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成
强调“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练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
1.在课上,理论讲解部分认真落实如下“四个方面”:
(1)“考什么”,即【考点解析】
依据当年高考的《考试说明》,对复习轮次中的每一部分所涉及的考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梳理。做到既对关键词语有确切解释,又能列举出本考点所涵盖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使学生对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2)“怎样考”,即【考查题型】
精选近五年,特别是近三年本考点全国以及各省市高考真题,了解试题选材范围,总结各类题型,预测可能出现的变式题型,进而为考情动向提供较为科学的预测依据。
(3)“学什么”,即【复习指津】
对涵盖本考点的知识和能力全面铺开,并用典型例题从类化角度对每一考点精讲精析,从而使各个知能要点系统化,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怎样答”即【解题指南】
本环节力求从理性高度分类总结各种解题规律,归纳各种解题技巧,并引导学生对照高考答案做到规范作答。
为了使所总结的规律和技巧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教师既要注意正面引导也要加强对错题的矫正力度。
2.在课下,实践练习部分严格实施如下几条:
(1)结合学生实际精选部分试题,做到与考点一一对应,并学会重新组合编制试题,以避免重复性的练习。
(2)适量地进行分类练习,既能涵盖考点也能做到重难点突破,在分类分点的练习中检测学生知识是否到位,方法是否熟练,能力是否形成。
(3)通过科学引导,既能使学生在课下自主做题也能在各种模拟考试中完全进入高考实战演练,提升解题速度,提高解题质量,积累考试经验。
(4)在订正答案时尝试让学生讲解题目,从而让学生在实练实讲中充分感知考点内容、试题类型,熟悉解题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长短,逐渐形成自己的考试能力。
在新课标高考中,无论是必考的古诗文阅读鉴赏和论述类文本阅读,还是选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虽然各有各的复习方法,但也有共同的复习规律。
(1)引导学生实施“三步阅读解题法”,即“整体感知—局部精读解题—整体回读检查”。
整体感知时要指导学生把关键词、关键句“圈点勾画”,明确一篇文章所写之人或物、所抒之情、所阐之理;并要格外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和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是议论抒情句)。
局部精读解题时指导学生要吃透题目要求,找准对应解题区间,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规范作答。
整体回读时要站在一个合理的高度上科学认知,深入探究,使所答每一道题都有依据、有出处,并经得起原文的考验,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改正。
(2)树立“三种意识”
一要有“文本意识”,学会打破阅读鉴赏的神秘感,坚信“答案就在文中”,切不可想当然,率性而为。
二要有“概括意识”,阅读鉴赏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办法是在阅读的区间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整合结论。
三要有“主旨意识”,一篇文章的主旨决定了全文词句的组合,同样命题者也会按主旨去编制试题,因此解答任何题目要注意和主旨去联系,做合理的提炼和推断。
三、关于写作板块的复习思考
高考作文以其60分的分值成为高考的重点,但又因为其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学文化素养和书写表达能力,也是学生眼中最难的题目。为此在复习中应当把它贯穿到整个备考进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每周每月展开理论讲解和训练。现总结几条写作复习经验:
第一,高考无论考什么话题,出什么题目,不外乎就涉及两大范围,那就是社会和人生,社会主要是针对社会现象而言,人生则是就人生态度而言。所以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第二,高考议论文得高分的关键是运用各种事实材料进行说理论证,因此要要求学生平时专门建立一个写作素材本。各种事例积累得多了,见识广了,视野开阔了,写作的思路自然就打开了。
第三,培养作文的结构意识。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在反应,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练习几种结构模式,比如写议论文,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对比式或层进式。把你最熟练的结构运用到考场作文上,你的文章就可以思路通畅、游刃有余。
第四,不断加强对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的关注。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的引导训练,做到以理服人。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中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