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华
(赤峰日报社,内蒙古赤峰024000)
巧挥“画龙点睛”笔增强新闻可读性
□王庆华
(赤峰日报社,内蒙古赤峰024000)
看书、看报、看杂志,读者首先要看的是标题。茅盾曾经说过:“好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犹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好的标题就像磁石一样能吸引读者,反之,差的标题就可能使读者不愿意再把文章看下去。我们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探讨报纸的可读性,必须认真地研究新闻标题制作这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标题在读者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选择中起着“媒介”和“桥梁”的作用。对于报纸来说,新闻标题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说新闻标题是报纸的眼睛和灵魂,是新闻的眉目、新闻的广告、新闻价值实现的手段,毫不夸张。一张报纸标题制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它的质量。如果这张报纸的标题质量不高,就很难想象读者会喜欢这张报纸;读者不喜欢报纸,自然就很难发挥报纸应有的宣传效果。所以说,新闻标题的制作至关重要。
关于新闻标题的作用和功能,笔者认为,具体应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可以美化报纸版面。报纸版面的大小是一定的,如果没有新闻标题单单引入一堆稿件,整个版面就会黑压压的一片分不清稿件的层次。通过标题本身形式的多样化,标题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标题与图片的合理配置及版面上各标题间的相互映衬来实现单篇稿件间的界限,避免版面的单调、刻板,有助于版面的美化,使整个版面赏心悦目,富有色彩,使读者产生美的愉悦。
可以吸引读者阅读新闻。报纸是人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业余生活的丰富,让现在的读者不可能对报纸上的每一条新闻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很多都是先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再往下看,没有兴趣则直接跳过。标题是报纸的门面,它总是最先与读者见面,它是否新鲜有趣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
提示新闻内容,突出新闻价值。报纸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图片就是标题。读者拿到一张报纸后,先看什么,后看什么,除受标题形式的影响外,关键是看内容是否吸引读者。标题概括的形象生动、简洁有趣,对读者就有吸引力,从而抓住读者。
评价新闻内容,表达报纸的立场及态度。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或理解水平的不同,对待新闻内容的主次区分及对新闻中透露出的价值观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新闻标题有义务为读者在概括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点明新闻的意义,帮助读者正确的理解新闻的内容,认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在20多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好的新闻标题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中心突出,政策思想鲜明,还可以极大地增强报纸的指导性和鼓舞作用。因此,在日常新闻写作中,笔者十分注重新闻标题的创作,努力把那些最有新闻价值、最为读者关注的信息以简约的笔墨表现出来,把最容易打动读者、影响读者的细节挖掘出来,让自己既在字斟句酌中感到了付出的艰辛,又在屡获佳绩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002年,笔者通过参加一些宴请的场合,看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一种呼吁制止大吃大喝、反对铺张浪费的欲望油然而生。当年7月,笔者在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实行财务公开制度,镇里花的每一分钱都需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于是,笔者通过全面、深入采访,当天就写出了反映该镇加强财务管理、机关面貌焕然一新的短消息。稿件写完后,笔者没有停下思考,而是在标题上下了一番功夫。经过不下20次的修改,终于将消息标题改为《管住车轮子,少进饭馆子,控制话机子——元宝山区五家镇农民“掐戳儿”管干部》。此文在《赤峰日报》率先刊发后,一时好评如潮,随后被《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人民电台、《北方新报》、内蒙古新闻网等新闻媒体相继转发。该消息在2003年第十七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
2011年3月,笔者在赤峰市元宝山区美丽河镇四家村采访,农民梁玉芳的一席话引人深思。她说:“每年正月我们一家人都得跑十几里路,去城里找信息、买种子、买化肥什么的。今年家里买了台电脑,上了网,坐在炕头上就可以查询咨询,这下子方便多了。”由此笔者想到,近年来,农民纷纷通过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查找农业政策、优良品种、种养殖技术等信息,网络已成为新时代农民致富增收的“导向仪”。于是笔者采访了众多当地村民和村干部,全面了解了该村互联网普及情况。当日下午,笔者将采访到的材料进行了仔细梳理,并认真进行写作,文章很快出炉。这次笔者也在标题制作方面冥思苦想,最后定为《昔日垄沟洒汗刨食,今朝网上“冲浪”淘金——元宝山区农民“网络备耕”成时尚》。此文在《赤峰日报》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人民网、新华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相继转载了此文,同时配发了编者按、评论员文章、编后述评等评论性文章,对该村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消息在2011年第十九届内蒙古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近年来,笔者在新闻评论标题写作上也进行了有益探索,除了让其具有贴切、凝练、新颖这些标题共有的特点外,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让新闻评论的标题力求讲究文采。以下就是笔者通过在《赤峰日报》刊发的200余篇新闻评论中归纳的几种方法:一是采用修辞法。即在新闻评论的标题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双关、对偶等修辞手法,来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论述范围,从而增强标题的文采。如所写《“镶边工程”要不得》《“绿叶精神”辨析》等文章,标题中的“镶边工程”、“绿叶精神”这些词组都是一种比喻,这比直接数落或褒奖显得更含蓄、更有味。二是诗文标题法。新闻评论用诗句或文句做标题,既充满了睿智哲理,寓意深远,又文采横溢,蕴含丰富。如笔者所写《要留清白在人间》一文,是为一篇人物通讯所配发的评论员文章,笔者在此引用了于谦《咏石灰》中的诗句,取得了一语双关的效果。三是运用悬念法。即在新闻评论标题中,运用文学语言设置悬念,突出评论的主题,使之独具特色,不落俗套。如《“上帝”受骗为哪般?》《“明天”食品缘何上了今天货架?》,等等,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读者一看到标题,就会思考,要想解开这个谜,非得看下去不可。此外,还有成语作题法、巧用俗语法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新闻标题制作是涉及到语言学、美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一门学问,要求广大编采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社会观察分析能力,还得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造诣。除具备上述素质外,还要有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潜心钻研精神。
(本栏编辑: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