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旭 王瑞辉 刘 娟 何 玲 杨 斌
(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咸阳 712046)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特色鲜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针灸学》课程也必然要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改进。我校的《针灸学》是针灸推拿学院(系) 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也是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005年成为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虽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传承,逐渐形成较成熟的课程设计及较适当的教学手段,但也面临着现代化大学教育的挑战,教学效果已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社会,乃至教师的要求。特别是目前一般已认为,以专业能力为指标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最有价值的尺度,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其评价体系也应随之改变,重视形成性评价,使考试成为学生拓展能力、强化研究与思考的推动力,起到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目的[1]。笔者作为有着10余年《针灸学》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也有诸多感触与思考,尝试从考试评价体系这一核心因素出发,探索促进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与同道共商榷。
目前,我们《针灸学》教学基本还是一种应试教育,“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弊端:如考试目的不够明确;过多重视卷面成绩;考试内容僵化;主要考察对共性知识的识记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科学思维、创新能力考查较少;考试方式单调,以闭卷、笔试、理论考核为重等。总的评价体系着重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注重总结性评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样就减弱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现代中医针灸人才的培养质量。
我们课题组以我校2010级和2011级中西医3、4班中随机抽取的100名学生为样本,按计划进行了关于《针灸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调查,旨在了解目前《针灸学》考核评价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难度上看来,大部分同学(68.2%) 认为偏难,与老师们计划提高要求,增加难度的预期并不符;整体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基本达成共识(91.7%);在考核评价体系具体的分项比例上,大部分同学主张现有的格局有必要调整(71.4%)。
在前期调查基础上,课题组创新了《针灸学》考核评价体系。将传统课程“一考定成败”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考核。拟将考核评价体系分为期末理论考试和平时过程考试,各占50%。其中过程考试包括:平时考勤(10%)、提问/口试(10%)、小组讨论(10%)、作业(固定性和开放性,10%)、小论文(20%)、基础实践考核(划经点穴、刺灸技术,20%)、综合实践考核(标准或模拟病人诊疗,20%)。重点介绍基础实践考核和综合实践考核。
2.1 基础实践考核 采取现场随机抽签实体考核,监考教师现场评分。(1)划经点穴 ①准备工作:教师提前制作单人考核表,每个表格有5 个腧穴,均由100多个常用腧穴中随机选取。每个穴位分值 为10 分,包括定位和归经。②考核时间:一般为3~6 min。③考核成绩:以50分制计分。④考核程序:学生每两人一组,互为模特,每个腧穴口述其定位(3分) 和归经(2分),以彩笔或指切的形式在人体上标识腧穴的精确定位(5分)。(2)刺灸技术考核①准备工作:监考教师提前按照教学大纲准备5~10个适当的刺灸操作技术的考题,提前准备4组考核用品和器材并提前消毒;学生在另外的实训室有序待考。②考核时间:一般为3~6 min。③考核成绩:以50分制计分。④考核程序:学生每两人一组,互为模特,每人从考题中随机抽出1 个考题,随即进行操作,要求从体位、消毒、具体操作等各环节逐项考查,并且不能超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提前做好预案。一次操作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给予现场一次补考机会。
2.2 综合实践考核①准备工作:监考教师提前约定5~10 个属临床常见病的不同病人(模拟病人),编号后按次序分散在不同实训室。考核时间: 20 min 内完成。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分。满分为100 分,60分为合格。②考核程序:学生随机抽取一个病人编号,模拟针灸临床诊疗过程。要求:①正确采集病史并完成门诊病历的书写,明确诊断与针灸辨证治疗方案;②熟练运用针刺、灸法、拔罐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监考教师现场评分。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现场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还不能通过,则暂缓实习,待进行强化训练,重新考核合格后,再安排实习。
按以上总体方案,任课教师在学期初应明确告知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以便更好地配合教师。在考核过程中要及时、如实记录,整理好资料。各任课教师还可结合课程安排及学生专业特点的实际需要,酌情灵活地修改本考核评价体系指标,而不必过分僵化。任课教师在考核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向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不同专业有差别的科学化、规范化试题库,以求能科学地、公平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使本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促进教师评估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其“指挥棒”的真正价值。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针灸学》学习也有一定的规律,开始以依赖记忆专业知识的积累为主,继之以记忆与理解并重的专业思维发展为重,进而以联想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为核心,因此其相应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应体现对发散性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本课题藉此为指导,试图总结出适合目前我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实际的《针灸学》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补充了《针灸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一些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针灸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临床常用针灸技术的操作能力、熟练程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针灸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基本实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全面提升《针灸学》教学质量的目的。本课题的实施,受到了学生和教师广泛的好评,但不容忽视的是,采用本考核体系与以前相对单一的考核方法相比较,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在教改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与辛苦。这就要求在以后的实施中,学校各相关部门能提供更有力、更具人性化的保障,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减少工作量,也使研究更加客观化、科学化,最终使本评价体系不断走向完善,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陈力.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J].中国针灸.2011,31(9):83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