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氧驱动雾化吸入和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对照情况。方法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SaO 2变化情况和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 经过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情况具有显著的特点。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06-0075-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06.062
作者单位:157299 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Oxygen and Compressed Air Driven Inhalation Pump Controlled Clinical Efficacy of Nebulize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CHAI Fangping, Dongning County Dongn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Dongning 157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xygen driven inhalation and atomizing air compressor pump suction control situati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asthma in children. Methods To our hospitalfor treatment of 100 case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SaO 2changes and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comparison found tha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 Oxygen driven inhalation therapy effect is better,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Oxygen atomizing inhalation, Air compression pump inhalation, Children with asthma
为了探讨氧驱动雾化吸入和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对照情况,我院特进行了一次研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在10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2.25)岁,病程3~6天,平均病程为(2.04±3.45)天;观察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在11个月~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2.31)岁,病程2~4天,平均病程为(1.04±2.79)天。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有关小儿哮喘的相关标准,并且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呼气延长等特点。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氧驱动雾化吸入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所吸入的药物为:布地奈德气雾剂0.5 mg +复方异丙托溴铵0.8 ml,将这两种药物混合到1 ml的生理盐水之中,每天进行2次吸入,每次吸入的时间为15分钟,两组患者治疗的疗程为10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和治疗前后最大呼气流量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SaO 2变化情况和治疗的总有效率。
1.4 评价指标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哮喘情况经过治疗后4天之内症状明显减轻,呼吸平稳,湿罗音消失;有效:患者哮喘情况经过治疗后8天之内症状明显减轻,呼吸平稳,湿罗音消失;无效:经过8天以上的治疗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朝着更加严重的趋势发展。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两组患者治疗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χ 2=8.27,P=0.004,t=0.01,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在喘息消失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为(5.7±1.4)天,观察组患者为(2.1±1.0)天,t=12.38;在呼吸困难症状消失的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为(3.6±2.9)天,观察组患者为(1.7±0.5)天,t=3.82;在胸闷症状消失的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为(8.9±1.2)天,观察组患者为(4.3±1.0)天,t=17.42;在住院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为(8.2±3.1)天,观察组患者为(5.3±1.8)天,t=4.79。P均<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之前对照组患者最大呼气流量为(11.99±8.69)L/s,观察组患者最大呼气流量为(11.89±8.64)L/s,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最大呼气流量为(13.54±8.90)L/s,观察组患者最大呼气流量为(46.11±9.98)L/s;在SaO 2方面,治疗前对照组患者为(91.22±5.11)%,观察组患者为(91.39±4.65)%,经过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为(90.15±4.65)%,观察组患者为(98.54±4.89)%。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哮喘主要发生的部位为支气管,主要发生的原因是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属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一种,在临床认为,这种共同参与的细胞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 [1]。
哮喘此类情况主要高发的人群是儿童,高发的年龄段主要在1~6岁之间,是临床中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咳嗽、气喘等情况。诱发小儿哮喘疾病产生的因素较多,例如天气变化情况、气道变化、情绪变化、剧烈运动等,不仅能够促发疾病,还能够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窒息死亡的情况 [2]。
基于上述观点,在治疗小儿哮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哮喘情况进行治疗,在临床中采用抗炎、平喘、止咳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部分患者还是需要在吸氧的辅助下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治疗的目标 [3]。在雾化吸氧治疗中,选择的方式较多,但是从本次研究上来看,氧驱动雾化吸入具有较强的临床效果,在治疗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综合应用价值较好。
综上所述,在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氧驱动雾化吸入能够缩短患者反复哮喘、呼吸困难和胸闷咳嗽情况消失的时间,从而减少患者住院需要的时间,另外在最大呼气流量和SaO 2情况方面明显高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也更高,效果更好,安全性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