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梅
关于语文朗读的思考
杨爱梅
有人说:朗读即鉴赏。也就是说在朗读中,情感渲染到位了,有些课文不须你分析。确实如此,下列几段是我实际教学中的经历。
《安塞腰鼓》,忘情地奔放,狂野地倾泻,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只有大声地朗读才能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大量的排比句和反复句是它的最大特色,所以要掌握这些反复句和排比句朗读的特点,就能读出本文的气势。如“痛苦和欢乐,生活海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排比句是增强气势的,所以要把握好排比句之间的节奏,要有停顿,要铿锵有力,一字一句都充满力量。其次每个短句之间的语调要有变化,整体是越来越有气势。再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反复出现“容不得”就是强调安塞腰鼓的奔放,所以读的时候要一个比一个声音高力量大。我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读,读到最后同学们都涨红了脸,个个精神亢奋,一个像安塞腰鼓的后生一样需要挣脱,摆脱束缚的状态。我想这时已不用我多说这些句子写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安塞腰鼓的狂野奔放,安塞后生们想挣脱束缚的决心已刻入生命里。
朗读不仅能读懂句意更能读懂作者,理解作者。
《藤野先生》开篇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东京所见所闻的失望,更主要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透顶。这种失望对鲁迅来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这种刻骨铭心留在记忆中,若能读出来,就真的是刻入生命里。刚开始,他们运用重读,重读了“这样”。我问学生,要表现鄙视,语调重了好还是轻点好。然后我示范着读了一遍,轻读“无非”和“这样”。两种比较下学生觉得轻读更能表现作者对东京的失望。
同样是讽刺,有时就要重读。如“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只有重读“扭几扭”“实在”才能表达内心的愤怒、不满和厌恶,这样的朗读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爱国之心。勿用多说,引导学生掌握“轻”“重”变化就能体会到那种“鄙视”与“厌恶”,也就读懂了作者。
再如《春》中也是如此,文中主要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春的盼望和赞美。那这种感情不用刻意去说,带着学生读读一些重要句子就可以了。你看“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春天的到来。所以读“盼望着”语速要慢,但一个要比一个语气强烈一点。我一边说着,一边示范。然后我让大家跟着我读,一开始小声地读,渐渐声音大了起来,直到我确定从同学们的声音中有了急切和盼望。
还有《春酒》里就那句“补气、健脾、明目的哟”读时拖长那个“哟”字,一定会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自豪得意,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内心因母亲而自豪得意之情。
朗读让我们亲近了作者,也会让我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
《孤独之旅》描写了杜小康从茫然恐惧到胆怯,到不再恐慌的成长过程,刻画了一个少年的心理成长轨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开头写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这时的杜小康是恐惧的,他不想去放鸭子,所以在他的说话中他几乎是带着哭腔的,“我不去放鸭子了,”因为害怕应该读得轻一点,“上岸、回家”要重读,而且两词之间要有一个明显的停顿,且带着哭腔。
后来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杜小康心里充满了“胆怯”,虽然此时小康没有说话,但我让学生设计了几句:“我不要呆在这里”“我要回家”等。然后我让学生读,有人读的有哭腔,有人读的很平淡。于是我让他们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这说明小康想逃走,但芦苇荡如万重大山。我问学生此时对父亲有什么感情,学生说:怨、恨。所以在读时要读出:怨、恨表现一个孩子的倔强。然后我找了一个平时有点倔强的学生去读。
在芦荡安家以后,有一天杜小康在睡梦中惊醒哇哇大哭:“我要回家……”
此时的小康是恐慌的孤独的,他哭着说的“我要回家”就说明了一切。
在暴风雨来时,当鸭子跑了,父亲让小康进窝棚休息,自己独自找鸭子时,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这时的小康已不再恐慌了,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了依据:“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学生们一致认为这句要读得缓慢,凝重。
到暴风雨过后,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捡回了蛋,高兴地冲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时有惊喜,有激动,有兴奋。我反复强调情境,当你付出努力后终于有收获了,用这样的心情来读,先是一个人读,然后大家读,让惊喜、兴奋在教室中飞出。
最后我还组织学生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然后想想从声音里能体会到什么?从声音里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杜小康的成长,由害怕到坚强的变化。我觉得这样的朗读花再多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你走进了作者,你就懂了文章。
且读且思,总有一些东西启发我们将朗读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高淳区武家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