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鼎 乔继红 王全华
MRI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
马鼎 乔继红 王全华
目的 探讨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肝脏局部病变患者均经B超或CT检查发现肝脏局限性病灶, 且均行常规T2W及T1W平扫, 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强扫描,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共检出136个病灶, 增强MRI检出率为88.2%, 平扫检出率为75.0%,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MRI定性准确率为86.8%, 平扫定性准确率为66.2%,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增强MRI对肝脏局灶病变患者进行诊断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且毒副作用少,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肝脏局灶性病变;平扫;增强扫描
肝癌属于我国常见恶性肿瘤, 在早期时通常发病隐匿,且癌细胞可迅速生长, 病灶可迅速转移, 患者生存率较低,故而对肝癌予以及早发现、明确其病灶性质及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有效的反映肝脏局灶性病变组织病理及其血供特点, 可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肝脏局灶性病变的MRI信号强度是对其自身不同组织学及细胞学特征的反映, 因此, 临床上通常将MRI信号作为诊断局灶性病变的关键[1]。本院为探讨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对接收的60例肝脏局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的60例肝脏局部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本组60例患者经B超或CT检查发现肝脏局限性病灶, 且所有患者均行增强MRI扫描诊断。其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 平均年龄(45.3±10.6)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本组6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 且均同意并自愿进行增强MRI扫描;②临床诊断或其他检查拟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 需进一步进行增强MRI检查;③患者病灶大小均未超过3 cm;④所有患者年龄均>18岁。
排除标准:①排除对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造影剂过敏的患者;②排除胆道梗阻患者;③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④排除心功能不全的患者;⑤排除对苯甲醇过敏的患者;⑥排除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患者;⑦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⑧排除临床疾病情况不稳定的患者。
1.3 方法 本组60例患者均行常规T2W及T1W平扫,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强扫描, 即行快速梯度回波的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序列增强扫描, 采用含钆螯合物对比剂—钆喷酸二甲基葡胺(商品名:马根维显)进行。MRI设备选用型号为Philips NT25型的0.5 T超导成像系统, 采用体线圈,矩阵应设置为256×256, FOV应设置为350~410 mm, 层厚应设置为8 mm, 间隔应设置为0.8 mm。
本组60例患者均利用平扫 SE/T1WI、T2WI、快速自旋回波(FSE)快速序列扫描全肝, 扫描时应嘱咐患者屏气。增强扫面:参数应设置为:TR 4.2 ms, TE 1.8 ms, 激励角为12°;马根维显规格为15 ml/瓶, 浓度为0.5 mmol/ml, 剂量为0.1 mmol/kg。经外周静脉注射, 选用标准剂量0.1 mmol/kg, 注射速率应设置为2 ml/s。并于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进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FMPSPGR) T1WI 屏气多回合扫描全肝。
三维重建:利用图像工作站对相关资料进行后处理重建,其主要包含最大强度投影及多层面重组两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增强MRI对肝脏局灶病变的检出情况 本组60例患者共检出136个病灶, 其大小均在1.0~3.0 cm;本组60例患者经平扫共检出102个病灶, 其检出率为75.0%, 共90个病灶定性准确, 其定性准确率为66.2%, 本组患者经增强MRI诊断共检出120个病灶, 其检出率为88.2%, 共118个定性准确, 其定性准确率为86.8%, 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及定性准确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安全性观察 本组60例患者在静脉团注马根维显期间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均未发生较大变化, 仅1例患者在静脉团注马根维显后发生恶心、口干现象, 但次日症状均消失。
肝病主要是指发生在肝脏部位的病变, 其主要包含甲肝、乙肝、丙肝、酒精肝、肝硬化、肝癌等多种肝病, 是一种具有较大危险性的疾病[2]。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 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因早期无明显症状, 而出现典型症状后多为晚期, 其治疗较为困难, 因而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另外,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其和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及预后的差别较大[3,4]。因而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肝脏局部病变, 特别是小病灶诊断及鉴别的重视。
近些年来, 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 肝脏病变的检出率也相应有了很大的提升, 特别是增强MRI检查的应用, 使得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准确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MRI成像技术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 可从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进行多方位成像, 尤其是不会对人体造成放射线的损伤。与常规的CT扫描相比, MRI的多参数成像可提供不同组织之间更多细腻的差异, 可促使肝脏局灶性病变和气内部成分于T1WI、T2WI上表现出特征性的信号, 故而其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程度更高, 同时其定性诊断能力也更强。王化等[5]通过研究发现, 利用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 可促使良性病灶误诊成恶性的几率大幅降低,将之用于偶发的肝脏病变患者诊断中, 可降低不必要侵袭性操作或手术治疗的几率;而将之用于已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检查之中, 可减少将肝脏良性病灶误诊成转移瘤的几率, 从而可促使肿瘤手术几率大幅提高[6]。MRI中T1WI对钆对碘的敏感性更高, 故而在检查时所用对比剂的量相对较小, 且注射的速度一般较慢。另外, 因为MRI无放射性, 可以展开三期以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故而对病灶的检出及定性十分有利。在临床中应用时, 将MRI增强扫描和常规平扫予以结合, 便于对因异常灌注所致MRI增强图像中“假病灶”予以识别, 对囊实性病灶鉴别诊断十分有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60例患者共检出136个病灶,增强MRI检出率为88.2%, 平扫检出率为75.0%,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MRI定性准确率为86.8%,平扫定性准确率为66.2%,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方面有较高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然而在采用增强MRI进行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时还应注意马根维显在经静脉快速团注后可迅速在细胞外间隙分布, 成像时间窗较短, 因而为正确反映病变情况及正常肝脏的血液动力学差别, 达到增强扫描的目的就必须要快速进行 MRI 动态成像。
综上所述, 增强MRI对肝脏局灶病变患者进行诊断可有效的提高检出率, 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且毒副作用少,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张海兵.扩散加权成像鉴别常见实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研究.重庆医学, 2013, 42(34):4128.
[2] 李小庆.磁共振成像对比剂Gd-EOR-DTPA动态增强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3, 19(11):815.
[3] 丁怀银, 朱西琪, 沈娟.对比增强超声造影与磁共振成像在肝硬化患者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江苏医药, 2014, 40(7):768.
[4] 魏凌琳, 叶真, 徐秋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8(7):1345-1349.
[5] 王化, 王霄英, 黄勇, 等.磁共振成像与多层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的比较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2):242-246.
[6] 江婷, 单鸿.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3, 36(5):438-44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070
2014-11-11]
463000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