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燕,林海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温州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现状的个案研究*
张小燕,林海春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温州高校中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多适应问题.高校应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研究
近年来,随着温州经济的迅猛腾飞,温州高校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温州求学.其中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了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环境、教育基础、语言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在跨入温州高校的同时即开始了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
什么叫适应?贾晓波在《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中将适应界定为:"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作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适应是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不可或缺的品质和能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要经历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适应问题外,还要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适应问题,在民族聚居地区的适应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大城市的适应情况各有不同.能否顺利克服社会文化障碍、心理适应难题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学业成败及未来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因此,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对他们的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解决措施,就成为摆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温州高校中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个人访谈法.[2]我们选取了数十名不同民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他们的口述资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凭证.为确保学生口述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在访谈前,我们制定了详尽的计划;访谈中,做好笔录及录音工作;访谈后,及时对资料加以整理研究.对某些较特殊的学生,则加以持续关注,追踪访谈,了解其变化历程.另外,我们还对温州高校中部分教师、学生工作者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在关心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方面所做的工作.
我们从数十名同学的访谈资料中摘录若干条较有代表性的案例.
【个案一】"在这里生活上最不适应的是饮食,学校很照顾我们,专门开设了清真食堂,但饭菜没有家里的好吃.偶尔去外面吃兰州拉面,也不好吃."
【个案三】"我的朋友都很羡慕我,认为我在内地上学水平一定很高,毕业后也好找工作.但是我自我感觉不行,首先是汉语水平不高.虽然在汉族地区,但我们班都是新疆的,平时和汉族人交流少.如果重新来一次,我希望能和汉族学生住一个宿舍,每天跟她们学汉语.我们当初也曾提过这个要求,但学校怕大家生活习惯不同会有矛盾,没有同意.快要毕业了,想想以前没有好好学习,只想混日子,过一天是一天,也没想到将来,真的很后悔,如果能重来,会好好学的.新疆那边汽修专业很难找工作,都需要有经验的,而且都只要男生.如果当初知道学校有汽销专业我会选择这个专业的.我在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实习了几个月,同事及客户有各个民族的,感觉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交流."
【个案四】"从小都是父母替我安排好一切的,选择这个专业,也是父母的意见,他们说这个专业好,将来回去开眼镜店.我有时会逃早习,早上起不来,但不敢逃课,会被扣分的.班级学风较好,老师管得较严,但自己对专业课没兴趣,不想学.上课不专心,容易走神,心思都在玩上了,打游戏、打球,临到考试才着急,有挂科,考得太差只能下学期重修,后悔没有好好复习."
【个案五】"以前经常逃课,班主任管理较严,天天来寝室找我,找不到打电话,我就关机.考试挂好几门,补考好不容易过了.如按照学校纪律我逃课那么多,早就应被开除了,但学校没有.以前读高中时家里管得严,老师有事会给家里打电话,这里老师不和家里联系,家里也不知道我的情况.我和家里联系不多,他们偶尔如节日时给我打电话,问及学习情况,应付一下."
通过对数十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在温州高校的适应情况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两方面.
(一)生活上的不适应
1.生活上最不适应的就是饮食.个案一几乎代表了所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问题.由于受宗教习俗的影响,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人只能吃清真食品,学校也专门为他们开设了清真食堂,但无论是食材的新鲜度、饭菜的花样及口味都无法与家乡相比.而学校周围遍布的各类大小饭店,他们能去的也只有兰州拉面馆,不像汉族学生可以有那么多选择.民以食为天,饮食上的不适应无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都产生了极大的困扰.另外也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发生,如有的学生常常在外聚餐,会酗酒、打架,扰乱社会治安;有的在寝室里私自使用煤、电做菜,危害校园安全.
与云浮人普遍的鹰鼻深目不同,中州人的五官更加圆润一些,皮肤也更加白皙,初见之下觉得怪怪的,但细细打量,便会觉得十分耐看,带着一种温和的美感。
2.在衣着打扮等方面也会因生活习俗的不同产生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维吾尔族女生身上.她们由于从小形成的风俗习惯,在衣着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来自南疆地区的女生,相对比较封闭保守,一年四季戴头巾,夏天也长衣长裙,这使她们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有个女生一心想通过做兼职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但去了好多饭店都要求不能戴头巾只好放弃.她用一种颜料将手染成黄色,这在她们家乡是女孩子常见的装饰,但在这里也让老师不能接受而要求她洗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处汉族主流文化中,为了能更好地与主流文化融合,必然要作出某些改变,这种对固有习俗的冲击,无疑会给他们带来种种不适.
3.家庭经济困难也给不少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生活上、心理上的的不适.有些来自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牧区,家庭收入低.大学每年上万元的学费、生活费等对于贫困家庭无疑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有的学生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自强不息,但同时也有学生因经济困难产生心理压力.从边疆到内地,从落后的农村到繁华的都市,周围充斥着各种物质上的诱惑,而贫困的现实却无力满足,巨大的反差会让学生对生活悲观失望、丧失自信心,在同学面前容易自卑、敏感,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还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会合理管理支配生活费,日常开支无计划,或盲目攀比而导致经济压力增大,影响正常生活.
(二)学习上的不适应
1.汉语的学习及交流存在困难.数十名访谈学生中除了几个从小上汉校的汉语水平较好外,其他大部分在汉语的交流表达上都存在困难.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造成了困扰.究其原因,首先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汉语掌握不好.新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从小上民族学校的学生到三年级甚至六年级才开始学汉语.作为一门外语,汉语缺少使用的语言环境,很难掌握好.其次是族际交往不畅导致汉语水平很难提高.来到温州以后,学校给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方照顾,专门开设清真食堂,成立新疆班,尽量让一个民族的住一间宿舍.生活在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对于远离家乡的他们来说,无疑能消除孤独感、陌生感,但另一方面,也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一个孤立的小集体,与汉族学生缺少交往,影响了汉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除汉语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也比汉族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这和教育起点不同有很大关系.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有的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预科时才开始接触,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学起来自然会困难较大.
2.专业课的学习存在困难.从访谈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为"太难了,听不懂"、"理论听得懂,但实际操作起来不行"、"没兴趣,不想学"等.这首先还是由于语言障碍.在以前的学习中,多是母语教学或双语教学,来到这里,老师完全是汉语教学,学生要将内部语言由汉语转换为母语来理解所学知识,思维反应慢,学起来吃力.而且大学老师教学方式不同于中学老师,多是一言堂,节奏较快,学生常常会跟不上.加上自尊心强,语言表达不自信,课堂上害怕回答问题,听不懂的也不愿多问,与老师交流不够.其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要差,这些都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的在进大学之前从未接触过电脑,一切从零开始.再次,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为其就业前景担忧,或不想从事专业对口工作,也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个案三中那个女生就认为当初应该学汽销专业而不是汽修专业,实习时找不到对口工作.
3.自律性差,自主学习能力弱,是许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个案三、四、五中所说的迟到、旷课、上课不认真等现象较常见,尤其是男生.课余时间也大多泡在寝室上网、打游戏,或与同乡出去聚会、玩乐.这些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有的挂科严重.导致这些不良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从学生个体来说,首先,从新疆到内地、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环境、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就会出现种种不适.新疆和温州有两个小时的时差,作息时间不同.对于刚到温州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上高中时课程多,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一切都为高考努力,老师、父母管教严厉,许多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要彻底放松,自由自在.大学课程较少,课余时间多,老师管得少,强调自主学习,这无疑都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验.其次,某些学生缺乏进取心和主动性,缺乏奋斗目标,对学习生涯、职业生涯无规划,对未来或依靠父母或一片迷茫,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都是导致学习上种种不良行为的内因.在访谈中当问到将来有什么打算时,多数同学都显得比较迷茫,随遇而安,竞争意识、奋斗意识不强.此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远离家乡及亲人,生活在陌生的异域文化环境中,与汉族学生也因习俗、宗教及语言上的障碍无法深交,必然会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思念亲人朋友,无法排解,只能通过打游戏、与同乡聚会等形式寻找慰藉.
(一)解决生活困难,消除后顾之忧
1.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食宿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远千里来到温州求学,如何让其更快、更好地适应这里的生活,保障学业顺利完成,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严峻任务.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贸学院)为例,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专门为他们建立了清真食堂,当时规模较小,条件也较简陋.2012年第二届学生来到后,学校又在三号食堂内开辟出一块空间,精心装修,建立了一个环境优雅、颇具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堂.食堂的食材如牛羊肉都是从新疆运过来的.此外还加强对厨师的培训,在饭菜的花样、口味上尽量满足学生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到食堂就餐.从学生个人来说,也要积极调整自己,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努力适应这里的生活.
2.完善"助学帮困"机制,帮助学生渡过经济难关."助学帮困"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高校要不断完善"奖、贷、勤、助、减、免、补"资助体系,设立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还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勤工俭学、有偿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发愤自强、乐观向上以及回报社会的思想.[3]如工贸学院设立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助学金等,在名额的分配上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加以照顾.同时鼓励学生到校外做兼职,在校内机房、图书馆等地勤工俭学等.温州大学则以每月补助伙食费的方式资助维吾尔族、回族学生.
(二)尊重民族宗教文化习俗,营造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1.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有着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希望能得到汉族师生的理解和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因为受到触犯而发生矛盾.如个案二中的女生和汉族女生同住时,一次因汉族女生在宿舍内喝酒而生气得大哭一场,因为在她们的信仰中,做礼拜的地方是绝对不能喝酒的.她觉得受到了极大的冒犯和侮辱.汉族学生却认为她过于敏感和自尊,难以相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每天早晚在寝室、楼道内做礼拜的举动也让汉族学生觉得怪异、不理解.这种族际交往中出现的不愉快,源于双方缺乏对彼此宗教文化习俗差异的认识,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学校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讲座以及各种宣传渠道,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开展跨文化的理解教育,引导汉族师生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及交往中注意理解和尊重,消除偏见和误解.同时也要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识,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
2.开展各类活动,营造民族文化氛围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远离家乡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学校在一些重大的民族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开展节庆联欢活动,如温州大学每年都会以联欢会和聚餐的形式为新疆学生庆祝古尔邦节,通过品民族美食,穿民族服装,表演民族节目,展现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在校园内营造一定的民族文化生活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能感受到一个相对接近的文化生活环境,减少陌生感和孤独感,并能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封闭孤立、人际交往差的现状,学校应引导鼓励他们和汉族学生一起参加各类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尽快融入到精彩的现代大学生活中来.在活动中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相互尊重,增进学生之间的民族感情和促进民族团结.温州大学在每年的国庆长假期间,会针对新疆新生开展"我带新疆同学一日游"活动,让温州本地的同学带领新疆同学了解温州、熟悉温州、适应温州.平时通过开展班级团日活动凝聚班级力量,促进民汉和谐交往.
(三)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学业顺利完成
能否学有所成,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学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1.开展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转变.大学新生是学生适应性心理调整的重要开始阶段,其适应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以后在大学阶段的发展程度.学校应重视开展新生入学教育.首先,趁新生报到之际,召开家长座谈会,双方加强交流沟通,在教育管理方式等问题上达成共识,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开展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指导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做好大学规划.请有经验的教师介绍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开设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心理,并从自身的个性特点、能力、家庭背景以及客观所提供的条件出发,确立新的奋斗目标,逐步合理地实现目标定位.再次,可组织高年级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举行生活座谈会,深入到新生班级、宿舍中,帮助新生解决入学阶段的适应性困惑问题,使新生从高年级学生身上吸收并借鉴有益的经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换.
2.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尽量贴近学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基础、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个性特点上都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及进度、教学模式及方法、教学语态上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吻合.教学语言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增进了解.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多给他们一点肯定评价,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习压力和对未来就业的困扰.
3.加强帮助和指导,克服学习困难.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专业课等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学校需制定专门的帮教措施.一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办各种汉语和文化课补习班.二是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一帮一"的学业帮扶活动,让汉族优秀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与少数民族学生结成对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普通话,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还可组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三是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方法.大学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四是老师多鼓励关心学习差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温州大学针对困难较大的学科,开展班级一对一帮扶,专业老师利用晚自习补课等,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习热情.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要差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成绩考核时可适当降低考核标准.在奖学金评定中也加以特殊照顾,如设置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奖学金,按照"单独评选,择优评定、表彰优秀、带动后进"的原则,奖励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4]针对学习后进的同学,可设立学习进步奖,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公正合理的教学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清自己的实力或潜力,优势和不足,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
5.实行民汉同班同宿,加强族际交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高校学习,都希望能提高汉语水平,学习汉文化,更好地适应这里的生活.要达到这一点,实行民汉同班同宿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访谈中,几乎每个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都表示希望或愿意同汉族学生在一个班级或住一间宿舍,通过加强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学习成绩.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尝试,如工贸学院自2013级开始,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插入到不同的汉族班级、宿舍.这一举措从总体上看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也有利于学校的管理.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差异,民汉同班、同宿难免会产生摩擦冲突,学校要注意加强引导教育,要求双方互相理解、尊重,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6.特殊照顾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访谈以及多渠道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纪律观念淡薄、违纪频发的现象.这和学校管理相对比较宽松,惩处力度不够不无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尽管人数较少,但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都要求学校在管理模式上作出恰当的调整.既要对其加以特殊照顾,同时也要注意严格管理,纪律严明.在入学教育中,就要让学生明确各项校纪校规.当学生违反纪律时,要本着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加以惩处,不能以少数民族为由予以姑息纵容.此外,学校应尽力克服地域遥远、语言不通的障碍,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发现问题要及时通报,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不能报喜不报忧.温州高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才几年时间,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未来发展本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历史重任.温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这一群体,加强教育和引导,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在构建和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3.
[2]通嘎.跨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活适应能力的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49-50.
[3]于林平.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7(1)∶165-169.
[4]罗晓蓉.冲突与调适--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样态与管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0(6)∶163-166.
(责任编辑:贺星岳)
The Case Study onAdaptation State of Xinjiang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Wenzhou Colleges
ZHANG Xiao-yan,LIN Hai-chun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adaptation on life,study and other aspects for Xinjiang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Wenzhou colleges.College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pecial group,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adaptation and to ensure they complete their studies smoothly,and produce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Xinjiang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adaptation;study
G718.5
A
1672-0105(2015)01-0068-06
10.3969/j.issn.1672-0105.2015.01.016
2014-12-05
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WZSZ-2014Z40);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政教育专项课题(Y201432903)
张小燕,硕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辅导员;林海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