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芳
(乌兰察布日报社,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彰显新闻摄影的无穷魅力
□周立芳
(乌兰察布日报社,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是运用摄影技术,通过图片的可视形象,报道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为群众普遍关注或感兴趣的事实的一种报道形式。当前在新闻界,由于“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新闻摄影已不再是附属品,而是与文字新闻交相辉映、争奇斗艳的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摄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国内外新闻摄影表现手法的许多成功探索,努力彰显新闻摄影的无穷魅力,是当前众多摄影记者及摄影爱好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毋庸讳言,眼下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摄影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闻摄影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同时,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不断拓展深化,已经形成包括重大事件、经济建设、精神文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自然与环境等多个方面相对完整的题材体系,并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反映时代风貌、贴近群众生活、弘扬真善美及鞭鞑假恶丑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闻摄影在当今新闻界的地位之所以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新闻摄影能够使新闻事实、新闻本质得到形象化的表现。新闻摄影由图片、文字说明及标题三部分构成。新闻摄影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等一系列新闻要素,主要由图片说明来完成交代。图片新闻的标题,是对图片新闻主题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的概括。而图片,则像一扇窗口,人们在这里可窥见新闻最紧要、最生动、最吸引人的本质瞬间,它如同新闻摄影金字塔沐浴着阳光的顶部。其二,新闻摄影能够形象的诠释新闻氛围,可将读者带入情境、情感情节的体验之中。文字新闻可以介绍事实,描写细节,却无法使人目睹其情其境的感染。而新闻摄影在记录形象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可把人们带入经过摄影者有意识选择的新闻情境、情感、情节的体验之中,使人们从眼见为实、其情可感的状况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摄影者对所拍对象的价值判断。难忘的情景,会引起难忘的记忆,新闻摄影正是利用人们易于接受形象记忆的特点而显其所长。其三,摄影者对形象新闻独具个性的深刻认识、有别常规的表现角度以及对新闻影像的创造性发现,往往对人们久已习惯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产生影响,提供出崭新思维、新颖视角和全新感受。因此,新闻摄影实际上不仅是对新闻事物的形象诠释、对重大历史瞬间的完美定格,同时,也是对人类视觉文化的独特贡献。
在全国上下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各级报刊大力彰显新闻摄影的无穷魅力已势在必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必须彻底杜绝摆拍现象的发生。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新闻摄影的生命同样还是真实。拍摄者如若事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实施摆布导演后再进行拍摄,无疑扼杀了新闻摄影的生命。为此,摄影者在拍摄的过程中,绝不能干涉被拍摄者,绝不能改变新闻的真实影像,绝不能抹掉人物的真实情感,唯有如此,新闻摄影才有说服力,才有历史感。
摄影者要善于在火热的生活中捕捉“活鱼”。新闻摄影是一种形象的新闻,新闻摄影的大忌是没有找到典型的新闻事件或生动的人物故事,就直接站出来宣传一种主张。为此,捕捉者在学习、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详尽了解了当前的国情民情之后,就要真正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凭借卓越的新闻敏感性,竭力在生活的活水中捕捉“活鱼”。我们可以随口说出许多有深刻印象的照片,如《开国大典》、《小平您好》、《我送亲人过大江》、《青春万岁》等,都是拍摄者在火热的生活一线定格的历史经典。
新闻摄影要以小见人,从具体新闻事件、事例中的典型人物入手,以典型的故事性报道新闻。如,于文国的《生命筑长堤》(组照8幅)、李刚的《挥师三江制洪魔》(组照6幅)、徐京星的《香港特别
行政区首届立法会选举日》(组照7幅)等都是以其新闻事件的典型故事情节报道新闻,共同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信息含量大、思想内容深刻,并以新闻摄影特有的冲击力与震撼力,抓住了人眼,感动了人心。
新闻摄影要高度重视影像语言的表现。单幅照片的结构要严谨到位;专题组照结构的起伏错落要内在统一;要着力捕捉涵盖新闻事件本质的大容量决定性瞬间;要利用特写、近景、中景、全景的景别变化语言;要利用广角、标准中焦、长焦等各种镜头的表现力;要利用正面、侧面、背影拍摄等各种角度变化;要利用清晨、傍晚乃至夜晚等各种拍摄时机进行摄影表现;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闪光灯充分为新闻摄影的拍摄服务。
总之,“直观展示、暖意定格”是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在拍摄的全过程中,努力追求丰富、变化、高质量的影像,才能树立新闻摄影的精品意识,才能定格波澜壮阔的时代瞬间,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本栏编辑: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