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红
(商丘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商丘 476000)
河南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实践及发展策略
刘 红
(商丘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商丘 476000)
系统总结了河南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实践及不同机构发挥的作用,分析了河南区域创新的现状和相关国家政策,并根据河南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现状和国家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河南;区域创新系统;实践;发展策略
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教训》一书中,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概念。在此基础上,英国学者库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概念,并率先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库克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挪威学者魏格于1995年提出了更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当今世界上现有的不同区域创新发展体系,均由这些机构的相互协同发展而成,只不过在不同类型的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企业、教育、研究、服务机构等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河南省全面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有必要对河南区域创新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提出发展策略。
(一)高校在河南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中的作用
1.科技园模式
最为典型的区域创新系统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在推动科技创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的硅谷就是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我国的中关村科技园、日本筑波和韩国的大德科技城就是由政府专门成立,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美国斯坦福研究园和英国剑桥科技园是由大学发起,对大学校园内的科技园或孵化器进行管理而形成;印度软件科技园和英国的科技园是不同公司参与,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领导、经理负责的企业管理模式而形成;法国安蒂波利斯科技园和美国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则是由政府、企业、银行、大学和其他机构分担义务,共同承担管理职能而形成。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园的主要形式之一,属于次级区域创新系统[1],在河南省区域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现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即2002年建园的河南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2011年成立的洛阳大学科技园。2013年河南省又新组建省级大学科技园2个,它们是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和中原工学院大学科技园。2013年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省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或省级以上高新区联合设立大学科技园。到2015年,全省要建设10个以上大学科技园,孵化5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2014年河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要建设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对新培育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大学科技园,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给予100万元的孵化资金扶持。各个省辖市也相继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建设的相关政策。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河南省方兴未艾。
2.协同创新模式
美国学者葛洛首次提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概念。协同创新就是为了共同创新愿景,不同创新主体(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内部及相互间协同整合、优势互补,在协作中产生1+1>2的效用,提高创新的效率和降低创新的成本[2-3]。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旨在推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地区间的协同创新,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进而贡献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是以高校为主体与政府、企业、研究院所、行业等联动的创新系统,覆盖范围包括区域和行业创新系统,以及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国家创新系统。2012年启动以来,已有2批共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申报的“昂幽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以河南省高校为主体单位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政府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度重视,设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资金。2012年启动以来,省教育厅联合财政厅组织评选,相继批准和认定3批共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河南区域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河南省政府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府机构,主要包括省级层面的河南省科技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以及市级层面的科技机构。
省科技厅及市级科技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驱动。表现为开展的各种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计划、产学研等项目的开展;依托河南省实际制定的项目指南,使科研人员的项目更贴近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河南省科技发展提供的经费保障。(2)研究平台打造。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外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都为人才汇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3)创新基金支持。针对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融资困难的情况,以无偿资助和偿还贷款利息的方式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4)聚拢人才激活力。通过打造创新型科技团队,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推出杰出青年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的联合基金项目,使人才自觉地聚拢,为河南省的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注入了活力。
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河南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等文件,对加强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给予全方位支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区域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有:(1)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结合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打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高校及研究院所更好地融入产业集聚区提供了省级平台。(2)创新投入税前抵扣、创新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助推企业研发。(3)河南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等,将为创新注入活力。(4)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园,驱动区域发展。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过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研发基地等人才聚集的平台,支持区域创新发展。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打造领军人才队伍。留学人员来豫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等系列留学归国人才支持项目,为留学归国人才开展创业创新研究提供资金。
省教育厅的纽带作用在于:由与河南省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校牵头,组建政府、企业和行业紧密合作的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河南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项目支持高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成长,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所属高校成立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汇聚大批高层次人才。
(三)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省级高新企业都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按照规划,到2012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00个、企业技术中心400个,全省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到2020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另外,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设在企业中,大部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也主要分布在高科技企业,河南省产业技术联盟的主持单位的主体也是企业。因此,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区域创新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研究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缺乏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河南省研究机构主要由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及各地市农业科学院等构成,这些研究机构担负了多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分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学会和协会等区域创新载体的功能,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课题,产出了多项支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研究机构虽然为河南省区域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与河南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研究机构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没有形成以这些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相应区域创新系统。
(五)金融服务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创业投资基金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主要金融服务方式。截止到2014年3月,国家已批准141只创投基金,资金总规模达390亿元,国家出资70.5亿元,投资项目涉及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河南获批了9只创投基金,总规模达到22.7亿元。目前,已投入运行的河南秉鸿生物基金、河南惠通高创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河南华祺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河南德瑞恒通高端装备创业投资基金等4只基金,共到位资金5.75亿元,已投项目13个,完成投资2.3亿元,直接扶持了一批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发展。9个基金公司已经开展调查的项目超过100项,主要涉及生物、新材料、物联网、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这些创投基金为河南的区域创新发展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
(一)加大不同层次的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的建设力度
根据河南区域创新系统现状,建设不同层次的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是构建河南整体区域创新系统的必经之路。根据河南省有关规划,将建设10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政府相关部门拟遴选每个大学科技园投资300万元用于大学科技园建设,建设完成经过验收合格的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了更好地发挥省级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建议在大学科技园的布局上应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均衡分布,特别是应该重点支持那些科技创新平台布局较少的省会以外的地市。利用大学科技园孵化科技企业,为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议进一步加大大学科技园与省级产业集聚区的深度融合,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省级产业集聚区与高校紧密合作建立大学科技园,以支持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创新。建议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平台。建议政府直接投资参股或者土地入股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股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大学科技园所有制形式,使大学科技园投资主体更加多元,进而服务更多的对象。
(二)建立河南虚拟大学园,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到河南开展科技创新
鉴于河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仅仅依托河南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的大学科技园还无法满足河南区域创新的需求。建议借鉴深圳虚拟大学园“一园多校、市校共建”[4]的建设模式,成立河南虚拟大学园,实现河南省属以外的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层次的河南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奠定基础。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于1999年,是深圳市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举措,旨在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来深圳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于深圳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突破地域限制,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大大弥补了深圳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的不足。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以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省市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聚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57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建立事业单位建制、独立法人资格的成员院校深圳研究院45家;已经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83 574人,其中培养博士后123名,博士1585名,硕士37 276名,本科生42 756名,订单培训56 561名;设立“深圳虚拟大学园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场地面积80余万平方米,累计孵化科技企业791家;各成员院校深圳研究院,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531项、省部项目86项,获得专利555项,软件著作权89项,发表论文329篇[5]。在短短的十几年间,通过深圳虚拟大学园,深圳市一举打破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以较低成本植入了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使其区域创新系统得到长足发展。在国家近期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不会有大调整的背景下,河南要想短期内增设能够满足区域创新需求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面临着巨大的政策障碍,借鉴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克服这种政策障碍的有效途径。
(三)加快河南科技服务业系统发展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通过大力扶持科技服务业,建立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河南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动力不足,尚未形成文化氛围[6]。笔者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调研,尽快摸清河南科技服务业的现状,依据现状和国家导向及优惠政策,提出河南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河南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全链条覆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服务于河南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建议率先在与科技服务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基金和金融服务方面实现突破,解决河南创新创业载体融资困难。2014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省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引导省内法人单位利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成立相应的创业投资子基金,同时尽快成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2012年8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硅谷银行有限公司在上海合资成立首家科技银行——浦发硅谷银行,专注于服务科技创新产业。近日,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也公开宣布拟成立科技银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建议河南省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和企业设立科技银行,加快河南省科技银行建设的步伐,搭上国家鼓励科技银行设立的头班车,解决广大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为河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
(四)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省级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从宏观上讲,区域创新系统涉及的机构有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从涉及的微观核心要素上来讲,主要有创新人才、经费、创新硬件等。就河南乃至全国的现状来讲,这些微观核心要素分布在不同的机构中,如科技系统、人社系统、教育系统和发改委系统等不同的部门。若从不同的角度设立功能类似的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不仅使政府支持创新的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而且增加了创新时间成本,降低了创新资源的效率。对于高校、企业和研究院所来说,创新资源建设也存在共享不够和区域内重复建设的情况。为了克服这种弊端:第一,建议政府通过创新机制体制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一个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政府创新资源的科学分配;第二,吸引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参与到平台建设中,将河南的区域创新核心要素资源统一到一个大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上,更好地发挥河南区域创新核心要素的作用;第三,建议成立一个多方参与的专门的社会组织运行区域创新资源平台,不仅可降低政府的运行成本,而且通过引进第三方管理,提高政府创新资源分配的透明度和科学性;第四,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的优势,降低区域创新资源建设的重复度,并提高区域创新资源的共享度,整体上使河南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高效,以更好地服务河南区域创新系统构建,进而驱动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
[1]徐小钦,唐潜宁.我国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48-51.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3]姜昱汐,胡晓庆,林莉,葛继平.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政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 (8):33-35.
[4]仇伟明,陈建军.集聚创新人才资源、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模式探析[J].河南科技,2012 (22):111.
[5]深圳虚拟大学园简介[EB/OL].[2015-03-15].http://www.szvup.com/Html/xygk/3840.html.
[6]杨欢欢.科技服务业: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J].科技创业月刊,2008(4):13-14.
C939
:A
:1671-9476(2015)03-0108-04
10.13450/j.cnkij.zknu.2015.03.026
2015-03-20
2014年河南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国内外先进地区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及启示”(2014245)。
刘 红(1973-),女,山东曹县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