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媒体下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意义

2015-02-02 21:37熊敏
采写编 2014年6期
关键词:主义受众时代

熊敏

新闻专业主义其基本核心是“公共服务”精神:报道客观、公正、真实、全面,为公共服务,自由与责任相伴随,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它所体现的是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与理想。自媒体即“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 在网络中各自意见发表所形成的是人人信息制造与传播的景象。即使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人力量的凸显,新闻专业主义仍旧是有必要存在。

一、专业与草根同样受用

传播者职业理想是否还要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新闻专业主义作为理念与自媒体时代并不冲突。作为人而言是观念的动物,不管是媒体从业人员还是所谓的草根阶层,对于新闻真实、客观等基本诉求没有改变。其次是在自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并不会抹杀新闻专业主义,反而是新闻专业主义普及的助力。第一,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潮水中,新鲜、富有质感的新闻是人们渴望的,作为普通民众因其天然的自由,缺少了职业者的束缚,其传播的新闻也天然带有怀疑的属性。媒体从业者因自身专业性,在传播中占据可信度优势,但同时为了保证竞争优势,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必然会加强。既然被冠名“精英”,只有走一条更加专业化的道路,才能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第二,草根传播者能够有效弥补媒体从业者的短板。对于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一个过程,而记者的单枪匹马比不过群众的众志成城。在记者报道一则新闻后,有越来越多人能够参与发表言论,特别是其中的学者、专家、新闻当事人等,富有见解的点评与补充,对于新闻事件的全面、客观、理性的再还原,保证与促进了新闻的真实性与专业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记者报道额外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普通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媒介素养的养成,在间接中提升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普及与运用。

二、受众分享的需要

互联网基于数字化技术,速度快,内容丰富,传播成本低,无论是简短的几句话,还是长篇大论,只要在电脑或手机里点发送键,“出版”就产生了,只要在文本下面点个“赞”,自我的评论也随之表达出来。“零成本”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出版商或者新闻记者。但自由并不绝对,辩证法指出相对自由的滥觞导致的只会是问题。过去有“三人成虎”之说,而现今人人间的频互动则导致真实更加难以确认,信息超载使人们越加缺少能力和精力去找寻自己真正所需,且对于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越加矛盾化。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出品的“谣言狙击榜”中搜寻最近的虚假新闻,“网传东莞发生枪战多人伤亡”,“专修楼房漏水面包车拉娃娃”,“微信盛传沐浴露恐诱发乳癌”等,新闻噱头十足,确切性无法判断,真假难辨。

通过“谣言狙击榜”可见不少传播者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的认识,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有些甚至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兜售新闻。在自媒体时代,传播的自由不可否认地间接导致传播的虚假、功利,而公众却不再是被动的“看客”,真假难辨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病毒式散布出去,所造成的影响或大或小,但传播一方诚信或是智慧的丧失是一定的。受众信息的分享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有着天然的情感在其中,无论是关怀国家大事,还是着眼于周边小事,所基于的是人本能的关爱。人是道德动物,当弱势与强势相抗衡时,受众基于本能,自然而然挺出扶助弱小,但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关怀被给予欺骗,自己甚至是“好心”参与了骗局,那造成的损失难以用物质来衡量。受众所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每天接受到真实、客观的信息,而不是被蒙蔽,被误导,即使是在李普曼略带悲观色彩的“拟态环境”中,对于真实、客观、负责任的新闻报道也是强调的。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发光发热的自媒体时代,受众更加的需要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一个把好关了的真实新闻。

三、媒体公信力的需要

传统媒体注重内容的推广,其传播模式主要是新闻媒体把新闻“推送”至受众一方。“推送”并不是一个自然的流动,传统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生产机构中的一部分,自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总是存在着“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把持媒体的运营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失去独立性,媒体仍旧有着自由报道的权力,但这只有立在尊重规范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公信力。例如2013年《新快报》“请放人”事件,未经信息真实性的核实,肆意利用报纸影响力来号召舆论审判,造成《新快报》形象受损,公信力大打折扣。而现今传统媒体纷纷转型,融合新兴媒体,“推送”新闻变成了受众“拉取”、“产生”新闻,受众认知的无限分享对传统媒体信息是一种补充与丰满,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也有一定的帮助,例如网民的多渠道信息使得《新快报》“请放人”事件最后得到事实的真相。但我们也要意识到现今是一个谁先赢得注意力的时代,“粉丝经济”成为媒体的权威指标。虽然人人都可以发起言论,但“一旦某个媒介超出一定规模,必然有人建立名声。”[2]微博大V即是很好的体现。微博大V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实名制、影响力等),基于信任与专业的认可,在发表言论时容易成为了微博上的意见领袖,所引起的舆论反响是十分剧烈的。这些人,对于社会公共事业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但在2013年,公安部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中网络上一批“大v”比如薛蛮子、记者刘虎、傅学胜(上海)等相继被抓[3]造成了网民信任感大波动,曾经崇拜的“自由战士”倒下给予我们的是警醒,即使是这样一个自我代言的时代,公民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坚信专业与精英,摒弃束缚的社会“自由人”也无法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与社会责任。无论是专业的媒体还是公众自我代言,维持媒体或是自身的公信力仍旧是需要新闻专业主义。

四、中国发展的需要

新闻专业主义若从源头来看,是十足的舶来品。如若对西方新闻史了解一二,我们不难发现,新闻专业主义即使是在它的诞生地也经历了一番的波折才被普及与认可。虽然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同步,但基于特殊的国情,主导的新闻理论是宣传新闻主义。在起初,新闻专业主义是被认作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品,整体上是反对与批评。但如同马克思理论所指出的,运动是绝对的,中国的新闻主义也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通,新闻消费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等理念在中国生根发芽。正如学者李保军所指出的,2005年“博客时代”的开启,“自媒体”使得中国的“新闻主义”有了新的复杂变化,“民众新闻主义”产生并与“新闻宣传主义”、“新闻商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构成“四元化”结构。[4]新闻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宣传主义为主导地位是不容改变,但在今天公众通过网络就能轻轻松松“出版”,公众自我意识的不断提升,媒介素养的普遍增强,使得新闻传播的强宣传与教导性日渐被时代所改造。人们所希望的是这样的“新闻”:人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声”,在真实、客观的内容中找寻自己所需,以理性维护公众利益,以勇气为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传统宣传新闻主义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障碍,中国欲成为强国,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摆脱老旧单一的宣传思想,融入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进行改变。中国新闻正在逐步改革,媒体机构由政府监管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中国共产党以最权威的文件第一次加以确认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5]中国的宣传新闻主义正形成一种“发展新闻主义”:把专业新闻主义的理念、专业新闻主义的操作方法作为发展的具体观念与方法,政治属性、产业属性从属于、服务于公共属性,新闻传媒成为社会公器,遵循新闻本位的原则与要求。[6]实现“中国梦”需要过程,但从中也体现了在自媒体时代,结合中国国情,新闻专业主义仍旧是有存在的必要性。

即使是在自媒体时代,传播者仍旧有着基本的新闻理念,公众对于新闻的真实、客观,为社会公共负责的诉求也不会改变,而且面对信息的繁杂,“质高而优”的新闻内容也越发的受欢迎。技术的更新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模式,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变化,并且对新闻业进行改革,传统的宣传新闻主义本位也会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吸收专业主义的精华。从总体来说,现今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并不会消亡,反而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情况下进一步的深化与重构。

参考文献:

[1]Chris Willis,Shayne Bowman.We Media [M].美国:The Media Center,2003年7月

[2]美.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

[3]谢耘耕.陈虹.《新媒体与社会(第八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

[4]杨保军.《“后新闻业时代”开启后的中国“新闻主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5期.2014年9月

[5]李良荣.《艰难的转身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共和国60年新闻媒体》.[J]《国际新闻界》.2009.9

[6]杨保军.《“后新闻业时代”开启后的中国“新闻主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5期.2014年9月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主义受众时代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新经典主义
都是主义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