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教育与中国梦相融合的途径

2015-01-30 06:36谢洪浪
亚太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受众思政大学生

文/谢洪浪

浅析思政教育与中国梦相融合的途径

文/谢洪浪

“中国梦”是当前国内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必将会激励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青年成长成才的愿望。

中国梦;思政教育;融合

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梦”的实现要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新一代大学生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要教育大学生永远热爱祖国,在学习中坚定信仰,在实践中敢于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因此以下将针对“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分析。

一、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高他们的整治觉悟,对于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上世界80年代以来,各地区在培养现阶段应用型人才,推进高校体制改革,维持学校和社会平稳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主流是健康的,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敌对势力与国内争夺新时代人才的明争暗斗更加复杂,大学生正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诱惑。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各级组织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也逐渐呈现出来。这对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无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中国梦的实现在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年轻人谈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在新时期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迫切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前赴后继,中国梦也只能在青年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成为现实。

二、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足

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是一种被动性教育,其目的是社会工具的需要,而不是致力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方式和方法上都进行了不少改进,但还留有传统教育方法的痕迹,从而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欠佳。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社会和个体的重视程度有失偏颇

传统思政教育对社会与个体的重视程度有失偏颇,只重视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其对人的塑造功能的培养,表现出明显的工具论倾向。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够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只是把大学生看作简单的受众者,没看到青年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和不尽的发展空间,没看到学生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主体。目前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在思想上比较迥异。互联网及远程教育的出现,对传统的思政教育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以往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需要了。在网络所创建的这个充满开放性的平台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一步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方式。在此影响下,传统的思政教育很难被学生接受。此外,互联网能公开地实现传授者与受众之间的对话,青年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接受灌输,而是可以进行平等的互动,传统思政工作者的权威性也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对共性与个性混为一谈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急功近利,在教授方式上机械灌输,虽然更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却没有考虑受众主体的差异性,没有尊重不同受众自主选择发展方式的权利。其最显著的负面效应,就是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不足。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国梦”相融和的路径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学生管理工作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不相适应,推进和改善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与时代发展同步,积极探索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

经济的发展使得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习和生活更有目的性。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持续深入,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高校在信息交流上已经不再是和社会脱离的个体,高校思政工作处于一个充分开放的大熔炉里,学生们不只是从课堂上学习思想教育,还会受到来自社会上的影响,很容易对思政工作产生各种质疑。因此,我们需要在思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上都与时代同步,有所改进和创新,积极探索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育民族精神

深入开展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要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时代的进步中去粗取精,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精神。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局势已经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影响到大学校园。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受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的思想与行为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对于这种新状况,就迫切需要传授者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受众者不同个性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根据受众者的特点,制定工作内容,在工作中针对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单一和机械的教授要求,因人而异的制定不同的传授方式,逐步体现多样化的特征。才能适应人才多样化的时代发展要求,造就新世纪青年大学生高尚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品质。

(三)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从传播者与受众者角度来看,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过程,二者在实践中相互影响。而教育过程的前提,必须是学生主动地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唯有教育的目的与学生的精神要求相抵触时,才会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产生的积极的互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以往的教育方式无一不强调传输者的主体作用和资格,却没有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当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的规范性,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将传输目标和学生的内在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受众和教授者的互动功能,更大的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四)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吸引力,他对大学生技能培养、人格健全、发挥创造力都产生积极作用。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产生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缮。校园文化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完全真实的社会化缩影版,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对于充分发挥人与环境的互动,激发环境对人的教育功能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在纷繁复杂社会大环境下营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小环境,可以使思政教育形象生动,事半功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广泛群众基础,依靠广大师生共同完成的工作。学校应加大校园环境的整治力度,用优良的环境来塑造人,用先进的文化环境来影响人。

结语

中国梦是可以实现的,但也是充满了艰难和曲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中国梦”的系列论述引起了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共鸣和高度关注,在新形势下,由“中国梦”引导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中国梦”融入校园,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最重要任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习近平.阐述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OL].人民网,2013-03-01.

[2]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06:183-185.

[3]何菲.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3,08:164-165.

[4]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着力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7:97-99.

[5]胡古月.以“中国梦”为契机抓好大学生思政工作[J].科教导刊,2013,06:73-77.

谢洪浪(1987-),男,土家族,湖北宜昌,研究生,海南市三亚学院管理学院。

G

A

2095-9214(2015)03-0207-02

海南市三亚学院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受众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大学生之歌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