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治疗最新进展

2015-01-31 10:50:29王丽艳,殷忠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患者

【摘要】 川崎病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好发于6个月~4岁的婴幼儿,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本研究主要探索治疗川崎病的有效方法,并对川崎病治疗的进展进行展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04-0028-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04.022

作者单位: 1 124000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分院儿科;2 124010辽宁省盘锦兴隆台武警8610部队医院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WANG Liyan 1YIN Zhongling 2, 1 Panjin Central Hospital of Pediatrics of Liaohe River Branch, Panjin 124000, China; 2 Panjin Xinglongtai armed police force 8610 hospital, Panjin 124010, China

[Abstract]Kawasaki disease is mainly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acute systemic vasculitis diseases, it likely happen in 6 months~4 years old infants, the incidence rate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e in recent years.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Key words] Kawasaki disease, Treatment, Progress

川崎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多发于年龄0.5~4岁的婴幼儿,为自限性、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的严重损害,冠状动脉也易受到累及而发生损害,约30%左右的川崎病患儿如不加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冠状动脉会发生病变,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1]。目前,临床中治疗川崎病的常规疗法为阿司匹林口服联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该方法具有一定疗效,且可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川崎病患儿应用该方法治疗无效,这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2]。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二、三线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治疗川崎病,临床效果更佳,且冠状动脉发生率更低 [3]。本研究主要对上述二、三线药物在川崎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

目前,针对首次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者,再次对其进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在临床中川崎病的治疗中一致得到专家的共同认识,且应用较多。虽然,该种方法可治疗相当比例的川崎病患者,但是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患者对丙种球蛋白再次治疗无效,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案,临床中并没有统一的共识,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报道亦较少。有研究者认为应用免疫调节剂可能会使疗效改善,但至今并没有令人十分可信得到证据表明免疫调节剂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二线药物 [4]。合理选用二、三线药物辅助治疗对丙种球蛋白无效的川崎病患者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所在,因为,有效抑制病情的发展能明显降低严重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病变等的发生风险。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是临床中应用比较多的免疫调节剂,研究结果表明,川崎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5]。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中最为常用的是英夫利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其能特异性的结合人体肿瘤坏死因子-α并对其正常功能进行抑制。国外的研究者Subramaniam和Girish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川崎病患者应用5 mg/kg的英夫利昔单抗,临床效果显著。虽然如此,但是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川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相关的具体的机制仍需临床的深入研究。

2 糖皮质激素

临床中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979年就有关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报道,但是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糖皮质激素单独应用反而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增加,虽然该研究随机性不高,但是其研究结果一直影响了临床川崎病的治疗相当长的时间 [6]。目前,临床中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和相关机制仍在进行讨论,较新的研究结果发现,糖皮质激素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Ogata等在2012年将临床确诊的48例高风险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26例)给予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治疗,B组患者(22例)给予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治疗,治疗后A组治疗有效率为86.36%,明显高于B组的23.08%(P<0.05),A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9.09%,显著高于B组的38.46%(P <0.05),表明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且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7]。至于不同研究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患者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分析原因可能为研究者选取的病例不同,造成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实际临床工作中,针对川崎病患者,应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检查结果将患者分类,如确认患者为高风险川崎病患者,可首先考虑对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是针对糖皮质激素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使得研究结果更为令人信服。

3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近年来治疗对丙种球蛋白无效的川崎病患者的新药,应用较多的是环孢素,研究发现川崎病的易感性、丙种球蛋白抵抗及冠状动脉的损害和1,4,5-三磷酸肌醇3激酶C基因的多态性密切相关,且1,4,5-三磷酸肌醇3激酶C基因可激活T淋巴细胞,而川崎病的发生又与T淋巴细胞的激活息息相关,环孢素可对T淋巴细胞的激活进行抑制,进而对丙种球蛋白无效的患者起到治疗的作用,但是临床需进一步研究与讨论环孢素治疗川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8]。

4 结束语

阿司匹林口服联合丙种球蛋白注射治疗川崎病为临床川崎病的常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疗效,但是由于该治疗方案对某些川崎病患者无效或存在高风险性,加大了临床的治疗难度。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在川崎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一定了进展,但是临床中仍进一步加深对川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病患者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14
春季当心小儿川崎病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6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33例早期诊治分析
川崎病5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