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小说和同名电影主题内容比较分析

2015-01-30 20:52
镇江高专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龙子赛珍珠小说

吴 萍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卫生护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龙子》小说和同名电影主题内容比较分析

吴 萍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卫生护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小说《龙子》是赛珍珠1942年创作的反映中国人民抗战题材的作品。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美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人民的广泛关注。好莱坞电影人敏锐地捕捉了商机,花重金买下版权,投拍同名电影,1944年上映,让美国人民从更直观的视角了解中国战场的真相。然而无论是基于商业需要,还是政治需要,小说和电影在主题内容上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清晰而真实地解读了美国政府和赛珍珠对中国抗战的分歧。

小说;电影;改编;差异;分析

赛珍珠原创的中国题材小说中,被搬上好莱坞银幕的共有4部,即《大地》(TheGoodEarth)、《龙子》(DragonSeed)、《中国的天空》(ChinaSky)和《群芳亭》(PavilionofWomen),她本人也曾创作电影剧本两部,可见,赛珍珠对电影在某个范围内具有异质文化宣传的功能是认同的。客观地说,1937年在183个国家和地区公映的《大地》对赛珍珠获得次年(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功不可没,电影让《大地》成了妇孺皆知的作品。1942年,正值中国人民艰难抵抗日本肆意入侵的关键时刻。为了支持中国人民抗战,赛珍珠中止了手中的其他事情,全力以赴创作小说《龙子》。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美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人民的广泛关注。好莱坞电影人再次敏锐地捕捉了商机,花重金买下版权,投拍同名电影,1942年开拍,1944年公映。《龙子》让美国人民从更直观的视角了解中国战场的真相。但无论是基于商业需要,还是政治需要,小说和电影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清晰而真实地解读了美国政府和赛珍珠对中国抗战的分歧[1]。本文拟对此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1 小说概况和电影概况

1.1小说内容概述

小说共20章,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模块。

第1个模块是前15章,浓墨重笔,描写了南京城郊林郯一家安静、自然的生活被日本人的入侵瞬间击破的故事。面对日本人一系列的烧杀掠夺的暴行,林郯和村民终于走上了自发、零星直到有组织的抵抗斗争之路。小说中的老二和玉儿夫妻是觉醒的新一代农民,是追随进步的青年典型,他们和村民一起,用运动战勇敢、机智、坚强地打击入侵的敌人[2]。但是遥遥无期的单兵作战和政府的逃跑主义让林郯和他的儿子感到孤立无援。他们对村庄乃至国家的前途产生了失望情绪,对战争的杀戮感到极度的厌倦。在前15章里,除了指责中国当局的不抵抗和不关心他的子民的生死外,几乎找不到政府坚硬的影子。

第2个模块是后5章。希望出现了。起初,是一个普通“超人”,即“梅丽”,一个接受过美国教育的爱国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义无反顾地回来了,而且为火热的战场上中国民族英雄们感到骄傲,充满自信。伴随梅丽的归来,激进而近乎偏执的老三有了希望,对革命的追求仿佛也因此有了希望。接着,是一个真正的“超人”,最终的林郯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来自于地球的另一边两个白人的隔空演讲。这一点,赛珍珠是有明确怀疑的。面对这场战争,赛珍珠始终坚持“中国人民必胜”,但由于对现场真实状况的缺失和战争的复杂性,第2个模块的描写有幻想的成分,凸显赛珍珠对这场战争究竟以什么方式终结不是很清晰。

1.2电影梗概

故事情节基本包括了小说前15章的内容。电影用真实的场景再现了战争前中国乡村的安静、和谐,用写实的手法揭露了日本入侵者的残暴和卑鄙,林郯和他的儿子、村民抗击敌人的过程的转变也有理有据,和小说情节基本吻合,做到了忠实于原著。电影中一些元素、技巧、技术的引用处理弥补了小说的单薄。小说中早期启发玉儿及村民们抗日的年轻学生“焚烧村庄和粮食,饿死敌人”的建议成了电影关键的、浩大的一个场景。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击战,老二和玉儿终于动员村民烧了自己的粮食和家园。在燎原的大火中,玉儿夫妻等一大批坚定的革命者转移到山上,继续打击侵略者。临别前,玉儿把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去解放区的林郯他们。电影在旁白“这个孩子就是龙种,因为他带来了生的希望”中结束。国民党政府不抵抗的形象没有触及。后5章的内容在电影中完全被抹去,当然,明显蔑视美国英雄、民族自豪意识强烈且带着寻找中国出路梦想的“梅丽”没有出现,丘吉尔在遥远的地球那一边对中国的承诺也没有出现。

2 小说和电影产生的效应

2.1小说的收获

1941年底,美国终于放弃中立立场,宣布对日作战。但中西方文化的隔阂导致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形象被国际社会严重误读。1942年小说《龙子》横空出世,给急于了解中国战场和中国人民状态的美国等西方人打开了一扇真实的窗户。尽管此刻赛珍珠没有亲历这场战争,但一直关注第二故乡的她还是从她能够找到的资料中近乎真实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血腥。小说一问世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赶上了政治上、商业上的有利时期”,使得“销售势头喜人,仅每月图书俱乐部就印了29万册”[3]。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国难当头,没有给予这部小说应有的关注。1949年后,赛珍珠因对中国新政府的不理解而发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声音,加上中美之间的冷战对峙,《龙子》在中国受到冷遇。

2.2电影的收获

为了保证不出现让国民党政府尴尬的场景,国民党政府派出了电影政治审查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该电影的拍摄一直受控于当时美国政府最重要的官方宣传机构“战时信息办公室”和由中国驻美外交官领衔的电影政治审查组织,直到蒋介石首肯才得以公映。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影《龙子》,既不符合米高梅公司最初的拍摄设想,也不符合原著作者赛珍珠的本意。但电影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票房收入丰厚。 1945年,该片获得奥斯卡提名,同时获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摄影奖提名。

3 对电影改编和小说差异探析

3.1客观原因

电影和小说的差异有客观原因,如电影市场特有的要求。好莱坞电影的大投入必将对大回报有着充分的期待,出于票房收入的考量,好莱坞需要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4],在改编时会尽量不惹怒任何一个政党,因而删除一些有可能开罪国、共双方,倾向严重的话语、镜头也在情理之中。同时,按照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风格,玉儿是绝对的主角。倘若“梅丽”出现,则会冲淡大牌明星凯瑟琳·赫本扮演的玉儿的戏份,这也是好莱坞电影不会做的“傻事”。

3.2政治原因

电影和小说的差异,更多的是基于政治的考量。在电影中完全没有体现的后5章的情节恰恰是赛珍珠创作《龙子》的真实意图所在,这也反映了好莱坞具有明显政治立场。如何平衡中美关系、中国各党派的关系,在当时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如果说在前15章赛珍珠只是通过林郯他们的嘴指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借玉儿、老二的形象来凸显共产党抵抗日军入侵的艰难坚持,那么在后5章中,赛珍珠则借梅丽之口,对中国命运进行了探讨。这也是始终关注中国平民命运的赛珍珠给当时的中国开出的“救国药方”。

1) 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不关心平民死活只顾自身家族贪腐的实质。用梅丽幻想嫁给土匪老三直接隐射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赛珍珠怀着愤懑批判和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贪腐、对农民的压榨、对入侵者的不抵抗,从赛珍珠支持中国抗日的一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赛珍珠对蒋介石政府对战争的误判和自我中心是持批判态度的[5]287。

2) 暴露了汪伪政府的卖国嘴脸。小说中的一位地方政府官员对刚刚归来的梅丽说:“我很孤独。”“可是,你能理解我吗?我不是叛徒。我是个现实主义者。东洋人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我们未来的唯一希望就是跟他们合作。”[5]293他甚至认为自己屈服于列强也是胜利。而梅丽对此报以平静和不屑。

3) 对共产党人的担忧和对国民党政府的回望。通过家人对老三的描述凸显了老三因为没有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浮躁。由老二陪林郯去城里探听消息时候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赛珍珠对共产党人赢得胜利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他们和农民在一起,有土地的眷恋和依靠。但与此同时,她又表现出对共产党人驾驭当时国家政治的担忧。所以,在最终的追求方向上,梅丽追随的还是国民党政府,在她的身上贴着留给老三的信物——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那恰恰是国民党政府的标志[5]310。

4) 对以丘吉尔为首的西方救世主表示极大的怀疑。他们告诉林郯,眼下至少有两个国家的人,就是三堂兄所说的美国人和英国人,“今天,来自英国的那个人说,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将十分悲惨。我们必须给他们希望。于是林郯觉得:他们可不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边么?四年多来,第一次有人告诉他这样的好消息,他止不住泪流满面”[5]330。赛珍珠对丘吉尔给予中国政府的承诺也是质疑的。她希望中国人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自己的话语权。老二原本想告诉林郯不要太指靠外国人的帮助。“那些人能不图什么,慷慨相助吗?”[5]331电影淡化了作者对这场非正义战争的严肃思考。当然,由此也给赛珍珠揭露英国在远征军抗战中的背信弃义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此后不久,以老三为原型的小说《诺言》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揭露。

3.3艺术手段原因

电影中很精彩、很浩大的一个场景是村民动手烧粮食和家园。在熊熊大火中,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焚烧村庄和粮食,饿死敌人”,这是启发玉儿及村民抗日的年轻学生的建议,目的是彻底赶走日本侵略者。这个场景是小说无法表现的,而电影特有的艺术手段可以很好地表现。另外,电影中多次出现《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这样的听觉效果,给人以震撼的力量,这也是小说无法比拟的。小说主要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探索。而电影则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现主题,当然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商业的考虑。

4 结束语

相比于小说的严肃性和真实性,电影或多或少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赛珍珠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探索。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她始终认为,中国需要西方人的开放理念,但最终胜利必须依赖自己的胆识和坚持。让中国人接受西方教育是她最热衷的选择和安排[6]。她认为,只有用中西方文化的优点才可以给苦难中的中国找到一条胜利之路。梅丽和必将受梅丽影响的老三是她理想中的人物,是她认为的中国的希望所在。

[1] 王建宁.以文学改编电影推动中外文化交流[J].电影文学,2011(17):71-72.

[2] 徐清.赛珍珠《龙子》中的乡土中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8-85.

[3] 彼德·康.赛珍珠传[M].刘海平,张玉兰,方柏林,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145-148.

[4] 李青霜.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71-80.

[5] 赛珍珠.龙子[M].丁国华,吴银根,刘锋,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6] 郭英剑.赛珍珠评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234-236.

〔责任编辑: 卢 蕊〕

Comparativeanalysisofthethemeinthenovel“DragonSeed”andthemovieofthesamename

WU Ping

(Nursing School,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China)

The novel “Dragon Seed” was written by Pearl S. Buck in 1942 which reflected the theme of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t caused great concern of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wide anti-fascist front since it was published. Hollywood filmmakers keenly captured the opportunity once again, investing heavily in buying the copyright to make the movie. Released in 1944, the movie “Dragon Seed” made American people see the truth of the Chinese battlefield from a better perspective. However, there’s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theme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movie, whether it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business or politics. It is these differences that can interpret more clearly and authentically the divergence o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etween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earl S. Buck.

novel; movie; adaptation; difference; analysis

2015-06-01

吴 萍(1967—),女,江苏镇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I207.425

: B

:1008-8148(2015)04-0115-03

猜你喜欢
龙子赛珍珠小说
蚌埠市龙子湖健康评价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蚌埠市龙子湖主要生态问题及保护建议措施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水中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