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物研发高层论坛”专家观点

2015-02-01 07:19药学进展编辑部
药学进展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药药物临床

《药学进展》编辑部

·观点荟萃·
COLLECTION OF VARIED VIEWPOINTS

“创新药物研发高层论坛”专家观点

《药学进展》编辑部

对2015年1月30日召开的“创新药物研发高层论坛”的专家报告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从事药品注册、创新药及仿制药研发、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及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工作的人士提供信息参考。

创新药;仿制药;药品注册;GCP;GLP

2015年1月,由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处与《药学进展》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创新药物研发高层论坛”在中国药科大学召开,来自政、产、学、研、用各领域的专家围绕“创新与专利药研究热点及国内外进展趋势”、“药物临床新进展”、“GLP工作现状与创新工作的结合点或影响”、“针对药品国内注册法规的建议与意见”、“2015年药物研发热点方向与展望”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医药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重。探寻潜在的突破性药物及技术,无疑是推进制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此次召开的研讨会为各领域精英交流新药研发经验、展望2015年药物研发热点、把握新药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和注册申报的最新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对于企业应对新政策、新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有着非凡的意义。现撷取部分专家精彩报告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议题:创新药物研究热点及国内外进展趋势

专家介绍:

陆涛,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新药分子设计与合成。现担任国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通讯评议专家、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论证中心评审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江苏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报告题目:激酶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专家观点: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针对肿瘤细胞内异常信号转导系统为靶标的靶向药物研发,由于其靶点明确、副作用小、容易控制和可口服等特点,取得了重大突破,各类激酶抑制剂相继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据汤森路透Cortellis数据库统计,至2015年1月,全球已上市的激酶类抗肿瘤药物总数已达55个(包括小分子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仍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达2 581个,全球已申请激酶抑制剂类专利13 232件。目前激酶类抗肿瘤药物主要面临三大问题:1)耐药性;2)单靶点和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的选择;3)个性化治疗和激酶类药物的评价指标。

至于具体激酶靶标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1)Bcr-Abl、EGFR、PDGFR、VEGFR、HER-2、ALK等传统激酶靶点已有多个药物上市,me-too品种的研发逐渐放缓,我国也有30多个化合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扩展适应证、克服耐药性、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2)FGFR、c-Met、HER3、Hedgehog等靶点吸引了不少的研究;3)目前PI3K/Akt/mTOR、RAS/RAF/MEK/ERK这2条信号通路研究最为火热,我国也将其列入重点研究方向加以引导;4)涉及细胞周期调控的靶点在停滞几年后开始有了大的突破,最令人瞩目的是选择性CDK4/6抑制剂,已经有1个分子上市、2个分子推进到后期开发,这无疑会带来新一轮的以调控细胞周期为靶标的激酶抑制剂的研究热点。

专家介绍:

张慧,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集团产品与解决方案专家,具备10年以上专业化处方药品牌管理和新产品战略规划的工作经验,主要负责生命科学领域企业、高校及研发单位信息咨询服务。

单位简介:

汤森路透集团是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旗下生命科学事业部致力于为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创新、合作提供强大的专业信息解决方案。结合制药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和工作流程,汤森路透生命科学事业部提供数十个世界一流的数据库和定制化服务,覆盖药物从早期发现到专利到期最终变成仿制药的整个生命周期。

报告题目:糖尿病领域的新药进展

专家观点:

糖尿病领域新药活跃,全球市场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与2013年销售金额363亿美元相比,预计2019年全球降糖药物的销售金额将增至601亿美元。其中,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市场份额将由57%下降至48%;而新机制降糖药物占非胰岛素类药物的市场份额将显著增长,预计由78%增至91%。未来10年中,胰岛素及其类似物、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SGLT-2拮抗剂将陆续因主要药物专利到期的原因,销售金额达峰值后呈下降趋势,但它们仍为降糖领域主要的药物类别。从2013年到2019年,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西格列汀将始终保持领先,占据销售金额前3名;利拉鲁肽、地特胰岛素、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固定复方制剂增长明显;沙格列汀、甘精胰岛素新剂型Toujeo、艾塞那肽缓释制剂Bydureon、达格列净等将有望超过10亿美元。

治疗指南发生变化,临床存在未满足需求。自2006年起,肠促胰素机制相关的药物在临床指南中的治疗地位不断提升,由最初的“减轻体质量、昂贵、经验减少”,到“特定选择”、“二线选择”、“仅次于二甲双胍的优选药物”,直至2015年ADA和EASD联合发布的2型糖尿病管理指南中“两药或三药联合治疗选择”。最新指南中引入SGLT-2拮抗剂,其特点为降糖作用不依赖胰岛素,可用于T2DM的任何阶段。初始治疗仍将二甲双胍单药作为首选用药;当治疗3个月HbA1c未达标时,推荐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两药或三药联合治疗;在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时,推荐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或GLP-1受体激动剂等。在《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肠促胰素机制相关的药物(DPP-4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也从备选治疗路径提升为主要治疗路径。与此同时,全球糖尿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急剧增加。IDF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3.82亿人,并有3.16亿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即前期患者)。值得关注的是,临床存在诊断率、治疗率、达标率均低等问题。

降糖药物的研发进展与热点分析如下。全球在研的糖尿病药物有2 400余个,可以按公司管线、作用靶点/机制、未来市场潜力大小、交易类型等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以作用靶点/机制为例: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研究热点及代表药物有:超长效基础胰岛素(insulin degludec,上市)、超短效餐时胰岛素(NN-1218,Ⅲ期研究)、新剂型改进产品(Toujeo,上市)、给药途径改进产品(Insulin inhaled,上市)、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复方制剂(insulin degludec +insulin aspart,上市)以及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复方制剂等。2)DPP-4抑制剂。获批20个,注册前3个,Ⅲ期研究8个。在研方向为固定复方制剂、长效制剂。与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最为常见,还有与SGLT-2拮抗剂、他汀等药物的复方制剂。Omarigliptin和trelagliptin均为周剂型,目前处于Ⅲ期研究;后者于2015年3月在日本上市,但是已中断了在欧洲和美国的上市申请。3)GLP-1受体激动剂。上市8个,注册前1个,Ⅲ期研究5个。在研方向为固定复方制剂、长效制剂和口服制剂,例如insulin degludec +liraglutide(上市)、dulaglutide(周剂型,上市)、Bydureon(月剂型,上市)、exenatide(DUROS/SR/sc,年剂型,Ⅲ期研究)、semaglutide(注射剂型/Ⅲ期研究,口服剂型/Ⅱ期研究)。4)SGLT-2拮抗剂。获批或上市9个,注册前2个,Ⅲ期研究6个。在研方向为与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的固定复方制剂。5)其他。还有更多新机制药物在研,如GK激酶抑制剂、GPR119激动剂、PTP1B抑制剂、GPR40激动剂以及11β-HSD1抑制剂等,最快已进入Ⅱ期研究。(备注:以上数据来源于Thomson Reuters Cortellis数据平台,数据收录以新药为主)

专家介绍:

张连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全球研发总裁,中组部“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研究领域为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

单位简介: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70年,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和手术用药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也是国内最具创新力的大型制药企业之一。恒瑞医药致力于抗肿瘤药、手术用药、造影剂、心血管药物及抗感染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目前公司已有3个注射剂、2个固体制剂、5个原料药通过美国FDA和欧盟认证。

报告题目:中国新药开发领域

专家观点:

城市化、收入增加和老龄化导致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增,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中国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全球癌症治疗费用不断增加的大趋势下,我国新增和死亡的癌症病例已居全球之首;我国也是糖尿病发病的大国;另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中国也有庞大的患者人群。新药开发应关注这些在我国发病率高的疾病,以满足我国患者的迫切需求。

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有4种发展趋势:一是联合用药,二是抗体偶联毒素即ADC药物,三是肿瘤免疫治疗(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中位于首位),四是基因治疗。展望未来,免疫疗法将会革新癌症治疗和实现个性化医疗,如PD-1单抗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上显示出突破性的治疗效果,恒瑞医药已经将国内首个PD-1单抗申报CFDA。

糖尿病方面,我国患者人数以9 240万名位居世界前列,但该市场基本为国外药企的药物所垄断。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DPP-4抑制剂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SGLT2抑制剂恒格列净已经推向临床,正在开展Ⅱ期研究。

COPD是全球和我国的第三大死因,预计我国从2014年到2034年间流行病例增长率将达63.3%,而目前我国市场基本为外资药物所占据,本土公司应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OPD治疗药物。

另外,由于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增长率将是惊人的,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药物研发困难重重。本土药企应勇于发现和创新,力争在这类疾病领域有所突破。

专家介绍:

俞德超,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2014创新中国十大年度人物、2014年“年度热点千人专家”、苏州市十大魅力科技人物、国家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海归人才、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感动园区十佳新人”。俞德超博士是肿瘤溶瘤免疫疗法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国家Ⅰ类新药“安柯瑞”和“康柏西普”的专利发明人。其共拥有61项发明专利(其中38项为美国专利, 7个新药进入临床研究),是唯一发明并成功开发上市2个“国家Ⅰ类新药”的中国科学家。

单位简介: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于2011年8月创立,并获全球最大的基金投资管理公司——美国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全球500强企业——美国礼来制药集团亚洲基金、君联资本、新加坡淡马锡、苏州元禾资本和通和资本共同投资。迄今为止,公司已经引进国外资本1.35亿美元,项目总投资将达2.75亿美元。公司致力于开发用于治疗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各种疑难疾病(包括肿瘤、眼疾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抗体新药以满足国内外医药市场的巨大需求,并建造国内规模最大、符合国际标准的产业化基地,为国内广大生物制药公司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

报告题目:国内高端生物制药发展现状及建议

专家观点:

1 生物制药成为全球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2014年全球前十大畅销药物中,生物药占据7个(其中5个为单抗)。在全球和中国市场,生物药都显示出大幅超过药品行业的快速增长,生物制药已成为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同时也成为21世纪发展前景最诱人的产业之一,发展空间巨大。

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落后的原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落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1)自主创新能力弱——原创药少;2)产品质量达不到国际要求——没有出口(发达国家市场);3)产业化技术水平低、产业规模小——成本高。

3 建议

1)建立高质量的高端生物药研发平台 从表达载体、表达细胞、工艺放大、产量提升以及高端生物药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研发体系,迅速建立丰富的包括多个处于不同临床研究阶段的高端生物药的产品链,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和垄断,提升国内高端生物药的开发及产业化水平。不但能使抗体产品的质量达到国外标准,而且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2)建设国际标准的大规模产业化基地 建立大规模、高标准的高端生物药产业化生产基地,聚集一批具有高端生物药开发和生产经验的国际化人才,解决高端生物药生产工艺放大和产业化的瓶颈问题,提升高端生物药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与国际高端生物药工业的标准接轨,促进国产高端生物药的出口。

3)建立高标准的高端生物药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整套高标准的高端生物药质量管理体系,从细胞株、细胞库、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整个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等方面严格要求,使高端生物药质量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的质量标准。

专家介绍:

吕强*,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国药物发现协会(SDDA)发起人兼理事,美国百华协会(Bayhelix)会员,同写意俱乐部理事,科技部国家863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领域为新药创制和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

单位简介:

扬子江药业集团创建于1971年,是一家国家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也是科技部命名的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扬子江药业坚持把研发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基点,加快实施“三药并举”研发创新战略。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和创新,产品体系中西药并举,覆盖10多个领域、20多种剂型、200多个品规。扬子江药业目前针对重大疾病在研的各类药物近100个,形成“研发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的产品梯队,有力保证了扬子江药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专家观点:

扬子江集团是国内龙头药企之一,在生产质量与市场销售方面颇有建树。近年来,集团在药物创新,尤其是1类新药的研发方面也积极加紧投入,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建“上海海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创新药研发总部与对外合作窗口,专注于1类创新化药、生物大分子药物以及伴随诊断方法与试剂的研发。

海雁做创新药具备诸多优势。对内可以依托集团的丰厚财务及临床资源,我们还打造了一支由富有国际经验的海归领军团队和年富力强的本土化新军组成的创新团队,有集团总部研究院及其他子公司在信息、注册及国际

*注:本报告信息收集时间为2015年1月30日。吕强博士现任誉衡药业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对外,我们充分利用了上海张江地区在生物医药方面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与完备的产业配套环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保证项目的启动和推进。

在产品管线方面,我们针对扬子江的国内市场开发现状,决定聚焦肿瘤及神经疾病治疗领域。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开展了多个1类新药项目,取得了2个项目的数个临床候选化合物,后续的药学和毒理学开发也在顺利开展。

作为近年发展势头最快的领域,抗肿瘤药物开发取得了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多项突破性进展,也是取得美国FDA批准的突破性疗法等快速审评项目最多的领域。从肿瘤发病的十大途径中,我们选择了“肿瘤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组的不稳定和突变”这2个方向重点突破,通过信号传导关键激酶抑制和表观遗传调控等特定机制,结合伴随诊断方法与试剂开发,瞄准肿瘤发病的异质性、复杂性特别是耐药性这几大难点,针对特定群体病患,做到精准治疗,从而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以及临床疗效。另外,在神经类药物研发方面,我们决定避免重复国外公司的弯路,降低开发风险,因此聚焦国内临床需求大、临床疗效试验周期短、结果明确的适应证,例如失眠症与慢性疼痛等。通过追踪国际最新机制与通路,找出现有在研产品的临床缺陷,从临床前开始突破,从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意义的下一代产品,实现国内外同步申报,为扬子江,为中国药企的新药创制走向国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专家介绍:

宋婷婷,江苏奥赛康药业项目总监,具有10年以上立项分析及产品线规划经验,目前专注于抗肿瘤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用药、抗感染药的研发规划。

单位简介:

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市场推广与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成立之初,即视产品和技术创新为公司发展的核心,并始终坚持以产品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专业化发展战略。自2012年起,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并持续以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快速成长。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用药及抗肿瘤药是公司聚焦的两大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完善的PPI注射剂和抗肿瘤产品组群。

专家观点:

国内的制药企业多以仿制药起家,早期凭借较低的成本和风险进行药品研发或项目引进,以价格优势及市场推广能力完成原始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很多企业开始涉足创新药的开发。在国外公司尚不重视中国市场的时候,具有较多的仿制机会,专利悬崖的到来也让国内制药企业抓住了很多好的仿制机会。但目前国外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具有革命意义的新靶点产品很多有严密的核心专利保护,不少优秀产品及开发方向没有仿制机会,如果国内制药企业想与外企同台竞争,必须自主研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国家对于创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有专项基金资助以及加快审评等多项政策支持,市场对于创新药的投资机会也越来越重视。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创新药研发环境逐步向好,创新药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在当前创新药研发的热潮中,企业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与审慎的选择,例如对于创新药开发方向的选择,需要结合公司自身特点与竞争现状综合考虑,避免出现投入了巨大人力与物力之后,上市时同质化产品严重,甚至仿创原研药专利已经过期或即将到期的局面,在该种情况下的创新药将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另外,在进行创新药开发时需要考虑近10年后的临床治疗现状与市场竞争格局,明确未来产品的临床定位与竞争优势,结合国内流行病学特点与治疗情况,切实考虑临床未满足需求,只有充分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才是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随着医保控费越来越严格、医保支付方式及支付价格的变化,当药品成为医院成本而非利润来源的时候,医生用药愈发合理,医生将更倾向于应用能切实解决临床问题、性价比高、真正能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创新药开发时如果只盲目跟踪国外热点,企业可能难以获得预期回报,只有进行了多方面综合考虑与全面分析,脚踏实地开发创新药,形成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才能为公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专家介绍:

尤启冬,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物分子设计和合成研究。

专家观点:

自国家实施“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以来,我国创新药的研发有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江苏省已成为全国创新药研发和申报的重点省份,一直位居前列。这一成绩的取得归因于江苏医药企业对创新药研发的重视、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和服务,还有中国药科大学强大的科研队伍和条件支撑,以及学校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药学人才。

近年来,创新药物的研究模式,已从高校和研究院所为核心,联合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逐步转向以企业研发创新中心为主导,与高校和研究院所进行紧密合作。甚至有些企业通过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将原来在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研发部门的高级研究人员引入到国内建设研发队伍,现已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研发队伍和基地。这一方面缩短了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同时也将国外的许多理念和研究思路带到国内,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推动作用。

今后,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的合作将以另一种更为紧密的形式,高校的研究人员应进行一些开拓性的研究、早期的发现性研究、技术平台的创建研究,而企业更注重如何将早期发现的成果进行转化,如何将发现的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使之成为候选药物,如何使技术平台更快更好地投入应用并扩展到其他品种等。

议题:针对药品国内注册法规的建议

专家介绍:

王宗敏,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处处长,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药品GMP认证、药品注册管理。

报告题目:2014年江苏药品注册情况分析

专家观点:

1)药物研发热情高涨,药品注册申报持续增长。2014年江苏省药品注册申请受理1 000件,相比于2013年增长32.9%,其中新药(包括按新药管理)注册申请数量692件,增长达54.5%;仿制药注册申请数量308件,增长仅1.3%。化学1.1类创新药申报临床试验45件。

2)聚焦国际专利药,优质企业研发成果彰显。2014年江苏省申报化药3类临床试验申请达502件,占比超过总申报量的一半,占全国验证性临床的28.8%。这说明企业强仿国际专利到期药物成为共识。申报注册前10位的企业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华威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累计申报数为559件,超过总量的半数。申报量前3位的品种是阿哌沙班、枸橼酸托法替布、泊马度胺,单品种申报均在10家以上。泰州医药高新产业园区药品注册申报突破100件,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成为分子靶向药物申报的集中区。

3)注册申报质量提升,专业类别差距增大。2011—2014年江苏省药品注册批准率从70%提高到80%。获得药品注册批件中,化学药数量逐年增加,占比从90%递增到97%;中药逐步下降,分别为13、6、6、1件;江苏生物制品原有研发基础较弱,但近年来批准量稳中有升,分别为1、4、5、4件。

4)改革药品注册管理,加快注册审评审批。2015年国家总局将围绕深入推进药品注册审评审批改革的工作核心,出台相关政策。具体措施是:规范注册受理工作,调整注册申请费用,提高注册申报门槛;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改变审评人员短缺的现状,增加注册审评人员;对创新药、临床急需的仿制药、首仿药、国内外同步注册的仿制药、儿科专用药优先审评;开展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登记,加快临床试验的审批;调整药包材、药用辅料注册方式。目的还在于鼓励药物研发创新,改进药物研究监管方式,提高注册申报质量,加快注册技术审评。

专家介绍:

程增江,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秘书长。

单位简介:

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月,是以医药新产品开发和医药技术服务为核心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定位于国内外新药及仿制药产品的开发,为国内医药企业快速提供新品种,并进行切实的工业化大生产技术对接。

报告题目:中国化学药品开发的思考

专家观点:

目前,我国化学仿制药审批通过率连续4年保持在65%~70%。待审评的药品申请材料积压的现象与日俱增,按现行审评速度,2014年底申报的6类化药品种等待审评的时间将长达16年,3类化药也会超过8年,算上两报两批的时间,一个品种从申报到获批将达数年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等待审批的时间实际上已变成一种产品市场保护期。

2014年开始,中国药企药品申报数量快速提升,冷审评,热申报背后的原因在于:药企的未来寄托在这里,研发的能量无处释放,认为赛跑的轨道我能胜出,认为审评的政策一定会变。其实很多企业都明白“报”与“不报”均是“坐以待毙”,但最终不得不选择申报;只有少数企业真正在为10年之后布局。

6 类化药的申报已处于泛滥的状态,一窝蜂地报上去被认为是低水平重复,尽管不少品种水平并不低。此外,不少药企和研发机构正在拼命地申报3类化药,以至于不管专利还有多久、不管工艺是否成熟、不管品种市场大小、不管成本是否可行、不管申报厂家有多少。

部分1类化药申报企业的做法显得有些盲目。真正的创新药是少数有新药梦想、有资金实力、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做的事。然而,很多企业开发1类化药的原因如下:嫌仿制药审批速度太慢、仿制药没法卖、可获得政府资助;更有甚者,因为看到别的企业做1类药获得成功,未经过充分考量和调研就盲从于他人。

孤儿药开发变热的原因在于:非孤儿药仿制资源有限、这是抢报“首家”的来源、近几年国外批准孤儿药占1/3、孤儿药大有被增加适应证的可能、对罹患罕见病的特殊人群用药有可能实行优先审评。

由于药品仿制资源有限,审评时间跨度有可能数十年,资金实力强的大企业采取“全覆盖”、“地毯式”仿制开发策略。

相比而言,2类化药和1.3类化药的开发很“讨巧”。2类化药例如右旋兰索拉唑胶囊改为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口服的右旋布洛芬片、胶囊、混悬液改为右旋布洛芬注射液等。1.3类化药例如左旋奥拉西坦注射液的开发等。

针对儿科用药,国家有“加快申报审评,促进研发创制”和“建立申报审评专门通道”的鼓励政策,但由于缺少细化的操作方案,目前仍然更像是一种姿态而并非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当前,2007年前批产品种总数占九成,产品的研发基础和质量标准与2014年审批的产品质量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标准低的正在生产、销售、给病人使用,标准高的却仍在“无限期”排队待审评的路上。

一线研发大军估计有10万人,有经验的研发人才缺乏,领军人物寥寥无几,人才短缺制约企业药品研发,员工跳槽、企业挖人盛行。要想在仿制药开发中取胜,在研发方面应谨记3个字:“早”、“巧”、“好”。

专家介绍:

李战,南京济群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863”项目负责人、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负责人、省“新医药十大创新项目”负责人,省十大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十大卓越经营管理者,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市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抗耐药微生物感染药物、重大传染疾病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的开发。

单位简介:

南京济群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南京市“321人才计划”企业,以新药研发及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为主要经营模式,开发仿、创药物,立足于重大传染性疾病、老年病、耐药微生物感染等疾病的药物开发。公司聚集了具有多年新药研发经验的专职研发人员,硬件设施完善,开展临床前与临床研究、技术服务以及注册与进口注册业务,同时也进行创新药物开发,有多个创新新药处于研发通道,其中抗病毒药物、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促进产后机能恢复的一类新药即将完成临床前研究。

专家观点:

秦国的强大源于“商鞅变法”,药品注册政策法规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医药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整体层面上仍以低端加工业为主,产品创新性不强,附加值不高,企业利润低。经过“抢仿”的时代之后,我国已基本解决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可及性”问题。目前,各大类、各系统的基本用药已可以得到满足。但是,环境已发生了变化,面对新的形势,行业存在不少矛盾需要化解,例如:

1)随着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专利法规的落地实施,还抱着“抢仿”思维去开发药品,无疑将会走向死胡同。2014年,吉利德公司的抗HCV药物索非布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此类专利药,我们再也不能随意去仿制了。而近来不少天价进口药(例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TNF单克隆抗体药物修美乐,动辄一针数千元,一年疗程约十几万元)不断涌现,外企在中国的业绩也不断攀升,如果不注重创新,未来我们将不得不花大量费用支付这些天价药物,因为此类药物的可替代性并不强。国家必须加大对创新药物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

2)卫生招标制度造成价格导向,间接导致了企业不愿意在药品生产质量和品质(包括含量、杂质控制、口感、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加大研究投入,产品品质和国外进口产品相比的确存在差距,品质的提升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优质优价无法实现,提高制剂工艺水平的创新动力不足,而国家推出的“一致性评价”工作,由于没有政策大环境的支持,还是可能会半途而废。建议将“一致性评价”的提法改为“高品质仿制药评价”,对于的确证明与原研品质相同甚至更优的产品修订招标政策,允许企业自主定价(医保只需支付基准价,超出部分患者自付),让市场选择,使创新行为可以得到市场回报。

3)目前的注册制度为“药品批准文号”制度,在规范市场行为、强化生产管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对于研发创新业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只有生产企业才能作为新药“上市”主体,这个政策严重制约了研发企业发展,限制了研发人员热情,阻碍了社会金融资本进入研发领域,阻碍了行业分工的细化,造成了生产企业重复建设、重复申报批文的低水平重复现象,使得行业恶性竞争加剧!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个小研究所可以开发新药,没有资金可以去纳斯达克或寻求风险资金投资,只要产品有前景,自然会有资本追逐,而在我国现行政策下,研究机构自已不能申请产品上市,只好转卖给工厂,造成产业链条断裂,而“委托生产”又很难得到法律保障。

由此建议:允许研究机构可以持有药品上市充可,推行“药品上市持有人(MAH)”制度,研究机构没有生产条件者,不必自行建厂,而是允许其选择两家以上的工厂加工,只要所外包的工厂符合GMP即可,这将大大有利于行业发展。对于申请人也可设置资质条件,比如需购买保险,以防临床上出现的因不良反应而无力赔偿等问题。

专家介绍:

许永翔,南京卡文迪许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研发经理,专注于化学药物的研究。社会兼职:江苏药学会药史分会委员。

单位简介:

南京卡文迪许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创新药技术的开发,产品聚焦疾病领域:血液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报告题目:解决审评标准一致性以及提高审评效率解决审评时限合规性的做法建议

专家观点:

针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品审评工作,以下提出可供药监局采用的可以切实有效地解决审评标准一致性以及提高审评效率解决审评时限合规性的建议。

1)建立对于每个申报的药品注册申请在法律法规规定时限前2个月左右(可以灵活调整)的提前预警提醒。

2)在某个品种注册时限到期前2个月左右,参考该时间段内各家申报资料以及其他可靠的参考资料(特别是项目研究者针对项目研究中发现的需要重点研究以及项目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技术审评部门提出审评重点的建议,这十分重要)后制定出该项目审评的各项审评内容的范围以及审评要点的框架。

3)在该项目审评完成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将所有相同申报的品种项目放在一起,用同一个审评纲的各要点来对比审评,审评中有必要时集中开展各申请者的关键研究者参加的问题询证答辩会,以直接了解申报者对研究的实际状况;针对各个注册申请资料对照拟定的审评框架的评判要点逐项对照审评,若超出框架的审评有疑问时提出专题集体讨论决定。

经过审评,对于可以通过补充试验来完善研究的可以予以发补,次数根据研究的完整性来决定;对于研究存在重大遗漏或重大错误的、需要重新建立体系来重新研究影响整个注册研究科学性、药品质量的安全性的予以退审,但必须说明存在的重大遗漏或重大错误的方面。

4)将品种逐项审评的内容结果在注册批件的附件中向申请人及各级监管方予以公布,以便在后继的各种核查中对存在的缺陷以及问题的整改情况的无缝衔接。这样做会有助于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做到审评结论的公正、公开,让各新药申请人更加信服,也可解决审评中心审评效率,克服时效合规性缺乏的现状。

专家介绍:

张明,南京海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信息部主任,专注于医药研发动态和品种立项方面研究。

单位简介:

南京海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依托强劲的专业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发挥在新药研发行业的技术创新优势。目前,公司设置了12个包含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及手段的研究平台:药物合成小试工艺研究平台、药物合成中试工艺研究平台、药物晶型研究平台、缓控释制剂研究平台、药物溶出研究平台、药物临床研究平台、手性药物质量研究平台、药物有关物质研究平台、药物有机溶剂残留研究平台、药物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平台、药物稳定性研究平台,以及体内药物分析研究平台。

报告题目:CDE2011-2014年化药申报情况一瞥

专家观点:

对2011—2014年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近年来,CDE的受理数量保持增长,特别是2014年共有8 879项申请,相对2013年增长了16.4%。在化药、中药、生物制药这3个领域,化药增长最为明显,2014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21.8%。2014年,化药中新药申请的受理数量首次超过了仿制药申请(2 320 vs 2 116),新药受理数量在2013年增长38.3%,2014年增长45.7%。

1.1 类新药的申请爆发出现在2013年,受理数量的增幅达到88.7%。近4年来,整体参与者保持高速增加趋势,近4年申请人的数量分别为17、24、32和56。2014年,增幅最明显的为3.1类,增长达到52.7%,受理号有1 927个。

新药申请近年来的增长主要来自临床申请,生产申请比较稳定,预计3~4年后也将迎来一个明显的增幅。1.1类和3.1类新药的申请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的特性:申请最多的都是江苏,占到申请总数的25%以上;申请前3的地区,占到申请总数的50%左右;申请前8的地区,占到申请总数的75%以上。

研发与申请的竞争高度激烈,速度为各研发机构关注的要点。以糖尿病为例,针对二肽基肽酶(DPP)-4这一靶点,国内企业申报8个1.1类新药,国外企业申报进口8个,其中7个又有国内企业申报3类;针对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2这一靶点,国内企业申报3个1.1类新药,全球7个上市或进入最后阶段的品种中有5个在国内申报进口,其中3个有多家在国内申报3类。

2013年FDA批准的新药中,除了少数孤儿药或剂型有障碍的品种,均有至少一家企业在国内申报3类,最快的申报时间仅在FDA批准后5~6个月。

药物临床(GCP)新进展及GLP工作与创新工作的结合点

专家介绍:

许晖,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运营副总裁,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专业委员常务委员,江苏省毒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专注于药物毒理学方面研究。

单位简介:

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药明康德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为国内外新药开发提供符合FDA、OECD及CFDA标准的高质量的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服务。苏州药明康德作为一家全新的以新药研发及安全评价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包括大(包括猴、犬)小(包括啮齿类)动物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药代/毒代、安全性药理、遗传毒性等药物安全性评价项目以及体内外药物筛选、药理药效研究等。同时,公司还进行药物安全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体系。

专家观点:

药明康德是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提供新药临床前申报的全方位全球化服务,帮助全球合作伙伴降低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周期。苏州是毒理研究中心,包括一般毒理、遗传毒理、生殖毒理以及安全药理。整个设施面积为30 000平方米,动物房120间,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本公司在全球有超过300家客户,从2006年建成以来共完成117项药品临床前申报,对象主要是小分子和大分子化合物,中药有1个。其中有43个是FDA申报,21个CFDA申报,53个全球申报。这些项目中87个已完成临床申报,30个完成新药申报。

从2012年起,我国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或研发单位开始从事真正的创新药研发,不再只做仿制药,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趋势。2014年开始,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的研发也已经成为比较热门的方向,它是通过靶向结合肿瘤特异表达抗原识别肿瘤细胞,增加了肿瘤部位的药物水平,降低了正常组织的药物暴露,相对于游离的细胞毒素具有更好的耐受性。但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ADC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因此,ADC项目的毒理学评价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肿瘤学是药明康德2013年开启的新领域,已经为国内客户完成了2个临床申报的1类创新药的药效学研究,且有多个创新药项目进入申报阶段。小鼠模型有人源肿瘤组织移植模型(PDX),人源肿瘤细胞系来源的移植模型(CDX),鼠源肿瘤细胞的同源肿瘤模型(Syngeneic model),定制化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GEM)。人源肿瘤动物模型作为核心的商业驱动平台,数量已逼近900例,实现了60%的跨越增长。在基因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对近500个模型进行了全方位的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等分析,建成了庞大的肿瘤信息数据库。

专家介绍:

孙云霞,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运营官,中国毒理学会药物安全性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认证毒理学家。从事药物评价工作16年,在国内外新药研究和审评相关法规的实施以及药物评价机构的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单位简介:

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是率先通过美国FDA GLP检查,并同时具有国际实验动物福利审查认证协会(AAALAC)认证和中国CFDA的GLP认证资质的专业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机构。昭衍现有员工500余人,能为客户的研发项目提供个性化的方案设计、药物筛选、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安全性评价和临床试验以及注册申报的一条龙外包服务,同时还包括实验动物生产、食品动物用品评价和农药化学品安全性评价等服务项目。

报告题目:关注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药物非临床评价

专家观点:

扎实地做好早期的药物筛选和评价,可提高研发效率,降低风险——这是药物开发成功重要的因素。应用动物进行的药物评价数据支持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包括立项阶段、筛选阶段以及开发阶段,需要将GLP意识贯穿于整个药物开发过程。

在立项阶段,从选题上,应考虑开发目前临床需求尚未满足的领域的药物,如在视网膜色素变性、超级细菌及老年痴呆等系统还缺乏药物;抗肿瘤药产生的耐药性导致产品疗效并不理想;治疗关节炎药物也存在全身毒性、局部毒性、药物使用的顺应性、长期用药的价格等问题。上述领域治疗药物的开发需要在选题上关注,也需要通过药物评价试验的数据来支持其合理性。新药的创新方式有多种,如新靶点、Me-too/Bio-similar、Me-better/Biobetter、长效化及剂型改造等。除了考虑创新点外,还应考虑生产技术、临床前及临床评价技术的可行性。

在药物筛选阶段,需要通过一系列试验从大量的候选分子中筛选出一个或几个具有成药可能的分子,可以初步探索成药的可能性、机制和特点,初步确定适应证或对拟定适应证的支持。同时可以对候选药物分子开展小规模的综合试验,获得其具有成药性的证据。

在开发阶段,需要系统、全面地评价药物特性,以支持立题依据,支持拟定的临床方案。通过规范的药理(药效)、药代、安全性试验数据反映药物的特点。在开始系统评价之前,需要先制定一个系统的开发计划,统筹药学、药理学和临床计划。临床前评价的总体原则是要说明白问题,并满足法规要求,不能仅追求达到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相关试验的要求。根据项目情况开展个性化设计,循序渐进地开展试验研究至关重要。在质量上要有遵循GLP原则的意识,所有为药品注册而进行的试验研究,都要使研究数据具有可靠性、数据可溯源,而支持药物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价试验一定要执行GLP原则。

专家介绍:

赵俊,博士,教授,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科研管理分会常委,临床研究管理学组组长,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副总编,江苏省医学会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副会长,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联盟执行常委。研究领域:科技创新与管理、临床药理、医学伦理学。

单位简介:

江苏省人民医院,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院、江苏省红十字医院,目前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和公益的中心任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卫计委重点实验室各1个;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18个,是全国首批获准开展人类精子库和辅助生育技术的单位,也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WHO预防耳聋和听力减退合作中心。据201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告:医院综合科技影响力在全国排第17位。

报告题目: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药物临床试验中心

专家观点:

江苏省人民医院是1983年第一批获卫生部批准的临床药理基地,现有28个专业获资质认证。是国家“新药创制专项——呼吸病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是“江苏省药物与医疗器械临床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目前机构设有GCP办公室、Ⅰ期病房、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质控室、医学数据处理中心及档案室等,占地约1 900平方米。机构一直秉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观念,坚持“对受试者负责、对申办者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研究者和医院负责”的四项基本原则,遵循科学规范、技术规范、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形成了高效的管理运行体系、科学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严格的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严密的受试者保护体系。近3年,机构结合“重大新药创制”的专项实施与“江苏省重大科技计划”临床评价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突破原有平台管理方法,在国内首先建立全新的组织构架;建立中心主任为总负责,科学总监、运营总监、财务总监和伦理总监为核心的四方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规范体系,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平台机制与流程。医院在伦理委员会获得SIDCER认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上人体受试者保护认证体系(AAHRPP)的先进做法,构建人体研究受试者保护体系,并于2013年12月通过AAHRPP认证,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认证资质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将受试者保护贯彻到了研究的各个环节。本中心积极开展临床评价新技术研究,于国内首次将放射性同位素14C示踪技术应用于创新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将13C和15N等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于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一套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重大疾病研发所必需的PK/PD与耐受性评价方法和技术;将群体药动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究中;根据FDA和CFDA相关指导原则建立了基于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体外实验平台,并开展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行血液中miRNAs生物标记物与抗肺癌药物的一般临床终点的关系研究,用于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纳入新型无创性生物标记物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情评估体系;建立和开展分子影像和分子影像标记物的研发评价技术。2013年本平台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顺利获得国家认可委ISO/IEC 17025认可证书,对样本检测数据国际互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专家介绍:

缪丽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主任,国家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及江苏省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研究领域:兼具临床和药学背景,主要从事临床药理学方面的研究。

单位简介: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创于1883年,是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为江苏省卫生厅直属的省级重点医院,苏南地区医疗指导中心。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连续5年进入前50强,在2013年中国地级城市医院100强排行榜中雄踞榜首。医院专注于新药临床研究特别是创新药物早期临床研究、同位素标记药物物质平衡研究、影像学技术的药动/药效学研究。

专家观点:

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开展,使得国内创新药物的研发得到了很大发展,截至2013年9月,共有52个品种获得了74个新药证书,其中36个品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类新药,占总数的69.23%。在临床研究的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越来越多,CDE于2009年批准132件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较往年明显增加,而2004—2008年接收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数共有248个。国家新政策、新法规、指导原则等进行了大量的推出与更新,国内CFDA对临床研究技术的规范化逐步加强,对国外FDA、EMA等临床研究技术方法进行了借鉴。

基于此,新形势下对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1)创新药物临床研究能力;2)临床试验的精细化管理;3)风险管理意识;4)临床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尝试。

临床研究机构在创新药物的开发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1)新技术、新方法的尝试,例如14C-AME及物料平衡研究、影像学技术应用;2)安全性在Ⅰ期临床试验中的考虑;3)遗传因素在Ⅰ期临床试验中的考虑;4)临床试验中的PK/PD研究。

今后,创新药物临床研究的发展应体现专科特色,突出专业化;拓宽临床研究新思路,开展临床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形成区域共享与优势互补。

专家介绍:

居文政,博士,教授,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临床药理室(国家中管局科研三级实验)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新药研发委员会副主委、江苏省临床药理学会副主委、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2009)、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3)、江苏省卫生领军人才(2014)。获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江苏省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

单位简介:

江苏省中医院是我国开展中药临床试验最早的医疗机构之一,中药GCP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1999年,CFDA批准江苏省中医院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药)”;2003年,“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南京)”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中药临床评价研究室被评为国家中管局重点研究室(2008年)。获国家863、十一五支撑计划和重大新药创制的连续资助。承担企业委托的临床试验项目407项(包括中西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97项)。起草1项国家标准:《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世界卫生组织(WHO)授权翻译指南2部。发表相关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已培养硕士15名、博士7名。

专家观点:

现代中药“源于中药,又有别于传统中药”:新工艺和新剂型的广泛应用,中药新药的物质基础和传统中药相比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制成的制剂、中药注射剂。为此,传统的用药经验已不能完全借鉴。如何评价中药新药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中药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的关键环节和瓶颈之一。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照搬化学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思路是行不通的,本中心明确提出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中药体内过程研究模式,为阐明作用机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中药服用后,一方面中药成分可被代谢酶代谢,同时中药成分可能诱导或抑制代谢酶。本中心建立了中药代谢轮廓分析技术,同时建立了中药对主要代谢酶影响的筛查技术,为基于代谢酶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提供数据。率先按国际标准建立管理体系:2008年,临床药理实验室通过ISO/IEC17025认可;2007年,伦理委员会通过WHO/TDR SIDCER认证,为临床研究数据的溯源和国际互认进行了有益尝试。

专家介绍:

杨劲,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社会兼职:定量药理学学会委员。

报告题目:临床需求强度分析和药品临床定位

专家观点:

药品最大的价值在于满足临床需求。分析临床需求强度后对具体药品进行临床定位。临床定位决策有5个节点:立项阶段的定位构思、临床探索阶段的定位探索、临床验证阶段的定位验证、技术审评阶段的定位审评、上市后的产品市场认可程度。

产品临床定位具有动态性,需要在各个节点进行调整和决策,这需要强大的信息支撑体系和临床需求深度分析能力。信息支撑体系需要有信息检索人员、临床研究人员、市场人员的参与。临床需求深度分析需要有高水平的跨学科人才。

专家介绍:

殷志勇,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处主任科员,国家GLP检查员、GCP检查员、药品生产现场检查员。专注于药品注册政策法规、药物研发质量规范等领域的研究,曾协助国家局起草《关于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过程中药品技术转让工作有关要求》。

专家观点:

1 针对近年生物类药物注册热的特点,我们结合实际现场检查工作发现了一些普遍问题:1)培养基普遍为购买市售成品,而且都是进口培养基,国内缺乏相关研究或研究不深入,培养基整体组分不清,由于生物类药物的生产特点,培养基的组份不清对后续产品产业化带来不可预知风险;

2)现行申报的生物类药物多采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超滤等方式生产,但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超滤膜都为国外企业生产,大大增加了药品生产成本;

3)现有生物类药物生产一线操作专业人员缺乏,多为相近专业经培训改行而来,同时国内专业院校多无此项专业设置,仅华东理工大学有发酵工程硕士专业,行业内紧缺此类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生物类药物研发不能只专注于成品开发,中间配套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是巨大的,一些有实力的研究单位,可以侧重开发商业化培养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超滤膜等新材料等,既可以有新的开发方向,不用和多数研究单位重复开发同一品种,又可以大大降低我国生物类药物后续商业化生产的成本,减少受制于人的风险;二是建议相关大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倾向于药物实际生产需要,尤其是市场紧缺人才的专业。

2 根据多年药品注册受理、检查工作经验,目前国内多数药物研究单位缺少对药物研发的整体质量控制意识和相关质控体系,造成很多研究单位实验数据的审计追溯性差,电子数据安全与控制缺失,或是有意篡改电子数据电脑工作时间等等,同时现行《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在药品检查工作需要,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规范药物研究机构工作,建议行业内精英与行政部门共同研究探讨一套我国的《药物研究机构质量管理规范》。

专家介绍:

段艳冰,南京健友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专注于抗凝药及其他心血管系统药物的研发与管理工作。

单位简介:

南京健友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主营业务为肝素钠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是全球第二大肝素钠原料药生产企业,肝素钠原料药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及欧盟CEP认证标准。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3个低分子肝素原料及制剂生产批文的厂家。制剂生产线引进世界最先进的隔离器技术,采用无菌生产工艺,形成100%无菌传递技术,是亚洲最快的带隔离器的高速水针生产线之一。

专家观点:

1)国内不断提升的申报要求,对药品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仿制药(相对于1类创新药物而言)的开发目前仍然是国内药企的研发工作的重点;

3)仿制药开发过程中同样需要创造性开发的思维;

4)目前国内仿制药审评的周期过长,限制了各企业的产品开发速度;

5)全球化开发战略(指国内、国外同时开发)是国内企业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之一;

6)我国政府部门关于产品国内、国外同时申报的“绿色通道”的政策支持,为进行药品全球化开发战略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全球化开发战略符合目前我国药品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

7)全球化开发战略对实验室开发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内药品的开发应以最高的标准和要求展开;

8)全球化开发战略的高标准、高门槛,短期具有进入条件的企业不多,竞争压力不大。

Collection of Experts’ Views at Innovative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um

Editorial Offce of Progress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 digest of expert reports presented at Innovative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um, which was held on January 30, 2015, was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to provide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practitioners in the feld of drug registration, R&D of innovative drugs and generics, 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 and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of drug (GLP).

innovative drug; generics; drug registration; GCP; GLP

R97

A

1001-5094(2015)02-0081-17

编者按:为了分享行业精英智慧,交流药研战略思维,《药学进展》编辑部自2015年起推出“观点荟萃”栏目,旨在实时追踪报道国内医药领域高峰论坛、研讨会及学术沙龙,并将与会专家的报告凝练、整理为思路观点集萃,向广大读者宣传其在药学领域独到的见解、研究成果及企业风采,以期能“集百家之言,汇众人之智”,启迪思想,凝聚共识。

猜你喜欢
新药药物临床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
两部委拟鼓励新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