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记者 史晔坤
记者手记
“吴忠模式”为行业提供新思路
□ 《中国农资》记者史晔坤
国内农业生产规律决定了农资赊销在基层几乎无法避免。农民在用肥季节往往短缺资金,但是在这个时节化肥等农资用品又是刚需,这就造成了经销商和农民之间的赊销。
令人忧虑的是,赊销的存在往往是基于双方的绝对信任,农民从经销商手里拿货往往通过我们熟知的“打白条”的形式,有时甚至都只是口头约定。所以,经销商在进行赊销的时候往往存在着资金回流慢,甚至是资金难以回收的风险。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农民信誉不够,而是在荒年或者农作物歉收的时候农民自己本身就难以收回之前的投入,更遑论对经销商的账目进行还款了。这种“打白条”类型的赊销方式就仿佛一个无底洞一般,当一个环节出现资金的断裂或者资金的后继不足,就会影响所有的循环系统。
赊销的整个系统建立在没有制度、法律约束和规范的信誉体系之上,也就是说所有赊销体系内的环节都是没有保障的,一方赖账,另一方没有任何的手段去追诉这些赖掉的资金,最终造成整个行业的信用危机。
对于吴忠市的赊销模式,记者认为它的建立有着自己的相应的地区背景,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产物,可能并不是一种能够适应全国的万能模式。宁夏国有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投资运营部总经理马彦良同意记者的观点,他认为:“与其说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倒不如说这种赊销体系是一种因地制宜而产生的信贷体系。农户的融资问题并不是没有人提到过,只是种植业的风险具有不可预估的特点,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很少有人有这个胆量去第一个吃螃蟹罢了。”马彦良进一步补充说:“不过这倒是为农户的融资、区域农资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思路。”
记者认为且不论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复制功能,就模式本身而言,吴忠市的赊销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在农资圈内普遍缺乏的契约精神,或者说规范了的信任体系。这种通过政府和银行的监管而形成的规范化的契约性的信任体系也许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努力的方向。赊销不可怕,可怕的是赊销背后所造成的信任危机。与其惧怕赊销,我们不妨直面它,来一场堂堂正正的赊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