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芬
教师在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宏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之外,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培养。
一、构建关爱团队——铺垫真情浓意的芳草地
(一)树立榜样——潜移默化育新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注重自身修养。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自信乐观,善良宽容;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自强不息、永不言败;面对现实,始终保持微笑。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学生。
1. 以“爱”字贯穿于班级和全体学生。
2. 树立学生自信心,在教育中注重鼓励,让其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快乐。
3.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使其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小主人。
4.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觉得对孩子也需要严格要求,但一定要注意事后地疏导,避免其心理有压力。
5. 注重处理好学生与管家的关系。
6. 不要忘记了微笑。
事实上,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所以班里的孩子们都挺喜欢我的,偶尔会蹦出一两句让人很感动的话,让我高兴一整天。
(二)授之以渔——班级自治促成长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一个没有制度的集体,无疑是一盘散沙。所以我从上课、下课、作业、集队等多个方面详细制定了制度,并由班干部监督,严格执行,让孩子们由此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让他们把班级管理好,我详细的制定了小管家的一日工作,定期召开小管家会议,告诉他们工作的目的,交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对同学的态度,成员之间相处的方式等等。还经常开展小管家成员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一旦发现他们之中有什么不良的行为习惯,马上予以制止改正。一个学期下来,小管家们在班级中的威信大增,掌握了一定的管理技巧,而且也能够有模有样的组织管理好班级了。经过长期训练,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强。可以说现在班级管理得这么好,有他们一半的功劳。
二、关注意识培养——促进和谐发展的生命力
(一)培养阅读意识——道德与生命共长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而诵读经典的诗书,对一个人的品格、气质、修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要求班上每一位孩子都积极参与“经典诵读,谁与争锋”的活动。做到经典与生活同融,道德与生命共长。
活动负责人不固定,谁能成为总擂主,谁就负责本活动。成为总擂主的条件是:背诵的经典诗词、童谣、儿歌总数是全班最多的。诵读内容可以是学校经典诵读教材中的篇目,也可以背诵一些名家的古诗词。
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们背书的兴致很高,也确实积累了不少名家的诗词。
(二)培养道德意识——争做少年君子
为了班里的孩子们都能养成良好的品格,具有美好的品质,人人成为“少年君子”。为此,我特开展了“每日修一德”活动。本学期,主修美德一共五种。周一到周五每天各修一种。分别是:
星期一:自控日。主修美德:严格自律,学会控制自己。
星期二:诚信日。主修美德:诚实守信,绝不说谎。
星期三:倾听日。主修美德:学会倾听,学会欣赏。
星期四:微笑日。主修美德:面对委屈,保持微笑。
星期五:爱心日。主修美德:善良宽容,关爱他人。
每修一种美德都有一定的要求,合格的,则可获得一种则获得一颗星。只要每周修合格其中的一种美德,就可评为本周的“少年君子”了。我觉得有些东西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就像孩子们背诵古诗词一样,久而久之,必然会内化为其自己的的东西,这个活动我坚持做下来了,也收获了不少。
(三)培养独立意识——提供能力实践的机会
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生活上,我要求家长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让孩子会自我照顾,学会“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穿衣着袜、洗脸、梳头,在家里分担一些如洗碗、做饭、打扫家居等力所能及的事。学习上,我注意启发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上,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如对班干部的培养,针对工作内容情况,有的只是提出一些要求,由他们想措施,有的则放手由他们商讨决定。如学校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和大扫除,都是由班干部来分配每小组包干的任务和提出要求。劳动结果则由小组之间互评、互相督促,以达到要求为止。虽然他们在工作时有些方法不免会不成熟或失误,但各种生活的体验是十分难得的,而他们的独立能力也因此得到培养。
1. 引导孩子自觉学习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学习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时,便常常坐阵监督,孩子稍一走神、玩耍,家长便呵斥、批评、甚至打骂。其实,孩子走神、玩耍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不是靠“盯”出来的,而是在严格有序的训练中形成的。家长在辅导孩子时,首先要提出学习要求,让孩子心中有数。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提醒孩子按要求去做,特别是孩子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家长要及时排除对孩子学习习惯可能带来的干扰,坚定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自觉、主动地学习。
2. 鼓励孩子独立学习
现今的家庭辅导,大多集中在孩子们作业的解难答疑上。当孩子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时,家长大都帮助解答,并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孩子听懂、会做为止。精辟、透彻的讲解,固然能使孩子恍然大悟,但往往是以牺牲孩子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积极创新的机会为代价的。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依赖心理,很少去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
3. 促使孩子愉快学习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是非常高的,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在学校、社会大力提倡“减负”的情况下,一些家庭怕“减负”影响孩子的成绩,纷纷“加负”,各类教辅书火爆便是证明。在书山题海面前,孩子成了做题机器,整日生活在枯燥乏味、苦不堪言的题海中,其结果是渐渐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其实,孩子学习是有选择性的。他有兴趣的,就接受;没有兴趣的,他接受不了。西方国家的小学生之所以能写出洋洋万言的《我怎样看人类文化》、《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太空去旅行》等个人研究报告,是因为这些创造性的作业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之后有一种成就感。兴趣是孩子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只有使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持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孩子学习主动了,学习效果便能提高;反之,学习就被动,而且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