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
摘 要 追问是品德课堂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用层层追问激活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价值判断和选择中体验生活,实现德性生长。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堂;追问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2-0036-02
追问是品德课堂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更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通过追问鼓励学生去思考、选择、行动,让学生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才会有真正的价值认同,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一次教学中,学生“意外”的提问,让笔者对追问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反思。
【教学片段回顾】
《我不耍赖皮》(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五课)一课的学习主题是“规则”。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为我们的班级制定‘宪法’”,旨在让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规则制定的民主过程。教学中,笔者结合班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顾班级生活,说说哪一方面急需制定规则。学生们一致认为,去专用教室上课问题最严重,表现为上课不准时、奔跑、大声喧哗等。由此,学生们讨论并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规则。这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规则是制定了,但如果有同学不遵守怎么办?”
追问1:抛回问题,呈现各自观点
师:这确实是个问题。平时总有同学不能自觉遵守制定的规则。你们说怎么办呢?
生1:让他写检查书。
生2:让他抄书。
生3:让他站在教室后面。
生4:告诉他家长,让家长批评他、惩罚他。
学生提出的问题源于其困惑和生活体验。笔者顺势将问题抛回给学生,将处于不同道德水平的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借此探明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思维状态。学生基于自身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作出了种种回应,这些想法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更偏离了教学预设,但这些才是真实的教育起点。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继续追问,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
追问2:拓展问题,觸发生活经验
师:回想一下类似的经历,你是否遇到过上述方法中的某一种?
生1:上次我不守规则,爸爸知道后揍了我。可是,没多久,我又犯错了,爸爸说我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生2:我写检查书很困难,写不出来,不知道说什么好。
生3:抄书很简单的。
生4:有一次老师不在,我随意讲话,班长就让我在座位上站了一会儿。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没关系的。……
“没有多元道德经验的碰撞,学生就没有借以发展比较、鉴别、选择等自主能力的情境。”[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追问1呈现的学生想法,教师没有采用通常的追问“为什么”,而是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果采用我的做法,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样,自然地促使学生经验他人的经验、体验他人的体验,[2]引发个体内心的冲突及学生间的分歧;进而推动学生通过反思、移情等实现全面参与,全心投入课堂。
追问3:刨根问底,唤醒情感体验
师:想一想,有时你为什么会违反规则?
生1:我忘记了。
生2:我控制不住自己。
生3:我没注意,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
学生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同学道出的违反规则的原因是一致的:自控能力差。在这里,教师为什么要让学生反思违反规则的原因?事实上,追问1中学生“无忌的童言”源于其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事情;通过追问2,学生对原先的想法作出了否定的判断。但由于年龄小,加上先入为主,此时的学生对解决“不遵守规则怎么办”这一问题仍然呈现出一种无力感,思维陷入了僵局。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触动情感,促发道德体验。因此,这一环节的追问,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情绪记忆,促进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使得后续引导建立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上,从而为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突破认识瓶颈作好铺垫。
追问4:转换角色,自觉修正认知
师:你违反了制定的规则,希望老师、同学怎么做呢?
生1:我希望老师多原谅我几次,耐心地跟我讲道理,我会慢慢改的。
生2:我希望老师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说出自己犯的错误,并保证改正。
生3:我希望老师督促我把这些规则写下来,贴在桌角作为提醒。
生4:我希望同学之间相互提醒、督促,不要只会告状。
……
从“规则是制定了,但如果有同学不遵守怎么办”到“你违反了制定的规则,你希望老师、同学怎么做”,教师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并未改变,只是变换了设问角度。就是这样小小的变化,帮助学生开启了新的思维视角,让学生自觉站在不同的位置体悟同一情境,将个人与他人的观点、认知以及课堂上新产生的观点、认识不断撞击、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转换角色,修正认知,甚至重建原有的认知和判断。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追问使得课堂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获得了走向他人心灵的通道,展开了自由的、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从新的视角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由此“推己及人”。
追问5:澄清总结,促进自主建构
师:讨论到这里,让我们回到最初同学提出的问题:规则是制定了,但如果有同学不遵守怎么办?
生1:对于违反规则的同学,我们可以多原谅他几次,给他改正的机会。
生2:发现有同学违反规则,同桌或班干部就要留心,下次去专用教室上课时能提前提醒他,或带着他一起去。
生3:老师发现有同学违反规则,平时就要多提醒,而不是等同学违反了规则就来批评。
生4:既然有同学违反规则,老师、同学都要想办法帮助他。我觉得我们可以在班干部带领下排队到专用教室上课,而不是一个一个独自去。
……
虽然是童言稚语,但学生的不同回答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学生不再简单认为违反了规则就要受到惩罚,而是尝试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从关注“违反规则后的处理”变为关注“如何防患于未然”。步步追问,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们互相启发,共同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了一种“集体思考”。[3]最后,返回原点的追问使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实现了总结提高,巩固和扩大了讨论过程中生发的积极有益的结论,学生理性思考和辨析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师用追问实现了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了道德的自主建构,生成了新的意义世界。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认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追问就是一颗火种。在本节课教学中,课堂上学生意外的提问,引发了教师连续的追问。这些追问或延伸,或拓展,或补充,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学生搭设了思维跳板。学生的认知从散乱走向聚焦,从肤浅走向深刻,走向更高的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用简洁的追问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取向,体味价值判断与选择,品德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德性生长的舞台。
参考文献
[1][3]刘次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1,24.
[2]鲁洁.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三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
(作者单位: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江苏无锡 214043)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