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富
(闽北日报社,福建 南平 353000)
接地气才更有吸引力
——以《闽北日报》党报时政新闻改革创新为例
□郑金富
(闽北日报社,福建 南平 353000)
对于地市级党报而言,时政新闻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让时政新闻更加接地气,就是要找准如何让时政新闻有温度,有亲和力,有吸引力的路径。
要让时政新闻活起来,首先必须转变报道思维。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闽北日报》不断探索、转变报道思维,坚持以读者为本,坚持让时政报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时政新闻更加接地气。
如2010年闽北连续遭受“6·14”、“6·18”洪灾,一时间灾情牵动四方。《闽北日报》淡化一般领导视察灾情等时政活动报道,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对灾情,政府救灾举措,群众抗灾自救,社会各界支援救灾等进行了综合立体的报道,涌现出了《壮怀激越抗天歌》《儿子在不在我都要上一线》等一批优秀作品,营造出了抗洪救灾、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舆论氛围。
作为地方党报,就是要转变报道思维,坚持走群众路线,时刻关心关注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心关注群众的疾苦喜乐,以更加平民的视角、更加亲民的思维,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创新报道形式,首先要改进时政内容报道,即抓住时政活动中受众感兴趣、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不再以领导的指示、讲话、活动等为主。如2011年5月8日,南平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西门岭片区开发和大家厂片区征迁工作。西门岭片区是老棚户区,长期以来不仅受地质灾害威胁,更是脏乱差的典型,当地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很强烈,对片区改造的呼声一直很高。记者把报道的重点从会议新闻转移到群众所关心期盼的民生热点问题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次日的《闽北日报》头版刊登了《南平城区西门岭里丹巷将实施整体改造》的报道,不仅让片区以外的读者更加了解片区的现状,认同片区改造的紧迫性,也很好地表达了片区内群众对片区改造的各种观点和意见建议,为市政府的进一步决策部署提供了有益参考,颇受读者好评。而这只是《闽北日报》把报道思维及时从时政会议转移到关注民生民情、聚焦热点难点问题的成功例子之一。
其次要发挥好标题和导语的作用。题好一半文,一篇好的时政新闻,标题和导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使受众一看便明白新闻的基本内容,把新闻的重要价值体现出来。而后,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政策性强的时政新闻内容表述出来,方便受众接受。
比如,2013年2月,福建省“两会”在福州召开,2月1日,刚履新福建的省委书记尤权到南平代表团听取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省委书记到南平团对南平的同志们说了什么?对南平的地方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闽北日报》大胆创新,摆脱传统的时政报道模式,全文从标题到内容近千字却没有一个“要求”、“强调”等时政报道的固定套路用词;文章标题直接引用了尤权的原话“南平一定能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口语化的标题不仅接地气,更是直接表达了省委书记对南平的肯定、信心和最美的祝福,让南平群众看了后倍受鼓舞;从内容上看,文章多用直接引语,如“我想听听不带‘长’的代表发言”、“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产业的发展,南平一定能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等表述原汁原味,既饱含深情,又不乏幽默风趣,现场其乐融融、热烈活泼的场景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从而以接近性引发读者共鸣。
对于艺术作品,美无处不在,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捕捉细节就是要实事求是,以小见大,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只要多一个心眼,多一分倾注,就能有不一样的收效。善于捕捉细节善于利用细节,可以让时政新闻顿时变得生动、活跃起来。
2010年12月,闽北受灾群众遇到了失去家园后的第一个寒冬,闽北多个县(市)被皑皑白雪覆盖,有些地方气温降到了-5℃。受灾群众的冬天过得怎么样?还有哪些需求?《闽北日报》针对市委市政府这一重点工作和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派出多路记者重走灾区,访实情、达民意,刊发了特写《这个冬天不太冷》等一批作品。
《这个冬天不太冷》是捕捉细节较为出色的一文,“16日晚20时许,武夷山上梅乡厅下村林后自然村。皎洁的月光洒满四处,山间、道旁、屋顶的皑皑白雪,在月光的衬映下莹莹闪闪。气温已降至零下5度……”文章一开始通过对环境的细节捕捉,让人感叹:环境是这么美,然而,灾民们,你们还好么?
“‘怎么样,大家的被子够厚么,盖着暖和不?’杨立忠一边问着,一边坐到床边,摸了摸被子,捏了捏李财贵的衣角……”“一边问、一边坐、摸了摸、捏了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作被细心的记者一一捕捉,一种关怀,就这样无声胜有声地表达出来。
“等我们搬新房了,请你们喝酒,你们一定要来尝尝我们酿的米酒,一定要来。”灾后,李财贵抢种、补种的6亩多水稻丰收了,酒已经酿下。没有被记者遗漏的灾民的一句平实话语,体现出了受灾群众抗灾自救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可谓以小见大,令读者为之赞叹。
报道以细节展示了基层党委政府不忘群众,时刻关怀群众的大爱;反映了普通受灾群众感恩党和政府,自强不息重建家园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期盼。报道通过对一个个生动细节的记录和再现,感动的不仅仅是受灾群众,也感动了参与抗灾救灾、心系灾区和灾区人民的心。
随着各类报刊杂志、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然成为新常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时政新闻是否接地气,有温度,有吸引力,关系到党报在竞争中的成败。
为此,党报特别是地市级党报的时政新闻必须要采取措施,贴近群众接地气,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努力把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真正传达到人民群众的心里,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本栏编辑: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