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隽 洪华山 周一薇
·论著·
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华法林的应用研究
陈隽1洪华山2周一薇1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华法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3月8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实验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出血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经数据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栓塞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中应用华法林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颤动时心房不规则收缩,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血栓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适当的抗凝治疗是非瓣膜性房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降低脑栓塞风险[1]。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华法林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3月80例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经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确诊,CHA2DS2-VASc评分内容包括:心衰1分、高血压1分、年龄≥75岁2分、65~74岁1分、糖尿病1分、卒中2分、血管疾病1分、女性1分。总分>2分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
研究对象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溃疡、药物过敏、抗凝治疗禁忌证、妊娠期女性、恶性肿瘤、既往有脑出血病史、其他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将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40例,包括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5.48±10.35)岁;体重51~81 kg,平均体重(64.32±11.58)kg;病程6~12个月,平均病程(8.35±2.11)个月;CHA2DS2-VASc评分3~6分,平均评分(4.25±1.12)分。
实验组40例,包括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5.14±10.42)岁;体重50~82 kg,平均体重(64.54±11.36)kg;病程6~14个月,平均病程(8.54±2.19)个月;CHA2DS2-VASc评分3~7分,平均评分(4.33±1.25)分。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CHA2DS2-VASc评分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发现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房颤,包括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抗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等药物控制心室率[2]。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抗凝,空腹顿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商品名:拜阿司匹灵,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 mg,国药准字J20080078),剂量为10 mg/d。每月复查1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实验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口服华法林钠片(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5 mg,国药准字H37021314),初始剂量为2.5 mg/d,3d后复查INR,根据INR结果(INR控制在2.0~3.0)调整用药剂量,加减调整剂量不超过0.625 mg/d。调整剂量3d后再次复查INR值,如结果稳定,延长复查周期至1次/周,如INR值仍然稳定,延长复查周期至1次/月。
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脑栓塞并发症和出血不良反应的差异。栓塞事件包括: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新发无症状性脑梗塞及其他体循环栓塞(肢体、肾动脉、肠系膜动脉等);出血不良反应事件包括:观察脑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消化道出血等。
1.3 评价指标
INR是用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与血浆与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注的ISI值计算而得。INR控制范围为2.0~3.0。INR>3.0提示存在出血风险,INR<2.0提示存在血栓风险[3]。
1.4 数据分析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录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P<0.05时表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经数据统计发现,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栓塞事件6例,发生率为15.00%。其中脑栓塞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脑栓塞1例,发生率为2.50%。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脑栓塞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913 9,P=0.047 9,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牙龈出血1例、皮下瘀斑1例,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牙龈出血1例、皮下瘀斑1例、消化道出血1例,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脑出血不良反应,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χ2=0.213 3,P=0.644 2,无统计学差异(P>0.05)。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其数量逐年递增,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病原因复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甲亢、电解质紊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酗酒、神经刺激等均可导致房颤。除此之外,房颤还可继发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血栓、主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粥样斑块脱落等可引起脑栓塞,有研究发现,与房颤有关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较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除患者存在明确的抗凝禁忌证外,房颤患者应使用抗凝药物以防形成血栓[4-5]。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以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较多见。已有的临床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肠溶片服用方便、安全性高,尤其是老年患者而言,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受到临床肯定,较多学者倾向于选择阿司匹林对老年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进行抗栓治疗。但也有临床报道认为阿司匹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栓塞的预防效果一般,并不能有效地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6-7]。而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虽然可以减少脑栓塞的风险,但诱发出血的风险增大。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对房颤血栓危险性认识不足,畏惧华法林出血反应等导致了华法林在临床推广较为困难。
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的羧基化,阻碍其与钙离子的结合而起到抗凝效果。华法林还可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抑制血栓形成。但华法林治疗窗窄,剂量控制不当可影响抗凝效果,或导致出血风险升高。在治疗期间必须定期进行多次血液监测,根据INR结果及时调整剂量[8-9]。在应用于老年患者时应按照医嘱服用,严格控制剂量,并避免食物或药物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
本研究中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者随访期间脑栓塞发生率仅为2.50%,低于使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者的15.00%。这一结果提示,在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中应用华法林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其抗栓效果优于阿司匹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与已有的部分临床报道结果并不一致[10]。但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者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在数值上略高于使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者的5.00%。这一结果提示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者可能存在使出血风险升高的趋势,但仍需要大样本的实验研究证实。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中应用华法林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
[1]顾智淳,刘晓琰,崔敏,等.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现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11):681-684.
[2]Elsinghorst P W.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clopidogrel and its metabolites in biological samples:A mini-review (Review)[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B.Analytical technologies in the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2013(4):48-52.
[3]宋光耀.低强度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9):111-112.
[4]王韦,洪斌.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中高危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7):73.
[5]华永平,余英荪,曾满生.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92-94.
[6]秦培英,周钦,禤彩霞.不同强度华法林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J].右江医学,2015,43(2):252-253.
[7]屈清荣,凡中霞,李颖颖,等.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华法林抗凝的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22):6274-6276.
[8]屈清荣,凡中霞,李颖颖,等.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6):518-521.
[9]娄莹,刘红,韩璐璐,等.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肺栓塞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4):256-259.
[10]王天毅,徐平,高洪波,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的随访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4,30(6):356-359.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Warfarin in Treatment of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ticoagulation
CHEN Jun1HONG Huashan2ZHOU Yiwei1, 1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ff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0, China, 2 Xiehe Hospital Aff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rapy of warfarin on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ticoagulation. Methods From April 2012 to March 2014, 80 patients with non valvular atrial fbrillation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princip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spirin anticoagula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arfarin. Over one year of follow-up, the differences in cerebral embolism complications and bleed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incidence of cerebral embolis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non valvular atrial fbrilla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rombosis, and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bleeding.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ticoagulant therapy, Warfarin, Aspirin
R541.7
A
1674-9308(2015)30-0117-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5.30.086
1 350000 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 350000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干部病房
洪华山,E-mail:honghuashan@medmai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