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琪 曹 晔 盛子强
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的STW模式构建
□周琪曹晔盛子强
针对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补充困难、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现状,借鉴国外STW(从学校到工作)框架的四种模式,根据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初步构建了我国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发展的STW模式,并提出了有效实施新模式的保障措施,从而为农村职业学校建立起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农村职业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STW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大批农民非农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地关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01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意味着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学科课程”向“工作导向课程”;由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转换,但目前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水平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针对农村职业学校,构建“职技高师—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模式是解决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而STW 即SchoolToWork,即“从学校到工作”,是美国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状而提出的,并以此构建了“从学校到工作”的完整体系。基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我们试图将STW框架中“中学与中学后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整合”三项核心内容做“本土化”改造,从而构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本土化模式,为破解农村职业学校师资补充困难、水平不高等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STW有多种不同的涵义,从个体角度来说,指从学校教育到就业的人生阶段;从体系、机构来讲,STW指为过渡阶段提供服务的特定机构[1]。本文主要侧重其研究涵义,即STW是一种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包括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及其它相关系统的设计与改革策略[2]。根据过渡模式理论,青年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通常有两个阶段:从普通教育结束过渡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束经过劳动力市场过渡到工作岗位。基于对过渡理论的不同理解,目前主要存在四种STW模式:单门槛模式、低-高型双门槛模式、低-低型双门槛模式、高-高型双门槛模式。四种STW模式的基本理念类似,但侧重点不同。“单门槛”模式以日本为代表,以工作为本位加强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结;“低-高型双门槛”模式侧重学校本位,通过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起来;“低-低型双门槛”以德国、丹麦为代表,主要将培训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培训阶段融为一体,以双元制为内核进而达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而“高-高型双门槛”模式的核心为市场机制,代表国家有英国、美国,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主要由自由培训市场连接,缺乏制度化过渡过程。
从运行方式来看,欧美各国的STW多由政府推动。美国20世纪90年代便通过颁布《帕金斯法案II》、《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等政策来规范学校及企业行为,完善拨款制度,进而实现STW体系的构建。在这个体系当中,综合中学、社区学院的设置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融合,学生在依据自身兴趣选择教育形式的同时,也获得了升学或向工作过渡的有利条件。区别于单轨制的美国,教育分轨制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和英国更为注重国家资格框架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在政府通过政策制定、经费分配等手段对STW进程予以统筹调控时,国家资格框架也在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完善各种培训制度(现代学徒制、企业培训、受训生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政府在STW运行过程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相关政策法规是STW模式成功运行的强有力的支撑。而行业协会、学校、培训机构的积极参与也是STW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
从构成要素来看,STW体系包含三要素:学校学习、工作学习及联结活动。对三要素不同的侧重程度衍生了不同的STW模式。如日本主要将职业培训置于工作后,因此,日本青年在入职前只在学校学习中接受职业教育,其优势在于结构单一便于管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实习实践机会的匮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的认知度,同时不利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自由转换。与之相反的是,美国的STW采用双门槛模式,丰富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学生过渡至雇员提供了条件。学校通过邀请企业主参与课程开发、派遣教师至企业实习、聘请企业雇员为导师等方式完成“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的整合;通过开设与职业相关的学术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现“职业学习”与“学术学习”的互通;通过“技术准备”拨款的运用、对大学认知活动的开展、增强与“中学后”教育机构的联系等手段完成“中学”与“中学后”的联接[3]。
以上针对欧美各国的STW模式从运行方式、构成要素、培训内容等层面为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可通过整合中学和中学后、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等多方合作体系以覆盖我国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的需求。
职业学校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更是薄弱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河北省农村职业学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在师资规模方面存在着专业教师数量较少,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课程教学改革能力有限的问题;在师资结构方面存在专业结构不平衡,急需的教师难以有效补充的问题;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着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工作不稳定的问题。这些迫切要求创新理念和思维,创新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加强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新教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帮助在职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等环节,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严格意义上来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进行,为STW的“低-高型双门槛”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缺乏了解和认识,尤其是传统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学科体系下培养的,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对职业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了解甚少,缺乏职业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入职后其教学难以得到学生、老师、教学督导人员的认可,难以尽快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难以社会化。即使是工作一段时间,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由于缺乏职业教育环境的熏陶,敬业精神和职业忠诚度不高。根据徐子勇在2005年对于地方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择业主要受利己动机影响,师范生也不例外[4]。农村职业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生师比失调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淡薄[5]。因此,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院校要加强与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这些职业环境的熏陶,使他们较早的认识和理解职业教育,从而培育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STW模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就业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普遍适用,但对于农村职业学校现实意义更为重大深远,主要是农村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弱,不利于吸引优秀教师,建立起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此,借鉴STW理念,汲取合理内核,创建农村职业学校“本土化”的STW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来缓解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
依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学校本位的职教教师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实践教学及实验实习实训方面并未完全满足学校向工作完全过渡的条件,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起从学校向工作过渡的多种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
在1998年之前,高校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大学四年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实习一般放在大学第三学年的下半年或第四学年的上半年,也有放在第四学年的下半年。但1998年招生就业并轨后,师范毕业生与其它高校毕业生一样实行 “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就业制度,毕业生完全面向市场就业。随着近些年本科就业压力的增大,师范生三四年级开始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到考研、找工作,导致教学实践难以落到实处,有的甚至完全放任。借鉴英国的“高-高型双门槛”模式,加强校校联合,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鉴于目前的情况,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到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实践效果,要固定在大学第三学年下半年,时间应在2个月左右。
(二)实行新入职教师半年到企业或职业学校实践上岗培训制度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校数量不多,设置的专业也难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的需求,加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只有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没有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导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致使新入职教师难以胜任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工作。因此,参照日本“单门槛”模式,加强职后培训力度,特别是为新入职教师提供半年以上到企业或职业学校上岗培训机会,提高毕业生专业教学胜任能力。通过观察英国新教师职前培训项目(InitialTeacherTraining)的运行情况可发现,在专门机构内开展职前培训至关重要。在职教师资基地开展加强新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将有利于新教师从学校向工作的过渡。
(三)开展“双岗置换”培训或交流
所谓双岗置换,就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与或职业学校教师开展岗位互换培训,岗位交流就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相互挂职锻炼。这种模式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岗位置换或人员交流满足各自的需求,从而增强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在职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其中的中小学是一个泛指,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
(四)聘请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和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培养院校要“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汲取美国“高-高型双门槛”模式内涵,通过聘请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开发等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的弊端。
(五)建立校企校联盟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首创了校企校联盟,通过聘请中职学校校长、行业代表及相关政府部门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优秀培训团队,进而设计出了适合区域发展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通过加强高校、企业、中职的联结可有利于探索出适应市场规则的课程体系,进而降低学校向市场过渡的门槛,提高培训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培训阶段融为一体的可能性。
(六)职教师资基地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教师培训
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开展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主要采取统一的“培训基地+企业实践”的模式,促进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每五年轮训一次,经过十年的时间,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需要针对教师个体需求开展培训工作,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要加强培训资源建设,以适应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正从封闭的、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转型,因此要加强培养培训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而农村职业教育的弱质性弱化了改革创新的动力,需要加强支持保护力度,政府应对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提供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
(一)政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教育
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补充机制不畅,实施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按照农村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教师,供需直接对接,培养的教师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将有利于改变职业学校教师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的现状。事实上,一些省市已率先开始招收此类考生,如湖南省在2014年招收500名高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2015年计划招收本科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免费师范生500人,在政府的安排下,这些免费师范生将进入到相关职业学校实习并于毕业后至户籍所在地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严格实行入职培训制度
教师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实行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国家应尽快像中小学教师一样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6]考试标准要加大对考生专业技能的测试,一方面有利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要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需要加大考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当然,也可以对新入职的教师实行企业实践上岗制度,如天津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新入职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半年后才能上岗任教,这便从制度上对职业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予以保障。
(三)政府要加大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投入
我国从上世纪末大规模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但长期以来这些基地没有得到国家的专项财政支持。“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支持了10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300个专业点的建设,每个专业点国家财政支出200万元,这是国家首次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给予的专项投资。但总体来看,这些基地的基础能力普遍还比较薄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教育部、财政部要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能力建设力度,各级政府也要加强省级基地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改善基地的培养培训条件,促进校企合作,激励企业参与STW项目的热情。此外,拨款可分为补助性拨款与竞争性拨款两类,在传统的补助性拨款的基础上,要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内部变革动力。
(四)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要加强与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不论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需要加强与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联系,要建立协同培养培训的机制,增强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彻底改变传统师范教育封闭的模式,要树立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也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主体的理念,加强相互融合,扩大教师培养培训的资源和渠道,丰富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当然,作为培养培训基地院校也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联合攻关,促进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本科高校教师也要加强到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总之,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STW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高校、企业、职业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参与,借鉴国内外经验,在有政策及资金支持的同时发挥内在动力,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推动农村职业学校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徐国庆.STW:当前西方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及意义[J].上海教育,2001(16):60-63.
[2]顾月琴.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2013(3):90-92.
[3]关晶.20世纪90年代美国STW运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4.
[4]徐子勇.地方高校学风现状调查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13):111-113.
[5]王金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11.
[6]曹晔,盛子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5(8):4-9.
责任编辑蔡久评
周琪(1988-),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盛子强(1969-)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教育部财政部“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编号:VTNE0057-2),主持人:周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资助及秦皇岛市社科联课题“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的STW模式构建”(编号:2014WT015),主持人:周琪。
G710
A
1001-7518(2015)21-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