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林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物质奖励和表扬一直是小学教育中教师最常用的鼓励方法和教育手段之一。科学的奖励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成功,体验到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起到强化和激励作用。但是,近些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物质奖励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会起到抑制作用,削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降低学习效率。相反,表扬则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值得推崇和使用的教育手段。那么,为什么物质奖励和表扬对个体的内部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两种奖励方式?本文拟对这两种奖励方式进行比较及其对小学教育的启示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方法,提高其教育效率。
奖励(rewards)是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的事物。[1]在对小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奖励是对其某种值得肯定的行为加以表扬和奖赏,促使小学生保持和增强良好行为,加快小学生的自我发展及成长。
按照奖励实施的形式,一般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常用的奖励方式分为两种——物质奖励和表扬。物质奖励包括金钱、奖章、奖状和额外获得的自由时间等的一种有形的奖励。而表扬则是对个体进行口头上的赞美和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肯定和赞许。
物质奖励和表扬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般是通过考察它们影响个体参与活动的内部动机的变化来测查的。个体在进行一种活动时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型: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某人参与某种活动不是为了某种奖励而只是为了参与活动本身,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那么他参与活动就是受内在动机激发的。如小学生喜欢踢足球是出于自己对这项运动的喜欢,而不是因为踢足球能够得到奖励。相反,外部动机是指个体参与某种活动是为了得到额外的奖励,如认真学习是为了得到父母的金钱或者表扬。
心理学中关于奖励对个体内部动机影响的研究通常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基线阶段,也就是初测阶段,用来考察个体行为的初始水平或者初始频次。紧接着是处理阶段,对实验组的参与者给予物质奖励。而控制组的参与者没有收到任何奖励。最后,过一段时间,进行到后测阶段,实验组和控制组都不会再收到任何奖励。然后测量这两组参与者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的评估方法一般为参与目标活动的频次或者参与目标活动持续时间的考察。在后测阶段,如果获得奖励的参与者比没有获得奖励的参与者参与活动时间短或者参与活动的频次低,那么,奖励就会被解释为降低了个体的内部动机。相反,如果实验组的参与者比控制组的参与者参与活动时间长或者参与活动频次高,那么,奖励就被解释为会增强个体的内部动机。
许多研究者通过此种研究方法多次证明物质奖励(如金钱、奖牌、代币)会降低个体的内部动机,而表扬则会增强个体的内部动机。最近有研究者对96个关于奖励的研究进行元分析,测查了不同类型的奖励对个体内在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物质奖励会降低个体内部动机或者对内部动机没有影响。然而在相同情景实验下,表扬则会增强个体的内部动机。[2]在对小学生的奖励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米勒等人让9岁的小学生辨认电脑屏幕上相似的两个头像,其中一组许诺并兑现奖金,而另一组只是义务性地参与,没有任何奖金。本以为获得奖励的小学生应该表现得更好,但是结果却发现,那些想要得到奖励的小学生出错率要比没有奖励的小学生高得多。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适当的表扬会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3]赫洛克(Hur⁃lock.E.B)曾以106名四、五年级学生为被试对象,要求他们练习难度相等的加法5天,每天15分钟。他把被试对象分为受表扬组、受忽视组、受训斥组和实验组4个组,每天做完加法作业后分别施以表扬、训斥、忽视等不同的刺激,结果发现受表扬组的成绩提高最为明显,自我认可度最高,自我情绪体验得到了最大的满足。由此可见,教师适当的表扬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小学生的自尊感及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
此后,一系列研究都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奖励对个体内部动机的影响。许多研究得出同样结果,即金钱奖励会降低个体的内部动机。除金钱奖励外,其他有形奖励如礼物、奖章、代币也被发现会降低个体的内部动机,而表扬会对个体随后的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德西和他的同事建立了认知评价理论以解释外部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4-5]他们认为外部奖励会促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认知成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受外部环境控制,因此会降低个体的内在动机,使本来具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变成必须依靠外在奖励才能维持的行为,如果个体将自己行为的原因解释成内部原因会增强内部动机;如果知觉到自己有能力方面的因素会增强内部动机,相反,促进个体知觉到自己无能的因素会降低内部动机。
德西和瑞恩认为,当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时,个体知觉到受奖励的控制或无动机感最为显著。[6]因此,物质奖励降低内部动机是通过引导个体对知觉到的因果关系从内部因素向外部因素转变,使个体产生无能力感。相比较而言,当使用表扬来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时,奖励的信息方面特征最显著。因此,表扬会增强内部动机是通过知觉到的促进产生内部动机的因果关系和感知到的能力感。
虽然认知评价理论已经对这两种奖励方式对内在动机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但也很可能物质奖励和表扬对个体内部动机的不同影响是由于其他原因而不是认知评价理论描述的那些论题造成的。更具体来说,以往研究证明,如下几个因素没有得到控制也可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
间隔时间是指目标行为的出现与发送奖励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是决定奖励会增加行为频次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已有研究表明,奖励越接近行为发生时,越可能增加目标行为反应频次。[7]但是,在考察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的一系列研究中奖励间隔时间没有得到控制。
某种奖励实施的次数也会影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具体来说,重复使用奖励比只使用一次奖励更可能增加目标行为的反应频次。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一般仅仅使用一次物质奖励。相比较而言,研究者在研究中会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多次使用口头表扬,比如,谢谢你,你真棒等。
除了奖励间隔时间、使用奖励的次数,与提供的奖励有关的刺激的存在是第三个在测查奖励对内部动机影响的研究中没有得到控制的变量。在以往的研究中,物质奖励组被事先告知在处理阶段的表现将会受到奖励。然而,在后测阶段,参与者没有收到甚至没有期望收到一个奖励。因此,为了降低受外部动机激发的参与者的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在处理阶段结束后,研究者会特别告诉受到物质奖励的参与者,在后测阶段目标活动的表现将不会得到任何奖励。研究表明,只有当奖励是被预期的时候(参与者被告知关于奖励的可获得性),奖励才会降低内部动机。[8]相反,当表扬被用来当作奖励的时候,参与者在处理阶段事先没有被告知表现出目标活动会得到奖励,在后测阶段也没有事先告知表现出目标活动将不会再得到奖励。如果物质奖励与标志它们可提供的明显的刺激有关,这些刺激的存在最可能降低目标活动的表现,使处理阶段和后测阶段的表现不一致;如果表扬与标志着其可提供的详细的刺激没有关系,则可能会增加目标活动的表现,使处理阶段和后测阶段的表现一致。
从已有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奖励并非一定避免使用,同时,表扬也不一定是最佳的评价方法。对于这两种奖励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要做到理性使用,这将有利于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重塑教师的教育评价指标。对于怎样利用这两种奖励方式以提高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如何提高小学教师对小学生奖励策略的使用能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还需要广大小学教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出一条科学的奖励小学生之道。本文就已有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得出以下启示,以期为一线工作的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带来一些思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于小学生奖励策略方面运用的能力。
从目的上来讲,物质奖励和表扬的本质属性是一样的,只是物质奖励是有实物载体的,而表扬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奖励。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小学教师可能会出现为了奖励而奖励的现象,盲目地施以物质奖励和表扬,这样非但没什么效果,还可能失去了奖励的本来意义。奖励过多更会使学生对奖励产生依赖,一旦奖励消失,就可能使得学生的好的行为消失甚至产生不良行为。物质奖励和表扬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他们自发地爱上学习,促进学生在行为上即使不用奖励也可以保持良好状态,而不是只有当外部奖励存在时才表现出好行为,否则就达不到奖励的预期目标。上述德西的理论启示我们,当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对他们从外界给以物质或者精神的激励,用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像这种情况下的奖励是必要的且更多时候是有效的。但当我们从另外的视角出发,如果学生本来对某项学习活动就有很浓厚的兴趣,此时我们教师给他们奖励非但会显得多此一举,还可能事与愿违。教师如果只知道一味地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进行奖励,这样会使得学生把奖励看成是自己学习认真的奖赏物,把奖励看成是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让他们只关心自己目前的排名情况和获得的奖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某些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激励学生的内部动机才能使得教师实现对于学生最好的引导,外部刺激只是暂时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乐趣、学习热情才是让学生持续良好发展的最好保障,一味机械的奖励只会使教师难以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因而,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更应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了解对每个学生起到积极作用的强化物,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在使用物质奖励和表扬时要求教师要做到机智、灵活,而不能绝对、刻板。教师在对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进行认真分析后,再给以奖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质奖励和表扬的积极效果。然而,有些教师把物质奖励和表扬看成是一种活动形式或表现手段,这是非常片面的。有的教师只看到成绩这一绝对的结果而没有关心学生在课后付出的努力和学生不断的进步,因此,教师在使用这两种奖励方式时要合理、全面,掌握其尺度。除此之外,物质奖励和表扬要结合进行,不能总是一味地给以物质或者口头表扬,如有的教师会在学生出现积极行为时给以物质奖励,但是没有告诉学生们奖励他们的原因,这就会造成小学生不知道因为什么而得到奖励,不仅对塑造和维持其良好学习行为没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会使学生从此形成一个物质、功利的心理和思想状态,把学习看成了一件能够得到奖励和赞美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将物质奖励和表扬相伴随进行,并且要有针对性、要具体,使学生们知道自己得到奖励的具体原因,最好能够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使奖励真正地起到激励作用。▲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心理学第5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8]Cameron J,Pierce D.Reinforcement,reward,and intrinsic motivation:A meta-analysi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4(64):363-423.
[3]赖瑾霞.浅谈表扬对学生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J].学周刊,2012(4):141-142.
[4]Deci E L,Porac J F.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motivation[M]//Lepper M R,Greene D.The hid⁃den costs of reward Hillsdale.NJ:Erlbaum,1978:149-176.
[5]Deci E L,Ryan R M.The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al processes[M]//Berkowilz L.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York:Academic Press,1980:39-80.
[6]Deci E L,Ryan R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n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1985.
[7]Boal K B,Cummings L L.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An experimental test of processes and outcome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81(28):28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