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健敏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新闻摄影实践教学研究
曹健敏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高等教育变革时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势在必行,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探索方向。新闻摄影教学应以此为契机,突出实践教学地位,突破实践教学困局。分析转型背景下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局,探索尝试融入当地文化资源,建立实践基地和长期合作机制、授课案例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建立网络文化资源平台、考核制度改革等措施将为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带来新思路。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文化资源;职业教育
国家关于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思路逐渐浮出水面。如何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成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议题。而大学本科传媒相关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突出实践应用性,切实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之一毕业能成为传媒“拿来就能用的”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成为新时期传媒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民初新闻界三大名记者之一的黄远生曾经提出“四能说”,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1]。即便是放到今天,仍然是对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随着读图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视觉性媒体的盛行,全媒体报道的出现,传媒市场需求的导向,对新闻记者乃至传媒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采、能写、能拍、能编、能策划。
现有传媒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中已经得到了相当的体现,新闻摄影课程逐渐获得更多的重视。但是就新闻摄影具体实践教学来说,还是面临以下困局。
(一)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对象、范围相对狭小
目前,新闻摄影普遍作为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广告学、摄影、影像工程等传媒相关本科专业也普遍开设了本课程。要在限定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与新闻摄影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并具备相当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传媒单位的摄影相关岗位胜任工作,实际上非常困难。大部分院校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课程按照1∶1的比例进行学时分配,不同程度上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演示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就笔者了解,如果是2学时的新闻摄影实践课,以110分钟计算,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发放相机需要10分钟,讲解、演示10分钟,学生上传作业20分钟,拍摄实践的时间(包括来回路上的时间)也就70分钟左右,非常紧张,很难达到训练的预期效果。但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现场开放性和题材的丰富性,新闻摄影“追求影像的开放性和视觉意义的延伸”[2]。新闻现场往往情况复杂,拍摄工作需要足够的能力储备和应变能力。而新闻摄影题材丰富多样,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实验室内的场景设计,很难模拟现实环境的复杂性,而学校以及学校附近的狭小范围也很难让学生在摄影主题、摄影题材、摄影拍摄角度等方面获得足够的训练。因此,对于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来说,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课内训练。
另外,课外实践没有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条件。大多数院校除了课内实践以外,也鼓励课外实践和学生摄影创作,但是提供课外实践设备相当困难。一方面是设备满足实验教学就比较紧张,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实践需求,另一方面是有设备管理上的制度和人员安排上的难处。这些是很细节但又迫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授课教师一般会鼓励学生自购相关摄影设备,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购买相机和其他摄影设备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
(二)实践教学未能很好做到校地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往往存在闭门造车、脱离地方实际的现象。只布置简单的任务或者简单地模拟新闻现场,而忽略了学校、学院所在地广阔的社会空间和丰富的新闻资源。学生在训练中很难接触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新闻摄影场景,只会简单的摄影技术操作,简单按下快门,机械式的重复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新闻摄影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门技能,要想获得更多的艺术性,接触更多的社会层面,接触现实进而引发思考非常重要。
产学研结合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所提倡的措施之一,产业行业、教学科研相结合,突出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得到锻炼,进而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成为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新闻摄影因为大多数属于传媒专业开设的课程,而传媒专业隶属于文科这一大方向。产学研结合从文科角度来说处于弱势。但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从各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的角度,从文化传播、文化宣传的角度,新闻摄影也大有可为。现有的新闻摄影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多集中在采风、创作、展览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上,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和结合。采风、创作、展览往往一晃而过,缺少持续的跟踪和深入的挖掘,尤其缺少常态的合作机制。例如,常态的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常态的产业、科研相互结合并且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台等,往往只重视大的专业实习、实习基地建设,“大而全”盖过了“专而精”,也成为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三)实践教学落后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
从行业动态看,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普遍落后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践教学设备先进程度落后于新闻摄影一线配备。以笔者本人挂职锻炼的单位映象网为例,两名一线新闻摄影记者配备的是佳能1DX套机,另有镜头若干。一套设备总体造价近10万元。高质量的设备装备让记者能在光线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新闻摄影照片。而大多数本科院校的实验设备较为陈旧或者低级,能配备足够数量单反相机用于实践教学需求已属不易。这就导致学生甚至教师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落后。没有接触过较为高端的单反及其他摄影设备,为以后实习、就业能迅速上手,拍出高质量新闻摄影照片留下了障碍。
二是教学理念落后于新闻摄影职业观念的进步。新闻摄影教学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阶段,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实践教学室外进行,虽然有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但是教与学的相对性,传统课堂的规范和秩序没有改变。而新闻摄影职业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全媒体的报道方式,让时间变得宝贵。摄影记者现场拍图、现场编辑和传送成为现实需要,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让抢新闻甚至抢占最佳摄影角度成为常态。新闻摄影记者更加职业化、全媒体化。视觉要素观念、抢新闻观念、及时性观念是现有新闻摄影记者立足的法宝。而视觉化表达方式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推陈出新。“亿像素”新闻图片在南方都市报首先进行尝试,360度全景式照片开始用于新闻照片拍摄等,而且新闻摄影后期编辑、编排、处理同样重要。但是我们的新闻摄影课堂教学理念还集中在新闻性、艺术性相结合,挖掘新闻价值,提炼新闻敏感等传统领域。
三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较为严重。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一般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理论教学讲授新闻摄影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进行新闻摄影实践。由于学生进行摄影实践操作时间较短,对相机等设备较为陌生,虽然有学习兴趣但是很难在实践中联系理论知识,脱节现象严重。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提高有限,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更不用说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反思和提高,由此陷入恶性循环。笔者认为,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忽视理论课学习的倾向,其背后恰恰是实践教学环节出了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仅仅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当然联系不了理论,更体会不到理论对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理论课的学习动力自然丧失。
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校地结合,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成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不失为校地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一条新思路。当地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例如历史文化古迹、文化体育设施、地方特色建筑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民间传统艺术、民间传统活动、节日庆典、地方特色戏曲等。
(一)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扩大实践对象及范围
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入,能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采取现场仿真、情景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3],避免传统的演示教学、模拟训练教学的单一性。而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把我们新闻摄影实践的对象扩大化,面向广阔的地区空间,深入新闻摄影现场,寻找更多的新闻摄影题材,寻找最佳新闻摄影角度,遵循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和特性,进行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以河南淮阳为例,一年一度的庙会,就为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数字化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互惠互利
文化产业大发展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平台,充分挖掘和开发本地文化资源,尤其是在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方面展开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提供内容、题材和实践场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同时,结合展览以及网络数字化平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起到传播和推广作用,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浙江工商大学公开课《专题摄影的文化呈现》,“通过摄影语言与人文阐述分别介绍杭州西溪、浙江钱塘江、四川丹巴文化、中国廊桥这几个专题的文化意蕴”①参见浙江工商大学公开课《专题摄影的文化呈现》,网址:http://v.163.com/special/cuvocw/zhuantisheying.html.,同时也很好地揭示了摄影这一文化传播手段对于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和推广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模拟新闻摄影实践战场,训练职业技能
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新闻摄影实践充分介入当地文化体育活动、民间民俗传统活动等,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摄影实战,能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拍摄环境中完成新闻摄影实践训练。
现场的可操作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持续的现场实战和锻炼,让其充分体会新闻摄影的现场开放性,稍纵即逝的新闻摄影瞬间、摄影角度带来的视觉效果差异、摄影语言和技巧的利用等问题能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并促进学生新闻摄影职业技能的提高。
(四)引入问题、项目意识,有利于拓展摄影理论深度
贴地引领,重视民生题材的新闻报道是现今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当地实际问题,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进行项目挖掘,利用问题和项目展开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并适当引入理论教学课堂,有利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增强对新闻摄影理论的学习积极性,并延伸至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甚至通识教育课程,能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体会理论知识所带来的反思的力量,并进而指导和改善实践。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从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切入,探索合适路径,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一)建立实践基地和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多次采风
应该建立专门的新闻摄影课程实践训练基地,这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应与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有所区分,体现专业能力建设的专业性,增强课程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合作机制应该长期化、常态化,至少针对课程实践训练应该是开放式的,对某一个文化项目的长期跟踪,能发挥新闻摄影视觉传播的最大影响力。应该为定期、多次采风创造条件,定期重在时间节点的选择,尤其是在节日庆典、活动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定期参与,及时介入。另外特别强调多次,不能停留在表面文章的合作,而要深入多次的实践和拍摄,挖掘新闻摄影专题和项目的价值,也能最大限度地创造传播价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授课案例结合地方文化资源
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和利用现有当地文化资源相关的新闻图片素材,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新闻图片素材的搜集和选取,并在课堂上予以讲解评价。可以通过专题和项目任务,不断的采风实践积累新闻摄影素材,引入课堂,结合学生的拍摄情况进行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充分利用和参与地方媒体机构平台、地方文化资源宣传平台,引入教学素材,输出实践教学成果,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尝试。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文化资源平台
互联网时代,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资源。可以借用以图片为主的自媒体、地方城市客户端、学校或者院系自有网站、专门的地方文化资源网站或者平台,进行教学、创作和传播活动。
以图片为主的自媒体,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社交自媒体如时光流影官方账号等方式,搭建新闻摄影作品传播平台,进行视觉图片传播和交流;尝试与当地城市客户端的合作,推出文化传播新闻摄影专题项目,例如当地美食文化专题等;利用学校或者院系自有网站,尝试建立图片资源数据库;与当地文化资源网站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项目等,互联网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节省传播成本,获取快速而便捷的传播渠道,建立实践成果输出平台。
(四)探索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创作、展览、比赛激励措施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的建立也很重要。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考核方式应该尝试结合项目、专题成果进行。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受益面应该是整体学生,是整体学生新闻摄影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而不仅仅是个别拔尖的学生,个别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和新闻摄影作品。应尝试改变原有的较为宽松的考核要求和机制,尝试建立新闻摄影创作、作品发表、参与展览和比赛的激励措施,尝试建立新闻摄影作品创作与学分直接挂钩的评价机制。
任何一项能力的训练,如果只寄托于一门课程,尤其是课内时间的讲授和训练,是很难做到的。传媒专业的学生能力训练,应该思考如何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完整的训练体系,应该思考更具开放性的实践课程训练方式,应该思考传媒专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传媒行业人才需求对接。现有的培养方案大多数注重整个培养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各个单项尤其是其中与学生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完整训练体系的建立。据来自学生的反馈,传媒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数大而全,有关于新闻传媒方面的理论、业务、历史课程都学过。但是传媒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精”,而传媒就业市场的反馈是“我们想要的人才,你们提供不了”。面对大学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迫切性以及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一门具体课程或者一种具体能力的培养能否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教学体系?这一问题,对于从事传媒专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来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持续关注。
[1]骆正林.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J].声屏世界,2010(1):53-55.
[2]延婧.数码时代新闻摄影观念的变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90-192.
[3]张秋云.小组短句任务与视听说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5):43-47.
University news phot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take advantage of th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CAO Jianmin
(Department of News and Media,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be imperative in the era of the change of higher education.Prominent occupation education,training applied personn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The news photography teaching in professionals related media,should take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highlight the status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breakthrough the predica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explore and experiment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will bring new ideas for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news photography.
news photography;practice teaching;cultural resources;vocational education
G610
:A
:1671-9476(2015)03-0142-04
10.13450/j.cnkij.zknu.2015.03.035
2014-12-16;
:2014-12-31
曹健敏(1982-),男,湖南郴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理论和新闻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