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利芳,王颜,田素芳,刁路明,张秋萍,胡苏萍
(1.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3.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芝加哥大学医学教育改革模式中病理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樊利芳1,王颜1,田素芳2,刁路明3,张秋萍3,胡苏萍1
(1.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3.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自2008年起,武汉大学医学部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发展个性”为原则,对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进行系统改革。在这轮改革中,病理学的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内容被整合到两门新课程,文章系统介绍芝加哥大学医学教育改革模式中病理教学改革。
病理学;医学整合课程;CPPT;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高度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1-2]。武汉大学医学部从2008年开始,与美国芝加哥大学Prizker医学院合作,进行全面医学教育改革,确立了武汉大学医学教育发展的目标: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临床决断能力、评判性思维、自主与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及沟通与交流能力[3]。
借鉴芝大医学生培养模式,综合国内医学教育现状和特点,医学部整合30余门基础与临床课程,陆续推出了近20门新课程,体现多学科交叉整合,紧跟医学新进展。芝大医学教改模式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全新探索,取得一些傲人的成绩,也遇到一些改革的难题。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学习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讲述一些疾病的共同规律,各论则阐述不同疾病特殊规律。总论是各论的学习基础,在传统病理教学中,一般学完总论再学习各论。认识疾病的普遍规律,有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所以,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相互参考。
在芝加哥大学医学教育改革模式中涉及病理教学改革的课程有两门,一门是CPPT(Clinical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s),中文名称临床病理病生治疗学,这门课程整合了病理学各论、诊断学、临床药理学、内科学等多门课程。另一门课程是Response to Injury,中文名称损伤反应学,这门课程整合了免疫学、病理生理学总论和病理学总论内容。
(一)CPPT课程中病理教学改革。
CPPT是以临床疾病为中心建立的一门核心课程,是我校参考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整合的一门新课程。CPPT授课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以疾病为中心,以大课(理论课)为核心,辅以小课(病理切片实习和小组讨论)。在大课上,病理老师先讲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临床老师接着讲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基础和临床老师密切配合,对疾病进行基础到临床的全面讲解,学生理解深刻。在观察病理大体标本和切片过程中,学生直观地看到疾病的肉眼和镜下病理变化,加深对疾病认识。在病例讨论部分,病理老师和临床老师(医生)精心选择和设计病例,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讨论课发言。在讨论课上,每班学生小于25人,每班都有临床老师和病理老师在课堂引导学生讨论或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训练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表达能力。虽然在传统病理教学中也有病案讨论课,但由于学生未进入临床学习,缺乏临床知识,病理老师对临床诊治方面了解不够,因此对病情的演变、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无法深入探讨。
CPPT课程特色在于对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删除重复的知识,将基础与临床、实践与理论相联系,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3]。在CPPT课中,病理与临床结合,体现病理桥梁学科的特点。所以,CPPT是我校医学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成功的一门课程,广受学生欢迎和临床医生的好评。
(二)损伤反应学中病理教学改革。
在芝大教改中,病理学总论被放在CPPT之前的另一门教改课程——损伤反应学中。根据芝加哥大学的模式,将免疫学、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损伤反应学(Response to Injury)。它以免疫学为主线,贯穿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总论知识,让学生对疾病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4]。
损伤反应学讲课模式和CPPT类似,采用大课(理论课+小组讨论)加小课(学生实验或病理切片实习)的形式,同时开展双语教学、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等新模式。在已经完成的2轮实验班教学中,3门课程讲课内容各自独立,分为两部分,免疫学为一部分,病理和病生为另一部分。学生反映本门课程的整合还不够紧密和自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课程组今年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将授课内容和先后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使课程更加完整和流畅。
讨论课也是损伤反应学的一大特色。整门课程有6次讨论课共12学时,其中病理学部分有3次,每次两学时。学生对讨论课的参与热情度很高,很积极主动。学生自由组合,3人一组,分工合作,共同查资料,轮流制作PPT上台发言,或台下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老师则根据学生们发言,加以提示或点评。从学生讨论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们不仅对老师讲解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消化吸收,还进行了拓展。授课老师还可以利用讨论课的机会,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并将理论知识进行总结。
传统教学病理学成绩分为两部分,理论课成绩和实习课成绩。理论部分学生成绩评价单纯采用笔试,实习课部分采用切片考试。这种评价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片面强调记忆,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违背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CPPT还是损伤反应学都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评价的方式改革废除了期末一考定终生的考核办法,CPPT课程分为4个部分,每学完一个系统疾病,进行一次考试,每部分成绩由考试分数和讨论课发言成绩组成,其考试内容合并了病理学和临床知识。损伤反应学也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考核。期中考试只涉及前期的免疫学部分,而后期病理和病生授课的内容则在期末考试中体现,与期中不重复,减轻了学生每次考试复习的压力[4]。两门教改新课程考核方式减轻学生记忆和背诵的压力,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参与课程讨论,与改革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一致。
在芝加哥大学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病理教学中,通过病理学与基础、临床课程整合,将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传输临床思维方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
芝大教改课程的多学科整合及大课与小课、讨论课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授课老师的配合和协调。教改课程中,小课和讨论课需多位老师同时上课,而CPPT教学的小课和讨论课还需临床老师和病理老师同堂上课,所以课程组的病理老师既有病理教研室老师也有临床病理医生。临床病理医生在医院与病人和医生接触多,熟悉临床病理知识,有利于教学,让病理理论和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芝大教学改革特色鲜明,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和培养学生能力,这是教改的重大突破。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相互参考。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病理学讲课和学习模式,病理学被分成2部分,分别整合到2门新课程中,分属基础和临床两个课程组,不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芝大教改中病理学总论部分被放在大二下学期的损伤反应学中讲述,各论部分被整合在大三上学期的CPPT课程中,学生在不同学期和不同课程中学习病理学的总论和各论,导致总论和各论分离,学生很难体会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的内在联系,部分学生甚至在学习CPPT过程中,对学过的病理学总论的知识模糊不清。由于课程内容被割裂,学生很难建立总论与各论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复习和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这次改革中,整合到课程组的内容只是病理教学大部分内容,部分具有学科特色的内容未能整合。为了弥补这些缺憾,建议在课程组之外,建立网络资源,比如建立教学网站,上传更多病例资料,扫描数字切片,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专题讲座,讲述病理技术方法,分子病理与靶向治疗等内容,拓宽知识面。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病理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病理课程体系的了解。
总之,我校芝加哥大学医学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通过与传统教学班比较,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显示试验班学生更愿意进行自主学习[5]。
[1]Oehoa JG,Wludyka P.Randomized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traditional plus interactive web-based methods for teaching seizure disorders[J].Teach Learn Mecl,2008,20(2):114-117.
[2]Xu D,Sun B,Wan X,et al.Reform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J].Lancet,2010,375(9725):1502-1504.
[3]周琦,张蔚,陈娇,等.妇产科教学中CPPT模式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45-46.
[4]熊洁,刘胜武,孙平,等.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340-342.
[5]范静怡,聂强强,章军建.以CPPT为核心的WUMER教改模式对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尝试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42-43.
G642.0
A
1002-1701(2015)04-0117-02
2014-02
樊利芳,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病理。
武汉大学医学部教学研究项目“损伤反应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和“从医学免疫学到损伤反应全英教学模式的探讨”。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4.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