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朗
民生新闻是一种最为贴近民众生活、最能反映民众思想的“新闻传播范式”[1],“题材选择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2]共同构成了民生新闻的内涵。民生新闻具有平民化色彩浓、服务意识强与报道领域宽、影响范围大等特点。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新媒体技术推动下媒体环境的急剧变革与新闻受众的理性成熟,形成了民生新闻调整、改革与转型的强劲外部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实质,为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民生新闻将转型成为何种新闻样态、民生新闻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如何改革民生新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成为新闻学界、业界当前面临的重要命题。民生新闻实践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对公共话题的分析,传达出民生新闻寻求“公共性”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公共领域基础、探寻公共价值、追寻公共精神”思想,也与公共新闻的理念相契合。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公共价值理念,成为民生新闻实现深层发展的指导思想,预示着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发展路径。
当前国内部分民生新闻实践处于公共新闻的初级阶段,即“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的拓展公共视域阶段。在这个阶段,民生新闻将视角由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扩展到民众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环保以及社会保障、社会权利等公共话题,力图实现从日常生活领域到公众生活领域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念将民众私人生活与社会、国家相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生新闻将引导民众超越私人领域利益并转向对公共领域利益的追求,形成公共领域的民众基础;而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变化日新月异,拓展了公共领域的媒介基础。在此基础上,民生新闻将更多抓取现实公共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利用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公开反映、客观监督与理性引导,促进媒介公共领域的建构。
事实上,一些现实议题同属于私人之域与公共之域,无法再用简单的二分法进行区分。例如,雾霾问题,既事关民众个体及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也攸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雾霾,民生新闻除了发布最新消息向民众呈现雾霾状况,阐释雾霾成因、危害与科学预防措施,展示政府治霾措施与成功经验,刊发新闻评论倡导民众参与治霾行动,还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的倡导下,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开设的网站与公众微博、公众微信等设置与雾霾相关的互动讨论平台,使更多民众积极参与到雾霾监督、治理的公开讨论之中,汇聚民间的治霾力量并引导民众舆论的正确走向,形成更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媒介公共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公共领域的关注,将实现民生新闻由拓展公共视域转向构建公共领域的转变,促进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深层转型。
当前,具有公共特质的民生新闻常采用故事化手法来吸引民众关注公共事务,即以某个社区中发生的事件表现小区居民面对小区环境的建设与维护、公共区域被侵占与被破坏、公共基金的筹集与使用、公共资产的归属与管理等问题所进行的热烈讨论与积极行动,以展现民众对于社区事务的关注与社区利益的追寻。这些新闻故事包含具体的生活场景、生动情节与鲜活话语,有助于引发有着相似生活体验的民众关注社区事务与维护自我权益。但是,民生新闻对于个体故事单一呈现而不提炼升华,则消解了这些个体故事所蕴含的公共价值;而民生新闻受到报道视域的限制,如果仅仅从基于地缘特性、人缘特性的居民社群视角报道,可能会遮蔽更为重大的公共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与个人共享的价值理念,涵盖了公共价值的“客体的公共效用、主体的公共表达、规范的公益导向”[3]等内涵。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共价值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价值内涵,树立了更加明确的价值目标,使民生新闻在向公共新闻转型的过程中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体意识与社群意识,更加注重公共价值的探寻与追求。通过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中所蕴含公共价值的精心提炼与努力彰显,民生新闻将引导民众超越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层面的需求与满足;民生新闻将在探讨公共事务、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民众个体、社区居民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联结,让民众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公共价值的能力;民生新闻也将更多寻求具有深厚学术背景与专业素养、勇于积极进言与社会参与的专家学者支持,借助他们的睿智思考探求公共价值与民众生活、政府工作的融汇点,寻求公共价值的实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生新闻,将在报道视野上实现从个人、社区向社会、国家的拓展,在报道视角上由个人、社区故事的呈现转向公共价值的探讨与追寻。
当前国内民生新闻的公共化实践,还着重于激发民众的公共关怀:鼓励民众关注社区公共事务,倡导民众从关心自己到关爱他人,超越自身利益诉求而兼顾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则鼓励民众努力寻求公共利益、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与尽力承担公共责任,蕴含了“善”与“理性”的公共精神。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民生新闻将更注重民众公共规范意识、公共伦理意识、公共责任意识的孕育与培养,使其超越培育民众感性公共关怀的目标,实现构建民众理性公共精神的质变与飞跃。
个别民生新闻已经显示出努力建构民众公共精神的趋向。例如,新闻评论《“公共文明”标注社会成熟度》[4]一文,从国人的种种不文明陋习,强调个人公共意识涵养与文明素养提高是国民素质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新闻评论《守住“规则”这根文明底线》,[5]则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各种无视规则的现象,倡导民众在公共领域恪守规则的底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更多民生新闻将从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领域挖掘培育公民精神的方法与路径,促进民众公德意识的培养与公共精神的构建。
琐碎化与浅表化、低俗化与娱乐化,是当前部分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丰富价值观念,使民生新闻超越琐碎浅表的生活表象而深入社会生活的更深层面,能够改变低俗化的内容与娱乐化的表现方式,提升其新闻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以民为本”的精神实质,则使民生新闻从“关注大众生活、关心民众生计”转向“关怀民众内心世界与精神价值”,实现民生新闻由大众情怀向人文关怀的转变,进一步推动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
世俗生活向我们呈现的是琐碎化、表层化的现实图景。大部分民生新闻仅仅将这些世俗生活片断截取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这些新闻缺乏对现实图景的提炼深化与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洞察,仅限于记录现实生活“是什么”,而缺乏“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深层追问;对于这些现实事件或人物个案,也不能将其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观照思考,以揭示深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将引领民生新闻从原本琐碎的新闻事实、平凡的民众话语与平实的民众行为中寻找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相连结的节点,并从中选取最具备新闻价值、最利于舆论引导与最契合受众心理的新闻节点、报道维度与报道视角进行报道,从而实现民生新闻从琐碎浅表到系统深入的深层蜕变。
实际上,个别优秀的民生新闻已经体现出这种转变的趋向。比如,粮食丰收与卖粮难成为农民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也是民生新闻的常规选题。很多民生新闻往往停留于展现卖粮难的现场图景,通过采访农民、粮食收购部门了解卖粮难的原因,采访粮食主管部门得到改变卖粮难的可能对策。《丰收稻谷堆成山 卖与不卖好着急》[6]等13篇系列报道,则不仅仅停留于此。在报道视角上,系列报道将报道视域从农民卢建文放大到整个种粮大省——四川省,掌握全省粮食滞销现象的普遍性;在时间跨度上,寻找“10多年来,粮食最低保护价的背景和原因”,[7]分析粮食滞销的深层原因;在报道逻辑上,由问题呈现、原因分析到对策提供,引导政府、民众找出共同解决“卖粮难”的可能办法;在报道效果上,该系列报道促成了政府及时调整收储政策、帮助农户收储与提前收购的现实行动以及粮食部门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了农民最为迫切的生存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民生新闻将会涉及更多可供发掘的主题、层面与维度,实现从表现浅层社会现实到呈现深度社会问题、从反映社会现状到推动社会发展的变革。
当前,部分民生新闻体现出低俗化、娱乐化弊病,因其缺乏内涵而并未触及民众的真正需求,新闻格调的低下则易于引发民众的审丑疲劳而被厌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则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从民众的社会生活、心灵世界中发掘与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的价值理念;在民生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将这些价值理念结合民众的生活故事、亲切语言加以阐释和表现,使民生新闻能够超越低俗化的内容、娱乐化的表现方式而实现高尚人格的立体表现与思想内涵的深层表达。
比如,城市管理问题是当前各个城市面临的普遍难题,而城管人员与流动摊贩之间,也存在各种报道的视角。很多民生新闻往往将视点放在城管暴力执法与摊贩暴力抗法,结合刺激惊悚的标题、血腥的画面与粗暴的语言,呈现相互对抗所导致的“执法纠纷”与“恶性事件”。这样的报道视角与处理方式,缺乏对民众认识的正确引导,易于激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民生新闻将改变娱乐化、戏剧化呈现城管与商贩之间矛盾的方式,而转向寻找城管在执法中、商贩在守法中的高尚行为,发现城管与商贩存在的温情关系、温馨故事,凸显城管与商贩共同维护城市管理的思想境界。即使报道城管与商贩之间的冲突事件,民生新闻也不再停留于就事论事,而是揭示事件背后城管执法中的矛盾与纠结、导致商贩违法摆摊的难题与困境,寻求如何实现城管与商贩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和谐关系构建的对策,使民众真正理解并支持城管工作,城管与商贩的关系得到根本改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更多民生新闻将发掘相通的情感、高尚的人性与深邃的思想,使民生新闻超越低俗娱乐转而建构高尚思想。
民生新闻遵循“三贴近”的新闻理念,将笔触与镜头、话筒伸向民众,拉近了与民众的现实距离与心理距离;并且,报道的姿态由俯视转向平视,将百姓的生活、生计作为报道的重要主题,体现了民生新闻心系百姓的大众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本质,则引导民生新闻实现由大众情怀流露向展现人文关怀的转向:即对民众疾苦的敏锐感知与深切同情、精神欲求的深刻传达与合理引导、高尚思想的真切表现与热情赞颂,以及对民众负面情绪的理性疏导与情感抚慰,彰显其情感关怀、道德关怀与精神关怀。
一些优秀的民生新闻已经开始将报道视角转向探寻民众的内心世界并挖掘其闪光点。例如,植树造林与其中的人物,是一个陈旧的报道选题。如何让旧题出新?如果仅仅是报道造林人外在行为与感人事迹,写出来的新闻难免缺乏新意。而在这些表象之下更多观察他们的表情姿态、倾听他们的回忆与憧憬、希望与遗憾,打开造林人更为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则让民生新闻具有了新的视野。例如,文字通讯《“三北 ”造林记》[8]不仅记录了以牛玉琴、石光银、白春兰等为代表的“三北”造林人的感人事迹,更深入探寻了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幻灭、坚韧与软弱等精神层面,彰显了他们对职业的挚爱、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认识,讴歌了他们“不甘命运,奋力拼搏,坚韧不拔,永远向上”的造林精神。当民生新闻中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时,定能寻找出拨动民众心弦并让其与报道对象之间产生共鸣的关键点,让报道对象的行为之美与心灵之美传递到民间,让民众在实际生活中形成关爱他人与社会、热爱国家与自然的人文关怀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与价值精神,能够融入民生新闻的新闻采制、生产与传播实践之中,引领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并促进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从而使民生新闻成为推动国民幸福、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的重要力量。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与品质提升,不仅是新闻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还迫切需要学界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
注释:
[1][2]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3]汪辉勇.公共价值含义[J].广东社会科学,2008(5)
[4]本报评论部.“公共文明”标注社会成熟度——涵养我们的公共意识之一[N].人民日报, 2013-08-07
[5]本报评论部.守住“规则”这根文明底线[N].人民日报,2013-08-12
[6]许静,王成栋,梁现瑞,赵若言,方小虎,胡敏,李建英.丰收稻谷堆成山 卖与不卖好着急[N].四川日报,2013-09-12~30
[7]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丰收稻谷堆成山 卖与不卖好着急[EB/OL].中国记协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5-16
[8]李从军,刘思扬,李柯勇,白瑞雪,韩冰.“三北 ”造林记[EB/OL].新华网新华社通稿,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