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汪桂玲,袁一鸣,李家乐
水产学
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汪桂玲,袁一鸣,李家乐
采用微卫星技术,将9对微卫星引物用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群体,即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数据经 TFPGA软件估算,分别完成不同群体位点的杂合度值、群体间遗传距离和相似指数计算及聚类分析,确立了5个群体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三角帆蚌5个群体的平均表观杂合度0.4964~0.5621,期望杂合度 0.5540~0.6270,多态信息含量 0.4061~0.4665,其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而洪泽湖群体最低。2)五个群体遗传相似度在0.8947以上,遗传距离在0.0267~0.111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巢湖与太湖聚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而洞庭湖群体与洪泽湖群体亲缘关系较近。3)鄱阳湖三角帆蚌种质最好,并具有很好的育种潜力。
三角帆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DNA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7,31(2): 152-158入选年份:2012
草鱼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
张志伟,韩曜平,仲霞铭,等
摘要:采用新型分子标记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1个野生群体(来自邗江草鱼国家级原种场)和2个人工繁殖群体(分别来自淡水中心良种场和无锡前洲水产良种场)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不同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组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检测到的位点数为12~21个,在3个草鱼群体中共检测到12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9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76.67%,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繁殖群体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7.62%、59.81%、53.3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2143、0.2110、0.1722;邗江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繁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0980、0.1159,两个人工繁殖群体间遗传距离为 0.0959。结果表明,草鱼人工繁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比较各扩增位点显性基因型频率在不同区间的分布发现,人工繁殖群体低频位点明显减少而隐性纯合基因位点显著增加。
关键词:草鱼;野生群体;人工繁殖群体;遗传结构;SRAP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产科学,2007,14(5): 720-725入选年份:2012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过程中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颉晓勇,李思发,蔡完其
摘要: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选育新品种新吉富罗非鱼(F8-9)群体、基础群体(F0)、以及选育中群体(F6-7)在选育过程中出现的遗传变异进行观察与分析。19个微卫星位点扩增后的等位基因数为3~11个,随引物不同而异,合计得到115个等位基因,大小在70~270 bp之间。五群体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F0:(0.3083 ± 0.1834)、F6:(0.2982 ± 0.1889)、F7:(0.2923 ± 0.1898)、F8:(0.2572 ± 0.1923)、F9:(0.2743 ± 0.1597),表明随着选育的进展,群体呈现出纯化趋势。AMOVA分析表明,在总遗传变异中,93.24%来自选育群体内,仅6.67%来自选育群体间。群体间的校正偏差后相似性系数在 F0与F6、F7之间分别为0.9435和0.9422,相对较高;而在F0与F8、F9之间分别为0.9332和0.9303,相对较低。遗传距离在F0与F6、F7之间分别为0.0581和0.0595,相对较小;而在F0与F8、F9之间分别为0.0691和0.0722,相对较大。配对比较FST值在F0与F6、F7之间分别为0.03768和0.06437,平均值为0.05103;而在F0与F8、F9之间分别为0.06093和0.07587,平均值为0.06840,有所提高。这些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经9年9代选育,已在罗非鱼世代间造成程度虽小但却可监测到的遗传分化;同选育群体F6-7相比,“新吉富罗非鱼“(F8-9)在遗传上更为稳定。
关键词:新吉富罗非鱼;选育;遗传变异;微卫星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7,31(3): 385-390入选年份:2012
驼背鲈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等
摘要:鉴定和描述了驼背鲈鳞片的年龄及其年轮特征,采用4种生长模型来模拟其体长生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相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驼背鲈鳞片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疏密型,偶见副轮和生殖轮。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均可反映驼背鲈的体长生长过程,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其中Gompertz生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10龄以前的体长生长性状。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566.0139[1-e-0.1549(t+1.0988)];Wt=4531.0076[1-e-0.1641(t+0.76635)]3.0245。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t=2.3×10-5Lt3.0245。渐近体长L∞=566.0139 mm,渐近体重W∞=4531.0076 g,体重生长拐点tr=5.98龄,此时的体长与体重分别为376.94 mm和1346.26 g。
关键词:驼背鲈;年龄;生长特征;生长方程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7,31(5): 624-632入选年份:2012
龙须菜多糖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杨文鸽,谢果凰,徐大伦,等
摘要:采用维生素C和过氧化氢体系诱导产生的自由基降解龙须菜多糖,并对龙须菜多糖及其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维生素C和过氧化氢反应体系中,龙须菜多糖的降解反应在2 h内基本完成,降解后得到的4种产物分子量分别为21492,12864,5417和3043 U,降解反应未导致龙须菜多糖去硫酸化,但3,6-内醚-半乳糖含量略有降低;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还原FE3+方面,龙须菜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随分子量的降低而增强,而在清除羟基自由基方面,抗氧化活性却随多糖分子量的降低而减弱。
关键词:龙须菜多糖;降解;抗氧化活性;分子量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9,33(2): 342-347入选年份:2014
虹鳟、山女鳟及其杂交子代(虹鳟♀×山女鳟♂)的微卫星分析
张玉勇,白庆利,贾智英,等
摘要: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3)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7和0.596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9和0.5168,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虹鳟;山女鳟;杂交;微卫星标记;遗传关系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9,33(2): 188-195入选年份:2014
长石莼(缘管浒苔)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马家海,嵇嘉民,徐韧,等
摘要: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发现Ulva linza的生活史包括单性生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三种方式。单株培养时,发现有些配子体通过放散两鞭毛的配子完成单性生殖;有些孢子体通过放散两鞭毛或四鞭毛的中性游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同时,有性生殖则由配子体和孢子体相互交替完成;多株培养时,雌雄异体的配子体成熟后,分别放散两鞭毛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接合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孢子体,孢子体成熟后放散四鞭毛的游孢子,游孢子运动一段时间后固着,随后发育成配子体。Ulva linza的生活史是单倍的配子体与二倍的孢子体相互交替的同形世代交替。在Ulva linza的生活史中,无性生殖和单性生殖占有优势。因为不论是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的游孢子还是单性生殖过程中的配子,一经附着即可生长,无须经过有性生殖雌雄配子的接合过程,这就缩短了繁殖周期,加之配子囊和孢子囊放散配子和孢子的数量很大,在海况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使Ulva linza大量繁殖,从而可能成为“绿潮”的成因之一。
关键词:Ulva linza;生活史;单性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绿潮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9,33(1): 45-52入选年份:2012
大连群体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
闫喜武
摘要:目的:通常情况下,贝类壳型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多态现象,这种形态间差异往往与其表型性状密切相关,而且受到环境与遗传的双重影响。为了探讨不同贝壳形态类型间遗传差异与其表型性状的相互关系,本文开展了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评估了杂种优势,分析了壳型遗传机制,为贝类种质改良,培育壳型新品系及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方法:采用蛤仔放射肋数目作为壳型标记,以壳宽型(放射肋 ≤ 70条)和壳扁型(放射肋 ≥ 90条)两种极端类型蛤仔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二者间的双列杂交研究。首先,选取壳宽型(W)和壳扁型(P)雌雄亲本各1个,分别收集精卵,采2×2杂交法,建立PP、WW两个自交组,PW和WP两个正反交组,共4个实验组。其次,按照三段法(幼虫、稚贝室内培育,稚贝中间育成,幼贝海上养成)将各实验组个体养成。期间,对其表型性状生长、存活、变态等指标进行跟踪测量,计算中亲杂种优势和单亲杂种优势。最后,当各实验组个体生长至360日龄时,对其放射肋数目进行统计,以其解析壳型遗传机制。
结果:从其两种壳型蛤仔双列杂交研究中可以看出:杂交子代壳宽与壳长的比值、放射肋数介于两个自交子代之间,表现为中间型。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幼虫大小存在显著的母本效应。PW和WP子代的存活优势分别为3.43 ± 0.54和4.21 ± 0.55。室内培育阶段,杂交子代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但母本效应逐渐减弱,PW和WP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10.76 ± 2.25和8.28 ± 1.88,存活优势分别为5.52 ± 0.62和11.10 ± 2.41。养成期间,杂交子代的生长、存活优势更加明显,母本效应消失,PW和WP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16.22 ± 0.23和14.80 ± 1.50,体重的杂种优势分别为50.29 ± 1.13和35.27 ± 2.43,存活优势分别为12.30 ± 1.37和17.45 ± 0.75。由此可见,蛤仔贝壳型形态是可以遗传的,但是其变化与年龄存在着一定关系;而且这两种壳型类型间的杂交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为蛤仔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实践。
结论:通过对两种极端壳型蛤仔的双列杂交,发现可以获得形态差异间的杂种优势,为蛤仔遗传改良提供了新思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杂交,发现杂交组个体放射肋数目均介于双亲之间,说明放射肋条数为数量性状,是受多对微效基因控制的,可以相互叠加,即放射肋的数目呈现为简单的加性效应。蛤仔贝壳型形态遗传机制可以解析为:两种壳型蛤仔的放射肋条数相差较大,但是由于天然杂交的存在,会出现众多中间类型,中间类型又与两种壳型蛤仔分别杂交,经过若干世代后,导致蛤仔的放射肋条数呈现出连续的数量分布。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9,33(3): 389-395入选年份:2012
利用OneMap软件构建鲤遗传连锁图谱
高国强
摘要:目的:由于大多数水产主要养殖鱼类繁殖周期长很难获得近交系,因而利用传统的生物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是不现实的。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为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和大量的理论方法,使许多难以构建连锁图谱的物种有了可靠的解决途径,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进程。实验利用 OneMap软件以远交全同胞模型构建了鲤(Cyprinus carpio)遗传连锁图谱,探索其理论体系在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中的适用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方法:利用DNA测序仪,以荷包红鲤(抗寒,♂)和云南大头鲤(喜温,♀)为祖父母本所培育的110个F2个体为作图群体,以荧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luorescent amplifica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fAFLP)和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为分子标记,采用OneMap软件的远交全同胞家系模型构建鲤的遗传连锁图谱。首先将所有标记的分离类型进行归类并将数据导入软件中。使用最大期望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EM)进行两点检测,设置LOD值( ≥ 4)和最大重组率(0.35)建立共分离组。将所有连锁的标记进行连锁群分配,并对每个连锁群上的标记进行排序,将未能定位的标记继续进行定位、编辑。最后对所有标记的排序进行后验概率检验,根据Kosambi函数计算厘摩图距(centimogan,cM),利用MapChart软件绘制遗传连锁图谱。参照相关文献报道,对连锁群总间隔数、每个连锁群的平均间隔、标记的平均间隔和图谱的实际长度等图谱参数进行了计算。
结果:通过对110个鲤F2个体基因组DNA扫描,共产生清晰的fAFLP标记1513个,其中多态性标记911个,多态性比例达60.2%;另外,获得清晰扩增条带的EST标记22个,多态性标记12个,多态性比例达54.5%。在923个多态性标记中共发现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fAFLP标记627个,EST标记12个(包括1:2:1、3:1和1:1三种分离类型),同时发现偏分离fAFLP标记284个。经OneMap软件运行后显示共有246个标记发生连锁,包括238个fAFLP标记和8个EST标记。这些标记分布在50个连锁群上,其中26个连锁群只有1对标记,而最大连锁群包含48个标记,平均每个连锁群4.92个标记;该图谱总长度为2876.64 cM,最长连锁群图距为437.46 cM,最小连锁群图距为2.01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4.68 cM,图谱覆盖率达66.56%。
结论:OneMap软件通过最大似然法同时估算标记的连锁群分配和标记的间距,可同时分析包括1:1:1:1、1:2:1、3:1、1:1等18种分离类型,与其他同类软件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非常适用于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实验利用该软件构建了鲤的遗传连锁图谱,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推进和完善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后续的数量性状定位研究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0,34(5): 649-655入选年份:2012
鲤的微卫星标记与体质量、体长、体高和吻长的相关分析
杨晶,张晓峰,储志远,等
摘要:利用24个鲤(Cyprinus carpio L.)EST-SSRs标记和41个SSRs标记对柏氏鲤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回交子代的84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共得到182个等位基因,各座位等位基因数2~4个,片段长度142~329 bp,有效等位基因数1.3913~3.9353,观察杂合度0.3214~1.0000,期望杂合度0.2829~0.7535,平均位点多态信息含量0.5120。利用统计软伺FSPSS的GLM程序对65个微卫星标记与鲤鱼体质量、体长、体高和吻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其中与体质量、体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E365;与体质量、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816;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726,与体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107、HLJ1098;与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是 HLJ111、HLJ817;与吻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是 HLJE331、HLJ906、HLJ1330。对同一标记不同基因型间进行多重比较,找到与4种性状相关的基因型,并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定位等位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关键词:鲤;微卫星标记;体质量;体长;体高;吻长;相关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产科学,2010,17(4): 721-730入选年份:2012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FQ-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刘宝芹,曾伟伟,王庆,等
摘要: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中国淡水养殖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RV),其中,HZ08株是当前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S7基因保守区,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54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用含有S7基因全长的重组质粒PAVX1-S7作为标准品,构建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重复性、敏感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在6.0×1010~6.0拷贝数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少可检测到6个阳性质粒,有较高的敏感性;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82%与0.41%~0.52%,重复性强;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32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其中28份为阳性,而以常规RT-PCR检测同样的样品,仅2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测试结果,在GCRV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初步定量中应用前景乐观。
关键词: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FQ-PCR;检测方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产科学,2012,19(2): 329-335入选年份:2012
镉在海藻中的化学形态
赵艳芳,宁劲松,翟毓秀,等
摘要:利用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紫菜、海带、裙带菜和羊栖菜中镉的存在化学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镉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干4种海藻中,1 mol/L氯化钠提取态镉和2%醋酸提取态的镉所占比例较大,两者约占总镉含量的76.3%~92.9%。0.6 mol/L盐酸提取态、去离子水提取态和80%乙醇提取态镉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乙醇提取态(离子态镉)约仅占总镉含量的0.4%~9.2%,且对于4种海藻,紫菜中的离子态镉所占比例最低(均小于1%)。实验进一步证实以海藻中总镉含量作为检测标准不能准确反映海藻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因此亟需建立海藻中针对毒性较强的离子态镉的检测标准限量和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以保障我国海藻产业和出口创汇经济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海藻;镉;化学试剂逐步提取;化学形态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1,35(3): 405-409入选年份:2012
高温胁迫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响应
张元,谢潮添,陈昌生,等
摘要:以坛紫菜耐高温品系Z-61 F4代叶状体为试验材料、野生型坛紫菜叶状体为对照,研究了高温胁迫(30℃、26℃)与正常培养温度(21℃)下,处理不同天数(0、2、4、6、8、10 d)后坛紫菜叶状体中自由基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耐高温型坛紫菜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过程:高温胁迫→活性氧含量上升→细胞膜氧化受损,产生过量膜脂过氧化物→细胞感受到过量的活性氧信号→抗氧化系统和渗透压调节系统共同响应,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含量下降。同时比较两种紫菜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过程,发现耐高温型坛紫菜在高温胁迫下能同时启动抗氧化系统和渗透压调节系统,而野生型坛紫菜则只能启动渗透压调节系统,并且两种紫菜抗氧化系统的本底含量也存在着显著差别。由此说明不同品系坛紫菜耐高温性状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的应激性和本底含量存在差异。
关键词:坛紫菜;高温胁迫;生理响应;抗逆性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1,35(3): 379-386入选年份:2014
泥蚶对重金属铜、铅、镉的生物富集动力学
李学鹏,励建荣,段青源,等
摘要:以泥蚶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其对三种重金属(Cu、Pb、Cd)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泥蚶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泥蚶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 K2、生物富集因子 BCF、生物学半衰期 B1/2等动力学参数。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泥蚶对重金属Cu、Pb、Cd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由该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拟合结果得到Cu、Pb、Cd动力学参数,K1为7.318~29.928;K2为0.0064~0.0176;BCF为457.3~3303.6;B1/2为39.4~108.3。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泥蚶对Cu、Pb、Cd的富集能力依次是Pb > Cd > Cu;三种重金属在泥蚶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依次是Pb > Cd > Cu;理论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金属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泥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如实地反映了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和水域近期的污染过程,从而可以考虑把泥蚶作为浙江沿海及其它泥蚶分布海域重金属Cu、Pb、Cd污染的指示生物。
关键词:泥蚶;重金属;生物富集;动力学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8,32(4): 592-600入选年份:2013
超高压处理对梅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胡飞华,陆海霞,陈青,等
摘要:考察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协同温度3因素,应用质构仪,得到了梅鱼鱼糜凝胶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和凝胶强度等特性参数,并以凝胶强度为指标,对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协同温度进行了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超高压处理条件,即:压力300 MPa、保压时间15 min、协同温度20℃,所得凝胶强度为363.15 g·cm。分析凝胶特性结果得到:压力在200 MPa时,梅鱼鱼糜已经开始形成凝胶;保压时间5 min以后,凝胶特性无显著性影响;随着协同处理温度的升高,凝胶特性显著降低。压力、保压时间、协同温度3因素对凝胶强度的影响顺序为压力 > 协同温度 > 保压时间。压力大干300 MPa、保压时间大于5 min时,超高压处理对鱼糜凝胶内聚性无显著性影响;协同温度大于20℃时,内聚性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超高压与热处理比较结果发现,经超高压处理的梅鱼鱼糜凝胶强度优于热处理,是热处理的2.2倍,经超高压处理之后的凝胶硬度低于热处理的凝胶硬度,仅为热处理的67%,弹性、内聚性、咀嚼性、持水性和白度,超高压处理均高于热处理的凝胶,其中弹性增加明显,为热处理的1.6倍。超高压和热处理两种组合处理方式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之后再经热处理得到的梅鱼鱼糜凝胶特性与单一的两段式热处理方式基本接近,而热处理之后再经超高压处理则对梅鱼鱼糜凝胶结构破坏严重。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能促进梅鱼鱼糜凝胶的形成,获得更好的品质,在鱼糜加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梅鱼;超高压;鱼糜;凝胶特性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0,34(3): 329-335入选年份:2013
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生长的影响
陈新军,陆化杰,刘必林,等
摘要:根据2007—2008年智利外海茎柔鱼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样本,以耳石最大宽度MW与其总长TSL之比作为表征耳石生长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研究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耳石生长的影响。分析认为,雌性个体的耳石MW/TSL与性腺成熟度存在相关性,性成熟度I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个体的耳石MW/TSL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而雄性个体的耳石MW/TSL与性腺成熟度无关。雌性个体的耳石MW/TSL与胴长也存在着相关性,胴长300~400 mm的个体与500~600 mm和600~700 mm、胴长400~500 mm与500~600 mm和600~700 mm的雌性个体,它们耳石MW/TSL差异显著(P < 0.05),胴长为400~500 mm至500~600mm的个体,其MW/TSL增加迅速,差异极显著(P < 0.01)。胴长350~400 mm与400~500mm、400~450 mm与450~500 mm的雄性个体,它们耳石MW/TSL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胴长400~450 mm时的MW/TSL值为最小。研究表明,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的生长有影响,但雌雄个体有差别。
关键词:茎柔鱼;耳石;性成熟;智利外海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0,34(4): 540-547入选年份:2013
豆粕替代鱼粉对点篮子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高荣兵,庄平,章龙珍,等
摘要:以豆粕替代鱼粉配置5组等氮(35%)等能(19.00 MJ/kg)饲料,豆粕:鱼粉替代比分别为0∶1(D1)、1∶2(D2)、1∶1(D3)、2∶1(D4)、1∶0(D5),研究豆粕蛋白对体重(104.64 ± 2.76)g点篮子鱼生长性状、体成分、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点篮子鱼饵料中最佳的动植物蛋白比。试验在室内圆锥形孵化桶中进行,分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49 d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豆粕含量对点篮子鱼生长有显著影响,特定生长速率(SGR)、增重率(WG)、摄食率(FI)与替代比成负相关,对照组(D1)[11.87(100 g)/d]FI显著高于全豆粕组(D5)[5.81(100 g)/d]。饲料系数(FCR)与替代比成正相关,D5组FCR高达2.97。饲料中豆粕含量水平对肌肉粗蛋白与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全鱼粗蛋白和脂肪影响显著,粗蛋白在D5组取得最小值19.11%。肝脏蛋白含量随饲料中豆粕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高豆粕含量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低豆粕组。蛋白替代对点篮子生物学指标影响较小。综合考虑SGR、FCR、FI等指标,点篮子鱼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比不宜大于1∶2。但从肌肉营养品质方面考虑,替代比可以达到2∶1。
关键词:点篮子鱼;蛋白替代;生长特性;体成分;生物学指标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0,34(10): 1534-1540入选年份:2013
池塘与网箱养殖匙吻鲟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
吉红,孙海涛,单世涛
摘要:对池塘和网箱养殖匙吻鲟肌肉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池塘组肌肉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高于网箱组(P < 0.05),粗脂肪含量低于网箱组(P < 0.05);池塘组和网箱组肌肉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的标准,必需氨基酸中都是赖氨酸(Lys)含量最高;池塘组鲜味氨基酸总量(∑DAA)低于网箱组(P < 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池塘组和网箱组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Val)和蛋氨酸+半胱氨酸(Met + Cys);池塘组∑ MUFA含量高于网箱组(P < 0.05),而∑SFA和∑PUFA含量低于网箱组(P > 0.05);池塘组∑n-3PUFAs/∑n-6PUFA值低于网箱组(P < 0.05),后者是前者的4.6倍;池塘组EPA+DHA值低于网箱组(P < 0.05)。研究表明,网箱组匙吻鲟更符合人类健康饮食的要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匙吻鲟;营养成分;营养品质;氨基酸;脂肪酸;池塘;网箱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1,35(2): 261-267入选年份:2013
东黄海大黄鱼洄游路线的研究
徐兆礼,陈佳杰
摘要:依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共12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海大黄鱼的洄游路线。结果显示,东黄海大黄鱼只有一个种群,两处越冬场。其中,外海越冬场主要位于 30°00′N~32°00′N,124°00′E~126°00′E水域,近海越冬场位于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每年3—4月,外海越冬场鱼群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5月,这部分鱼群部分向西北进入吕泗渔场沿海产卵,另一部分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的岱衢洋、大衢洋、黄泽洋和大目洋等水域产卵;到了6月,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索饵场的大黄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近海越冬的大黄鱼群体,在春季产卵洄游中,部分北上在舟山渔场与外海来的鱼群汇合,进一步游向吕泗渔场和舟山群岛沿海产卵,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猫头洋、洞头洋、乐清湾、官井洋和东引岛等水域产卵,产卵后的群体在产卵场附近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关键词:大黄鱼;洄游;种群;东海;黄海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1,35(3): 429-437入选年份:2013
光照条件下南极磷虾的行为观察
徐鹏翔,李莹春,朱国平,等
摘要:2010—2011年随中国大型拖网加工船“安兴海”轮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附近进行南极磷虾拖网作业,将作业过程中采集到的鲜活南极磷虾立刻转移至实验水箱,进行暂养并观察其行为。实验样本为45尾,体长为37~50 mm,整个实验持续时间为13 d,水面光照为220 lx,水温恒定在0℃。通过观察发现:1)南极磷虾进入实验水箱后体色迅速变为透明;2)在静水环境中,南极磷虾多数时间位置相对固定,集中于角落,沿箱壁进行角落间游动,较少穿过水箱中央,穿过水箱中央时有加速游动的现象;动水环境中能够顶流游动并形成集群,0.5 m/s时顶流游动,流速超过1 m/s时,集群消失;水流对南极磷虾的集群有极显著影响;3)南极磷虾进入水箱后第6天开始蜕壳,第6~9天均发现虾壳,实验对象平均体长增长5~8 mm。
关键词:南极磷虾;海上暂养;光照;行为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2,36(2): 300-305入选年份:2013
应用DGGE技术分析流清河湾扇贝养殖海区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杨彩霞,王崇明,李赟,等
摘要:细菌是海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扇贝养殖海区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交化,连续11个月(2009年5月—2010年4月,2月除外)定期采集青岛流清河湾扇贝养殖海区水深0.5 m处水样,过滤收集粒径0.22~3.00 μm的微生物,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总DNA,PCR扩增细菌16S rDNA V3-V5可变区序列,并通过DGGE技术对所得序列进行分离,结果共得到36条不同位置的条带,1月份水样细菌群落条带数最为丰富,3月份水样的细菌群落条带数最少。基于各月份DGGE条带数目和相对光密度,对11个月份样品的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4和5月份细菌群落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优先聚为一支,其余月份中,7月和8月,9月和12月,10月和11月分别优先聚为一支,而1月份和6月份均单独分为一支。剪切DGGE图谱中的20条主要谱带重扩增、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结果表明,20条序列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均在94%以上,这 20条序列所代表的细菌分属于 α-变形菌亚门(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亚门(β-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亚门(γ-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
关键词:细菌群落结构;16S rDNA;PCR-DGGE;流清河湾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2,36(3): 407-414入选年份:2013
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曹俊明,严晶,黄燕华,等
摘要:设计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以评价不同比例的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960尾体质量为(0.56 ± 0.03)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用家蝇蛆粉替代鱼粉的6种饲料,替代比例(等蛋白替代)分别为0、20%、40%、60%、80%和100%,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45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G20~G60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 > 0.05),G80、G100组WGR显著降低(P < 0.05)。除G40组外,各替代组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G100组摄食量(FI)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 < 0.05)。当替代水平不超过60%时,家蝇蛆粉对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沉积率(PPV)和肝胰指数(HSI)影响不显著(P > 0.05);随替代水平的继续增加,FCR和HSI显著升高,PER和PPV显著降低(P< 0.05)。替代组对虾肥满度(CF)和存活率(SR)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 > 0.05)。随家蝇蛆粉替代水平的增加,全虾粗蛋白、钙(Ca)和总磷(P)含量显著升高(P < 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 < 0.05),干物质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5)。各替代组对虾血清和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 > 0.05),G80和G100组肝胰腺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随家蝇蛆粉替代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G20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 0.05)。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 < 0.05)。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总数(THC)、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AKP活性和肝胰腺PO活性、NO含量影响不显著(P > 0.05)。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家蝇蛆粉;鱼粉;生长;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2,36(4): 529-537入选年份:2013
利用耳石微结构研究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日龄、生长与种群结构
陆化杰,陈新军
摘要: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2008和2010年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3462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其中2007年308尾、2008年262尾、2010年2892尾),利用耳石微结构研究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日龄、生长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生命周期大约为1年,渔获物主要由冬生群(6~7月)和秋生群(3~5月)组成,不同年份捕捞群体有差异。不同产卵群体、不同性别的阿根廷滑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生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冬生群,雌、雄个体胴长的生长方程分别用指数和线性函数来拟合为最适,体质量生长方程则分别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来拟合最适;秋生群,雌、雄个体的胴长生长方程分别用指数和对数函数拟合为最适,体质量生长方程分别用指数和对数函数拟合为最适。随着日龄增加,阿根廷滑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相对生长呈现下降趋势,绝对生长率则呈增加趋势,同一日龄段内,雌性个体的胴长与体质量生长率都稍大于雄性个体生长率。
关键词:阿根廷滑柔鱼;耳石;日龄与生长;种群结构;西南大西洋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2,36(7): 1049-1056入选年份:2013
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庄平,宋超,章龙珍,等
摘要:测定分析了10尾黄斑篮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黄斑篮子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4.52%、1.09%、19.64%和4.71%。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68.33%(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总量是 30.40%,占氨基酸总量的 44.48%;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黄斑篮子鱼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1.07,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4.36%(质量分数,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13%和18.03%,明显的高于其它几种经济鱼类;矿物元素比例合理,微量元素中锌和硒含量较丰富,表明黄斑篮子鱼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关键词: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品质评价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8,32(1): 77-83入选年份:2013
舌虾虎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庄平,宋超,章龙珍
摘要:对舌虾虎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舌虾虎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92% ± 0.96%、16.76% ± 0.30%、0.91% ± 0.07%和2.25% ± 0.14%。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8.70% ± 0.57%(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是32.26% ± 0.55%,占氨基酸总量的40.99%,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舌虾虎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3.88,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9.67% ± 0.30%(质量分数,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91% ± 0.11%和8.10% ± 0.60%,明显高于其它几种淡水经济鱼类。研究表明,舌虾虎鱼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关键词:舌虾虎鱼;肌肉;营养成分;营养品质;氨基酸;脂肪酸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0,34(4): 559-564入选年份:2013
大口黑鲈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何小燕,刘小林,白俊杰,等
摘要:对大口黑鲈全长、体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共10个性状进行测定,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与体长存在显著共线性的全长、体高、头长,尾柄高及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吻长和尾柄长,计算以体宽、体长、眼间距3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大口黑鲈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3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0.942,0.979,0.92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通径分析中,3个形态性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它们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体宽(P4=0.599)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R2=0.980,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重为依变量(Y),体宽(X4)、体长(X2)和眼间距(X5)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LgY=1.065+0.765 LgX2+1.441LgX4+0.543 LgX5。以上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相关数据的获得为大口黑鲈选育测量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口黑鲈;形态性状;相关分析;多元回归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9,33(4): 597-603入选年份:2013
条石鲷线粒体COI和Cytb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孙鹏,尹飞,彭士明,等
摘要:通过PCR扩增与测序分别获得了长度为642 bp和1138 bp的条石鲷线粒体COⅠ和Cytb基因片段。分析表明,COⅠ序列共定义了11个单倍型,存在21个多态性位点,发生转换4次,颠换5次。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5%、30.6%、18.8%和26.1%。Cytb序列共定义了11个单倍型,存在26个多态性位点,发生转换4次,颠换3次。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9%、28.3%、14.8%和32.0%。基于COⅠ和Cytb两基因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碱基差异(K)分别为0.795、0.00883、5.667和0.770、0.00354、4.025。结果表明,条石鲷群体的COⅠ和Cytb基因片段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条石鲷资源保护及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条石鲷;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细胞色素b;遗传多样性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1,35(3): 327-333入选年份:2013
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初步测定
陈松林,田永胜,徐田军,等
摘要: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感染途径筛选出抗鳗弧菌病牙鲆鱼种,将其培育成亲鱼94尾,建立了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引进了牙鲆日本群体;以上述2个群体以及黄海中捕捞的黄海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不同组合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其中半同胞家系54个,全同胞家系9个。生长比较实验表明这63个家系的生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中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4个(家系36,42,43和57),生长较快的家系9个(家系27、28、35、39、41、51、60、65和76),生长慢的家系1个(75号家系)。通过对59个家系的抗病能力测定表明,不同家系在抗鳗弧菌感染的能力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家系3个(家系50,61和68号),其在鳗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高达60%以上;抗病力比较强的家系17个,其成活率为39%~60%;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3个,其成活率为17%~39%之间;抗病力差的家系6个,其成活率在17%以下。这些牙鲆家系的建立为牙鲆抗病、高产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牙鲆;抗病群体;日本群体;黄海群体;家系;选育;生长率;抗病力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8,32(5): 665-673入选年份:2013
我国五大淡水湖日本沼虾线粒体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比较
冯建彬,孙悦娜,程熙,等
摘要:对我国五大淡水湖日本沼虾100个野生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经比对获得578 bp核苷酸片段,发现49个变异位点,得到35个单倍型,包括7个共享单倍型,各群体都具有较好的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其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AMOVA分析表明,五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0.3187(P < 0.05),群体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MEGA3.1软件计算五群体的 Kimura 2-Paramter遗传距离,洞庭湖群体和巢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0191,巢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51。以同属胖掌沼虾(Macrobrachium Inflatum)为外群分别构建了NJ和UPGMA系统树,结果显示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一族群,太湖、巢湖和洪泽湖为一族群。
关键词:日本沼虾;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遗传多样性;中国五大淡水湖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08,32(04): 517-525入选年份:2013
日本沼虾微卫星引物筛选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冯建彬
摘要:目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是中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分离和筛选日本沼虾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可为其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和保护以及良种选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方法:采集太湖吴江、滨湖、宜兴及吴兴水域各60尾日本沼虾,采用苯酚/氯仿法提取尾部肌肉组织DNA,Sau3AI内切酶消化基因组 DNA,分离纯化 200~1000 bp片段,用 T4连接酶将其与 Brown接头(5'-CGTCGACGGTACCGAATTCT-3';5′-GTCAAGAATTCGGTACCGTCGAC-3′)连接,用(CT)15和(CA)15生物素标记杂交富集的片段经pGEM-T载体连接并转化到DH5α中,从而建立了部分基因组文库。随机挑选120个克隆进行测序,在含有微卫星核心序列的两段保守区设计相应引物。从中筛选12对多态性引物,对上述4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等位基因数A、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分析群体间遗传分化、分子方差以及Nei遗传距离,并构建UPGAMA树。
结果:随机选出的120个克隆中有83个位点的核心重复次数在10个以上,长度介于191~580 bp之间;(CA/GT)n、(AG/TC)n分别占59.09%、20.45%,还检测到(GC)n、(AAG)n、(GAT)n、(TGA)n、(AAT)n和(ACAA)n等17种其它核心序列类型,其中完美型占25.75%、非完美型占20.45%和复合型占53.80%。两个碱基重复的序列中,(CA)n最多,其次为(AG)n;三个碱基重复的序列中,(GGA)n、(GAA)n最多,其次是(TAG)n、(TAA)n,核心序列的重复次数介于4~46。用其中12条微卫星引物扩增太湖4个群体24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12个微卫星位点,Mni31位点等位基因数最多,为46个,Mni120位点其次,为27个,Min77位点最少,为16个。12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8731~0.9561之间,其中Mni31位点最高,Mni120其次,其余也都属于高度多态位点,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4个群体中,宜兴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最大(A=18.25),吴江群体最小(A=14.17),滨湖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最大(He=0.9149),吴江群体最小(He=0.8886),可见,宜兴和滨湖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吴江群体相对较低。4个群体12个微卫星位点除Mni86、Mni103和Mni114没有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它位点的显著性经Bonferroni法校正(P < 0.03)后,仍至少在2个群体中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并表现出显著的杂合子缺失。4个群体中,Nei氏距离最小的吴江和吴兴群体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依次与宜兴和滨湖群体聚在一起。4个群体显示出显著水平的低程度遗传分化(Fst< 0.05)。4个群体中97.58%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仅有2.4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
结论:日本沼虾基因组微卫星位点中CA类型最多,其次为AG类型。筛选出的12个微卫星位点均为多态性位点,可有效用于遗传分析。太湖4个群体中,宜兴和滨湖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吴江群体相对较低,4个群体间呈现出显著的低等程度遗传分化,其中97.58%的变异来自群体内,仅有2.4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0,34(5): 688-695入选年份:2013
长江不同江段青虾的遗传多样性
傅洪拓,乔慧,李法君,等
摘要:利用2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长江不同江段共6个青虾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采样点包括重庆、万州、宜昌、武汉、九江和江阴。结果表明,6个青虾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5.2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4622;20个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894;期望杂合度(He)由高到低依次为江阴群体(0.6308)、九江群体(0.6096)、宜昌群体(0.5945)、武汉群体(0.5934)、万州群体(0.5844)、重庆群体(0.5821),平均值为0.6296。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长江青虾6群体间遗传变异6.92%来自群体间,93.08%来自群体内部,两两群体间FST值在0.0253~0.0838(P < 0.05)之间,表明群体间已明显出现分化,但分化程度中等,与湖泊青虾群体相比,长江各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可能是由于流动的江水增加了群体间的交流。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分析表明,6群体均出现杂合子缺失现象,可能是由于稀有等位基因缺失或无效等位基因造成;6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620~0.1809,UPGMA聚类分析表明,江阴群体单独聚为一类,其余5个群体聚为另一类,其中九江和武汉群体最先聚到一起,其次万州、宜昌和重庆群体聚为一类。
关键词:青虾;微卫星标记;简单重复序列;遗传多样性;长江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0,34(2): 204-212入选年份:2013
日本蟳微卫星富集文库的建立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宋春妮,李健,刘萍,等
摘要: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日本媾微卫星分子标记。日本蟳基因组DNA经Sau3 A Ⅰ酶切后,收集400~1200 bp大小的片段并纯化,利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C)15从中筛选出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中,构建富集微卫星序列的基因组文库,经PCR检测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从随机挑选的970个菌落中筛选出369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86.99%(321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其中完美型占80.54%,非完美型占15.95%,混合型占4.28%。除使用的探针AC重复外,还得到GA、CT等重复序列。共设计出102对微卫星引物,其中65对能扩增出清晰条带,27对具有多态性。同时筛选出的微卫星标记可为今后研究日本蟳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有效的遗传标记。
关键词:日本蟳;微卫星;磁珠富集法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1,35(1): 35-42入选年份:2013
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
李学英,许钟,郭全友,等
摘要: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贮藏于0℃(冰藏)、3℃、7℃和10℃过程中,在感官、化学和微生物品质方面的变化特性,并对其货架期进行分析,探讨了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产H2S菌、TVBN和TMA与感官评价的一致程度。结果表明,大黄鱼是海水鱼中鲜度下降较慢的种类,在0℃、3℃、7℃、10℃的贮藏过程中,大黄鱼的高品质期分别为330 h、208 h、114 h和87 h,货架期分别为523 h、368 h、197 h和150 h。各温度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6.10 ± 0.30和6.67 ± 0.35,产H2S菌数(CFU/g)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5.82 ± 0.33和6.37 ± 0.22,TVBN均值分别为(14.77 ± 0.5)mg/(100 g)和(28.02 ± 1.19)mg/(100 g);TMA均值分别为(2.55+0.62)mg/(100 g)和(9.84 ± 1.28)mg/(100 g),各温度下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各指标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表明菌落总数、产H2S菌数和TVBN值作为大黄鱼低温贮藏的鲜度指标与感官鲜度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大黄鱼;鲜度变化;货架期;优势腐败菌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产科学,2009,16(3): 442-450入选年份:2013
饥饿胁迫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刘波,何庆国,唐永凯,等
摘要:实验选取90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平均体质量137.18 g,随机分为6个平行组,饥饿处理0 d、7 d、14 d、21 d,测定饥饿对鱼体的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应激蛋白HSP70基因表达以及鱼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0~21 d过程中,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体质量、内脏质量、肝体比、内脏比、血清甘油三酯、血清一氧化氮浓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肝脏HSP70的MRNA水平、鱼体能量、肌肉粗脂肪、肝脏灰份、肠系膜脂肪含量等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血清丙二醛浓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与饥饿前相比在饥饿21 d时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血清皮质醇与总蛋白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并且与饥饿前相比在饥饿7 d时有显著性差异。饥饿0~21 d过程中,鱼体肌肉水份、肝脏水份、肌肉粗蛋白、肝脏粗蛋白与粗脂肪等含量没有较大的变化。因此饥饿时吉富罗非鱼先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来满足鱼体需要,长期的饥饿有可能降低鱼体免疫与抗氧化能力,直接影响鱼体健康。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饥饿;血液指标;免疫指标;生化组成;HSP70基因表达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产科学,2009,16(2): 230-237入选年份:2013
镜鲤体质量和体长的QTL定位研究
郑先虎,曹顶臣,匡友谊,等
摘要:以镜鲤(Cyprinus carpio L.)全同胞家系为材料,用940对微卫星(SSR)标记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半同胞家系的分析策略对体质量(BW)和体长(SL)进行QTL定位分析。QTL检测显示:基于父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区间。5个与体质量相关的QTL区间中,1个QTL为95%基因组水平(genome-wide)显著性,位于LG26连锁群,其他4个QTL均为95%染色体水平(chromosome-wide)显著性;3个与体长相关的QTL区间与体质量的QTL区间重叠,其中,1个QTL为99%基因组水平显著性,其余2个QTL均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基于母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11个QTL区间。6个与体质量相关的QTL区间中,1个QTL为99%基因组水平显著性,位于LG26,2个QTL为99%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其余3个QTL均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5个与体长相关的QTL中有4个与体质量QTL区间重叠,其中,1个QTL为99%基因组水平显著性,1个QTL为99%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其余3个QTL均为95%显著性染色体水平。结果表明,在LG26上,存在着与体质量和体长都显著相关的QTL区间,且均达到基因组显著性水平,最小置信区间为3 cm。此QTL结果可以应用于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关键词:镜鲤;连锁图谱;QTL;体质量;体长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产科学,2012,19(2): 189-195入选年份:2013
洪泽湖日本沼虾9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
冯建彬,吴春林,丁怀宇,等
摘要: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洪泽湖避风港、蒋坝、鲍集等9个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8个微卫星位点呈现高度多态性;每个群体中至少有5个位点显示杂合不足,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9个日本沼虾野生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洪泽湖中、东部避风港和蒋坝等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西部鲍集和界集群体。突变-漂移平衡分析表明,洪泽湖日本沼虾群体部分位点杂合显著过剩,表明洪泽湖日本沼虾群体部分位点偏离了突变-漂移平衡,但近期没有经历过瓶颈效应,群体数量也没有下降。群体间F-统计量及AMOVA分析表明,群体遗传分化极显著(Fst=0.0643,P < 0.01);基于DA遗传距离构建的NJ和UPGMA聚类树均显示,地理位置相邻的群体聚在一起。结论认为,洪泽湖日本沼虾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洪泽湖地区建立日本沼虾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可以更好地有效保护洪泽湖水域的日本沼虾种质资源。
关键词:洪泽湖;日本沼虾;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产科学,2010,17(2): 218-227入选年份:2013
复合益生菌对草鱼养殖水体水质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郑佳佳,彭丽莎,张小平,等
摘要:为研究草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益生菌水质调节剂对水体水质和菌群的调节作用,实验采用氮磷等指标监测水质,采用454焦磷酸盐测序方法分析菌群结构,结果显示,处理组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总氮浓度一直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处理组硝酸盐氮浓度低于对照组,且在18 d下降了56.59%;处理组的总无机氮含量低于对照组,且在15 d下降了28.75%。处理组正磷酸盐和总磷浓度略低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5 d水样的454焦磷酸盐测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菌群多样性更高,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减少了91.21%和21.75%,拟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分别增加了288%、435%和848%。在变形菌门中,α-变形杆菌和β-变形杆菌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18%和18%,γ-变形杆菌比对照组降低了78.82%。研究表明,该复合益生菌具有一定水质调控功能,且能显著改变菌群结构。
关键词:草鱼;复合益生菌;水质;菌群结构
来源出版物:水产学报,2013,37(3): 457-464入选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