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
(苏州日报社,江苏 苏州 215006)
党报评论员首先得是一名称职的记者。这是省级党报资深评论员沈志强的切身感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职责决定了他和他所在的团队,时常要站在省委的高度立意谋篇。这样的角色,时不时要撰写一些具有超前性、思路性的大文章,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才能“接地气”,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而这一素质是一名称职记者所必须具备的。
笔者从事新闻评论属于“半路出家”,2009年从采访部门调到评论部工作,6年来最大的体会就是,评论员不好当,新闻评论不好写。那么,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评论就是卖观点”,“评论就是让新闻更有分量”。而要比较好地解决好这个难点,当好一名称职的记者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笼统地讲,也许很难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妨结合一些案例来说,新闻评论其实很容易流于俗套。就形式而言,其基本手法有“套路”,开头就是引述一个新闻事实,接下来便是“掉书袋子”,谈古论今,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所谓新闻评论,一看就是“作坊里”的产品,表面上洋洋洒洒,实质上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可以“量产”的,与新闻评论的真正价值相去甚远。
再从内容来看,流于俗套的新闻评论,其观点也是有“格式”可循的,譬如常见的就有:“仅有怎样还不够”,“要怎样更要怎样”,乍看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其实是一种“抬杠式”的质疑,没有任何建设性,不能对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举个例子,有的地方针对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污染,出台了限购、征收拥堵费、尾气污染排放费等政策,结果就出现了不少套用上述标题的所谓新闻评论,质疑新出台的政策或做法,但自己又提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试想一下,这样的评论何以引导舆论、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
新闻评论最需要避免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笑话”。而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其关键就在于要“让新闻更有分量”。这就需要评论员依托记者的功底、记者的积累,通过评论挖掘出新闻背后的东西,通过“二度创作”使新闻评论本身成为独立的、有看点的新闻作品。
笔者的实践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上接天线”过程中求“分量”。这个“天线”就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信息资料都是公开的,但怎样理解、如何把握,就要靠评论员个人日积月累之功了。试以笔者撰写的新闻评论《市长当“河长”,治污要的就是政府担当》(《苏州日报》2014年2月8日A05版)为例,按理说,“河长制”作为一种水污染防治新形式,苏州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现了,之后不少地方纷纷效法。为何到了2014年2月,苏州还要郑重地为全市93条省骨干河道建立“河长制”管护制度,望虞河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乃翔担任“河长”。这条看似不新的新闻亮点在哪里?就在于,虽然同样是“河长制”,但背景大不同。以前是地方政府主动作为,是“可做可不做”,现在是政府职责,是必须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政府的基本职能新增加“环境保护”,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其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地方政府如果不作为是要被追责的。可见,《市长当“河长”,治污要的就是政府担当》这样的新闻评论,是有引导舆论价值的。正如该评论所指出的,其现实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河长制”的推行,也是实实在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种体现,展示的是一种实干担当的理政新风;二是“河长制”的内容、效果比形式更重要。“考试”已经开始,广大市民“评委”已经开始打分,各级“河长”们,看你们的了!
在“下接地线”过程中求“分量”。拿地方新闻来说,这个“地线”就是新闻本身的分量了,在苏州、在全省、在全国有没有典型意义、是不是具有探索性?对此的把握同样要靠评论员的功底了。以笔者撰写的评论《现代农业召唤新型职业农民大军》(《苏州日报》2015年9月9日A07版)为例,新闻的源头只是两则很不起眼的小消息,大意是说昆山市农委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有19名学生经培养后将服务基层农业。但笔者根据对苏州农业的长期观察和积累,认为这是一个评论的好题材,可以说的话非常多。于是,结合苏州农业以“四个百万亩”为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及太仓市政府早在2012年就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等各地的现实做法,提出了“现代农业召唤新型职业农民大军”这个主题,回答了“明天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可以说这是非常切合苏州农业的时代命题。这在全省、全国都具有探讨的价值。
在观察分析过程中求“分量”。譬如笔者撰写的评论《创新不靠“讲故事”而靠“真突破”》(《苏州日报》2015年8月12日A05版)。今年以来,创新已成为“风口”,“互联网+”炙手可热,时代大潮滚滚而来,但难免泥沙俱下。在现实生活中“讲故事”式的创新其实并不鲜见。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那么创新就会成为空谈、成为闹剧。笔者经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并强调:创新必须靠“真突破”,真正的创新是从0到1,而不是从1到N。总而言之,新闻评论要杜绝形式死板、内容空洞、观点失当。作为评论员必须牢记自己首先是一名称职的记者,下功夫搞清楚评论的新闻“新”在哪里,新闻背后隐藏着哪些东西,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跟踪积累工作,譬如笔者尽管不跑环保条线多年,但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资料、动态信息、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等等,基本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在评论写作过程中,要勤于“动口”,不忘记者本色,及时与有关部门的权威人士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