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舒潇
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及培养途径
谢舒潇
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2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育信息化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科研信息素养和教学信息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力。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从政策引导、创设环境、加强培训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动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
信息素养;构成;融合;培养
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达到6.49亿[1],我国已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也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因此,探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及培养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
知识和信息的迅速增长与衰退是信息社会的一大特征。在信息社会里“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2]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对人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而信息素养是“学会学习”的基本条件,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3]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保持对信息、知识的敏感性,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广泛摄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终身学习,适应信息社会知识快速更迭的需求,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1.2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使教育方法、手段和模式都发生根本性变革,也使传统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教师由单纯知识传授和课堂管理者,转变为知识和信息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师生角色的转变都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1.3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信息素养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高度信息素养的人,才能根据社会需求自觉主动地利用信息手段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改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其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4]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已经成为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一般来说,它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层面。但对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其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构成的侧重面也不同。基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主要应包括科研信息素养和教学信息素养两个方面。
2.1 科研信息素养
科研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中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它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1 敏锐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前提,是指人们捕捉、判断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的敏锐程度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非常重要,只有信息意识敏锐度高的人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信息需求,能从纷繁复杂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以及潜在的信息源中捕捉和挖掘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有效利用。
2.1.2 信息的创新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主体信息素养水平高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信息的创新能力是其全部信息素养的核心,它主要是指信息主体有效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对获取的多种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的交互作用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解决问题并创造新信息的综合信息能力。这是信息利用的最终目的,也是科研工作的意义所在。
2.1.3 良好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人们进行信息活动的指导,是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包括遵循信息法律和法则,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真实的原则,能够自觉抵制信息违法,消除负面有害信息的干扰,特别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等,这些道德规范是对科研工作者最基本要求。
2.2 教学信息素养
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化的体现,它主要包括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力和信息教育能力等。
2.2.1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信息素养在观念层面的反映。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先进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把学生当成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并构建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只用具备了这些教育理念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学生信息建构的主体地位,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级人才。
2.2.2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力是信息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是教师教学信息素养的集中体现。它需要教师在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于学科教学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认知和学习方式的深层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5,6]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力包含三个层面:(1)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能力。它要求教师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要通过课程开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结构中去,使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7](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融合能力。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的能力,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不可或缺的要素自然和谐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和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效益。(3)信息技术与知识创新的融合能力。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信息方法和信息资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问题解决、意义建构和知识创新的工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2.2.3 信息教育的能力
教师除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力外,还要具备信息教育的能力。因为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信息学科教师的任务,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具备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的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在自己的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自己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要在自己工作、学习、生活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信息素养的重要价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信息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力和信息的创新能力。他们与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教育能力等共同构成了的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各个层面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但信息素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所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3.1 制订政策 引导激励教师提高信息素养
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各高校应对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大力宣传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积极制订相关政策和文件,创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条件和氛围,引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
3.2 通过多种类型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应立足于本校教师的教学、科研需要,开展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岗前培训、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观摩交流、课题带动、学术会议、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什么形式都应与教师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让教师能在培训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能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3.3 构建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切实发挥高校信息机构的作用
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的基础保障,高校应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步伐,为教师提供功能完善、快捷方便的信息化环境,使教师能在教学、科研的工作实践中随时随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此外,应充分发挥高校中的信息机构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和教育技术中心等信息机构,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帮助教师有效提高信息素养。
3.4 教师自身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相对于学生并没有必然的优势,教师在思想上应充分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增强培养信息素养的自觉意识。首先,教师应紧密结合本职教学科研工作,自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其次,教师应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如网络社交、网上购物、网络娱乐等,通过这些日常应用提高自身信息技能,培养信息素养。
[1] 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http://www.cnnic.cn/.
[2] 顾明远,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14.
[3] 杨晓光,陈文勇.终身学习理论内核—信息素养能力论建构[J].情报资料工作,2002(5):74-76.
[4] 张爱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4):55-56.
[5]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53-55.
[6]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7.
[7] 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1):50-67.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Ways of Training
Xie Shuxiao
Jinan University Network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Guangzhou, 510632, China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university teacher's essential basic qua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it is also the intrinsic reques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mainly includes scholarly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s inform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fus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Th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long-term, dynamic process, it needs to start with policy guidance, environment establishment,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and many other aspects, and it'll promote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constantl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mation; fusion; training
2015-03-16
谢舒潇,硕士,副研究员。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年重点项目“教师教学发展视角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项2014年度课题“MOOC建设促进高校优质教学的实证研究”(编号:14JXN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