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辉 曾恺 谢云芳 姚金科 沈炽强 夏小岚 刘谢勤 钟国辉江雄辉 邹蓉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早在上个世纪就谈到:未来医生将对着电脑屏幕根据网络传来的信息,对千里之外的患者进行诊治[1]。在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使这一预言变成了现实,并正在贴近人们的生活。新医改意见也明确要求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2]。为贯彻落实这一医改意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2014年7月,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与增城北部山区派潭、正果和小楼三镇卫生院正式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这也开启了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对在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的探索和思考。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原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2008年10月,整体移交给具有悠久历史和雄厚技术力量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管理。移交以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通过派驻专家教授到该院进行坐诊、查房、手术,促进该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短短几年,该院已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升级为当地首家三级综合医院,肩负起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重担。派潭、正果、小楼三镇位于增城北部山区,基础相对落后,包括医疗在内各方面公共性服务也相对薄弱,是广州市扶贫开发重点帮扶镇。作为增城首家三级综合医院,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有着强烈的主人翁精神,高度重视对派潭、正果、小楼三镇基层医院的帮扶工作。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该院将开展远程会诊服务作为帮扶支援的新尝试,与三家镇卫生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
该远程会诊系统平台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为区域会诊中心,其中包含医疗应用系统及与视频应用服务器、专业储存服务器等设备。三家镇卫生院为会诊终端,部署PC终端运行会诊平台软件以及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的医疗设备等。整个远程会诊系统涵盖了会诊过程控制,病历数据采集,病历资料管理(传输、存储与解析),音视频通讯(高清音视频交互与录制),电子白板(文档演示、同步阅片等),协同浏览,远程桌面共享,Dicom传输、存储与解析,远程急救转运监护,基础信息维护,统计分析,标准接口(软件和硬件接口)等功能模块,通过会诊中心与会诊终端的对接,满足紧急会诊、实时会诊、影像学会诊、远程心电监测、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医医和医患沟通等的需要,从而使派潭、正果、小楼三镇的人民群众在当地医院就能够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增城区人民医院专家的会诊及诊治方案。
基于我国的基本情况,结合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在派潭、正果、小楼三镇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综合医院面向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意义重大,无论对于患方、医者,还是整个医疗卫生行业都能带来双赢。
2.1 方便患者就医,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普遍薄弱,医疗条件比较差,危重、疑难患者不得不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而上级大医院高昂的检查费用、治疗费用,以及所需的路费、陪护费、住宿费、餐费等,却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此外,路途的颠簸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不适,甚至还可能错过了诊疗的最佳时机,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心俱疲的痛苦。远程会诊的建立,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患者在当地医院就可以及时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免于遭受路途的颠簸和辛苦,并大大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真正给患者带来优质、高效、便捷、价廉的就医体验。
2.2 加强医生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基层医院由于基础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加上患者少、福利待遇较低等,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人才流失严重,这就造成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水平普遍低下。远程会诊系统则给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与上级医院专家教授交流学习的平台。当他们遇到急危重或者疑难病例无法确诊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则可以和上级医院专家及时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咨询,并获得指导。在帮助完成病情诊治的同时,上级医院专家也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开展远程教育。现代医学知识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而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没有条件及时获得最新的医学知识信息。远程会诊系统则让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当地医院就可以和上级大医院的专家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病例讨论,观看专家教授的医疗操作演示,学习和掌握到新的先进的诊疗方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层医院的进修学习费用。
2.3 实现资源下沉,缓解医疗资源不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还是很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以及医疗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在我国,80%的人口分布在县级以下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的地区,而80%的医疗卫生资源却集中在大、中型城市[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都希望到大医院就诊,这就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的现象。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医院门诊患者中有60%是常见病或者多发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高的疾病,大部分患者诊断明确,多为复诊情况[4]。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农村和边远地区人们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建立,使得大医院的人力、物力资源更好地下沉到基层医院,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让基层医院可以共享大医院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患者在当地就可以接受大医院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不均衡现象。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远程会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远程会诊起步晚,并且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遇到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还需从技术设备、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宣传力度等诸多方面入手,把远程会诊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去考虑。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程度 远程医疗会诊是在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等一系列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整个过程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套先进的网络通讯设备。然而,在开展远程会诊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线路、终端、软件等问题造成远程传输质量差从而影响专家的会诊结果、部分基层医院远程医疗系统通信制式不兼容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还比较普遍[5]。可见,高速、高清、高效的通讯网络是进行远程会诊的基本保障,而一套远程会诊系统的投入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此外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后,软硬件的升级维护、网络费用、工作人员的薪酬等都花费不少的经费。因此,为了突出远程会诊的投资价值,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效益论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运营模式,让远程医疗这一新兴医疗模式既让患者减轻医疗负担,又使医院降低医疗成本,共同提高效益。同时,也希望政府方面能够加大对远程会诊的资金和设备投入力度,积极鼓励远程会诊的开展。
3.2 加强从业人员培养,提升专业化水平 “发展远程医学,设备是基础,人才是关键。”[6]一方面,基层医院要正确认识自身与大医院客观存在的医疗水平差距,把大医院作为高级人才库和坚强的技术后盾,积极参加上级医院举办的网上授课、病例讨论等,遇到问题时虚心向会诊专家请教咨询,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会诊医院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参与会诊的人员既精通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又熟悉医疗业务知识,使各项操作符合会诊过程的需要,确保远程会诊的效果和质量。
3.3 完善法规制度,确保规范化管理 明确、完善的法规制度,是远程会诊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有关法规制度,如卫生部于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开展远程会诊过程中的医疗职责,使远程会诊有据可依[7],但这些明显不能与新形势下远程会诊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在目前的阶段下,会诊医院双方以及患方、运营商之间仍然没有十分确切的法律制约,如果出现信息传输中的失误、资料不全或资料本身的失误、咨询诊断的失误造成误诊,计算机病毒或“黑客”侵入造成患者信息资料的泄漏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可以明确该由哪一方来承担责任[8]。因此,主管部门应该针对远程医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信息网络、医学和法律等多个维度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减少在远程会诊过程中各类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将医疗风险控制到最低。同时,参与会诊的医院要结合双方的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会诊流程、申请条件、工作人员职责以及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等,确保远程会诊的规范化管理[9]。
3.4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普及范围 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人们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远程会诊目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对其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传统的医疗模式注重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除了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之外,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治还要通过对患者进行视、触、叩、听,从而综合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案[10]。而远程会诊却是会诊专家通过视频网络对患者进行远距离的诊治,触、叩、听、闻等关键的体格检查都不能亲自进行。这就让大多数患者尤其是病情急重、病因不明的患者在心理上对远程会诊产生一定的不信任感,不愿意接受远程会诊。甚至许多医生也对远程会诊的效果和质量存在顾虑,而且部分医生还可能会认为申请远程会诊是对自己医疗技术水平的否定,不愿意轻易请教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远程会诊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远程会诊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远程会诊的优越性和可靠性。对于广大医务人员,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专题培训等形式提高他们对远程会诊的了解和认识;此外,可以通过制度规定、奖励机制等鼓励他们参与到远程会诊当中,充分利用远程会诊的医疗资源,提高自身的诊治水平[11]。对于社会公众,政府和各开展远程会诊的医疗机构要积极发挥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加强对远程会诊技术实例的宣传和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当然各开展远程会诊的医疗机构不断提高会诊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取信于民,才是对公众最有力的宣传。
总之,远程会诊在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有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12],无论是对患者、医生,还是医疗机构甚至整个医疗行业都带来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看到远程会诊的美好春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远程会诊向着更加完善、健康的方向发展。
[1]刘彦凯.信息化助推新医改——记“健康快车”专家远程会诊系统[J].信息化建设,2009,12(6):16-19.
[2]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87.
[3]孙一民.远程医疗在边远地区医疗机构应用可行性和必要性[J].医学信息,2001,14(2):86-87.
[4]印成增.浅谈远程医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18):313.
[5]许丽萍.远程会诊系统八大攻略[N].计算机世界,2008-07-14(050).
[6]马明,于翎,刘久弘,等.远程医学会诊的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医院,2009,13(4):52-53.
[7]王志博,王九生.远程医疗主要功能及发展战略前瞻[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2,9(6):32-34,40.
[8]刘翔,朱士俊,李信春.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2004,8(6):8-11.
[9]金开宇,彭晨辉,李则河.关于远程医疗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7):65.
[10]王寰.浅谈远程医疗会诊在现代医院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27(12):385-386.
[11]薛启勋,李福平.发展远程医学 促进医院发展[J].解放军管理杂志,2000,7(5):371-372.
[12]王琳华.关于远程医疗如何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1,40(35):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