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养社会化探微
张健
社会化是指学生通过与社会、学校的环境相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教育就是一种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社会化技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过程。”社会化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学生成人、成才,走上社会获得社会接纳、认可的人生起点。
社会化的内涵是职业化和适应化。
1.职业化。什么是职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是个体融入社会的一个最本质的空间。职业化即职业的实现,职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最根本的表征。一个人谋得某种职业,就标志着这个人已完成了其成长的准备过程,获得了进入社会、并被这个社会接纳、认同的资格。职业化是学校育人的终极目标。无论什么学校培养人都是为了学生就业,为了把学生推销出去,使之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其职业化,亦即社会化。这样,学校也就尽了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完成了社会所期望的教育使命。
2.适应化。一个合格的社会化人才,不仅应当具有立世生存的职业“饭碗”,还要能适应当下的社会。这就要求他必须接受社会主流的或核心的价值观、共同的道德规约、文化习俗等,成为和“大家一样的社会人”。要把自己的职业生存、个性发展同社会的现实要求及其发展变化协调起来,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扮演好社会角色,能够为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进步发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正能量”的作用。而不是成为高度自恋、只会为自己考虑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换言之,人要融入社会,必须适应和认同这个社会共性化的东西,否则,就会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显得“另类”、“异端”,甚至成为反叛的破坏性力量。这样的人当然无法融入社会,社会也不会接纳这样的人,必然导致其社会化的失败。
社会化的路径是集体化和实践化。
1. 集体化。人当然希望以个性化的方式塑造自己的社会化人格。集体化是否与个人社会化相矛盾呢? 当然不。集体是一种社会化的场所或平台。它当然对人有制约,比如,它不允许损害集体利益、破坏集体团结、影响集体声誉等。但在不突破这些底限的情况下,它并不限制人的社会化选择和个性化成长。而且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他必须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才能获得个体社会化的机会。正如《学会生存》一书指出: “集体教育学的技术和个性化的教育过程丝毫也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因为事实上,一个方向正确、管理完善的集体是不会对个人施加抑制性的影响的。”比如,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可以学会与人相处、理解、交流、互助等,而这些都是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实现社会化的必要准备。所以,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学生在学校中的社会化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参与学校集体生活的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杜威所指出,学校不单纯是一个用来上课的地方,而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习和成长不过是当下的共同生活经验的副产品。
2.实践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必须重视实践的桥梁、纽带作用。因为学生获得社会化认可是凭恃知识和能力为前提的。而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紧密相连。(1)知识学习没有实践体验的“根基”,是虚浮的、不牢靠的。何况,知识的检验、应用和巩固也必须以实践为手段和工具。(2)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得更是必须直接依赖于实践。离开了实践,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本质亦然。所以,学校教育应确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让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科技实践、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和能力。同时,也使学生锻炼毅力,培养良好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行”的知行合一的转化能力,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作者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