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2015-01-31 13:04张智化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张智化

(郑州大学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新媒体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张智化

(郑州大学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新媒体以其开放和互动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积极适应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教育理念上要从管理约束转向开放交流,在教育内容上要从抽象模糊转向具体明确,在教育机制上要从灌输教育转向平等互动,进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与广大师生座谈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新媒体完整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在技术层面上,“新媒体”是数字化的;在传播特征上,“新媒体”的互动性更高。当下,最为活跃的新媒体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传播最便捷、受众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微博和微信[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10~19岁和20~29岁的分别占总数的24.5%和30.7%,在年龄分布上二者占网民的半数以上;在职业分布上,学生网民最多,占网民总数的25.1%。从年龄和职业分布来看,大学生是网络环境中最活跃的群体。各种新媒体移动客户端,使新媒体元素充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这既为大学生学习和展示自我提供了便利平台,又为大学生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提供了自由空间。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深刻认识新媒体运行规律和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和特性,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共识。

一、从管束转向开放: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更新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发散性、便利性,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又唤醒了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更激发了大学生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教育者在借助新媒体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变以往管理约束的教育理念为开放交流的教育理念。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学生既是教育的中心点和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利益、需求和发展需要。围绕“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大课题,来构建新媒体传播环境、营造新媒体传播氛围、甄选新媒体传播内容、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改革新媒体运行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落实到新媒体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环节。以学生为本,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致力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对经济状况、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情感交往、思想困惑等问题,要通过新媒体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和解决,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答疑解惑、创造条件。真正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坚持平等对话理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单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说教,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平等地处在同一个话语场,要更加注重双方的平等对话和对等交流。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树立平等对话理念,主动消除或规避因身份地位、话语表达、现实利益而引起的差异与冲突,积极利用新媒体设置微博、博客等自由对话交流渠道。通过对话交流渠道,一方面,打破传统教育渠道所受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内容、新做法和新动向;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反应、信息反馈和意见建议。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实现教育者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沟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和践行的自觉性。

(三)坚持回归生活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活生生的大学生,而大学生最终要回归到学习和生活中。基于此,必须要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大学生的现实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生活体验成为现实的可能,学生可以在新媒体提供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和新媒体创设的虚拟生活场景中去体验、感受和反思,从而自觉考量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与社会、国家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自觉提升自身在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上统一性的认识和认同,进而提升追求这种价值目标和践行这种行为准则的自觉性[3]。

二、从抽象转向具体: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优化

新媒体具有直观、及时、便捷等优势特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优化教育内容,使之进一步具体明确、通俗易懂,以实实在在的话语、清清楚楚的目标赢得大学生的自觉认同。

(一)促使思想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理论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清楚何为价值,自身的价值何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和精神实质,从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知和情感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另一方面,以实践为最终归宿,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深化理论学习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革命老区参加具有一定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活动、勤工助学,深入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体验基层动态、社会变化、时代变革等,学生能够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切身体验中接受价值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二)促使人文精神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新媒体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客观上造成了对技术手段的过度依赖,导致大学生会表现出对网络软件和计算机语言的热捧和追逐,对传统文化的冷淡和对人文精神的忽视。人文精神在理论上表现为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及理想人格的实现,在实践上表现为人的情感归属、价值取向、行为原则[4]。可见,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契合,内核精髓相通,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之义。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重要纪念日等作为重要节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传统文化在调节人际关系、升华道德素质、规范自身行为、强化社会集体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将人文精神融入专业学习和教育中,润物无声地进行培养。要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校训、校歌、校徽等启迪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以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内容丰富、积极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促使媒介素养教育与日常养成相结合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解读、批判以及利用媒体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5]。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被新媒体元素深度包围,尽管海量的新媒体信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但是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追求,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遵从自身的选择、理解与整合。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养成教育的同时,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适时跟进,不断提升大学生正确利用媒体信息资源、科学分辨选择价值观的能力。可以把媒介素养课作为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程,向学生介绍媒介基本常识,让学生深入了解新媒体的本质属性,媒体信息生成特点和传播理论,新媒体运行规律和机制等,从而避免对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轻信和对非核心价值观的盲从,实现价值冲突的自我调适和及时修复。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避免学生传播不良信息、散布谣言、制造负面影响。鼓励学生参与新媒体信息传播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新媒体运行平台具体工作岗位上参与日常信息采编、发布、检测等工作,在实践中深化对新媒体的认识和把握。

三、从灌输转向互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变革

新媒体好似一把“双刃剑”,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新领域和新考验同在。依托新媒体,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在增进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现实需要。

(一)搭建资源整合和交流互动相结合的新媒体平台

在新媒体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学校要整合新媒体资源,积极搭建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统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吸引学生利用新媒体交流互动,将新媒体的挑战化为机遇。以微博、微信为例,在学校层面,建立学校微博、微信,及时发布学校重要资讯动态,疏通学校与学生互动渠道。建立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研工部、团委)等主管部门微博、微信,结合各自职能职责开展经常性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品牌活动的名义开通微博、微信平台,以项目带动,进行渗透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些微博、微信要通过关注、发布、评论和传播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校园思想引领。在学院学生工作机构层面,要发挥学校层面微博、微信的示范带动和经验指导作用,结合专业特色和学院实际,建立学院特色微博、微信平台,建立各专业班级微博、微信平台,最终形成学校—主管部门(活动项目)—院系—班级四级新媒体交流互动平台体系。

(二)形成多方参与和上下联动相结合的新媒体合力

要积极探索协同协作、上下联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认同、实践深化、效果检验相统一的教育合力。首先,要形成传播合力。只有通过有效传播,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理性认同和践行自觉。各新媒体平台要将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阐释转化为通俗化、大众化的生活语言,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传播。其次,要形成实践合力。各级学生工作组织要按照“可信、可近、可敬、可学”原则,引导大学生投身鲜活的社会实践,通过身体力行认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榜样模范进行表彰,并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带动,不断激发学生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最后,形成效果反馈合力。可以通过搜集新媒体舆情信息、召开学生信息交流会、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判研学生传播、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势,根据结果调整和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机制。

(三)营造多元表达和一元导向相结合的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中,多元价值的存在已是客观事实,大学生可选择认同的价值观念多样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大学生唯一的、当然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在客观上,这种趋势已经无法避免。在这一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多元化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在此状况下就束手无策。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多元化的价值存在和学生多元的价值选择,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和平台,从而深刻认识多元化的价值。其次,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机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地与其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进行对比介绍和梳理,采取有效措施消弭或边缘化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的负面表达和不良言论,积极引导学生在多个价值选择中最终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再次,要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建立校园官方新媒体平台管理制度、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审批制度和运行监管制度,做好正面舆论引导,培养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学生骨干,掌握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2]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词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28.

[3]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129.

[4]董振娟.论人文教育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7(11):130.

[5]高立伟.传媒素养教育: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54.

[6]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11.

D648

:A

:1671-9476(2015)03-0135-03

10.13450/j.cnkij.zknu.2015.03.033

2015-03-10

张智化(1985-),男,河南项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