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广丽
(南京审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了出来,并不断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理论界对于实践教学相关的种种理论和现实问题都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和研究。然而,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状况来看,不难发现,许多人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认识不够清晰,也未能从其个性特征的层面上来研究实践教学与其他方面的教学的区别,尤其是与理论课教学的本质性区别,而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可以说,在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无论是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的认识,还是对于实践教学的实现机制的具体路径的理解,都处于不清晰的混乱状态,没有达成普遍性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消除人们对于实践教学的种种误区,进一步在理论上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涵与理论特征,同时,在客观上有针对性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路径的探讨,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我们知道,实践概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作为一个基石性的概念而存在着的。众所周知,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的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表现出“实践”的形式,又表现出“实践”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内涵表现上,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依照一定的课程设置要求,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实际生活的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组织和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为主要目标和根本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往往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视为两种泾渭分明甚至对立的模式来认识,殊不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从来都不是一种与理论教学泾渭分明的教学模式,且在一定程度上,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相同的,最终的教学目标也具有一致性。从根本上说,实践教学是以各种各种的、表现为实践性的活动形式,承载着理论教学的根本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品德塑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与理论教学相比,它更加强调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注重学以致用的品性。在表现形式上,一般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与课堂外实践教学两种模式,前者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专题讨论、参与式教学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说,实践教学就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与方式,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它在客观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以改变过去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观的教学方式,力求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在此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及其自身的特性,并不意味它与理论教学截然分开甚至对立,而是将它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感性而非理性的教育方式;同时,在高校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内容而存在着的实践教学,也决不等同于其他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的实践教学,毋宁说,这是两种不同实现机制的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我们需要区别开来进行对待,因为前者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后者则可以提高前者的实践教学水平,二者相得益彰。
在价值目标的实现上,我们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不可分割的性质,甚至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一致性,但并不意味着它与理论教学相比,没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相反,实践教学在客观上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性:
第一,实践性。作为一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这里的实践性主要是区别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实践。具体说来,就是指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具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方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以生动、可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无论是校外的实践教学还是校内的实践教学,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实践性。
第二,生活性。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重以生活化、人性化的方式启迪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无论是哪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都凸显出了生活性的特征。换句话说,让大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境遇中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并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所在。
第三,自主性。与理论教学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突出要求就是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问题,这是力求摆脱过去传统的老师单独的一味灌输性教学的一种表现。无疑,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可以独立参与到活动当中去,可以真实体验生活的具体境遇,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会大大提高。因此可以说,自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又一特征。
如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自我的特征,在现实的实践运行中,它尤其注重生活性和自主性,因此,与纯粹的理论课教学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与特征。在当前,为了更为有效地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推进实践教学自身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应当紧密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状况,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原则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原则,在客观上为实践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第一,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1]任何时候,理论学习只有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会显得生动而具体,从而更加凸显出理论自身的魅力来。因此,无论在何种具体形式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内容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也即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实际,以及紧密联系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学习与生活状况,才能确保自身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正确,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借助于实践教学的平台,打通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也即“‘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2]的目标指向。
第二,原则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是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是我们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理论前提。毋庸置疑,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着力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提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决拥护和执行党的执政理念。而在贯彻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实践课教学又需要遵循创新性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无论是校内实践教学还是校外实践教学,无论是显性实践教学还是隐性实践教学,无论是“请进来”(请进专家学者进行实地宣传)还是“走出去”(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都是值得肯定和尝试的实践教学方式。
第三,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形式内在统一的原则。内容与形式作为一对矛盾,其内在的结合与统一是目的实现的根本保障。具体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形式只有实现了内在统一,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到保障。就当前来说,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些地方甚至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采用课外学生活动实践与校内实践教学例如演讲赛、辩论赛、情景剧、显性实践教学与隐性实践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这无疑为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正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与手段,都不能离开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不能不顾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而任意发挥,或者为了一味地采取新颖甚至猎奇的教学方式,抛弃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这显然是有害的,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要想实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需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并在坚持原则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形式不脱节。因此,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设计。在当前,我们看到,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详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但是从根本看,由于教育部还未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定出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因而,一段时期以来,虽然各地高校都在进行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局限在寒假或者暑假的假期内进行,且这些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和指导。也就是说,缺乏一种宏观上的总体设计与规划。一些学校的教务处或者教务部门只是制定出了自己院校的具体的理论课教学安排和方案,然而,从当前来看,却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安排。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教学目标体系的不明确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处于分散甚至是混乱状态,缺乏统一的规划、组织和指导,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基于此,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制定上,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来,统一规划和布局,进而制定出一个符合本校实际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来。并且,在实际的思考中,这个目标体系应当由教务部门和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部门共同商议制定,着眼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组织、管理细则以及教师自身的职责等等,立足于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门专业课的实际状况,确定出每个学期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时间以及课时安排情况,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目的进行。
第二,相对合理的实践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无论是理论课教学还是实践课教学,教师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自身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其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合理与否,则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甚至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当前,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的规划与设计,实践教学在整个高校课程规划中还没有占有一席之地,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实践教学实践时间的确定、实践内容的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学生的基本情况等都需要教师对此进行综合的认识与判断。教师应始终发挥主导的作用,用心选择实践时间,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并以科学的评价机制奖励实践教学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从根本上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为了更加突出学生与教师自身角色的不断转换。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实践教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自身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教学阶段与教学环节的改变,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这一意义可以说,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实践课教学方法的规划,都与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科学的评价机制的建立。一般说来,在高校,考评标准的科学与否,考评方法的合理与否,都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乃至最终教学目的的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因此,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就显得至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及时反馈教师自身的教学效果,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理解他们具体的学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评价机制,意味着教师在处于主导性地位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定出合理化的考评机制,对个别表现突出、成绩优良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奖励,相反,对那些实践教学中表现不佳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或惩罚措施。也就是说,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下,在合理化、公平性、客观性考评机制的激励下,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才可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凸显了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角色定位的准确,以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然而,在当前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规划的缺失,教学方法的单一,在客观上窒息了实践教学的活力;加上科学的评价机制的缺位,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按照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考核标准的片面化,造成了反馈机制的不到位,因而又在客观上影响着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是规范实践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顺利实现的必然要求。
第四,必要的教学经费的保障。毋庸置疑,要开展实践教学,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是不够的。尤其是课堂外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获得,无疑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教学经费来支撑。我们看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实验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做保障,但是从根本目的上看,实践教学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甚至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性环节。因此,实践教学也必须得到相应的费用支撑,才能实现其教学的根本目的。毋宁说,缺失一定的待遇和费用,许多实践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起来。不可忽视的现实中,在一些高校,在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因为缺乏相应的经费,一些本该开展的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没有开展,因此可以说,实践教学的经费难以得到保障,这在客观上阻碍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许多高校中,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交通费用、指导费用、教学费用,以及大学生外出考察等交通费用、门票费之类的基本开支都没有根本的保障,于是在客观上流于形式,疏于应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就必须在制度上落实下来,将费用保证的任务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位置,并设立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基金,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