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陈元邦整理
农资精英谈市场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总体盈利保持平稳
□《中国农资》记者 陈元邦整理
本期嘉宾: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修学峰
嘉宾观点: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代,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资源相对短缺和环境压力制约着原有经济高增长模式,风险矛盾将依次呈现,化肥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已刻不容缓。应从产业结构、技术改造、产品结构、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在市场需求引导下,磷肥行业出现了一大批组织结构科学、应对风险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必将会给化肥行业带来新的动力。
据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磷肥生产量1709万吨,实现净出口375万吨;已形成的磷复肥生产能力约2350万吨/年(P2O5),出口各种磷复肥980万吨,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和重钙的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磷肥、磷复肥产能和产量均已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主要出口品种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另一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4年底,我国农业施肥量(磷肥)保持稳定,但消费量连续几年远高出农业施肥量,产能过剩且过剩矛盾突出;磷肥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7%,复混肥料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4.6%,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石化行业平均水平。
对此,修学峰表示,截至2014年底,国内农业施肥量(磷肥)趋于稳定,但是随着国内生产企业的能力提升和磷矿资源的深度勘探开发,产能过剩现象严重,而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热度高涨,重复建设的势头在磷资源集中地区屡增不减。据统计,2014年我国磷酸一铵产能发挥率约74.5%、磷酸二铵产能发挥率79.6%,扣除出口部分,产能发挥率不及60%,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且化解落后产能工作难度较大。国际市场方面:需求增速放缓、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企业成本高企,在产量、销量双增长的同时,利润反而呈现下降态势,基础肥料的盈利能力下降尤为明显。高品质磷矿数量快速下降,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连续多年高达50%以上,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合成氨成本居高不下,随着政策导向绿色环保,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户在提质高效又保护土壤的多重因素下,化肥行业形势日益严峻。
化肥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应从产业结构、技术改造、产品结构、创新模式等几方面进行。在产业结构上由基础肥料向资源产地集中、复混肥料和专用肥向市场需求地转移;组织结构上要控制新建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到2020年保持产能基本不变,整体行业要纵向延伸、横向拓宽、促进跨地区兼并;产品结构上要提高工业用湿法磷酸加工能力,提高新型肥料市场占有率,加大伴生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技术方面要完善磷酸生产工艺,改进复混肥料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水、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模式创新上要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管理、技术、服务、销售全面升级。
今年,在政策引导、市场形势趋势和企业自身努力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大型磷复肥的生产技术及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湿法磷酸精制、硫酸的低温位热能回收、大型中低位胶磷矿浮选、磷矿中氟和碘的回收、磷石膏综合利用、工业磷酸一铵生产技术等国内自主开发的技术和装备已实现产业化,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水平也不断提高。2015年1-9月份生产各种磷复肥1367.8万吨(P2O5),比 2014年同期增长5.5%,高浓度磷复肥产量增长9.1%,比重超过90%,进口量整体下降14.9%;1-8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 18.7%,利润增长63.4%,利润率维持在4%。
“目前来看,产业调整已初见成效,但未来行业发展仍有挑战。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计划,于此同时,化肥行业所享优惠政策逐步取消,随着国内肥料的供应平稳,粮食及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在未来一年的农业用肥需求整体偏弱并将继续减少。”修学峰认为,虽然种种现象预示将来肥料市场将会困难重重,但合理增速依然保持平稳,保证粮食增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等政策为化肥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力推广的节水技术为水溶性肥料等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型农机具的发展也创造了广阔空间。磷复肥行业发展要实现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转变,向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模式转型。同时,城镇化建设加快、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的大力推广,也将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开拓新的利用途径。重视才能创新,要做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营销的创新误区,在规范化、市场化的行业氛围内,集团化、多元化的企业必将会占有一席之地,在变革中的时代里,紧跟政策,转型升级稳步发展。
本版编辑:刘颖 010-63732674 nzzk2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