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据库各学科高被引论文TOP5

2015-01-30 18:50手术兴奋剂若干问题辨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4期

手术兴奋剂若干问题辨析

黄璐

高影响力文章

国内数据库各学科高被引论文TOP5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文献出版时间:2013.1—2014.11 检索时间:2014.12.1

特种医学

被引频次:13

手术兴奋剂若干问题辨析

黄璐

从“健康问题”“公平问题”“发展问题”“潜在问题”这4个反兴奋剂主要理由的视角,结合手术治疗方法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案例讨论,对手术兴奋剂的认定依据进行辨析,认为,将特定情境下的手术治疗行为列为兴奋剂禁用方法具有足够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手术兴奋剂防治工作面临较大的规制困境,诸如接受处罚的尺度把握、实施监管具有较大难度等问题,最后从监管措施、实践跟进等方面,为应对手术兴奋剂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手术兴奋剂;规制困境;政策应对

来源出版物: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 (5): 387–391

被引频次:10

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孙晶,李晓,赵涛,等

摘要:目的:比较X线片与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3DVR)图像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胸部外伤疑似肋骨骨折的100例患者,具有完整的普通X线片及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图像与3DVR图像资料,比较X线片及3DVR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00例患者中,CT轴位扫描图像诊断肋骨骨折91例共455处,3DVR图像诊断骨折89例共454处,X线片诊断骨折52例共206处.以CT轴位扫描图像为标准,3DVR图像诊断肋骨骨折的敏感性为97.80%,特异性为100.00%;X线片诊断的敏感性为60.46%,特异性为66.67%.结论:64层螺旋CT3DVR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X线片,与CT轴位扫描图像相比,具有定位容易和骨折显示直观、明确等优势.

关键词:肋骨骨折;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来源出版物: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 121–123

被引频次:10

能谱CT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薛蕴菁,段青,孙斌,等

摘要:目的:探讨宝石CT能谱成像(GSI)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47个良性结节(良性组),33个恶性结节(恶性组)],另选 35例患者的对侧正常甲状腺为正常组.采用能谱 CT(Discovery CT750HD)进行 GSI单能模式平扫及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病变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碘浓度和碘浓度比,计算能谱曲线斜率,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恶性组、良性组与正常组的碘浓度(100 μg/ml)分别为,平扫期:6.19±3.32、10.63±4.71、19.40±8.64;动脉期:7.80±4.30、16.31±7.07、25.25±9.56和静脉期:16.64±8.97、29.06±10.18、38.93±9.09.碘浓度比分别为动脉期:0.26±0.16、0.34±0.20、0.68±0.47和静脉期:0.52±0.19、0.68±0.22、1.06±0.29;曲线斜率分别为平扫期:-0.46±0.30、-0.80±0.33、-1.26±0.65;动脉期:-0.77±0.38、-1.27±0.54、-2.32±0.84和静脉期:-1.17±0.35、-1.91±0.66、-2.91±0.70.在动脉期和静脉期,恶性、良性与正常甲状腺组织间的碘浓度和曲线斜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脉期时,碘浓度比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CT形态学及能谱曲线斜率、基物质等多参数分析,可提高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91.67%、88.46%和94.11%).结论:GSI技术多参数联合应用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能谱成像;甲状腺结节;诊断,鉴别

来源出版物: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1): 30–33联系邮箱:薛蕴菁,xueyunjing@126.com

被引频次:9

SAFIRE与FBP重建法对CT图像噪声及扫描剂量影响的比较研究

王海燕,昝志生,赵斌,等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原始数据迭代重建法(SAFIRE)与滤波反投影法(FBP)对CT图像噪声及扫描剂量的影响.方法:应用128层双源Flash CT,在120 kV、100 kV、80 kV、70 kV条件下,分别采用200 mAs、170 mAs、140 mAs、110 mAs、80 mAs、50 mAs、20 mAs扫描剂量扫描水模,采用原始数据迭代重建法与滤波反投影法分别重建,不同管电压条件下,以预设扫描管电流200 mAs FBP重建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扫描剂量、不同重建方法图像噪声并分析扫描剂量降低的潜力.结果:原始数据迭代重建法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多,120 kV管电压时降低45%~75%的扫描剂量,100 kV管电压时降低45%~75%的扫描剂量,80 kV管电压时降低45%~60%的扫描剂量,70 kV管电压时降低15%~60%的扫描剂量,可以得到与200 mAs FBP重建法噪声无统计学差异的图像.结论:SAFIRE重建法与FBP重建法比较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从而降低扫描剂量并同时得到满意图像.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迭代重建;原始数据;放射剂量;图像噪声

来源出版物: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3): 473–476

被引频次:8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

叶永青,赵祥玲,林承奎,等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2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资料,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62例肺占位病变中,穿刺病理诊断56例,准确率达90.3%,并发肺出血19.34%,气胸16.13%.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安全、准确、简便的获得组织病理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关键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肺活检;肺癌

来源出版物:临床肺科杂志, 2013, (2): 233–235

药学

被引频次:14

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

胡燕,白继庚,胡先明,等

摘要:抗生素作为抗感染的主要药物,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它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不良反应及其他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对我国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原因、危害进行了综述,并提出预防其滥用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现状;原因;危害;对策

来源出版物: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3, (2): 128–130

被引频次:11

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门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分析

李茜,尤海生,孙青,等

摘要:目的:研究教学医院门诊医师处方特点,并采取持续干预措施降低不合理用药.方法:20400张处方来源于2010年4月—2011年2月门诊处方,每两月每个科室随机抽取200张门诊处方,按《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规范》实时进行处方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处方的基本要素、处方用药剂量、使用疗程、适应证、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结果:每张处方用药品种为1.84个,抗菌药使用率为 24.95%,合理处方百分率为 89.95%.经过一年的点评并采取干预措施后,不合理处方从 19.71%下降到5.88%(P<0.005).结论:处方点评和干预措施明显的改善了处方质量.加强临床药师的药学专业和临床专业知识学习将会进一步提高不合理处方的发现率.

关键词:处方点评;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来源出版物:中国药师, 2013, (2): 275–277联系邮箱:尤海生,haishengyou77@163.com

被引频次:10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陈清杰,杨毅宁

摘要: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改善预后方面已积累了大量一致的临床研究证据.总体上大多数他汀的耐受性良好,但对他汀不良反应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对他汀类药物肌肉毒性、肝脏损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新发肿瘤和糖尿病等的担忧和争论始终没有停止.因此现就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综述

来源出版物: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3, (2): 279–183

被引频次:10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现状分析

叶志康,李晓光,翟所迪,等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DM)的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CMCC、WanFang Data、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3-03-10,纳入万古霉素TDM的文章,统计药物监测例/次、采用的推荐治疗浓度、在各血药浓度范围的监测例/次、测定方法、首次取血测定时间、首剂给药方案、剂量调整方法、文献研究类型和质量.结果:共纳入35篇文章,2245例患者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4915例/次.81.3%的文献采用5~10 μg·mL-1为推荐治疗谷浓度,49.8%的血药谷浓度在10 μg·mL-1以下,50.2%的血药谷浓度>10 μg·mL-1.美国指南发布后,峰浓度监测比例比发布前降低10.3%,用10~20 μg·mL-1为推荐治疗浓度的比例增加40.0%,首次测定谷浓度超过2 d的比例降低35.6%;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比例增加10%.结论:约50%患者的血药浓度不在治疗浓度范围内,有必要制定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

关键词:万古霉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血药浓度;血药谷浓度;治疗浓度范围

来源出版物: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7): 545–548联系邮箱:翟所迪,zhaisuodi@163.com

被引频次:9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药艾拉莫德

张源潮,王峰,王威严,等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难以治愈的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综合治疗为主.新型缓解病情用抗风湿药物(DMARD)艾拉莫德(iguratimod)近期在国内开发上市,用于RA治疗.本文综述其药动学、作用机制及临床评价.

关键词:艾拉莫德;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病情用抗风湿药物

来源出版物:世界临床药物, 2013, (1): 65–69

农业基础科学

被引频次:41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

朱兆良,金继运

摘要:肥料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同时化肥养分利用率低又产生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用好肥料资源、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环境质量的重大科技问题.本文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农田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和肥料领域面临的严重挑战;对国家种植业发展对肥料的需求,有机养分和化肥利用现状和问题、农田中化学氮肥的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地综述;提出了"区域用量控制与田块微调相结合"的推荐施肥的理念和技术路线;形成和发展了适合分散经营和规模经营的分区养分管理和精准施肥技术体系;同时对新型肥料和有机养分资源在我国研究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肥料资源、按照增产潜力做好施肥区域布局等技术政策,建议针对肥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稳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粮食安全;肥料资源;肥料利用率;氮肥损失;环境质量;区域推荐施肥;精准施肥;缓控释肥;有机肥料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2): 259–273

被引频次:22

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周曙东,周文魁,林光华,等

摘要: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可能带来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性措施的不同情景方案对粮食安全影响进行情景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气温上升导致的粮食单产下降将对中国今后的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除东北地区外,其他五个地区的粮食产量都将下降,从而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形势构成重大威胁.部分省区发生的季节性干旱对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区域性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未来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大力推广双季稻,可以充分利用气温上升带来积温增加的好处,使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引种和技术进步对全国粮食产量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多种适应性措施多管齐下对全国粮食产量的提高程度更为明显.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技术进步;情景分析

来源出版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56–65

被引频次:19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

摘要: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裸荒地、草坡、灌木林和森林基本相似的4个植被恢复阶段,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物理性状和速效养分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由低级向高级的演替,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机质及速效磷显著升高(p<0.05);土壤pH值、容重及根土比显著降低(p<0.05);速效氮和速效钾变化不一致;(2)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根土比、有效磷、土壤容重与微生物量碳具有较大的关联度,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土壤容重和根土比对微生物量碳的形成有较强的直接作用,有效氮表现出较强的间接效应;根土比-有效磷、有机质-土壤容重、有效氮-土壤容重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制约,间接调控着微生物量碳的形成.这将丰富该地区植物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不同恢复阶段;微生物量碳;土壤理化因子;衡阳

来源出版物:生态环境学报, 2013, (1): 25–30联系邮箱:邹冬生,zoudongsheng2@sina.com

被引频次:16

徐淮黄泛平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赵明松,张甘霖,王德彩,等

摘要: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估算土壤碳储量、评价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精确估算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徐淮黄泛冲积平原西北部选取了一个24 km×24 km方形区域为研究区,按照套合采样方法,采集了168个耕作层土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徐淮黄泛平原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了区域内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80±7.43 g kg-1,属中等水平,变异系数为34.08%,属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变异占主导作用,各向异性显著,在 45°方向上变异程度最剧烈,土壤有机质呈条带状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机械组成是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能够独立解释空间变异的 64.9%,其次是土地利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四个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综合解释为74.6%.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影响因素;地统计学;逐步回归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 2013, (1): 1–11联系邮箱:张甘霖,glzhang@issas.ac.cn

被引频次:16

农田土壤中磷素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王永壮,陈欣,史奕

摘要:土壤中磷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农田生产力.基于分布于我国不同气候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总结了不同农田土壤的磷素含量、有效性及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全磷含量在0.31~1.72 g·kg-1,速效磷含量在0.1~228.8 mg·kg-1.土壤母质、理化性质和施肥方式是影响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未来应注重有机肥和化肥的混合施用以提高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并关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

关键词:农田土壤;磷;有效性;速率磷

来源出版物:应用生态学报, 2013, (1): 260–268联系邮箱:陈欣,chenxin@iae.ac.cn

农业工程

被引频次:16

基于机器视觉的株间机械除草装置的作物识别与定位方法

胡炼,罗锡文,曾山,等

摘要:株间机械除草技术可进一步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智能化的株间机械除草装置自主避让作物并进入株间区域,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株间机械除草装置的作物识别与定位方法.利用2G-R-B方法将作物RGB彩色图像进行灰度化,再选用Ostu法二值化、连续腐蚀和连续膨胀等方法对图像进行了初步处理.根据行像素累加曲线和曲线的标准偏差扫描线获得作物行区域信息,以作物行区域为处理对象,利用列像素累加曲线、曲线标准偏差和正弦波曲线拟合识别出作物,并结合二值图像中绿色植物连通域的质心获得作物位置信息.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正确识别出作物并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能适应不同天气状况、不同种类的作物,棉苗正确识别率为95.8%,生菜苗正确识别率为100%,该方法为株间机械除草装置避苗和除草自动控制提供了基本条件.

关键词:农业机械;除草;定位;株间机械除草;机器视觉;作物识别

来源出版物:农业工程学报, 2013, (10): 12–18联系邮箱:罗锡文,xwluo@scau.edu.cn

被引频次:15

美国农业航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薛新宇,兰玉彬

摘要:美国是目前农业航空装备技术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农业航空服务组织体系完善,航空施药作业规范,施药部件系列齐全.一些精准农业技术手段如GPS自动导航、施药自动控制系统、各种作业模型已步入实用阶段,作业精准、高效,对环境的污染低.随着精准农业的发展,航空遥感技术、空间统计学、变量施药控制等技术也用于美国农田产量监测,植物的水分、营养状况、病虫害监测.提出了为改善目前技术存在的不足,提高数据准确性和生产效率,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热点,包括:图像实时处理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航空变量喷洒技术.

关键词:精准农业;航空施药;遥感;飘移;自动导航

来源出版物:农业机械学报, 2013, (5): 194–201联系邮箱:兰玉彬,yubin.lan@ars.usda.gov

被引频次:13

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周广生,左青松,廖庆喜,等

摘要:综述了我国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生产特点,不同油菜优势区的种植机械化规模及机械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适度规模种植、引导规划不同农作物合理时空布局、加强油菜收获机械技术的专题研究、加快品种改良等建议.同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高密度栽培管理模式,推行以密补迟、以密省肥、以密控草等更加适宜油菜机械化生产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机械化生产;增密

来源出版物:湖北农业科学, 2013, (9): 2153–2156

被引频次:12

蔬菜钵苗移栽机取苗机构人机交互参数优化与试验

叶秉良,刘安,俞高红,等

摘要:针对蔬菜钵苗自动取苗机构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利用可视化人机交互优化方法进行求解.建立了移栽机取苗机构优化数学模型,编制基于Visual Basic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分析设计变量对目标和约束的影响,进而优化得到满足取苗要求的结构参数组合.利用ADAMS软件和高速摄像技术对取苗机构运动特性进行了移栽机仿真和台架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机构运动学模型及其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取苗试验证明该机构能完成取苗作业,且取苗成功率为80%.

关键词:移栽机;蔬菜钵苗;取苗机构;参数优化;仿真;台架试验

来源出版物:农业机械学报, 2013, (2): 57–62联系邮箱:俞高红,yugh@zstu.edu.cn

被引频次:12

无人油动力直升机用于水稻制种辅助授粉的田间风场测量

汪沛,胡炼,周志艳,等

摘要:无人驾驶直升机具有机动灵活、不需要专用机场等特点,目前已在农业航空植保中得到应用.杂交水稻制种中,利用无人直升飞机飞行时其旋翼产生的风力能使父本花粉传播更远,可扩大父本和母本相间种植的宽度,实现父本和母本的机械化耕种和收割,从而实现制种全程机械化.杂交稻制种辅助授粉的效果(母本异交结实率)、作业效率及经济效益与无人直升机飞行时产生的风速、风向和风场宽度等参数密切相关,但迄今尚不明确.该文采用风场无线传感器网络测量系统组成三向风速测量线阵和单向风速面阵在水稻田里对无人油动单旋翼直升机飞行时的风场进行了测量试验,目的在于探明无人直升机在辅助授粉作业时不同方向的风速和风场宽度等参数,以便决策出较佳的飞行作业参数,包括飞行高度、作业航向等.无人直升机授粉作业的飞行速度设置为3 m/s,作业载荷为3.75 kg,飞行高度为:9、8、7和6 m,测量的风向为:平行于飞行方向(X)、垂直于飞行方向(Y)、垂直于地面方向(Z).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上述3个风向的风速值大小排序为 VX>VY>VZ,且风速持续稳定,因此,在直升机辅助水稻授粉作业时,平行于飞行方向的风力(即沿着直升机前进方向的飞机尾风)更有益于辅助授粉作业;随着飞行高度不断降低,风场宽度亦有所增加,在飞行高度为6~8 m时,达到3级风的风场宽度最大可达到9 m,飞行高度为9 m时,达到3级风的风场宽度最大仅为4 m,明显缩小,综合考虑农艺要求、作业效率及安全性等因素,该文建议无人驾驶油动单旋翼直升机Z3机型的较佳飞行作业高度为7 m;直升机逆自然风方向飞行作业时到达水稻冠层的风力较小,很难形成能满足水稻制种授粉所需的风场宽度和风速,而顺风方向飞行时的风场宽度和风速较大,因此采用油动力无人直升机辅助水稻制种授粉时,宜避免逆自然风方向飞行作业.该研究可为无人直升机水稻制种辅助授粉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人机;测量;试验;风速;风场;水稻制种;辅助授粉

来源出版物:农业工程学报, 2013, (3): 54–61联系邮箱:周志艳,zyzhou@scau.edu.cn

农学(农艺学)

被引频次:8

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机制

张喜英

摘要: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解决农业淡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水氮调控作物叶片和群体耗水过程、根系调控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和遗传改良提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3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华北粮食作物生产中通过上述3个方面提升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提升华北严重缺水区主要作物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主要包括:1)通过调控有限灌溉农田水分的时空分布,优化地上、地下干物质形成、分配,提高单位农田耗水的生产效率,是充分发挥农田节水潜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在华北对于压实严重且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上,研究深耕深松结合轮作制度改良上层和下层土壤压实,促进根系生长,对改善长期大型机械耕种可能对作物产生的不利影响有重要意义;3)华北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通过品种更新来实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在减小,急需通过高水效品种选育突破,降低品种的生理需水量,实现进一步增产节水目标.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作物耗水过程;遗传改良;根系调控

来源出版物: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1): 80–87

被引频次:7

面向未来的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薛勇彪,段子渊,种康,等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的持续稳定增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源头.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生物育种已成为发展现代种业的必然选择.文章概述了我国育种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农业生物复杂性状改良的"分子模块育种"概念,"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成功构建将引领未来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物育种;分子模块;先导专项

来源出版物: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3): 308–314

被引频次:7

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张莉,吴文斌,杨鹏,等

摘要:目的:农作物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是微观层面农户农作物选择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宾县乡镇尺度农作物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机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宾县1996—2010年乡镇级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宾县过去15年玉米、大豆、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1996—2010年宾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 22.86%,主要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引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2.80%,经济作物减少52.84%,粮经比从88∶12调整到96∶4.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3.82%,种植比例不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05%,水稻种植面积减少29.78%.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即玉米种植在全县范围内分布较均衡,大豆种植中心向东南部集中,水稻种植集中到宾县北部和西部地区.结论:过去15年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明显,分析掌握其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为科学调整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来源出版物:中国农业科学, 2013, (15): 3227–3237联系邮箱:唐华俊,tanghuajun@caas.cn

被引频次:6

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的实践

张仁陟,黄高宝,蔡立群,等

摘要:自2001年起,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布设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豌豆和豌豆→春小麦轮作系统的定位试验,以研究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效应.本文就近10年依托该试验获取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特定土壤、气候、农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物生理生态等对上述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初步得到免耕秸秆覆盖措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持水特性、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增强作物光合效能、增加作物产量等结论,对筛选出当地适宜的耕作模式、改善区域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该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重点关注的方向:1)保护性耕作土壤碳循环机理;2)覆盖方式的创新;3)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作物轮作;黄土高原;旱作;土壤理化性状;耕作制度

来源出版物: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1): 61–69

被引频次: 6

深旋松耕作法对华北缺水区壤质黏潮土物理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杨雪,逄焕成,李轶冰,等

摘要: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11.69 mm和10.56 mm,提高12.21%和10.90%.(2)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容重影响很大,耕作一年半之后,深旋松耕两个处理在0~30 cm土层容重显著低于深松和旋耕两个处理,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在20~30 cm土层容重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3.67%和13.99%,深旋松耕50 cm在20~3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4.20%和14.51%,30~50 cm土层深旋松耕50 cm土层依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中,40~5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22.66%和22.80%,深松处理在冬小麦播前略低于旋耕处理,之后的时期则与旋耕处理间几乎没有差异.(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性质有影响,并进而影响作物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对冬小麦季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冬小麦花期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群体LAI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51.98%和39.22%,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旋耕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26.78%和16.92%,冬小麦灌浆30 d时深旋松耕50 cm分别比深松和旋耕的籽粒干重提高10.37%和11.40%.(4)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土壤耕作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耕作一年半后夏玉米季深旋松耕50 cm处理产量达到了13822.68 kg.hm-2,深旋松耕30 cm处理产量也达到了13127.87 kg.hm-2,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对比旋耕处理分别增产38.19%、31.24%.结论:考虑生态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深旋松耕30 cm处理为最适合华北缺水区的耕作方法.

关键词:深旋松耕;土壤;物理性质;产量

来源出版物:中国农业科学, 2013, (16): 3401–3412

植物保护

被引频次:14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温小红,谢明杰,姜健,等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没有特效的方法.为了对未来水稻稻瘟病在生产实际应用上提供一些参考,分别从化学防治、抗性品种培育、生物防治、栽培管理方法等方面概述了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化学防治、抗性品种、生物防治、栽培管理在生产应用上的利弊,指出了抗性品种选育、合理栽培管理技术和高活性生物农药三者综合利用将是防治水稻稻瘟病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稻瘟病;化学防治;抗性品种;生物防治;栽培措施

来源出版物:中国农学通报, 2013, (3): 190–195联系邮箱:谢明杰,xmj1222@sina.com

被引频次:12

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王鹏,甯佐苹,张帅,等

摘要:为了明确目前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以便制定防治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于2010—2011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稻区19个褐飞虱种群对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2010年全部监测种群对噻嗪酮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RR为11.3~23.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江西上高2个褐飞虱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15.3~19.7倍)外,其他80%监测种群均已达高水平抗性(40.7~119.7倍),抗性明显上升;两年 19个褐飞虱监测种群对吡虫啉均为高到极高水平抗性(82.3~1935.8倍),与2006-2009年相比,吡虫啉抗性有再次升高趋势;2010年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6.1~14.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种群为低水平抗性外,其他8个种群均为中到高水平抗性(12.8~62.3倍),较前一年明显上升;两年18个监测种群对毒死蜱均处于敏感到低水平抗性阶段;对吡蚜酮的抗性2010年7个监测种群为敏感-低水平抗性(1.9~5.1倍),2011年全部褐飞虱监测种群均已达中等水平抗性(15.7~25.4倍),暗示随着吡蚜酮的大量广泛使用,褐飞虱对其抗性较高,需要引起生产上的密切关注.为科学治理水稻褐飞虱,应严格执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间的合理轮用或混用.

关键词:褐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抗性监测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 191–197

被引频次:11

2012年黏虫暴发特点分析与监测预警建议

曾娟,姜玉英,刘杰

摘要:2012年三代黏虫在东北、华北、西南部分地区暴发,对间歇性暴发的迁飞性害虫监测工作敲响了警钟.本文分析了 2012年三代黏虫具有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区域北扩,高密度区域呈带状分布,隐蔽为害造成集中损失,玉米受害最重等暴发为害特点;指出了当前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难以掌握迁飞路径,监测范围大、重点多,系统调查时间长、频度高、专业性强,评价标准尚未统一等难点问题,这正是导致部分地区失查失治的客观原因.提出开展跨体系多部门协同科研攻关、制定全国评价标准、继承使用多种监测手段、健全基层监测网络和提高测报专业技能等建议,对进一步做好黏虫监测预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黏虫;暴发;监测预警

来源出版物:植物保护, 2013, (2): 117–121

被引频次:10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

王莺,李耀辉,赵福年,等

摘要:干旱灾害是甘肃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以甘肃省1990—2010年的干旱受灾面积和播种面积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模型,对甘肃省农业旱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旱灾受灾指数在22%时的旱灾受灾概率最大,超过80%的旱灾受灾可能性就很小;旱灾风险值显示,农业旱灾受灾指数>10%~20%时的风险概率为1~1.6 a一遇,农业旱灾受灾指数>50%时的风险概率为12.2 a一遇,呈现出干旱发生周期短、发生频率高的特点,这说明甘肃省的农业旱灾出现频率高,发生周期短,灾情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增加了对甘肃省农业旱灾的认识,对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扩散;旱灾;风险分析;甘肃省

来源出版物:干旱气象, 2013, (1): 43–48

被引频次:10

人参内生拮抗细菌NJ13的鉴定及发酵条件

姜云,尹望,陈长卿,等

摘要:目的:菌株NJ13是1株对人参常见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为了有效防治人参病害,进行了菌种鉴定和发酵培养工艺的试验.方法:通过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对菌株NJ13进行鉴定;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抗菌谱;同时通过发酵单因素实验和各因素正交试验确定菌株的发酵工艺.结果:确定菌株 NJ13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该菌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拮抗作用,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3%,淀粉1.5%,酵母浸粉1.5%,K2HPO40.1%,NaCl 0.5%;最适培养条件:接种量4%,装液量75 mL/250 mL,起始pH值8.0,28℃、180 r/min摇瓶培养96 h.结论:为人参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

关键词:内生细菌;人参病害;鉴定;发酵条件

来源出版物:农药, 2013, (2): 97–101联系邮箱:陈长卿,ccqjy@163.com

农作物

被引频次:25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张洪程,张军,龚金龙,等

摘要:目的:旨在阐明"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并从栽培角度系统研究其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方法:2010—2011年,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江苏扬州、兴化、东海),以当地代表性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徐稻3号、连粳7号、徐优733等)和籼稻品种(两优培九、Ⅱ优084、新两优6380、扬两优6号等)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籼粳稻的生育安全性、产量、品质、温光资源利用、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和倒伏性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机插和摆栽两种轻简栽培条件下,粳稻生育安全性优于籼稻,后期耐低温,灌浆持续时间长.两年粳稻的平均产量,扬州分别为10.90和10.87 t·hm-2,兴化分别为10.93和10.65 t·hm-2,东海分别为10.49和10.41 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粳稻群体颖花量与籼稻相当或略少于籼稻,但籽粒的充实性状优于籼稻,这也是粳稻获得较高产量的关键.粳稻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籼稻,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稍逊于籼稻."籼改粳"生产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为:粳稻全生育期较籼稻明显延长,灌浆后期粳稻更能适应温凉天气,增加水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使得粳稻能够安全成熟;粳稻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能够增加群体光合物质积累量,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同时,粳稻后期能够适应低温天气而不早衰,维持强壮根系和较高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抗倒伏能力,保证较大库容的安全充实与支撑.结论:在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条件下,粳稻更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生育后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不仅能够安全成熟,而且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综合生产力高.

关键词:籼改粳;产量;品质;生育安全性;生理生态特征

来源出版物: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 686–704

被引频次:18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刘义国,刘永红,刘洪军,等

摘要:为了确定适宜的小麦秸秆还田量,通过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量处理,研究其对后茬麦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湿度,对表层(60 cm)以上湿度的影响最大.同时秸秆覆盖能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增加,随覆盖量的增加其增加幅度加大,秸秆覆盖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加大,更好地保护了土壤的物理结构.秸秆还田量7500 kg/hm2处理与秸秆(麦秸)还田量6000 kg/hm2的处理对土壤的增效作用差别不大.秸秆覆盖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随秸秆还田用量增加产量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以600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小麦秸秆覆盖6000 kg/hm2为比较适宜的秸秆覆盖还田量.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状;产量

来源出版物:中国农学通报, 2013, (3): 131–135联系邮箱:林琪,qlin@qau.edu.cn

被引频次:18

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伟明,孟军,王嘉宇,等

摘要:为明确生物炭对水稻根系与产量的效应,探明生物炭在水稻生产上应用的潜力与价值.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超级粳稻不同生育期根系生长、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施入生物炭能增加水稻生育前期根系的主根长、根体积和根鲜重,提高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水稻生育后期,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根系衰老.根系伤流速率与根系活力在整个生育期内均高于对照,同时维持了较为适宜的根冠比,根系生理功能增强;生物炭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表现为每穴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提高,比对照平均增产 25.28%.以每千克干土加 20 g生物炭处理的产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33.21%.生物炭处理对水稻根系形态特征的优化与生理功能的增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物炭;水稻;根系性状;产量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3, (8): 1445–1451联系邮箱:陈温福,wfchen5512@126.com

被引频次:16

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特点

齐文增,陈晓璐,刘鹏,等

摘要:探讨超高产夏玉米品种整株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特点,为制定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在大田条件下,以登海 661(DH661)和郑单 958(ZD958)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特点.结果表明,超高产夏玉米DH661在成熟期内整株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33475.53 kg/hm2、369.76 kg/hm2、117.85 kg/hm2、285.78 kg/hm2,均显著高于ZD958,较ZD958分别高15.82%、23.72%、32.17%、21.89%.超高产夏玉米DH661的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在叶片和茎秆中的分配比例均低于ZD958,而籽粒和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高于ZD958,因而具有较高的养分收获指数与偏生产力.整个生育期内,DH661各器官的养分吸收速率均显著高于ZD958,具有较高的养分吸收效率;茎、叶及根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速率在灌浆期前保持较高水平,之后下降较快,而籽粒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速率于灌浆期后增加较快.吐丝期后,DH661仍能吸收积累较多的养分,因此吐丝后适当追肥对于超高产夏玉米灌浆期养分充足供应至关重要.

关键词: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氮、磷、钾养分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 26–36联系邮箱:刘鹏,liupengsdau@126.com

被引频次:16

大麦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赖勇,王鹏喜,范贵强,等

摘要:目的:分析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寻找与部分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大麦杂交组合的配置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86个SSR标记对113份大麦亲本材料进行多态性扫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挑选57个标记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 2.1 GLM(general linearmodel)和MLM(mixed linear model)方法进行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86个标记共检测出200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1~5个;基因频率的变异范围为0.0088~1.0000,Shannon指数变异范围为0.0000~1.2236;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在0.5504~0.9897,平均值为0.7477.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亚群.以GLM分析,发现9个与株高、穗长、芒长、穗粒数和小穗着生密度相关联的标记,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507~0.2766;以MLM分析,发现6个与株高、芒长和小穗着生密度相关的标记,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238~0.1999.结论:利用SSR标记分析了113份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并通过2种关联分析模型,分别寻找到了9个与株高、穗长、芒长、穗粒数相关联,6个与株高、芒长和小穗着生密度相关联的标记,这些标记位于1H、2H、3H、4H和7H染色体.

关键词:SSR;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关联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国农业科学, 2013, (2): 233–242联系邮箱:赖勇,whuajun@yahoo.com

园艺

被引频次:16

黄瓜果皮光泽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研究

董邵云,苗晗,张圣平,等

摘要:以黄瓜(Cucumis sativusL.)果皮有光泽自交系‘1101’(P1)为母本,以3个无光泽自交系‘1116’(P2)、‘9930’(P3)、‘1107’(P4)为父本,分别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对黄瓜果皮光泽性状进行遗传规律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瓜果皮有光泽性状由显性单基因G控制,有光泽对无光泽为显性.利用‘1101’ב1116’的F2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筛选得到了30对与黄瓜果皮有光泽基因G相关的SSR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到黄瓜第5染色体上,侧翼标记为CS28和SSR15818,遗传距离分别为2.0 cM和6.4 cM.两侧翼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454kb,在该区域中共预测了177个候选基因.

关键词:黄瓜;果皮光泽;遗传分析;SSR;基因定位

来源出版物:园艺学报, 2013, (2): 247–254联系邮箱:顾兴芳,guxf@mail.caas.net.cn

被引频次:12

自动自发气调箱贮藏对甜樱桃品质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王宝刚,侯玉茹,李文生,等

摘要:以艳阳樱桃为试材,研究了气调箱保鲜处理对甜樱桃果实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以及抗氧化酶的调控.结果表明:甜樱桃果实在贮藏30 d后,气调箱内CO2和O2体积分数分别维持在11%~12%和9%~10%.经气调箱贮藏的甜樱桃果实硬度在各个贮藏时期均高于对照果实,并且,它保持了果实中较高的维生素C含量,有效地延缓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诱导了贮藏前期果实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气调箱贮藏延缓了果实的pH值、花青素和总酚含量的升高.气调箱贮藏最明显的效果是降低了甜樱桃果实的病害发生率,在(0±0.5)℃贮藏60 d后仍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

关键词:甜樱桃;保鲜;品质;抗氧化酶;自动自发气调箱

来源出版物:农业机械学报, 2013, (1): 137–141联系邮箱:冯晓元,xyfeng@yahoo.cn

被引频次:12

基于SSR标记的四川野生中国樱桃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陈娇,王小蓉,汤浩茹,等

摘要: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四川野生中国樱桃5个居群共133株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7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位点等位基因7.8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6112~0.668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 1.1984~1.3786.基于分子方差分析(AMOVA),92.53%的变异来自居群内,7.47%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间.居群间遗传距离(GD<0.2416)、遗传一致度(GI>0.7854)、遗传分化指数(Fst=0.0844)以及较强的基因流(Nm=2.7125)均表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居群内存在显著近交现象(Fis=0.3986),且居群在大多数位点上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基于上述结果,分析讨论了居群较高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间较低遗传分化形成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野生中国樱桃的保护利用策略.

关键词:野生中国樱桃;SSR;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来源出版物:园艺学报, 2013, (2): 333–340联系邮箱:王小蓉,wangxrtj@163.com

被引频次:12

不同包装方法对蓝莓采后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陈杭君,王翠红,郜海燕,等

摘要:目的:研究低温条件下,不同包装方法对蓝莓果实采后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探索适宜的贮藏包装方式,为蓝莓保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灿烂’蓝莓品种为试材,在(5±0.5)℃贮藏条件下,分别采用不打孔聚乙烯(PE)保鲜袋、打孔聚乙烯保鲜袋包装和不包装处理.通过分析营养品质、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包装方式对蓝莓采后贮藏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蓝莓果实在低温贮藏条件下,采用 PE保鲜袋包装能有效防止果实失水、延缓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TSS)的变化,并能较好维持果实抗氧化性能,但对可滴定酸含量变化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不同包装方式对蓝莓贮藏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其效果依次为:不打孔PE袋>打孔PE袋>无膜包装.

关键词:蓝莓;包装;贮藏品质;抗氧化活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农业科学, 2013, (6): 1230–1236联系邮箱:郜海燕,spsghy@163.com

被引频次:12

冷等离子体处理对大葱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邵长勇,方宪法,唐欣,等

摘要:运用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对大葱种子进行小于 20 s非电离幅射处理,研究该技术对于大葱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功率冷等离子体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有明显变化.冷等离子体处理后放置20 d进行发芽试验,当处理功率为240 W时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提高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10.6%和5.2%.冷等离子体处理后放置20 d和放置4 d进行发芽试验,大葱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都比对照有明显改变,并且具有一致的规律性.

关键词:无人机;测量;试验;风速;风场;水稻制种;辅助授粉

来源出版物:农业机械学报, 2013, (6): 201–205联系邮箱:王德成,wdc@cau.edu.cn

林业

被引频次:23

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

张国庆

摘要:"师法自然"实质就是"出世求天道,入世度众生",实行"天道良法,善治万物"的"自然"之治,达到"民心物体"的和谐境界.生态论就是基于该理念,通过对复杂系统进行能流分析、系统群分析、TSE分析、代谢分析、生命周期分析,掌握系统发展发育规律及其关键因子,对系统实施精确管理、GCSP、PDCS等管理,促进并维护系统健康,最终实现系统的和谐.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系统溯源、复杂系统制造以及林业上的营林管理和生物灾害管理.

关键词:系统;生态论;能流分析;TSE分析;代谢分析;应用

来源出版物: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1): 190–193

被引频次:21

土壤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裴斌,张光灿,张淑勇,等

摘要: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采用盆栽控水试验,通过测定3年生沙棘苗木在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的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等光合生理生化指标,探讨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在土壤干旱逐渐加重过程中的变化过程、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在 38.9%~70.5%范围内,随干旱胁迫加重,沙棘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明显下降,而气孔限制值(Ls)显著上升,即P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造成的;当RWC<38.9%时,干旱胁迫继续加剧,Pn和Ls都降低,而Ci显著上升,即Pn下降的主要原因已经转变为非气孔因素的限制.(2)土壤适度水分胁迫能够提高沙棘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维持沙棘Pn和WUE处于较高水平的RWC范围为58.6%~82.9%和48.3%~70.5%.(3)土壤干旱加重过程中,沙棘的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qP)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初始荧光(Fo)显著升高,非光化学猝灭(NPQ)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RWC在38.9%~70.5%的范围内,热耗散是沙棘重要光保护机制;RWC<38.9%时,PSⅡ受到损伤,电子传递受阻.(4)土壤干旱加重过程中,沙棘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表现出逐级递增趋势;土壤干旱程度在RWC为48.3%~70.5%时,对沙棘叶片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有诱导作用;而土壤干旱到严重胁迫(RWC<38.9%)时,沙棘叶片的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细胞膜遭到破坏.土壤干旱程度在RWC为48.3%~70.5%时,沙棘叶片可以通过热耗散和酶活性调节协同作用,稳定光合机构的正常功能,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而干旱到严重胁迫(RWC<38.9%)时,PSⅡ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是光合作用发生非气孔限制的主要原因.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生长所允许的最大土壤水分亏缺在RWC为38.9%,维持沙棘具有较高WUE和Pn的土壤水分阈值为RWC在58.6%~70.5%之间.

关键词:沙棘;干旱胁迫;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13, (5): 1386–1396联系邮箱:张光灿,zhgc@sdau.edu.cn

被引频次:16

基于ArcGIS Engine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超,罗传文

摘要:采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与处理的遥感影像、地形图叠加生成最新的林相图,以林相图为基础,采用目前流行的二次开发方式,以Visual Studio2008作为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结合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组件,以Access作为系统后台数据库,集成开发帽儿山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提出基于定制方式的掩膜方法,该方法效率明显优于传统的掩膜方法.通过对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林业基层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森林资源科学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林相图;组件开发;ArcGIS Engine;森林资源管理系统

来源出版物:森林工程, 2013, (1): 15–25

被引频次: 15

基于决策树分类的森林信息提取研究

陈利,林辉,孙华,等

摘要:以株洲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9年10月TM遥感数据和地面固定样地点数据开展土地利用分类研究,提取分析各种地类在TM遥感影像上的光谱特征曲线和各地类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及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依据提取的光谱特征曲线及植被指数建立了土地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通过反复分类试验,筛选出最优的决策树分类模型的阈值.结果表明:通过典型地物波谱分析以及实验,区分植被与非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阈值为0.3,即大于0.3为植被,反之则为非植被;区分水体与非水体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的阈值为1.5,即大于1.5为水体,反之则为非水体;从分类结果来看,基于决策树模型分类的总体精度为87.21%,Kappa系数为0.8506,株洲市林地面积为703421.49 hm2,非林地面积为422470.61 hm2,林地覆盖率为62.5%,主要分布在株洲市的东南部,即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占株洲市林地面积的73.0%.

关键词:森林信息;遥感信息;决策树分类;信息提取

来源出版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1): 46–51

被引频次:14

桉树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张永贺,陈文惠,郭乔影,等

摘要:色素在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中非常重要,利用高光谱数据,揭示光谱反射率上特征波段与光合色素含量间的关系将有助于理解光合色素光谱反射特征的规律,同时为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快速无损监测植物叶片光合色素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野外采集的桉树叶片样本,在实验室内测定了叶片的高光谱反射率及对应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提取了光谱特征参量,并建立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光谱特征参量间的估算模型.通过精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SDr-SDb)/(SDr+SDb)为变量建立的指数模型估算效果最佳.

关键词:桉树;光合色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13, (3): 876–887联系邮箱:陈文惠,whchenfz@sohu.com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被引频次:25

H7亚型禽流感病毒概述

朱闻斐,高荣保,王大燕,等

摘要:自2002年以来,全球报道的人感染H7亚型禽流感病毒病例超过100人,波及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以及英国等国家.人感染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临床表现由结膜炎至轻微的上呼吸道疾病,甚至是肺炎.2013年3月31日,中国报道了上海市和安徽省两地共3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s)感染死亡病例.由于从家禽中分离到的H7亚型流感病毒不断增加,而且H7亚型AIVs感染人所导致的严重的临床症状,因此该亚型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对H7亚型AIVs的认识,并要加强人群和动物中流感病毒的持续监测以及疫苗和药物的研究,以应对可能由于H7亚型AIVs引起的流感大流行.

关键词:H7亚型禽流感病毒;人感染H7亚型;H7N9;H7病原学特征

来源出版物:病毒学报, 2013, (3): 245–249联系邮箱:舒跃龙,yshu@cnic.org.cn

被引频次:19

猪伪狂犬病病毒新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抗原差异性分析

彭金美,安同庆,赵鸿远,等

摘要:2011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的规模化猪场发生了新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死亡的现象,为确定其是否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所引发,我们利用PCR方法从死亡的新生仔猪脑组织中扩增PRV的gE基因,发现被检猪场均存在PRV野毒感染.gE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从5个省14个猪场的病料中扩增的gE基因高度同源,与以往发表的相关序列比对显示,这些分离株均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病料接种Vero细胞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将命名为PRV HeN1分离株接种小鼠能够引起瘙痒、死亡等伪狂犬病症状,并且对小鼠的LD50(102.37TCID50)显著低于经典强毒PRV双城株(103.83TCID50).此外,中和试验结果显示,PRV Bartha k61活疫苗免疫猪仅能诱导对HeN1分离株低水平的中和抗体,而HeN1分离株能够诱导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具有更强的交叉中和能力.根据本实验结果推测,近期各猪场流行的PRV可能存在一定的抗原变异.

关键词:伪狂犬病病毒;鉴定;抗原差异

来源出版物: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3, (1): 1–4联系邮箱:田志军,gztong@hvri.ac.cn

被引频次:18

2010—2012年华中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分析

郑逢梅,霍金耀,赵军,等

摘要:2010年底开始,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在中国境内出现严重暴发.为探讨该病突然再次暴发的原因,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于华中地区11个地市收集的12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S、M和ORF3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并对其序列变化、遗传进化关系、抗原位点、糖基化位点和多肽极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株PEDV流行毒株S、M和ORF3基因部分核苷酸及氨基酸的改变使其关键序列明显不同于以往毒株,其中有11株流行毒株的S基因比现用疫苗毒株CV777多9个核苷酸,而且在其S1区N′端存在大量的氨基酸突变.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2株 PEDV华中地区毒株与 2007—2009年韩国毒株、2007—2008年泰国毒株、2009—2010年越南毒株、2011年日本毒株及2010—2012年中国其它地区流行毒株亲缘关系均较密切,而与欧洲株(CV 777、Br1/87)、中国现用疫苗株(CV777)及2003—2007年中国分离株(LJB/03、JS-2004-2、DX、QH、LZC)亲缘关系均较远.与现用疫苗株(CV777)相比,流行毒株S蛋白的抗原位点、糖基化位点和跨膜螺旋均有明显改变,提示PEDV在近年呈现快速变异和进化的趋势,因而可能需要选择更有效的疫苗株来控制PEDV的暴发.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特征;系统进化分析;S基因;ORF3基因;M基因;病毒变异

来源出版物:病毒学报, 2013, (2): 198–205联系邮箱:王川庆,wchuangq@163com

被引频次:1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典型温性草原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的影响

李愈哲,樊江文,张良侠,等

摘要:以锡林郭勒典型温性草原区域不同利用、管理方式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6种不同利用管理方式围封禁牧大针茅,围封禁牧羊草,公共放牧大针茅、私人放牧大针茅、大针茅火烧围封恢复和开垦人工饲草的典型草地设置实验样地,采用群落调查、收割称重和根钻取样等方法测定、比较上述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构成.结果表明放牧降低大针茅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而长时间的围封显著增加群落的地上地下生产力(P<0.05),但对群落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P>0.05).随着利用程度的减弱,群落C3植物生产力和所占比重逐渐上升(P<0.05),C4植物生物量保持稳定(P>0.05),但比例下降(P<0.05).火烧显著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P<0.05),同时显著降低地下生物量(P<0.05),但地上生物量变化不大,同时C4植物生物量显著上升.人工开垦极大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同时显著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降低群落地下生物量,使群落获得了相对天然群落更高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产力;锡林郭勒

来源出版物:草业学报, 2013, (1): 1–9联系邮箱:樊江文,fanjw@igsnrr.ac.cn

被引频次:16

山东省规模化猪场猪粪及配合饲料中重金属含量研究

潘寻,韩哲,贲伟伟

摘要:对山东省21家规模化猪场夏、冬两季共126个猪粪样品及18个配合饲料样品中多种重金属(Cr、Cu、Zn、As、Cd和Pb)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猪粪中Cr、Cu、Zn、As、Cd、Pb的平均检出值分别为12.3、472.8、1908.6、36.5、0.9、2.9 mg·kg-1.不同猪群粪便中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小猪猪粪中Cu、Zn、Cd含量最高,而Cr、As分别在种猪猪粪及育肥猪猪粪中的含量最高.除Cr外,其他5种重金属在冬季样品中的含量均高于夏季样品.猪配合饲料中As、Cu、Zn的最大检出值分别为34.1、211.9、2883.1 mg·kg-1,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最高添加量的17~35倍,是猪粪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参考相关腐熟堆肥中重金属的限量标准,所调查的猪粪样品若用于堆肥,将导致堆肥产品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猪配合饲料中重金属的添加,以减少猪粪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使用猪粪作为肥料带来的生态环境危害及农产品安全风险.

关键词:重金属;规模化猪场;饲料;猪粪

来源出版物: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1): 160–165联系邮箱:贲伟伟,wwben@rcees.ac.cn

水产、渔业

被引频次:20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开发与试验

黄建清,王卫星,姜晟,等

摘要:为解决目前水产养殖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存在布线困难、灵活性差和成本高等问题,该文构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该系统的传感器节点负责水质数据采集功能,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数据发送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通过RS232串口将数据传送给监测中心.传感器节点的处理器模块采用MSP430F149单片机,无线通信模块由nRF905射频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组成,传感器模块以PHG-96FS型pH复合电极和DOG-96DS型溶解氧电极为感知元件,电源模块以LT1129-3.3、LT1129-5和Max660组成的电路提供3.3和±5V.设计了传感器输出信号的调理电路,将测量电极输出的微弱信号放大,满足A/D转换的要求.节点软件以IAR Embedded Workbench为开发环境,采用单片机C语言开发,实现节点数据采集与处理、无线传输和串口通信等功能.监测中心软件采用VB6.0开发,为用户提供形象直观的实时数据监测平台.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网络平均丢包率为0.77%,pH值、温度和溶解氧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0%、0.27%和1.69%,满足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的应用要求,并可对大范围水域实现水质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

关键词:水产养殖;传感器;实时系统;无线网络;水质监测

来源出版物:农业工程学报, 2013, (4): 183–190联系邮箱:王卫星,weixing@scau.edu.cn

被引频次:16

一种改良的植物DNA提取方法

李金璐,王硕,于婧,等

摘要:植物组织中含有大量多糖、多酚、酯类等次生代谢产物,要从中提取高质量的 DNA比较困难.针对这一情况,该文提出一种改良CTAB植物DNA提取方法(mCTAB),并以10种常见植物为实验材料,与4种常用的植物DNA提取试剂盒作对比.结果表明,mCTAB法提取的DNA产率高且质量好,PCR扩增成功率也较高,而提取成本显著低于DNA提取试剂盒,可有效用于植物DNA条形码等研究的植物DNA提取.

关键词:DNA条形码;改良CTAB法;植物DNA提取;提取方法

来源出版物:植物学报, 2013, (1): 72–78联系邮箱:周世良,slzhou@ibcas.ac.cn

被引频次:1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能型水产养殖自动监控系统

蒋建明,史国栋,李正明,等

摘要: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和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迫切需要建立水质参数的无人值守自动监控系统.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低能耗分层分群协议(LEACH)的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水质监测和基于西门子PLC的变频增氧控制系统.在LEACH-C通信协议中,由基站根据各节点剩余能量的估算值选定簇首,达到各节点供电电池剩余能量的均衡,同时从系统的实际控制精度出发,当节点测量到的溶解氧浓度值与上次发送值误差在0.02 mg/L范围内时,不向簇首发送数据,达到节约供电电池能量的目的,经试验发现采用优化后的LEACH-C协议,比采用常规的LEACH协议网络有效寿命延长33.33%.适合鲈鱼生长的水体溶解氧质量浓度大于4.5 mg/L,但随着浓度的上升增氧效率将逐步降低,因此设定应急增氧的区间为4.5~5.5 mg/L.控制系统根据无线传感网络测量的溶解氧质量浓度值,采用PI-PID控制水体溶解氧浓度.保证了水体溶解氧质量浓度始终适合鱼类生长.通过试验验证,与人工粗略控制相比,这种控制方法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节约了51%的电能.该文可为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无线传感网络;变频;节能;自动控制

来源出版物:农业工程学报, 2013, (13): 166–174联系邮箱:史国栋,jsjby@em.jpu.edu.cn

被引频次:10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脂肪沉积、脂肪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春暖,王爱民,刘文斌,等

摘要:为了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Chelon haematocheilus)脂肪沉积、脂肪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360尾平均体质量为(5.4±0.2)g的梭鱼鱼种,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含量为2.71%、5.79%、8.23%、11.85%、14.39%、16.91%的6组等氮饲料,饲养60 d,测定相应生物学指标及酶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肝体指数、脏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肥满度8.23%组最大,其显著高于2.71%组(P<0.05);梭鱼全鱼、肝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14.39%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16.91%组肝脂肪含量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肝脂肪代谢酶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总酯酶(GE)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增高(P<0.05),16.91%组显著高于2.71%、5.79%、8.23%组(P<0.05);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血液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游离脂肪酸(EFA)有升高趋势,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水平16.91%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含量最高,显著高于脂肪水平2.71%的组(P<0.05);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8.23%组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 16.91%组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结果显示,肝是梭鱼脂肪沉积的主要场所,肝脂肪沉积比肌肉更敏感,高脂肪饲料还使脂肪分解酶的活性增强,血脂含量增加;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提高梭鱼的抗氧化能力,脂肪水平过高则会导致抗氧化能力下降.

关键词:梭鱼;脂肪水平;脂肪沉积;脂肪代谢;抗氧化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产科学, 2013, (1): 108–115联系邮箱:王爱民,blueseawam@ycit.cn

被引频次:9

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青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沈斌乾,陈建明,郭建林,等

摘要:用不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对照饲料和分别添加2×106、2×107、2×108和5×108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4种实验饲料,分别喂养初始均重为(4.16±0.03)g的 5组三重复的青鱼鱼种 8周.饲养试验在 15只容积为 80 L循环式水簇箱内进行,水温控制为(25±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组青鱼鱼体终重和鱼体增重比不添加的饲料组显著提高,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P<0.05),不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对青鱼鱼体增重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青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青鱼摄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饲料后其肠蛋白酶活性比不添加组显著升高(P<0.05),并随着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但添加量到2×107cfu/g后继续增加则不再显著变化(P>0.05).青鱼摄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饲料后,其肠淀粉酶活性均比不添加组显著升高(P<0.05),且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增大呈不断升高的趋势.青鱼摄食添加2×107、2×108和5×108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后,其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摄食不添加或添加2×106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组(P<0.05).青鱼摄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实验饲料后,其肝胰脏淀粉酶、肝胰脏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活性均与不添加的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青鱼鱼种摄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与摄食不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相比,其全鱼营养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2×106~5×108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能促进青鱼鱼种的生长和降低饲料系数,而对鱼体组成没有影响.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青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全鱼组成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3, (1): 48–53联系邮箱:陈建明,aqua_labjm@yahoo.com.cn

一般工业技术

被引频次:23

产品意象造型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苏建宁,王鹏,张书涛,等

摘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感性意象需求是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论述了感性工学的概念,重点分析了产品意象造型设计所涉及的感性意象挖掘、造型形态描述、产品造型设计要素辨识、产品感性意象与设计要素关联及产品意象造型智能设计等关键技术和方法,为其研究与应用建立了实用的体系.

关键词:工业设计;感性工学;产品造型;意象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来源出版物:机械设计, 2013, (1): 97–100

被引频次:17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

林健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是"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标志,是"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本文试图从八个部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这一重大核心专题: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涵、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的质量保障、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以及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等,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培养满足专业质量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质量保障;过程监控;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来源出版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1): 23–39

被引频次:14

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方法及发展趋势综述

张磊,葛为民,李玲玲,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的定义历经多次变化.针对我国当前制造业环境,明确工业设计的目的、对象、范畴、方法及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对比,从工业设计的定义、范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构建科学的工业设计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方法;发展趋势;综述

来源出版物:机械设计, 2013, (8): 97–101

被引频次:13

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熊璋,于黎明,徐平,等

摘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对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分析,解读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与质量保证体系,归纳出工程师人才的国际竞争力D+SIETIC要素模型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培养环境要素,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创新培养模式;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例,系统介绍了根植本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通用工程师人才并获得国际认证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参考模式.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国际竞争力;创新

来源出版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1): 46–57

被引频次:13

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

李琳,陈京京,王杰,等

摘要: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在已有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合作的模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合作.天津大学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首批试点单位,在产学研深度合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关键词:天津大学;产学研;深度合作;卓越工程人才

来源出版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1): 66–70

矿业工程

被引频次:26

煤矿重大突水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

靳德武,刘英锋,刘再斌,等

摘要:为了有效防治由老空水、陷落柱水、顶板水引起的3类煤矿重大突水灾害,介绍了与其相关的老空水探查、顶板水害预测及监测预警、矿井水害治理、侏罗纪煤田保水开采等方面技术新进展,建立了基于"三探""三测"和"绕避、改造、降势、适应、隔离"五原则的防治水技术体系基本框架,提出了隐伏导水陷落柱探查、侏罗纪煤田顶板砂岩水防治的具体研究思路.实践证明,解决好这些关键技术问题是做好煤矿重大突水灾害防范工作的基础.若能从3种不同水害类型防治关键技术问题入手,即可构建煤矿重大突水防治技术体系是有效防治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煤矿突水;老空水;陷落柱;保水开采;预测预警

来源出版物:煤炭科学技术, 2013, (1): 25–29

被引频次:19

现代化矿井通信技术与系统

孙继平

摘要:提出了由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系统、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矿井广播通信系统和矿井救灾通信系统等组成的煤矿井下通信技术体系.提出矿用调度通信系统应采用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系统.提出全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宜采用WiFi、3G、4G等通信技术.提出矿井广播通信系统既可采用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系统远程供电广播技术,也可采用基于以太环网和无源光网络的IP通信技术.提出矿井救灾通信系统应采用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宜采用WiFi和MESH等通信技术.提出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应满足手机脱网通信、基站脱网通信、无线自组织网络、接入煤矿井下有线宽带传输平台等要求.指出在手机脱网通信、接入煤矿井下有线宽带传输平台、无线自组织网络、矿用无线摄像机、基站脱网通信、多功能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矿井无线宽带传输等方面,WiFi优于WCDMA、CDMA2000和TD-SCDMA.提出多功能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和矿井无线宽带传输宜采用WiFi.

关键词:矿井;移动通信;调度通信;广播通信;救灾通信;应急通信;WiFi;MESH

来源出版物:工矿自动化, 2013, (3): 1–5

被引频次:19

新疆中生代复合型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何满潮,袁越,王晓雷,等

摘要:针对新疆沙吉海矿区中生代复合型软岩产生的顶板离层冒落、侧墙鼓出、底板鼓起等非线性大变形破坏现象,综合应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化分析、软岩水理作用测试、现场测试等手段和方法,深入分析本区中生代复合型软岩巷道围岩的分子膨胀+岩体结构面错动+开挖扰动的复合破坏机制,提出以恒阻大变形锚网索耦合支护为核心的主动支护技术体系.通过恒阻装置充分释放围岩膨胀能和塑性能,减小支护荷载及高应力集中,同时借助高阻性能抑制过大有害变形,合理控制围岩塑性圈;然后通过锚网索二次耦合支护消除围岩塑性大变形、层间软弱结构面的错动引起的围岩–支护之间的变形不协调,并采用注浆锚管控制底鼓大变形,最终形成围岩–支护结构协同承载体系.基于非线性大变形力学设计方法及数值分析,进行施工过程设计及参数设计.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得到成功应用,保证了巷道的稳定.

关键词:岩石力学;中生代复合型软岩;大变形破坏;恒阻大变形支护;耦合支护;底角锚杆;协同承载

来源出版物: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 433–441

被引频次: 19

煤矿冲击地压应力控制理论与实践

齐庆新,李晓璐,赵善坤

摘要:基于冲击地压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提出以应力控制为中心,以单位应力梯度为表征的冲击地压应力控制理论,并采用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原岩应力、构造应力、采动应力对冲击地压发生诱发机制,从应力控制的角度对冲击地压防治进行现场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的构造应力是导致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原因;受邻近采区残余应力的影响,采动应力也会诱发掘进巷道发生冲击地压.超前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和开切眼贯通动态应力控制技术应用于防冲实践中,验证了应力控制理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冲击地压;应力控制理论;单位应力梯度;相似模拟

来源出版物:煤炭科学技术, 2013, (6): 1–5

被引频次:19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监测系统

焦尚彬,宋丹,张青,等

摘要:设计了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参数检测与人员定位为一体的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系统.系统利用安装于矿井现场的ZigBee节点采集井下多种环境数据(瓦斯、CO、温度、湿度),采用三边定位方法基于测距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三维空间的人员定位,并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修正量测过程中的随机误差,以提高定位精度.检测信息通过工业以太网传送至地面监控主机,主机分析软件实现数据的存储、并为监控人员提供实时的矿井环境信息和人员位置信息.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运行稳定、功耗低、定位精度高、信息传输可靠.

关键词:矿井信息监测;ZigBee网络;三维空间人员定位;卡尔曼滤波

来源出版物: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13, (5): 436–442

石油、天然气工业

被引频次:23

页岩储层压裂缝成网延伸的受控因素分析

赵金洲,任岚,胡永全

摘要:压裂实践表明,页岩储层的水力裂缝呈现出非平面、多分支的复杂延伸模式,这与传统压裂理论认为的对称平面双翼裂缝从形成机理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基于室内实验、矿场压裂实践、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页岩储层压裂缝成网延伸的受控因素.研究表明:页岩储层的裂缝延伸形态受到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的双重作用,从储层地质属性上看,岩石的脆性矿物含量越高、岩石的力学弹性特征越强、水平应力差越小以及天然裂缝越发育,越有利于压裂缝的成网延伸与扩展;从压裂作业的工程条件上来说,施工净压力越高、压裂液流体黏度越低以及压裂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形成充分扩展的缝网.该研究对认识页岩储层缝网扩展机理以及提高页岩储层压裂设计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页岩;缝网;脆性矿物;天然裂缝;净压力

来源出版物: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 1–9

被引频次:16

页岩气井水力压裂技术及环境问题探讨

钱伯章,李武广

摘要:水力压裂法开采天然气时,用高压将混有化学物质和沙子的水注入到地下页岩层,在高压下用水压裂岩石,同时用沙或其他物质支撑裂口,使页岩破碎释放出气体.国内外页岩气井水压裂增产技术,主要包括清水压裂、同步压裂、重复压裂和水平井压裂技术;深度研究页岩气井水力压裂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甲烷污染和其他化学物质污染;分析目前在页岩气水力压裂开发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具体补救措施,主要包括压裂返排废水的控制、对空气污染的控制和非常规气清洁开发的黄金准则.

关键词:页岩气;水力压裂;环境污染;补救措施;黄金准侧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与石油, 2013, (1): 48–53

被引频次:16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技术应用

王文东,赵广渊,苏玉亮,等

摘要:体积压裂技术在北美页岩油气藏的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体积压裂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总结,从地质和施工工艺两方面分析了体积压裂缝网形成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在不同储集层条件下的体积压裂技术施工要点.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体积压裂的单井产能比常规压裂的单井产能要高得多,且其缝网系统可使压力波及更为均匀,开发效果优势非常明显.针对我国致密油藏特征,提出了从致密油藏成藏机理、压前储集层评价、诱导应力场和裂缝起裂机理等3个方面入手的研究思路,这将对我国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体积压裂;致密油藏;缝网;开发效果

来源出版物:新疆石油地质, 2013, (3): 345–349

被引频次:15

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分析及对策

郭元恒,何世明,刘忠飞,等

摘要:长水平段水平井拥有直井和一般水平井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然而由于其水平段较长、钻遇岩性的复杂多样、钻井液和钻具与地层接触时间长等因素使得在钻进和固井过程中存在很多技术难题.为提高长水平段水平井的钻井技术水平,首先对钻进和固井中的技术难题做了归纳总结,再对不同的技术难题做了原因分析,认为长水平段水平井的钻进技术难题主要由水平段过长造成,而固井技术难题主要是由水平段延伸方向与套管和水泥浆的重力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造成;最后结合现场实践提出了优化井眼轨迹,优化钻井液、水泥浆性能,优化钻进、固井工具组合,优化套管下入方法等技术措施,提高了钻进效率和固井质量,对今后长水平段水平井的钻进和固井施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钻井液;水泥浆

来源出版物:石油钻采工艺, 2013, (1): 14–18

被引频次:14

页岩气与煤层气吸附特征对比实验研究

赵金,张遂安,曹立虎

摘要:煤层气的吸附特征决定了煤层气的开采特征,对比分析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吸附特征对页岩气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页岩和煤层的等温吸附实验分别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煤层和页岩的吸附特征,页岩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成熟度对页岩吸附的影响,以及不同煤阶等温吸附特征.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页岩和煤层对甲烷的吸附量呈下降趋势,但是温度对页岩的吸附影响比煤层对甲烷吸附的影响更加明显;随着RO值的逐渐增大,煤层的PL值逐渐减小,VL值逐渐增加,页岩的PL值和VL值都逐渐减小;随着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煤层的PL值逐渐增加,VL值逐渐减小.随着页岩有机质含量的增高,页岩的PL值和VL值都逐渐增大;煤层对甲烷的最大吸附量比页岩多,采用降压解吸的方式对煤层吸附特征影响较大,但是对页岩气的吸附特征影响较小.

关键词:页岩气;煤层气;等温吸附;有机质含量(TOC);有机质成熟度(RO)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1): 176–181联系邮箱:张遂安,sazhang@263.net

(责任编辑姚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