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治

2015-01-30 21:02:56徐文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萎缩性白术丹参

徐文静

(上海市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 20007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及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成为了现今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影响,若同时伴有肠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对生存年限也将产生影响。西医诊断主要以胃镜镜下检查、胃镜下活检病理报告为依据,同时结合临床症状,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诸如保护修复胃黏膜、促进胃动力、助消化、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等。中医属于“胃脘痛”“胃痞”“嘈杂”等病证之范畴,症见胃脘疼痛、胃脘痞塞、返酸、嘈杂、嗳气、呕恶感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均有各自的特色,现将近四年来临床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治报道于下。

1 病因病机

多数观点认为,由于先天不足、饮食失摄、生活劳倦、情志不畅(主要指肝失疏泄,肝旺乘脾) 等因素所致的脾气虚弱,是本病的发病之根本。脾为阴土,其性稼穑,主运化水谷及水湿、主统血。脾胃相为表里,居于中焦,脾为阴土而主升,胃为阳土而主降,脾胃升降协调,则精微物质得以化生和输布,糟粕物质得以下降和排泄。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故可见胃脘疼痛、胃脘痞塞、返酸、嘈杂、嗳气及呕恶感等症状。脾虚失运,水液布散失调,则生湿化痰;痰湿不解,久而化热,湿热由生;热为阳邪,阳胜则阴病,热盛则伤阴;脾虚则生化乏源,无以推动血液,造成瘀血阻滞;脾气虚弱,推动功能减弱,故见气滞。痰湿、湿热、阴伤、瘀血、气滞均为脾气虚弱的病理产物,但却可成为进一步影响本病进展的病理因素。

李郑生[1]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多与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素体脾胃虚弱等有关,病机乃脾虚、肝郁、胃滞,脾虚则是关键。叶柏[2]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痰湿等因素为标,同时认为该病的病机常常出现转化,形成多种复杂情况,其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化:虚实转变;由气及血;寒热转化;脾胃之疾也会波及他脏。何善明[3]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主要有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及疫毒客胃四个方面;他还认为,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之本,疫毒客胃是发病之标。田耀洲[4]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以气虚为本,湿瘀为标,并重视湿邪在该病中的演变发展;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气虚湿瘀之机贯穿疾病之始终,而气虚、湿阻、血瘀则各有侧重,同时可兼夹气滞、寒湿、湿热、阴伤等病机。

2 中药辨证论治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中药辨证论治主要以益气健脾为主,兼以化湿祛痰、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理气消滞等。

2.1 各家经验 高金亮[5]确立了益气(养阴) 化瘀行消的治疗原则,并研制出胃转安系列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胃转安系列方药组成如下:一号方以黄芪、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莪术、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虎杖、山楂等行消导滞;二号方以黄精、鳖甲、女贞子等养阴滋胃,桃仁、丹参、莪术等活血化瘀,虎杖、山楂等行消导滞。经过动物实验[6]发现:胃转安基础方能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化、不典型增生程度。

单兆伟[7]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久病脾胃气虚夹有血瘀的病机特点,自拟二参三草汤加减治疗,临床每获良效。方中用太子参、黄芪、白术补中焦脾胃之气;薏苡仁健脾益胃;白花蛇舌草则有清热散瘀、消痈解毒之功,现代药理表明其有很好的抗癌之效,可逆转胃黏膜上皮的肠化生;仙鹤草除能清热、和血外,还能健胃补虚;丹参一味以活血补血为要,丹参与黄芪、太子参相配,意在“气为血之帅”,使气充则血行,血行则瘀祛;甘草缓中,兼以调和诸药。

叶柏[2]认为,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需注意以下四点: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为根本,其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以气机为要,理气和胃应当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治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同时还应该注意调理肝胆;活血祛瘀,虚实标本兼顾,其常用药物包括红花、桃仁、丹参、赤芍、三七粉、蒲黄、五灵脂等;选药温和,复合方治之。

蒋士生[8]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和为则,其提出以下四点原则:调阴阳,以平为期;调虚实,扶正祛邪;调寒热,温清兼施;调饮食,药食结合。其常以异功散加味,随证加减,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麦芽、山楂、蒲公英、败酱草、黄连、木香、甘草,其中使用了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蒲公英、败酱草、黄连。

徐景藩[9]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证型有三,即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及胃阴不足证。对于中虚气滞证其自拟调中理气汤,药用炒党参(或太子参)、炒白术、黄芪、炒山药、云茯苓、炙鸡内金、三棱、当归、炙甘草、炒陈皮、煨木香、红枣等。对于肝胃不和证其自拟疏肝和胃汤,药用炙柴胡(或苏梗)、炒白芍、炒枳壳、佛手片、橘皮络(各)、制香附、广郁金、茜草、红花、炙鸡内金、炙甘草等。对于胃阴不足其自拟养胃理气汤,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川百合、玉竹、炙乌梅、生地黄、山药、绿萼梅、佛手片花(各)、木蝴蝶、紫丹参、青木香、丹皮等。在以上方药中均可结合辨病,胃黏膜腺体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等,可参用石见穿、仙鹤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八月札、薏苡仁、蚤休等。

田耀洲[4]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以下三条原则:益气运脾,平补运补;祛湿通络,寓补于通;和缓醇正,非平不安。其结合临床实践,创制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石见穿、土茯苓、生薏苡仁、丹参、木香、焦楂曲、谷麦芽、生甘草。兼寒湿者,加苍术、厚朴等;兼湿热者,加黄连、蒲公英等;兼气滞者,加柴胡、枳壳等。

杨炳初[10]提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需健脾养胃注重调气、消补兼施标本同治。其还创制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平萎消异汤,组方: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丹参、芍药、枳实、徐长卿、黄连、黄芩、半夏、莪术。若胃镜病理提示重度肠化生或有异型增生则加天龙、白花蛇舌草。

何善明[3]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法:益气健脾,促进炎症吸收和萎缩腺体复常;健脾化浊,调节气机,提高机体免疫力;清除疫毒,促进炎症吸收;活血化瘀,促进黏膜异型增生的逆转和肠化生的消除;扶助正气,调节胃酸,护膜防癌。

2.2 临床观察 赵静[11]等通过观察1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探讨旋覆代赭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给予对照组51例口服胃复春,给予治疗组51例口服旋覆代赭汤合丹参饮加减(组方:旋覆花、代赭石、党参、法半夏、白术等)。经观察,对照组临床症状及病理检查好转,总有效率分别为72.54%、70.59%,治疗组为84.30%、80.3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毕卫珍[12]观察抗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给予治疗组46例抗萎胃汤(组方:黄芪30 g,太子参15 g,白术10 g,薏苡仁20 g,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5 g) 治疗,若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予西药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给予对照组40例西药治疗,选用奥美拉唑、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剂、助消化药或联合用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王雪莲[13]等研究健脾清热化瘀类中药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给予治疗组45例以口服健脾清热化瘀中药(生白术、白英、黄芩、绞股兰、丹参、党参、赤芍、玉蝴蝶、香附等),给予对照组45例以口服胃复春,疗程均为3个月。经过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用药安全性以及异型性增生等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症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胃镜下黏膜及肠上皮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蔡以生[14]等观察舒肝胃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将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 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舒肝胃炎方(组方:柴胡、半夏、白术、陈皮、香附、玉竹各10 g,莪术15 g,白芍20 g,黄精、蒲公英、生麦芽30 g,生甘草5 g) 治疗,对照组给予胃复春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的变化情况。经过治疗,治疗组的中医症候和西医病理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90.0%,均高于对照组的70.8%和70.8%(P<0.05)。

余小虎[15]等观察萎胃通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其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萎胃通调汤加减(组方:太子参15 g,白术15 g,云苓12 g,木瓜9 g,薏苡仁20 g,八月札15 g,丹参12 g,檀香6 g,砂仁6 g,万年荞30 g,六月雪30 g,白芍12 g,炙甘草6 g) 治疗,对照组用胃复春片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电子胃镜下胃黏膜变化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其他中医疗法

除了单纯中药治疗外,还可加入其他中医治疗手段。

洪武汉[16]等人进行滋胃饮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的观察,给予治疗组56例以内服滋胃饮(组方:生地黄20 g,麦冬10 g,石斛、玉竹、当归、白芍各15 g,太子参30 g,百合、知母各12 g,炙甘草3 g,若有其他症状则随症加减药物) 配合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穴,用药:维生素B6),给予对照组36例以对症西药口服,均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症状、胃镜镜下表现及胃镜病理检查。经过治疗,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3.0664,P=0.003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经过治疗,治疗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u=1.9832,P=0.0475)。

司英奎[17]观察了针刺梁丘穴配合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给予针刺梁丘穴和口服理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及维酶素片口服,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积分和胃镜病理变化。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林唐唐[18]等观察了益气健脾养阴通络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0例,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方加减(组方: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半夏、炙甘草、柴胡、赤白芍、枳壳、石斛、田七粉(冲服)、炒谷麦芽、丝瓜络) 及艾灸(轮流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 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采取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过治疗,治疗组在胃镜像、病理组织检查、中医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56.7%、90.0%,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6.7%、40.0%、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其独特优势,除了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外,还可以在部分程度上改善肠化生、异性增生,且不良反应较少。

[1]王园满,徐永利.李郑生主任中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医研究,2014,27(12):41-43.

[2]费佳,叶柏.叶柏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吉林中医药,2014,34(12):1201-1203.

[3]何天富,何蓉.何善明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J].广西中医药,2013,36(6):48-51.

[4]张伟.田耀洲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英[J].江苏中医药,2012,44(6):13-15.

[5]高颖,王秀娟,张滨.高金亮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医研究,2015,28(4):32-34.

[6]刘华一,高金亮,潘从清,等.胃转安冲剂对术后残胃炎的疗效观察及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1):11-13.

[7]顾诚.单兆伟运用自拟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222-223.

[8]黄亚娟,胡锦洋,李慧.蒋士生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50-52.

[9]陆为民,徐丹华,沈洪,等.徐景藩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2,44(5):1-2.

[10]王兵,霍清萍,王宇新,等.杨炳初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7):381-382.

[11]赵静,刘顺庚.旋覆代赭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119-120.

[12]毕卫珍.抗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J].光明中医,2015,30(6):1219-1221.

[13]王雪莲,李枝锦.健脾清热化瘀方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6):680-681.

[14]蔡以生,胡春平,杨伟.舒肝胃炎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1):97-98.

[15]余小虎,何鲜平,游绍伟,等.萎胃通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2):23-24.

[16]洪武汉,寇少杰,苏海燕.滋胃饮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56例[J].山西中医,2013,29(1):14-15.

[17]司英奎.针刺梁丘穴配合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J].陕西中医,2014,35(6):740-741.

[18]林唐唐,郑保平,张小萍,等.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12-13.

猜你喜欢
萎缩性白术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2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46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18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12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2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
中医研究(2013年10期)2013-03-11 20:27:47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
中医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 20:26:59
白术的不同炮制法对临床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