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一群“插班生”,其中有高考失利者,也有不少来自企业的青年,他们选择以插班听课的方式进入学院学习,不被纳入学籍管理,但被编入正规班级,与全日制学生一起上课生活,甚至连军训都须参加,而毕业时只能获得学院提供的一纸证书,记录着他们在校所修课程、学分和成绩等。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一些学生表示主要是为了以后职业的发展。根据学院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校的“插班生”近400人,如果不是出于管理问题加以限制,肯定不只这个数字。
在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工作连年遭遇“生源危机”的现实窘境中,这无疑释放出了一个利好的信号。其实,“生源少”本不过是一个表象,不合理的门槛设置才是根本。“生源锐减”对部分高职院校可能是一种危机,而对整体的职业教育发展可能是一个转型的良机,能够倒逼改革现有的高考招生模式。
回归职业教育的本源,它本就不是比本科“低一个档次”的学历教育,不是后高中教育,也不是终结性教育。相反,它应该是终身教育,是极具职业培训特色的教育,不仅仅为青年而设,更是对有学历文凭补偿需求的人开放,对那些为了适应工作需求而重新走进校门学习新知识、新专业的人敞开大门。职业教育体系本应该体现出更多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化。
但是,当下的体制已经约束了高职教育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发挥,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仍然遥遥无期,政府直接插手高职院校具体事务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同时扮演着高校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多重角色,从招生政策、生源指标、经费统筹、专业设置、评估评价等都规定得过死,这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挫伤了办学积极性,“千校一面”或成为国内高职教育办学的特色。
近年来,本科生、硕士生、企业青年、复转军人等进入高职“回炉”的新闻屡见报端,随着部分省市注册入学、单独考试、对口单招等政策的实施,生源的多样化在高职院校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三中全会有关决定的指导思想,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笔者认为,在高职教育领域,转型即意味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和范畴应该进一步扩展,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之间的关系应紧密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之间的界线也应淡化,满足社会成员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毋庸置疑,这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以建立多元、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灵活的制度体系是激发高职办学活力,让高职院校走的更远的推动力,唯有变革固有的僵化体制,才能真正达成学校、社会和学生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