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事件中意见的形成及引导

2015-01-30 10:58王创业
网络传播 2014年8期
关键词:毒舌民意主持人

王创业

网络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社会中的一件小事能否演变成为网络事件,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更需要网友对事件的演绎,用一种中国特有的叙说方式——“二元对立”将其加以加工、放大,让这些事件在网民的看帖、跟帖中完成叙说,最终引起共鸣。如此一来就会在网络上形成“强势意见”,而真正的民意就会处在劣势地位,被压制、被掠夺,最终形成诺依曼所谓的“沉默的螺旋”。

张绍刚“毒舌”事件

2012年1月,天津卫视的职场选秀类节目《非你莫属》播出后,并未引起多少人关注,后经姚晨等几位“微博达人”对其中一段主持人张绍刚与海归女刘俐俐两人“口角”视频做出评价,直至1月16日、17日,该视频才发酵为网络事件。

据人民网舆情频道的监测,16日,张绍刚事件以2979个跟帖量被列为当日“热门新闻跟帖”之首。新华网的“舆情在线”也显示,1月17日,新浪网的《海归求职女子与主持人斗嘴获网友力挺》一文排在当日的“热点新闻”第二位。随后,又有网友挖出张绍刚以前的“毒舌”视频,并认为张绍刚是有前科的,张绍刚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张绍刚也被网友冠以“对掐”“PK”“刁难”“群殴”等字眼,被网友描绘成“心眼小”“仗势欺人”的主持人,而刘俐俐则变成受害者,广大网友报以同情与怜悯。

随之网络上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批评张绍刚的帖子总能获得网友的跟帖和“顶”,而为张绍刚辩解的帖子则总是遭受到网友的“辱骂”。在网络上,这两人孰是孰非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但本文在研究后却发现真正的民意被少数网友挟持,并通过“二元对立”的叙述和暴力语言将“网意”打包给民众,压制大多数人的言论,最终在网上形成“沉默的螺旋”——“张绍刚不配做主持人”“张绍刚掐刘莉莉”的观点成为“主流民意”被不断放大,而“张绍刚和刘俐俐都应对这一事件负有责任”,甚至是“刘莉莉更应负主要责任”的观点被压制,继而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往复。

当张绍刚“毒舌”事件成为媒体报道之焦点时,笔者先找来了网上的视频观看,认为张绍刚作为主持人对刘莉莉的控制欲太过明显,而刘莉莉则沉浸在自己是“留学生”这一角色中不能自拔。但“网调显示网民力挺求职女”。 “凤凰网一项179353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56.7%的人认为该节目中存在对求职者的歧视和偏见;74.1%的人认为主持人、评委等缺少对求职者最起码的尊重和理解。”至此,笔者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张绍刚的“门徒”。为了求证,我把这一视频播放给家人看,结果让我“欣喜”,他们的观点和我较一致:张绍刚作为主持人有些霸道,但刘俐俐的表现也不好,太小心眼、太激动了,并且感到她有些做作。随后我又将网友的言论给他们看,他们对网友一面倒的态度表示不太能够理解。

假设在此事件中,真正的民意被网络民意压制,由此网络民意被等同于民意。

网络民意被等同于民意?

由于所涉及假设较多,笔者必须谨慎地设置实验,以保证能够获得较为客观的结论。在实验中为了能够保证信度和效度,笔者决定在设计实验时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方法的缺点,而让多种方法相互结合。

在实证之初,笔者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有可能实施,从而使用了滚雪球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选出的样本的代表性较为可疑,但是它“通常用于探索性研究”。共获得七人,并对这七人进行深度访谈,谈话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主要围绕对张绍刚与刘俐俐的看法以及对张绍刚与刘俐俐此次在电视节目中的表现,并对谈话进行了记录。其次,笔者对所在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共从四个年级中抽取四个班级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理科班一个,文科班三个,共有学生213人,准备对比实验。随后,对四个班级的学生随机分配,学号尾数为偶数的为实验组即A组,共112人,学号尾数为奇数的为对比组,即B组,共101人。实验后,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测量表发给他们让他们填写。然后再从这些测量对象中找出态度较为激烈的进行筛选,准备接下来的访谈,共有三人参加了访谈,而这三人中有两人是大四毕业生,一人是大三的学生。此时主要询问他对社会一些现象的看法,最近是否有找工作方面的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压力,以判断他是否是群情激奋者。

笔者在A组中播放张绍刚与刘俐俐的视频(完整版,从刘俐俐上场,到刘俐俐离开接受采访),在B组则给他们观看网友在论坛上发帖与跟帖,选择的是由网友“三千世界solo”发布的《张绍刚PK刘俐俐,12位端坐体面的老板,你们让我不体面了》。因为这个帖子有对原视频的介绍,同时也有网友的跟帖留言。如网友“张显爱造谣789”就接着楼主的话说“哥只看到上面12堆屎”,而“盱眙绿林”则说主持人和“波士团”“一伙sb”。同时向他们发放意见测度表,让他们在观看视频或网友的帖子勾选。意见测度表共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同情刘俐俐,张绍刚没问题”“同情刘俐俐,张绍刚有问题”“不同情刘俐俐,张绍刚有问题”“不同情刘俐俐,张绍刚没问题”“两人都有问题”和“没态度”。最终全部收回问卷,结果如上图。

互联网存在“沉默的螺旋”

经过实证研究发现,网友对网络事件的看法与他所生活的经历、背景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这也正是霍尔所说的“解码”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却表现出了另外一种较为令人忧心的景象: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社会中造成了一定的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加之关系到民众自身利益的不公现象频发,导致民众在心理上产生了“仇富”“仇官”等,于是“用对立制造认同”就被广泛使用,网络事件也往往被深深地烙上这些印记,如“官民对立”“贫富对立”“强弱对立”“城乡对立”“年龄对立”等,然后网友会将自己在社会中遭到的不公在网上发泄,一边倒的跟帖现象就产生了。

具体到张绍刚“毒舌”事件,网络中的舆论领袖将该事件“典型化”——形成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张绍刚是强势的主持人,而嘉宾则处在弱势地位,他们两者的对立关系分别是:男女对立,强弱对立,成功与失败的对立。其背后则隐含着张绍刚,包括12位老板嘉宾处在霸权地位,他们控制着话语权,一旦有一个人挑战这种霸权,他们则强力维持这种霸权和意识形态。

其次,以上的研究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发现,有的是可被证实,而有的则只是显示出其中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不能完全被证实。第一,我们从对比实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实验组中,有高达55.36%的学生选择了认为作为主持人的张绍刚和作为应聘者的刘俐俐都存在问题,而且在态度上对两者都持批评的态度,这和互联网上的调查以及网络就此事的讨论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断,互联网中由于存在着一种比较强大的力量在左右着民意的表达,他们首先将事件进行框架,然后再让事件传播。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网络调查结果等同于“民意”。

在互联网中存在着如纽曼所描述的沉默的螺旋,许多看了视频的网友会受到来自周围其他网友的压力,虽然只有31.68%的学生选择了站在刘俐俐那一边,即如互联网上的舆论一致,但是很明显持张绍刚没有问题的观点的同学在互联网上会被骂声湮没。因此,在这一事件中网友回帖则正是在慢慢形成一种共识或舆论,然后再用这种共识反过来去衡量和解释原来的视频,张绍刚被称为毒舌则坐实了。不仅如此,社会行动者对于日常世界的理解依赖于共同知识,同时也必然依赖于共同知识的解释和运用的共同规则。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公,而网络成为这些网民发表意见和排解心中不公和郁闷的一种通道。因此,在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之前,我们还需要去消解社会戾气。endprint

猜你喜欢
毒舌民意主持人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爸妈毒舌幸存指南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一起审审题
毒舌有规矩 说话须反思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