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些弊端,较为严重的是最能体现人性化教育的语文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塑造出一群没有个性、毫无创新精神的人。所以,语文教学呼唤人文关怀。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的“人”的教学呢?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演独角戏的舞台,而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两者相融、教学相长的场所。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学生也应该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人性化。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经历、切身感悟学习的过程。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一过程,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以自主阅读、提出质疑、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文本、有效对话并获得个性体验,并进而内化为自身素养。这样的语文课堂,能从学生本身出发,关怀学生的个体感悟,呵护学生的个性,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人”的教学。而它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由此驱动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中。例如在执教《山居秋暝》这首诗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利用学生善于绘画的特长,鼓励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诗意绘制画面,并到讲台上说说自己想要通过画面传达诗歌中怎样的诗情画意,这样既发挥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化抽象的诗句为形象的画面,体现了本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更是锻炼了学生有效组织语言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可谓“一举多得”。
科学的语文教学提倡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
人交流与合作,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俗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当两个人交流思想,就可能“碰撞”出第三种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各自对某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在一次语文表达与交流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先布置了辩论会的题目,然后学生自主分组,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材料,写出辩论稿,推荐本组辩手。在辩论会上,场上辩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后援团也不断出谋划策,群策群力,会后我又加以适当点评,一场辩论会搞得有声有色,气氛活跃。
学生发挥主体地位,也并不是单纯的“放羊式”教学,教师应该担当好课堂活动的有效组织者的角色。有些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发言得很热烈,讨论得也很激烈,学生似乎也都活动起来了,但细细琢磨与反省,学生的这些活动对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重点的突出与教学难点的突破到底是否有用,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呢?我们的教学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展示而展示。这样的语文教学,学生又哪来的个性体验。教师应该在课前仔细研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活动安排,并做好一定的教学预设。而在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做好相应的调节,始终把握好教学主导与课堂组织者的角色,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与情感体验的需求。
学生有思想、有感情,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的人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品质。所以语文课堂不仅要传递知识,更应该成为培育人性之花的园地,而文本中鲜活的人文内容,便如灌溉人性之花的清泉,可使学生在人文思想的熏陶中,如沐春风,丰富而升华情感。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文本的解读和形象的感悟,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积淀。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能让学生感受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在李白的《将进酒》中,学生能学习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积极与豁达,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学生能感受诗人伟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在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学生能体会诗人渴望又背离尘世幸福的矛盾,唤起学生珍惜幸福,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