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镶嵌之理
——庄西真著《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评读

2015-01-31 22:26:53□刘
职教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案例区域职业

□刘 猛

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镶嵌之理
——庄西真著《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评读

□刘 猛

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特征既是人们识别职业教育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也是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必须充分加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庄西真博士所著《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很好地填补了区域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理论空白。该书有较强的研究方法自觉、新颖的分析框架建构及生发性的理论多元分析,为人们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镶嵌之理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社会镶嵌

如同种子埋入土壤之中,只有依靠与土壤之间的良好互动才能生根发芽、茁壮生长一样,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它所置身其间的社会与经济条件。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兰尼在研究经济社会学问题时,曾提出一种相当有解释力的理论叫做社会镶嵌说。按照西文的语源解释,镶嵌(Embeddedness)是一种嵌入的现象、状态或衍生过程。而社会镶嵌说的核心要义就是经济活动镶嵌于社会关系之中,只有社会关系越密切时,市场交易的经济行为才会越频繁,越有可持续性。[1]我们知道,相比于普通教育,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总是特别鲜明地依赖于或贴近于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践亦已证明,某一国家或地区再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要想移植到别的国家或地区,总会因外部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或多或少产生 “水土不服”的现象。就中国的情形来说,由于地域广阔且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的基本国情,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状况也同样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全国“大一统”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地区(方)经济和社会条件差异明显的现实,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特征既是人们识别职业教育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也是人们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必须充分加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人们似乎就有理由期待学界能够结合我国区域特征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出现,而庄西真研究员所著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成果,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为了行文方便,以下一律简称 “庄著”。)可以说是很好地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理论空白。笔者以为,“庄著”在研究方法的自觉、分析框架的建构及理论分析的拓展等方面确实可圈可点,特别值得人们重视与分享。

一、研究方法的自觉

一般来说,研究方法的自觉或方法的选择是任何有价值的理论研究都必须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方法论意识和研究方法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就“庄著”而言,作者着重强调对案例的分析,重视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在研究取向上努力做到总体与具体相贯通、反思与建构相连接。在第一章“导言”和第二章“相关概念辩证”的基础之上,作者专列第三章探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的方法论,体现了较强的方法论自觉。

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是一项研究的重要基础,而研究方法的具体说明与运用则无疑是这项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庄著”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作者认为,这一概念所指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引进甚至是创造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完善或代替旧的发展模式。这种创新可以是制度的变迁,即地方政府修订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某种规则、条例、制度或者引进了一种新的制度;也可以是相关组织的变革,即执行职业教育功能的组织在结构、目标的变化或者组织的增加、裁撤等;还可以是二者同时变化。”以一定数量的文献分析为基础,作者发现,我国目前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成果也有一些,但是既有的研究在案例研究之前都未能清晰界定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概念,不仅如此,这些案例研究对研究方法的如何运用更是缺少说明。国内关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个案研究绝大多数是描述性研究,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的文献只是着墨于对案例的描述,而没有交代如何研究、资料是如何收集的。相比而言,国外的学者在做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中,绝大多数都会在文章中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果不交代清楚研究方法,就很难说服读者接受作者描述事情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观点、推论及发现,所给出的建议也将是无根之萍。所以,作者认为,在做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之前,我们应该强调所用研究方法,这不仅仅是给自己的研究提供一条研究思路,同时也是向读者说明文章内容的可靠性,让读者能更好地认识到这个研究的价值。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发现,大多数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方法是采用案例研究,但许多案例研究存在如下的问题:在案例选择方面,选择单一案例进行研究的居多,缺少多个案例的交叉分析和比较分析,从而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数据搜集方面,满足于对表层数据、公开数据的搜集,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因而往往未能了解到案例事件背后的动因和机制;在数据分析方面,多是依赖直觉和判断对数据进行主观的和就事论事的分析,缺乏客观的、结构性的分析;在研究结论方面,停留在对案例本身现象的分析,或只得出经验性的、零散的观点,缺乏对内在规律的挖掘和升华,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在报告写作方面,格式随意性较大,往往根据作者的主观需要选取素材的片段,未能全面和客观地陈述事实。作者有了如此对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的省思,无疑为设计自己新的研究目标提供了动力。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受制于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既可以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采取阐释主义的研究方法。在“庄著”中,作者鲜明提出其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对区域发展模式的特色、形成机制、发展趋势等进行比较,并从特定角度进行评价,因此阐释主义的研究哲学将成为其研究的主体方法。为了提高案例研究的质量,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必要保持对案例研究法常见局限性的警惕。案例研究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容易忽略理论对于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即通常情况下很多研究者认为案例研究只是反映实际的现象,不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研究者如果只是凭借经验去搜集、整理所得到的案例资料,那研究只会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研究上,在随后的研究中不能保证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在对于案例进行分析时候会容易偏移案例研究的目的。理论是研究的目的,同时又指导了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另一方面,对于发现进行归纳存在困难性。案例研究的归纳往往体现“自然性”的特点,即案例研究的情景要与人们的经验相一致,案例研究的发现也必须能与人们的经验产生共鸣,使读者更容易地理解案例研究考察的现象。但由于这样的归纳往往并不是统计性的,而是分析性的,这必定使归纳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研究者应该努力根据一个案例能代表多大数量的群体而做出合理的归纳。笔者发现,“庄著”对分析框架的建构和理论分析的拓展等方面的努力尝试,似乎正是体现了作者企图对案例研究常见局限性的克服或突破。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区域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地方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这个事业需要所有人和组织的关心、参与和支持,这个特点决定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就更需要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扬长避短,规避发展的障碍,这样才能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开拓道路。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笔者以为,好的理论研究往往体现在一个较合理而完备的分析框架的提出。在“庄著”的第五章中,作者为了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优势和劣势做出系统梳理,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是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什么要创新、为什么能创新、创新的可行性与障碍等所做出的宏观上的分析与总结,所形成的是一个结构性、轮廓性的结果。作者以主客观因素相结合为出发点,从四个方面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进行分析,即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客观要求、现实基础、驱动因素及制约因素。

首先,作者分析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客观要求。作者认为区域职业教育是在中国地大物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诞生的,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情。区域职业教育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从本地区的经济特色与发展水平出发来发展区域职业教育。随着历史的前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增强,各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相应调整,然而,区域职业教育现有的发展模式却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输出与市场需要产生了供需矛盾,这就要求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寻新的出路,实现创新性发展。

其次,作者分析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现实基础。作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所依赖的现实基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也不例外。现实基础即已有的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客观现实。对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来说,现实基础则是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传统环境以及职业教育多年来的发展所奠定的基础。

再次,作者分析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作者认为职业教育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每一位国民福祉的事业,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依赖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支持。作为特殊教育类型的区域职业教育,其发展模式的创新也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当国家和社会给予区域职业教育更多的重视与扶持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之路才会更顺畅,才能更好地践行。

最后,作者分析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制约因素。作者认为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国家、政府、社会虽然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制约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因素依然存在,如:我国国民的传统观念中,鄙视技术、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认识不足;资金短缺等。

通过上述四个核心要素的分析框架说明,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镶嵌之理方面确实有着较强的现实洞察力和理论阐释力。

三、理论分析的拓展

“庄著”第七章《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显现宽阔的理论视野。作者就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目标定位、政府主导、激励机制、模仿移植、学习行动及社会资本等七个方面进行很有见地的生发性理论探讨。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配置等特点及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所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因而,在分析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过程的时候,应考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遵循职业教育在区域背景下的发展规律。其目的是要保证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能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禀赋相匹配,还要能凸显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与优势。据此,作者提出模式创新所应依照的四项基本原则,即:遵循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及系统性。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涉及到的创新主体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成就?亦或创新结果应该涉及哪些领域,创新结果会造成哪些影响?以上问题均涉及到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目标定位。目标定位,实际上就是为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设定应该达到的标准或效果。作者认为,就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所涉及到的各利益群体来说,在设定创新目标定位时应充分顾虑到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想法,同时兼顾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本身的目标,形成“主体-辐射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总体目标,在纵向和横向、在时间和空间的相互结合上达到创新的最佳成果。

创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并不只是国家层面的事情,同样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情。要以渐进的方式完成对现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造,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基本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国家未来几十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为模式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建设才能取得成效。作者认为,第六章所举的实践案例(包括长江三角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常州市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江苏省宜兴市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浙江省慈溪市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以及几所中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更好地实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地方政府应当做到:抓大放小、统筹规划,以全局眼光做好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区域特点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部门联动、协同创新,构建立体式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系。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作者还对如何激励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模式转变、如何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条件下学习并移植别的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经验、如何促进作为模式创新载体的职业院校的组织学习及如何借用社会资本来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内部优质资源的彼此开放与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其中,从组织学习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来分析问题,确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能给人以较多的启发。

四、存有疑问的思考

当然,在肯定“庄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有必要指出其中两个令笔者生疑之处:

一是对“区域”与“区域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及适用问题。作者在第二章“相关概念辨析”中一开始认为,“区域”是地区的泛称,指地球表面上一定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又是抽象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并在此章的结尾表明,其研究中的“区域主要是指各级行政区域,比如省、市、县、镇等”。而第七章开篇则提出,“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发展的,按空间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国际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区域职业教育以及区域内职业院校教育四个层次。……显然,区域职业教育是对国家职业教育的分解,是构成国家职业教育总体的部分,是地方职业教育。”如果上述两项似乎并不矛盾的约定(或分类)成立的话,那么就与第二章中所介绍(同时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界所熟知)的四种国外著名 “区域职业教育模式”(即北美的CB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有些矛盾。因为这些国外的“区域职业教育模式”明显的是以国家(即英、澳、德)甚至大于国家的区域(即北美)为界的。如此,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的言说,或寻求参照(或借鉴),易使研究变得空泛。不只如此,这似乎也与第六章具体介绍的七个案例有些矛盾。从区域来说,第一个案例有关“长江三角洲”,它与第二案例中的“江苏”之间,是明显的交叉关系(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北起通扬运河,南抵钱塘江、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第四、第五两个案例所涉的“常州”与“宜兴”又与第二个案例“江苏”所指区域范围构成从属关系;而第七个案例“中、高等职业院校”则理应不在本研究指涉的范围之内。

二是对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理论提炼与说明问题。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述国外 “区域职业教育模式”例子,很容易为我们所理解与记忆,因为模式的内涵(即“CBE”、“BTEC”、“TAFE”及“双元制”)有相当明确的提炼与概括。学界对国外“区域职业教育模式”的表述,特定的区域总是对应特定的职业教育模式。地理或政治意义上的区域固然不同,模式也是是其所是,别人无可替代。即便我们在这些国外案例研究中看不到“创新”这个词,我们也完全会认同他们“独一无二”的创新价值。相比之下,“庄著”研究所涉及的区域案例似乎仍缺少对“模式是其所是,别人无可替代”简明而准确的概括说明。

总之,科学研究是无尽的探索,它总是过程性的产物。基于一般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人对中国社会当下的急剧转型都会有强烈的体认。并且,在近几年(具体自2010年始)我国的经济总量跃据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之后,“中国(发展)模式”一下子也成为很是博人眼球的争议热点,但受制于全球化的背景影响,学界对此的认识似乎仍然是分歧大于共识。人们至今对“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会怎样,却还鲜有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2]延伸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及其相关研究方面来说,关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也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笔者以为,模式研究应当是基于一些比较定型了的社会事物或对象,而我们面对的却是正处于激烈变化和转型之中的中国当下社会,因此要从中提炼出“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镶嵌之理”也确非易事。正因为这样,我们有理由期待庄西真博士 (或其他有志于此的学界同仁)能将此课题研究再向前推进一步。

[1]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黄树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韩云鹏

刘猛(1966-),男,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与职业教育学。

G710

A

1001-7518(2015)19-0093-04

猜你喜欢
案例区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我爱的职业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