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微

2015-01-31 07:45:18刘玉舟
中学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古义卖炭翁林冲

“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利用适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使他们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睡眠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一、情境启发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现有的条件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创造一个愉快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若要实现这种启发可有以下三点:第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现课文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在教授《再别康桥》之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剑桥风景的图像,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第二点,在适当的课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投影、演示等,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利用投影仪投影林冲的形象,让学生从直观的人物形象上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最后,创设教学的互动情景,通过互动,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例如在《项链》的教学中,针对课文第一部分的人物对话,可以采用话剧的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此外,根据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多义性,可选择辩论赛的形式确定正反方展开辩论。

二、悬念启发

设置悬念是说书人吸引听众的一种手段。后来在章回体小说的创作中也借用此法,当小说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搁置起来,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常用“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而这个方法也可以同样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下面笔者引用《背影》一例以作示范,作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个悬念。接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外貌最多的是哪里?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篇文章,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到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的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不辞劳苦亲自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三、设疑启发

没有疑问就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利用疑问来激发学生,从而引导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教师设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第一种称为“引疑”,就是课文中本来就存在疑问,但是学生没有提出来,此时教师应该主动地将其引发出来,并促使学生思考。例如讲诗歌《错误》,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错误”是什么?到底谁犯了“错误”。第二种称为“故疑”,就是教师在没有疑问的地方,而故意设置疑问。例如对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教师把贾岛和韩愈商讨用“推”还是用“敲”的故事简单讲一下后,让学生再去议“推”、“敲”的不同,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议出不少“疑”来。

四、情感启发

文章的情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都是作者缘情而发的结果。所以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以,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传递的感情产生共鸣。下面笔者援引《卖炭翁》一例来说明情感启发的功能。《卖炭翁》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学生理解文章后,作出这样的回答:“不矛盾,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炭才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

五、对比启发

对比启发能很好的启迪学生思维,学生可以在对比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下面笔者引用《故乡》一文的教学实践加以说明。针对课文中闰土的形象描写可作对比启发: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外貌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木偶人”了。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的对比启发,使学生产生了对课文人物描写的深入思考和深层理解,从而更加痛恨摧残人性的旧时代。对比启发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将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六、联系启发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知识的相关性,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完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同学们课后阅读《水浒》中有关林冲的其他章节,以便更全面的了解林冲,下节课分组讨论。”下节课上,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教师总结林冲的性格: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如:他被高俅陷害,刺配到沧州,仍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正直、善良、侠义。如帮助李小二等;刚猛激烈、嫉恶如仇。如买刀寻敌,山神庙手刃仇敌,都表现出他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细心、缜密。如林冲看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尤其是熄灭炭火的细节表现得最为充分。

七、扩散启发

扩散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我们学习《诗经》:“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句话中有一个古今词“贿”:今义指受贿,古义指财物。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收集这种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如谤:今义是诽谤,贬义词;上古是中性词,意义为议论。如爪牙:古义:得力助手;今义:走狗;如谣言:古义:歌谣;今义:流传的无事实的根据的话;如吹嘘:古义:替人宣扬;今义:说大话。这样的启发可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逐渐做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系统。

猜你喜欢
古义卖炭翁林冲
《兵谣》:一曲军人心灵成长的赞歌
新阅读(2023年9期)2023-10-14 02:45:05
古今异义词
智海急流
冬之光
卖炭翁
金山(2020年8期)2020-09-06 13:33:23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读者(2019年9期)2019-04-17 01:56:02
丫头坪的卖炭翁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40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中医药通报(2015年1期)2015-05-04 03:06:12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语文学刊(2014年3期)2014-08-15 00: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