影响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TNM 分期较晚、腋窝淋巴结转移, 临床应该常规实施胸肌间淋巴结的手术清扫、单独病理送检。
乳腺癌;胸肌间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手术清扫
胸肌间淋巴结也称为Rotter’淋巴结, 是顺着胸肩峰动脉及胸外侧神经的胸肌支病发于胸大小肌部位的淋巴结[1],通常收集源于乳腺后方的淋巴液流进锁骨下淋巴结。虽然胸肌间淋巴结的引流量非常少, 但是也可能成为乳腺癌转移、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胸肌间淋巴结进行常规清扫, 已经在临床治疗中获得广泛认可。现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214例乳腺癌患者, 进一步探析影响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清扫的预后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214例乳腺癌患者, 均为女性。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49.83±9.40)岁。全部患者初治前均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得以确诊, 没有接受新辅助化疗前的患者直接实施手术治疗;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病期比较早的患者也可直接实施手术治疗;适合新辅助化疗治疗的患者, 实施2~4个周期不同方案的治疗。手术治疗前, 全部患者均接受腋窝全乳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治疗, 然后有151例单独送病理实验检查。TNM 分期:0期者5例, Ⅰ 期者30例,Ⅱ期者86例, Ⅲ期者30例。肿瘤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者3例, 大汗腺癌者1例, 腺样囊性癌者2例, 导管内癌者6例,黏液腺癌者9例, 髓样癌者22例, 单纯性癌者31例, 浸润性小叶癌者8例, 浸润性导管癌者132例。
1.2 病理检查 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胸肌间淋巴结、腋窝组织以及乳腺标本分别送至病理实验检查[2]。回顾性分析肌间淋巴结转移与肿瘤 TNM 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等情况之间的关系, 及手术清扫的预后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情况 本组214例乳腺癌患者中, 胸肌间淋巴结单独送检者151例, 包括未接受新辅助化疗者97例, 接受新辅助化疗者54例。检出胸肌间淋巴结者20例, 检出率为13.25%;胸肌间淋巴结转移者7例, 转移率为4.64%;腋窝淋巴结者胸肌间淋巴阳性率为11.11%(7/63)。
2.2 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运用 Logistic 单因素回归分析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 患者TNM分期为0~Ⅲ期, 0期:胸肌间淋巴结阴性者5例, 无阳性者;Ⅰ 期:胸肌间淋巴结阴性者30例, 无阳性者;Ⅱ期:胸肌间淋巴结阴性者84例, 阳性者2例(2.33%);Ⅲ 期:胸肌间淋巴结阴性者25例, 阳性者5例(16.67%)。可见, TNM 不同病理分期, 胸肌间淋巴结的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理分期越晚, 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率越高。本组63例腋窝淋巴结转移者中, 腋窝淋巴结0个转移36例, 胸肌间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6例, 无阳性;1~3个转移15例, 阴性者14, 阳性者1例(6.67%);4~9个转移7例, 阴性者5例,阳性者2例(28.57%);≥10个5例, 阴性者1例, 阳性者4例(80.0%)。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个数越多发生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新辅助化疗的影响 97例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中,阳性者5例, 阳性率5.15%;54例接受新辅助化疗者中, 阳性者2例, 阳性率3.70%。可见, 新辅助化疗对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报道发现, 乳腺癌通常复发在胸肌间淋巴结, 不管其他预后因子的情况如何, 胸肌间淋巴结肿瘤浸润均是临床预后效果差的标志, 并且有些专家建议把乳腺癌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归于TNM 分期N3[3]。本次试验中, 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率为4.64%, 腋窝淋巴结者发生胸肌间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1.11%, 同时, 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量越多发生胸肌间淋巴结的几率越高。TNM 分期中0期、Ⅰ 期患者胸肌间淋巴结没有转移;Ⅱ 期、Ⅲ期患者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33%、16.67%, 说明TNM 分期越晚。胸肌间淋巴结的阳性率越高。由上述结果可知, TNM 分期越晚、腋窝阳性淋巴结数量越多发生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高, 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总之, 影响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TNM 分期较晚、腋窝淋巴结转移、适合新辅助化疗等, 临床应该常规实施胸肌间淋巴结的手术清扫、单独病理送检。
[1] 张亚伟,沈坤炜,沈镇宙,等.1837 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多因素预后分析.上海医学, 1999, 22(1):22-26.
[2] 杨波,刘斌,蒲永东,等.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影响及临床意义.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12):2100-2102.
[3] 范小庆,熊秋云,雷秋模.乳腺癌胸肌间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实用癌症杂志, 2013,28(3):260-26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084
2015-04-10]
132600 吉林省舒兰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