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日寇 巾帼不逊须眉

2015-01-31 07:24周燕
晚霞 2015年9期
关键词:敌人

周燕

93岁的张志健是四川省林业厅的离休干部,抗日战争时期她走上了革命道路。虽然是女儿身,但张志健在对敌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机智果敢却一点儿也不逊男儿。

1922年冬,张志健出生在河北广宗县北苏村。父亲张聚伍是广宗县李怀镇区的区长,他有文化,思想开明,主张妇女放脚、读书。父亲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张志健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1937年,張志健从县城女子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大名府女子师范学校,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她只得辍学回家。北苏村一带是日本飞机以及国民党南撤部队的必经之地,每每看到从战场上撤下来的负伤中国军人,张志健心中都会升起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1938年农历三月初五是赶会的日子,张志健嫂子的侄女韩芳宇托人给她带来一封信,动员她参加抗日妇救会,张志健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当天就去广宗县城北区妇救会报了名,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虽然不知道怎样开展工作,但这难不倒聪明好学的张志健,她经常参加各村的群众大会,妇救会的大姐姐在台上演讲,她就在下面仔细听,不仅牢记她们演讲的抗日救国、男女平等、妇女翻身解放等内容,还对她们演讲的“技巧”反复琢磨:怎样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怎样调动大家的情绪,怎样讲得生动有趣……很快张志健便能上台演讲了。

1938年夏,广宗县妇救会成立了,张志健被调到县妇救会,组织各村妇救会开展抗日活动。期间她对共产党有了深入的了解: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是为穷人谋福利的。7月;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由于工作出色,8月份张志‘健便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工作中。

“虽然不是扛枪打仗,但我们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张志健回忆道。当时敌人在农村修了许多炮楼,村与村之间敌人都挖了两丈深的地沟隔开,白天站在炮楼上,敌人能将地沟内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为了开展村际联络,组织各村妇女抗日,张志健和同事们常常晚上行动。每次过地沟,她们都格外小心,先是手脚麻利地下到沟底,再迅速地从另一侧爬出地沟,然后快速地跑出敌人的视线范围。每次过地沟,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虽然十分危险,但却丝毫阻挡不住张志健和同事们开展抗日救国工作的脚步。

还有一次危险的经历张志健至今都记忆犹新。1945年5月,张志健回家看望母亲,可没想到遇上敌人来扫荡。得知消息后,张志健赶紧换上农村妇女的衣服,又在脑后挽了个髻,然后跑到邻居王嫂子家,将她家纺棉花的纺车搬到门口,坐下来镇定自若地纺起棉花来。敌人以为她是农村妇女,没有盘问便离开了。,

抗战时期,生活的艰苦、斗争的残酷自不必说,张志健更经历了失去亲人刻骨铭心的痛。1941年6月,张志健与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杨宏明相爱并结婚,他们居无定所,聚少离多。但张志健心中有个美好的信念:等赶跑了日本侵略者,就能和爱人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了。可1942年4月在对日寇的反扫荡中,杨宏明带领部队突围时英勇牺牲了。噩耗传来,张志健悲痛欲绝,但很快她就将眼泪化成了对敌斗争的力量。张志健将自己经历的这些苦难视为“炼金之火”,“苦难磨砺了我的意志,陶冶了我的情操,也炼就了我坚忍不拔的性格,这使我终生受益。”张志健如是说。

猜你喜欢
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敌人派(上)
敌人派(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哲理漫画
骑着激光炸敌人
敌人不懂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