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

2015-01-30 17:46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19期
关键词:基因型水稻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同延安,赵营,赵护兵,等

土壤学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同延安,赵营,赵护兵,等

2004至2005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105、210、315 kg/hm2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累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子粒、秸秆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总吸氮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对子粒和秸秆增产不显著;各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在34.2%~38.3%之间,随施氮量增加而略有降低。植株中氮素含量随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氮素累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有显著影响,同一生育时期,氮素含量和累积量都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施氮可显著地促进氮素在子粒中累积,其中69%~87%的氮素是靠营养体的转运而来的。施氮量影响氮素的转运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转运效率降低。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的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05~210 kg/hm2之间。

冬小麦;氮素吸收与累积;氮转运;产量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 64-69入选年份:2012

不同水稻基因型的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与高效氮素吸收

程建峰,戴廷波,荆奇,等

摘要:土培盆栽试验下,采用3个氮素吸收效率(NAE)有显著差异的水稻基因型五优244(低NAE)、R83-12(中NAE)和水源349(高NAE)为材料,研究了水稻拔节期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高效氮素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源349总根长、根密度、根表面积和根干重极显著高于R83-12和五优244,且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最大,为高效氮素吸收提供了条件。水源349具有较强的根系耗能、氧化还原力、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促进根内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及氮吸收和同化,提高了根系伤流强度及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积累量。逐步回归表明,拔节期较高的根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地上部氮含量是水稻氮素高效吸收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水稻氮素高效管理和遗传改良的可靠指标。

关键词:水稻;基因型;氮素吸收效率;根系形态;根系生理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2007,44(2): 266-272入选年份:2012

不同供氮方式和施氮量对烤烟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秦艳青,李春俭,赵正雄,等

摘要:2005年5月至9月在云南玉溪采用田间试验和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传统施肥和优化施肥2个施氮水平对烤烟生长和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 120 kg/hm2的烟株在打顶以后以吸收土壤氮为主;施N 52.5 kg/hm2的烟株在团棵期以后以吸收土壤氮为主,该施氮量能够保证烟株从移栽至打顶(即移栽后60 d)阶段的生长需要。但与施N 130 kg/hm2相比,植株氮素营养略有不足,烟株各部位及整株的干物重和氮素积累量略有降低;各时期干物重的分配比例没有区别。另外,打顶期和成熟期,两施氮处理植株所吸收的肥料氮绝对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施氮量越高,吸收量也越大。同时,施氮量越多,各个时期各部位和整株中肥料氮的比例越大,且均在团棵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施氮越多,下降幅度越小。两处理植株都呈现肥料氮比例随叶位上升而减少的规律,施氮量越高,部位间差异越小。

关键词:氮素;烤烟;优化施肥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3): 436-442入选年份:2012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马俊永,李科江,曹彩云,等

摘要:以24年(1981—200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增施秸秆外,增施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同时增施化肥和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在提高有机质复合量方面,施用化肥的效果好于施用秸秆,而有机-无机肥结合效果较单一施用秸秆或化肥都要高;随秸秆或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质的复合度逐渐降低,但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可以提高有机质的复合度。有机-无机结合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单施秸秆肥和单施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而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秸秆肥,有机-无机结合的增产幅度在同等施肥量下较单独施用秸秆或化肥的产量都要高。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结合较单一施用秸秆肥或化肥能更有效地提高潮土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有机-无机结合;长期定位试验;作物产量;土壤肥力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2): 236-241入选年份:2012

长期施氮、磷、钾化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恩科,赵秉强,胡昌浩,等

摘要:以1990年建立的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北京昌平站)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地施NPK肥或NPK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肥力指标,并能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而不均衡施肥(N、NK、NP、PK)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的耗竭。相关分析表明,在褐潮土上增施磷肥和有机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无机肥料;玉米产量;土壤肥力;长期施肥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5): 789-794入选年份:2012

不同碎石含量及直径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周蓓蓓,邵明安

摘要:由于成土原因或人类活动,一些土壤中含有不同含量及大小的碎石。碎石的存在改变了土壤的某些物理特性,入渗过程也因此受到影响。本研究采用定水头入渗试验装置,对7种不同碎石含量(0%,10%,20%,30%,40%,50%,60%)及4种不同碎石直径(0.2~0.5 cm,0.5~1.0 cm,1.0~3.0 cm,3.0~4.0 cm)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室内研究,旨在分析碎石含量及直径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及其原因,为土石混合介质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累积入渗量;湿润峰;碎石含量;碎石直径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2007,44(5): 801-807入选年份:2012

纳米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特性及对作物氮素利用率与氮素损失的影响

肖强,张夫道,王玉军,等

摘要:通过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3年6季的田间试验,研究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对氮素利用率和硝态氮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相比,4种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 2.80~23.38个百分点,玉米对氮素的利用率1.01~21.63个百分点。在0.80 cm土层,PS、BC208和306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而F208处理低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在80×160 cm土层,均低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在接近地下水水位土层(140×160 cm),减少硝态氮1.61~2.42 mg/kg。4种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损失出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比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减少2.00~24.90个百分点。结果表明,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能有效的提高氮素利用率和减少硝态氮的淋溶损失。

关键词:硝态氮;淋失;纳米;缓/控释肥料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4): 779-785入选年份:201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内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林先贵,胡君利

摘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指土壤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微生物种类、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这些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化程度,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等4个方面。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作为全球性研究迄今仅有10余年时间,但已呈现对象广、内容多、水平宽、方法新等特点,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体现了其研究水平和发展进程。然而,如何进一步改进土壤微生物的培养技能、加强土壤宏基因组学分析与应用、耦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揭示土壤微域结构的影响机制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4个关键科学问题。当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其根本价值所在,主要包括有机物分解、物质循环和生态安全调控等3个方面。今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紧紧围绕其与土壤生物过程、生态服务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着重建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指标和方法体系,进而阐明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土壤生物过程。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子生物学技术;土壤生物过程;生态服务功能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2008,45(5): 892-900入选年份:2012

太湖地区长期定位试验稻麦两季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

唐玉姝,慈恩,颜廷梅,等

摘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水稻土25 A长期定位试验稻麦两季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稻麦两季的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糖苷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肥力因子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特别是酸性磷酸酶和 β-葡糖苷酶,其稻麦两季的酶活性与 PH、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结合土壤酶活性及肥力因子对稻麦两季14种处理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群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土壤酶活性可作为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且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优于脲酶。氮磷肥配施是最优的培肥模式;在施用其他肥料的基础上增施磷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不施肥或仅施有机肥均会导致土壤肥力的退化;秸秆还田可提高麦季土壤肥力水平,而对稻季的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土壤酶活性;土壤肥力;稻麦轮作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2008,45(5): 1000-1006入选年份:2012

AM真菌对烟苗生长及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江龙,李竹玫,黄建国,等

摘要:在低浓度营养液条件下,利用漂浮育苗技术培育烟苗,于播种期、小十字期、生根期分别接种不同的AM真菌,研究了它们对烟苗生长、营养和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越早接种AM真菌,其侵染率越高;播种期接种,侵染率达到39.2%~59.6%。AM真菌的菌根效应因菌种(株)不同而异,接种球囊霉真菌(BEG-141)后,显著增加烟苗干重、磷含量、氮磷钾吸收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硝酸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表明在漂浮育苗技术中,播种期接种适宜的AM真菌是培育壮苗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AM真菌;烟苗;漂浮育苗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1): 156-161入选年份:2012

不同施氮量对太湖地区大棚蔬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品质的影响

闵炬

摘要:目的:我国是全世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设施蔬菜的增产主要依靠氮肥的大量投入,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还可能造成蔬菜品质的下降。太湖地区大棚蔬菜生产中,每季蔬菜的氮肥用量约300 kg/hm2或更高。因此,明确氮肥用量与大棚蔬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品质的关系对大棚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设施栽培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方法:田间试验在太湖地区稻田改种大棚蔬菜的土壤上进行。供试作物为番茄和黄瓜,耕作制度为一年两季,大棚栽培。设置5个氮肥施用量处理,1)N0:对照,不施化肥氮。2)N4:习惯施氮量(纯N,下同)处理,根据试验所在地农户的平均施氮水平进行,黄瓜、番茄施氮量分别为 270和300 kg/hm2。3)N3:减氮20%处理,比农民习惯施氮量减少20%,黄瓜、番茄施氮量分别为 216、240 kg/hm2。4)N2:减氮40%处理,比农民习惯施氮量减少40%,黄瓜、番茄施氮量分别为 162、180 kg/hm2。5)N1:减氮60%处理,比农民习惯施氮量减少60%,黄瓜、番茄施氮量分别为 108、120 kg/hm2。

结果:与对照相比,番茄和黄瓜两季作物施氮处理的果实产量分别增加了31.8~55.1 t/hm2和10.9~19.7 t/ hm2,显示出氮肥对蔬菜产量的重要性。减氮40%处理番茄和黄瓜氮肥增产效益最高,氮肥利用率也最高,分别达29.3%和22.5 %。番茄、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线性增加,习惯施氮处理番茄、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分别为406.1 mg/kg和328.8 mg/kg,番茄硝酸盐含量已经临近我国蔬菜卫生安全标准。在各处理中,减氮20%处理番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为2.97~3.13%。减氮40%处理黄瓜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26.36 mg/kg 和2.27%,随氮肥用量继续增加,黄瓜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有降低趋势。

结论:在农民习惯施氮量基础上减少40%的氮施用量,可以保持番茄和黄瓜果实产量不降低,显著提高氮肥的当季利用率。适当减少氮肥用量还可降低番茄和黄瓜果实中硝酸盐含量,提高其营养品质和食味。因此,在太湖地区大棚栽培条件下,较农民习惯施氮量减少40%的氮肥用量是番茄和黄瓜幼稚高产高效益的施肥量。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 151-157入选年份:2012

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潘圣刚,曹凑贵,蔡明历,等

摘要:以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及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W2)和厢沟灌溉(W3)条件下水稻氮素积累总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比常规灌溉(W1)增加了18.5%、94.6%和22.1%、62.4%;产量分别增加了2.5%和9.1%。中等氮肥(N 180 kg/hm2,F2)处理的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分别比低肥(N 90 kg/hm2,F1)处理增加了73.9%和36.2%;产量比不施肥处理(F0)增加了48.9%。水氮互作效应对稻米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水稻;灌溉模式;氮肥水平;氮素利用率;产量;品质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 283-289入选年份:2012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

霍中洋

摘要:目的: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对稻谷需求刚性增强,水稻高产更高产及其形成特征就成为当今稻作科技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分析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早熟晚粳稻品种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与分配特性。

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从高到低将50个品种分为顶层、高层、中层与低层4个产量水平,对不同产量水平品种间叶、茎鞘及穗部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分配等特性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明确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水稻品种叶、茎鞘及穗部器官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营养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及高产水平下各器官物质和氮素积累所表现的优势。

结果:①不同生育时期中,拔节期的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均随产量水平的递减逐渐升高,且顶层水平和高产水平与中层水平和低层水平之间差异显著。从积累比例看,顶层水平和高层水平的茎鞘积累量略高于叶片积累量,而中层水平和低层水平的茎鞘积累量略低于叶片积累量。抽穗期的茎鞘和叶片的积累量在四个水平间差异不显著。与顶层水平、高层水平相比,中层水平水稻茎鞘积累量低,而叶片积累量高;低层水平茎鞘积累量高,而叶片积累量低。成熟期的叶片和穗的积累量均随产量水平的递减而下降,其中穗的积累量四个水平之间差异显著,叶片积累量除高层水平和中层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水平间差异显著。②不同生育阶段中,播种~拔节期的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速率均随产量水平的递减而升高,茎鞘干物质积累速率除顶层水平和高层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生产力水平间差异显著。顶层水平和高层水平的叶片干物质积累速率极显著低于中层水平和低层水平。拔节~抽穗期的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速率随生产力水平的递减而下降。抽穗~成熟期,随着产量水平递减穗干物质增加量逐渐下降,且差异显著,顶层水平品种叶片与茎鞘干物质转运量低于其他三个水平。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转运率也表现顶层水平低于其他三个水平,茎鞘干物质转运率以高层水平品种最大,叶片干物质转运率以中层水平品种最大。③水稻拔节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含量随着产量水平的递减逐渐下降,且差异显著。抽穗期的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含量为顶层水平和高层水平品种均显著高于中层水平和低层水平,顶层水平和高层水平间差异不显著。成熟期的茎鞘氮素含量以中层水平最高,其余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叶片氮素含量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升高,且差异显著。抽穗期和成熟期穗的氮素含量差异不大,且四个产量水平之间差异也不显著。④水稻拔节期的茎鞘和叶片的氮素积累量在顶层水平和高层水平间差异较小,中层水平和低层水平之间差异也较小,但高层水平和顶层水显著低于中层水平和低层水平。抽穗期茎鞘和穗的氮素积累量在四个产量水平间差异不明显,叶片氮素积累量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成熟期叶片和穗的氮素积累量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下降,且穗的氮素积累量之间差异显著,茎鞘的氮素积累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⑤在播种—拔节和拔节—抽穗阶段,茎鞘氮素积累速率差异不显著,叶片氮素积累速率随着产量水平的递减逐渐降低,顶层水平和高层水平与中层水平和低层水平间差异显著。抽穗—成熟期穗部氮增加量随着产量水平递减显著降低,茎叶氮素转运对穗部氮素贡献率则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升高。

结论:随着不同生产力水平品种产量的逐渐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片的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穗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逐渐减小;拔节至抽穗阶段的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速率也逐渐降低。对于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抽穗~成熟阶段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的转运贡献率均比其他三个水平品种低,而穗部干物质和氮素增加量却比其他三个水平高。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的产量形成与抽穗后穗部较高的干物质、氮素积累量,以及叶片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相关。高产栽培除要注重抽穗后穗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外,还应增强抽穗期和抽穗后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5): 1035-1045入选年份:2012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设施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郝小雨

摘要:目的:化肥用量过大、氮磷钾施用不平衡、有机肥用量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等问题在设施菜田生产中十分突出,不仅导致蔬菜生产效益、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下降,还导致N2O的大量排放。本研究依据平衡施肥原则并配合合理灌溉,大幅减少了每季蔬菜养分的施用量,在此施肥量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不同肥料处理模式N2O季节排放特征。

方法:试验在天津市西青区进行,供试作物为芹菜-番茄一年两茬轮作。共设6个处理,不施氮对照、纯化肥氮、3/4化肥 + 1/4猪粪氮、2/4化肥氮 + 2/4猪粪氮、2/4化肥氮 + 2/4秸秆氮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除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外,其余处理氮、磷、钾施用总量相等。2010—2011年采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N2O排放通量,同时测定5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含水量。N2O在每次施肥后第1、3、5、8和11 d及施肥前1 d取气样,施基肥时延长取样时间,直至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的N2O排放通量无差异时为止。

结果:(1)肥料基施后5~7 d(灌溉后1~3 d)土壤N2O排放通量出现峰值,至20 d降至接近对照水平;追肥后(施肥与灌溉同步)1 d土壤N2O排放通量出现峰值,至11 d降至接近对照水平。施用基肥后20 d内是土壤N2O主要排放期,芹菜季和番茄季施用基肥后20 d内土壤N2O排放量分别占当季总排放量的39.2%~54.7%(平均47.9%)和35.4%~64.2%(平均49.2%),追肥后11 d内(芹菜季3次追肥,番茄季4次追肥)排放量分别占当季总排放量的1.6%~12.7%(平均4.4%)和0.5%~13.1%(平均3.8%)。(2)施氮显著促进了设施菜田土壤N2O排放。芹菜季和番茄季纯施化氮的土壤N2O排放量分别是不施氮的2.5和1.7倍。(3)土壤N2O排放受灌水影响较大,施用基肥后至定植灌水前各处理土壤N2O排放量逐渐降低,灌水后N2O排放通量迅速上升。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43~0.72之间。(4)土壤N2O排放受温度影响显著。番茄生长季土壤温度高于芹菜生长季,番茄生育期各处理土壤N2O总排放量是芹菜生育期的3.1倍。各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与5 cm土层温度之间总体上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40~0.58之间。(5)减施肥料可显著降低土壤N2O排放量和肥料损失率,芹菜季和番茄季土壤N2O排放量较习惯施肥分别降低了66.3%和85.1%,肥料损失率分别降低了45.2%和74.9%。4个有机无机肥配合比例相比,芹菜季和番茄季土壤N2O排放总量均以 2/4 CN + 2/4 PN最高,分别是其它3个处理的1.1~1.8和2.7~4.1倍。等有机氮量投入时,施用秸秆较施用猪粪可有效降低土壤N2O排放,芹菜季和番茄季2/4化肥N + 2/4秸秆N处理土壤N2O排放量较2/4化肥N + 2/4猪粪N处理分别降低了43.4%和74.2%。

结论:设施菜田接近50% 的N2O排放发生在肥料基施后的20 d内,灌溉和高温均加剧N2O的排放。减少氮总投入量可显著降低土壤N2O排放。用等量秸秆氮代替猪粪氮可进一步降低土壤N2O排放。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5): 1073-1085入选年份:2012

氮肥和栽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周江明,赵琳,董越勇,等

摘要:针对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过高及水稻移植密度越来越低的状况,选择2个早稻和2个晚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水平和移植密度互作试验,分析两因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水平和移植密度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其互作效应不显著;氮水平、移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低氮水平处理平均氮素利用率比高氮水平增加2.1%~5.6%;高密度的氮素利用率比低密度增加10.1%~45.7%。说明提高移植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通过大幅度增加有效穗来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在资源日益短缺、生产成本渐高及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密植少氮应是值得推广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移植密度在29.3~36.0万穴/hm-2的基础上施N 153.1~169.4 ks/hm-2、晚稻移植密度在23.1~30.0万穴/hm-2的基础上施N 161.5~90.1 ks/hm-2氮素是高产高效节氮的合理组合。

关键词:水稻;氮肥;移植密度;产量;氮肥利用率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 274-281入选年份:2013

山西褐土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平衡的影响

王宏庭,金继运,王斌,等

摘要:在山西石灰性褐土一年一作条件下,通过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施用氮、磷肥,冬小麦年平均产量5.5 t/hm2,土壤钾素养分严重亏缺,年平均亏缺104.3 kg/hm2,与试验前的初始值比较,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分别下降23.6%和14.3%。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每年施用钾肥(K2O 150 kg/hm2),平均增产10.2%以上;小麦秸秆还田平均增产6.6%以上,二者配合平均增产17.6%,年平均吸钾量提高32.0 kg/hm2。与试验初始值比较,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分别提高 38.6%和 11.0%。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长期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在显著增加冬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吸钾量的同时,也减少年度间因气候因素等影响引起的产量变异,提高年度间产量和植物吸钾量的稳定性。

关键词:钾肥;褐土;秸秆还田;产量;土壤钾素平衡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4): 801-808入选年份:2013

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植株生长和香蕉枯萎病防治的研究

何欣,郝文雅,杨兴明,等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BIO)对香蕉植株生长和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蕉植株移栽45 d后,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地上部鲜重、干重、株高和假茎围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1.9%~93.8%、5.9%~43.1%、43.9%~62.9%和12.3%~18.5%。2)香蕉苗移栽25 d时,施用BIO的香蕉植株根尖几丁质酶活性提高了2.64~12.88个酶活单位,显著高于对照;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地高于营养钵育苗未施BIO的处理,是其酶活的5.22~7.22倍。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和茎基部中胼胝质含量分别只有对照的59.7%~77.9%和47.6%~68.9%,显著低于对照处理。3)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根际的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6~1.76倍和1.11~1.55倍,而根际真菌数量却减少了19.2%~52.2%,根际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也大大减少。4)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到香蕉植株移栽45 d时,香蕉植株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未超过2.4,比对照降低47.8%~56.5%。上述结果表明,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时都施用BIO的方法种植香蕉,能显著地促进香蕉植株生长,有效地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枯萎病;香蕉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4): 978-985入选年份:2013

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蔡泽江,孙楠,王伯仁,等

摘要: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 1.5个单位;pH降低主要发生在施肥的前8~10年,当pH下降到4.5时,其下降速度趋于缓慢并相对稳定。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土壤pH保持稳定或较试验开始有所升高,以单施有机肥处理pH升幅最大,升高1.0个单位。不施肥和施用化学氮肥的作物产量随着施肥年限均显著降低,其中小麦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1~104 kg/hm2,玉米产最平均每年下降24~210 kg/hm2;而施用有机肥的作物产量保持稳定或稳定增加,其中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的玉米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01 kg/hm2。施用化学氮肥处理(除氮磷钾配施处理的玉米外)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与土壤pH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pH降低是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施用有机肥能改善红壤酸度,尤其是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能获得持续高产,是红壤区的最佳施肥模式。

关键词:长期施肥;红壤;pH;作物产量;养分吸收量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1): 71-78入选年份:2013

氮肥运筹对水稻农学效应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张秀芝,易琼,朱平,等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以不同氮肥量级为参照,结合关键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指导氮肥施用,以探明潜江地区水稻关键生育期的氮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施N 90~180 kg/hm2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当超过N 180 kg/hm2,产量降低。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一元二次关系式:y=-0.0728x2+22.335 x +6811.5,R2=0.9442。结合当年水稻价格,肥料投入费用等计算出水稻的经济效益(y)和施氮量(x)之间的函数式:y=-0.134x2+37.097x +12533-M,R2=0.9331;由此得出经济效益最大时水稻的施氮量是N 138 kg/hm2。该施氮量下水稻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可保持在40.9%、11.5 kg/kg和63.2 kg/kg,与完全依据SPAD值指导关键生育期的氮肥施用量相近似(N 140 kg/hm2),保证了水稻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表观损失。

关键词:氮肥量级;SPAD值;氮肥利用率;氮平衡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4): 782-788入选年份:2013

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吕鹏,张吉旺,刘伟,等

摘要: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其转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为N240~360 kg/hm2时,DH661和ZD958产量分别达12172~15080和12011~15360 kg/hm2;而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DH661分别为10.6%~23.1%和11.5%~13.6%,ZD958分别为24.1%~28.6%和9.5%~11.4%;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达到最大。施N 240~360 kg/hm2,提高了营养器官中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可以有效调控开花前氮素转运及花后直接同化,促进子粒氮素积累,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N 240~360 kg/hm2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玉米高产。

关键词:夏玉米;施氮量;产量;氮素利用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4): 852-860入选年份:2013

不同磷供应水平下小麦根系形态及根际过程的变化特征

陈磊

摘要:目的:经过多年磷肥施用和土壤培肥,中国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缺磷胁迫下植物根系形态发生变化,分泌质子和有机酸、释放磷酸酶促进根际土壤磷转化,增强土壤磷的高效利用。但在集约化农业生产条件下,磷肥施用量较大,土壤供磷水平较高时根系生长发育及根际过程有何变化,缺少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施磷量下小麦根系形态及根际过程的变化特征,对提高磷高效利用、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择石麦15和衡观35两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自河北省廊坊市的砂质潮土为供试土壤,设置3个用量磷肥处理(P2O5g/kg干土):0.0(不施磷)、0.1(适磷)和0.3(高磷),每处理4次重复,播种前用KH2PO4一次性与土壤拌匀。盆栽装置采用PVC管,盆中间放置尼龙网(网孔300目)做成的根袋,出苗后植株生长44 d,收获地上部,将根袋取出,抖根法收集根际土,根袋外土壤作为非根际土,测定土壤pH值、Olsen-P、有机磷、微生物量磷、碱性磷酸酶活性。根系用清水洗净后计数初生根和节根数目,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根系扫描图像进行分析,获得总根长、根系平均直径及不同直径范围内根系长度。测定植株生物量和地上部磷含量。

结果:与施P2O50.1 g/kg处理相比,高量施磷(P2O50.3 g/kg)显著增加了小麦子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磷含量。不施磷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磷含量明显降低,根冠比增大。与0.1 g/kg P2O5施量相比,高量(0.3 g/kg)P2O5供应下石麦15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累积量增加幅度大于衡观35;但不施磷处理衡观35地上部生物量降低幅度小于石麦15,磷含量和累积量高于石麦15,衡观35耐低磷能力较强。土壤供磷不足时,衡观35总根长中直径 ≤ 0.16 mm细根所占比例高于石麦15,根系平均直径较小;而高磷供应下,石麦15根系中直径 ≤ 0.16 mm细根长度较大,在总根长中比例较高。植株磷累积量与总根长及直径 ≤ 0.16 mm细根长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根长越长尤其是细根越多,有利于促进植株对磷的吸收。与非根际土壤相比,高量施磷下根际土壤有机磷含量增加,微生物量磷含量降低;而供磷不足时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有机磷含量较低。与0.1 g/kg P2O5施量相比,高磷供应下根际土壤pH值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不施磷根际土壤pH值降低。低磷胁迫下,小麦根际土壤酸化和有机磷转化过程明显,高磷供应下则不明显。

结论:良好的根系形态对于小麦植株吸收利用土壤中磷养分具有重要意义,总根长越长尤其是细根越多,有利于促进植株对磷的吸收。供磷不足时,小麦根系形态和根际过程均发生适应性变化,而高量磷供应下,小麦通过改变根系形态提高对磷的吸收利用。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2): 324-331入选年份:2013

根际施用微生物有机肥防治连作西瓜枯萎病研究

凌宁,王秋君,杨兴明,等

摘要:为了探讨西瓜专用微生物有机肥料(BOF)对西瓜植株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西瓜专用BOF对连作土壤上西瓜植株生长和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以及西瓜枯萎病致病菌的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营养钵育苗和移栽土壤中都施用BOF的处理,未发现西瓜枯萎病植株,而对照植株则完全发病;2)施用BOF处理的致病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数量在根际土壤中为0.7×103cfu/g,在土体土壤中为2.7×103cfu/g,都控制在104cfu/g数量级以下,而对照处理的数量分别达到了1.17×104cfu/g和1.1×104cfu/g;3)与对照比较,营养钵育苗时施用1%的BOF,西瓜苗期(播种后17 d)生物量都显著增加,根系生物量比地上部生物量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以鲜重计)和24.8个百分点(以干重计);营养钵育苗和移栽土壤中均施用BOF的处理,西瓜植株(生长67 D)生物量(干重)是对照的1.83倍;在营养钵育苗或移栽时施用BOF的处理,西瓜植株干重两者差异不大,分别是对照的1.28倍和1.27倍。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时都施用BOF的方法种植西瓜,能有效地促进西瓜植株生长,防止西瓜枯萎病发生,克服西瓜连作障碍。

关键词:微生物有机肥;尖孢镰刀菌;西瓜枯萎病;生物防治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5): 1136-1141入选年份:201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吴萍萍,刘金剑,周毅,等

摘要:通过对红壤水稻土17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研究,比较了不同施肥制度下水稻产量及肥料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早稻还是晚稻,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制度(OM)下的水稻产量都最高,相对于CK增产率分别为108.9%、53.8%;其次为节约型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制度(JF),增产率分别为83.3%、47.8%。对肥料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的研究可看出,节约型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制度(JF)和纯化肥施肥制度(NPK)的肥料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综合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两因素来看,JF施肥制度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关键词:施肥制度;双季稻;产量;肥料利用率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2): 277-283入选年份:2013

赣南脐橙叶片黄化及施硼效应研究

姜存仓

摘要:目的:赣南是我国近20年来发展的最大脐橙产区,普遍出现脐橙叶片黄化,甚至落果。其发生的时间特点是,一脐橙树进入挂果后叶片才黄化;二果实迅速膨大期叶片大量黄化。判断它与脐橙挂果后养分吸收量特别是果实带走的养分量有关。针对果园主要为红壤普遍缺硼的特点,研究施硼防治脐橙叶片黄化与落果,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以2006年7月20日在信丰调查的脐橙叶片黄化果园,于11月27日布置田间试验,设对照(CK,不施硼)和施硼(+B,Na2B4O7·10H2O)处理,3次重复,硼砂(15g/株)施树冠下。在2007年5、7月调查并取脐橙叶片与幼果样,10月测产,数全株果实与叶片数,以分析果实与叶片硼、镁含量与硼、镁吸收量,计算果实硼、镁带走量为重点。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取叶片和果实样,称鲜重,杀青,75℃烘干称重,测硼镁等元素含量。2007年春在安远和寻乌进行多点验证试验。

结果:1)硼对脐橙叶片颜色和生长的影响:2006年7月20日叶片中部褪绿,11月27日黄化扩至整个叶片,有的叶脉破裂和木栓化。2007年7月21日,不施硼的对照叶片黄化,施硼则叶片正常绿色。脐橙施硼每株叶片7976片,比对照增加39.8%,生长旺盛;黄化叶占老叶比例为3.2%,比对照减少75.2%。2)硼对脐橙产量的影响:和对照比较,脐橙施硼单株结果数增加10.5%,单果重增加11.9%,单株产量增加23.3%。多点验证试验:施硼单株结果数增加27.1%,单果重增加8.5%,产量增加41.0%。3)硼对硼含量、硼吸收量及分配的影响:施硼与对照比较:新叶、老叶和果实硼含量分别提高131.5%、244.8%和21.2%,均为丰富范围;新叶、老叶和果实硼吸收量分别增加209.3%、638.7%和51.1%。脐橙果实、新叶和老叶吸收的硼分别占比,施硼为30.5%、28.2%和41.3%;不施硼为57.8%、26.2%和16.0%。以10月16日测产时果实硼吸收量作为硼吸收总量,从结果至5月14日,果实硼吸收量占硼吸收总量不到3%。从5月14日至7月21日,果实膨大期硼吸收量占硼吸收总量的90%。此期间如土壤缺硼,则分配给叶片硼少,可能是引起脐橙叶片黄化、进而落果的主因。4)硼对叶片和果实镁含量的影响: 施硼比对照分别提高了老叶、新叶、果实镁含量713.2%、3.2%、16.0%,处于正常水平。对照处理老叶严重缺镁。

结论:施硼促进了脐橙生长,叶片数增加39.8%,黄化叶比例减少75.2%,叶片干重增加66.6%,果实分配硼占30.5%,有效防治了叶片黄化;单株结果数增加10.5%,单果重增加11.5%,增产23.3%;硼在营养器官中较多贮存,利于来年脐橙持续增产。施硼还改善了脐橙镁营养。脐橙缺硼叶片少、干重轻,果实分配的硼达57.8%,叶片缺硼可能是黄化的主因。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3): 656-661入选年份:2013

应用“3414”试验建立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

孙义祥

摘要:目的:建立我国当前不同农业生态区、不同作物的土壤肥力分级指标及相应的推荐施肥量是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关键。本文以建立冬小麦磷、钾推荐施肥技术指标体系为例,评价利用“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可能性,并就建立指标体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析,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根据缺素区产量与试验方案实施中的最优施肥区产量相比较计算相对产量,以“对数”类型获得相对产量与对应土壤养分测试值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分别取相对产量为75%、90%和95%计算对应的土壤养分含量,根据这些值划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本研究定义冬小麦缺素区相对产量低于75 %范围内的为低、介于75%至90%范围内的为中、介于90%~95%之间的为高、大于95%的为极高,将山东省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级;并分别用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和线性加平台模型对不同土壤养分分级范围内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计算最佳肥料用量。

结果:山东省的土壤磷素肥力指标分为4级,土壤有效磷含量小于10 mg/kg的土壤为低等级磷肥力土壤,介于10~30 mg/kg的土壤为中等级磷肥力土壤,介于30~50 mg/kg的土壤为高等级磷肥力土壤,大于50 mg/kg的土壤为极高等级磷肥力土壤。土壤钾素肥力指标分为4级,速效钾含量小于50 mg/kg的土壤为低等级钾肥力土壤,速效钾含量介于50~100 mg/kg的土壤为中等级钾肥力土壤,100~140 mg/kg的土壤为高等级钾肥力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40 mg/kg的土壤为极高等级钾肥力土壤。当山东省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低等级(Olsen-P < 10 mg/kg;NH4OAc-K < 50 mg/kg)时,磷、钾肥(P2O5和K2O)用量分别应为100~130和120~150 kg/hm2;中等级(Olsen-P,10~30 mg/kg;NH4OAc-K,50~100 mg/kg)时,磷、钾肥用量为80~100和100~120 kg/hm2;高等级(Olsen-P,30~50 mg/kg;NH4OAc-K,100~140 mg/kg)时,磷、钾肥用量为60~80和60~80 kg/hm2;当土壤有效磷高于50 mg/kg,速效钾高于140 mg/kg 时,无需磷钾肥施用。

结论:通过缺素区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养分间的“对数”模型可以划分土壤养分的丰缺指标体系。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当前“3414”试验结果应用三元二次模型拟合的成功率只有 9%,但通过“3414”试验方案中隐含的单因素分析,可以用一元二次模型拟合出每个试验的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应用“3414”试验建立大田作物磷、钾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是可行的;同时,在最佳施肥量的确定中,需要注意施肥模型的选择和专业知识的运用。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由于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水平发生了变化,土壤有效养分的丰缺指标、特别是土壤有效磷的丰缺指标发生了很大变化,考虑到指标划分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可根据实际情况弱化低和极低肥力水平2个级别的划分,同时,考虑到过高的土壤磷肥力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细分高肥力水平土壤为高和极高2个水平。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 197-203入选年份:2013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陈尚洪,朱钟麟,刘定辉,等

摘要:在四川盆地两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4年7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但各个处理间土壤磷素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秸秆还田免耕、旋耕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秸秆还田旋耕比秸秆还田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4.33%~52.88%、8.69%~86.62%、20.64%~60.79%和18.41%~57.12%。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养份及碳素动态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

关键词:秸秆还田;免耕;土壤养分;碳库管理指数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4): 806-809入选年份:2013

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李逢雨,孙锡发,冯文强,等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直接覆盖还田和组织结构切片方法,研究了麦秆、油菜秆还田后的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麦秆、油菜秆还田后,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试验期间(100 d),麦秆、油菜秆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66.18%和55.62%;养分释放均为钾 > 磷 > 氮。麦秆、油菜秆还田前10 d内,钾的释放分别达到98.92%和98.74%。在麦秆腐解过程中,前50 d未见任何明显的结构破坏;50 d后,组织结构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基本组织的薄壁细胞及其所包围的维管束,表皮和机械组织以及其所包围的维管束的破坏仍不明显。在油菜秆腐解过程中,组织结构的破坏主要发生在腐解的前10 d,次生木质部以上的维管形成层、韧皮纤维、皮层薄壁组织和表皮均受到破坏而脱落。结果说明,秸秆中的钾是水可浸提的,为速效钾,作物推荐施肥量中可减去所用秸秆的钾含量;由于秸秆中氮、磷含量较低,特别是磷,因此在还田初期可不考虑调整氮、磷肥用量。

关键词:麦秆;油菜秆;腐解;养分释放;组织结构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 374-380入选年份:2013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晏娟,尹斌,张绍林,等

摘要: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250 kg/hm2)分别比无氮区增产22.3%,36.9%,43.2%和38.1%;武运粳15分别增产10.6%,18.8%,27.1%和21.5%。同一施氮量下,4007子粒中15N累积量显著高于武运梗15。但茎叶和根中没有差异。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水稻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茎叶中15N的分配比例。15N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不受施氮量和品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4007对肥料氮的总体利用率要比武运粳15高3~6个百分点。

关键词:水稻;15N示踪技术;施氮量;吸收分配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5): 835-839入选年份:2013

氮肥后移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陈祥,同延安,亢欢虎,等

摘要:为改变小麦“一炮轰"施肥存在的弊端,通过两个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后移模式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旨在了解冬小麦对氮素吸收和转运规律,为实现冬小麦超高产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一炮轰"施肥技术相比,氮肥后移可以提高冬小麦的子粒产量、穗数及氮肥利用率,以N4处理(50%作为基肥,50%返青后追施)最高,两个试验点产量分别达到3857和8240 kg/hm2,增产25.8%和17.3%,穗数增加6.0%和18.1%,氮肥利用率提高111.8%和107.4%。冬小麦氮素累积主要集中在返青后期至灌浆期阶段,因此在保证基肥的条件下,返青期后追施氮肥显得尤为重要。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比较合理的氮肥施肥模式为50%作为基肥,50%返青后追施。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后移;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与累积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3): 450-455入选年份:2013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郑勇,高勇生,张丽梅,等

摘要:以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试验站长期有机肥与无机肥处理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及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转化酶等5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厩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SMBC,增加土壤真菌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无机肥NK(缺P)处理下微生物数量、SMBC和5种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说明磷元素对维持土壤良好的生化环境至关重要,是供试土壤样点中最主要的限制性营养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SMBC和真菌数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能够有效地反映旱地红壤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质量的变化。

关键词:红壤;长期施肥;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肥力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2): 316-321入选年份:2013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贾伟,周怀平,解文艳,等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寿阳长期定位试验田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基本一致。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从0~20 cm到20~40 cm土层均呈减少趋势;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都能提高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用量的长期单施化肥处理不能使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增加。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从0~20 cm到20~40 cm土层呈减少趋势;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可使褐土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脲酶活性随单施化肥量的增加有增加趋势,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减小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可以判断褐土土壤有机质和N素状况,可作为评价褐土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的生物学指标,同时也为提高褐土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提供依据。

关键词:长期施肥;褐土;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有机无机肥配施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4): 700-705入选年份:2013

我国控释肥料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樊小林,刘芳,廖照源,等

摘要:该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控释肥料研究的心得和经验,在参阅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综述了我国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指出了我国控释肥料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意义,阐述了我国控释肥料研发的切入点和目标、研制与社会需求、研制与我国济发展。论述了控释肥料和缓释肥料的内涵和区别、区分控释肥料和缓释肥料的意义和作用。参阅1979年以来的研究资料。回顾了我国控释肥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将我国控释肥料研制划分为3个阶段:1)缓控释肥料的探索阶段;2)控释肥料研究普及阶段;3)控释肥料关键技术深化和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概括了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控释肥料研制与国际同类研究差距对比、我国控释肥料研究与发展总体趋势和特点分析、控释肥料研究的前沿领域的讨论,对我国控释肥料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控释肥料;研发历史;现状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 463-473入选年份:2013

配施有机肥提高化肥氮利用效率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

朱菜红,董彩霞,沈其荣,等

摘要:采用15N示踪技术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配施有机肥提高化肥氮利用率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育前期,化肥配施鸡粪堆肥、猪粪堆肥和酒糟堆肥较化肥单施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化肥15N的固持率,降低了土壤矿质态15N含量。而随水稻生育进程推进,在先前被微生物固持的化肥15N化肥配施鸡粪堆肥、猪粪堆肥和酒糟堆肥处理分别有87%、81%和81%被释放,增加了同期水稻对化肥15N的吸收量。化肥配施鸡粪堆肥、猪粪堆肥和洒糟堆肥,化肥15N利用率均超过60%,而单施化肥利用率仅39%。可见,配施有机肥提高化肥氮利用率,其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对化肥氮的有效调控,使化肥氮更好地被转化利用。

关键词:水稻;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15N;化肥氮利用率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 282-288入选年份:2013

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杨劲松

摘要:盐渍土在我国广泛分布,西北、华北、东北及沿海是我国盐渍土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耕地中也有大量盐渍化土壤分布。盐渍土是我国最主要的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人类活动对其作用明显。该文回顾了我国盐渍土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目前盐渍土相关研究工作的现状和近期主要研究工作进展,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提出了我国盐渍土研究的展望。建议重点进行土壤盐渍化评估和预警、土壤水盐运移过程及其模拟、植物与土壤盐分相互作用机制、土壤水盐优化调控、盐碱障碍治理与修复和盐渍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盐渍土;盐渍化;水盐调控;治理;修复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2008,45(5): 837-845入选年份:2013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李占斌,朱冰冰,李鹏

摘要:土壤侵蚀制约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该文从雨滴击溅侵蚀、坡面水蚀过程、坡沟系统水沙传递关系和沟道侵蚀输沙等四个过程系统地分析了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简述了国内外土壤侵蚀预报研究的历史,总结了植被措施和工程措施对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机理和水土保持效益等有关问题,对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见解,指出了加强对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大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治理环境效应评价和水土流失调控技术的科技转化等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

来源出版物:土壤学报,2008,45(5): 802-809入选年份:2013

15N示踪法研究弱光对不同穗型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徐彩龙,王振林,尹燕枰,等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遮光(T0)、开花后1~10 d遮光(T1)、开花后11~20 d遮光(T2)和开花后21~30 d遮光(T3)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和普通尿素作底肥+15N尿素作追肥两个15N示踪的微区,研究灌浆期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分配、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不同阶段遮光均不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转运,品种间表现一致,呈T0 > T3 > T2 > T1规律;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68.0%~71.39%来自土壤氮,对追施氮的吸收量大于底施氮,灌浆期遮光增加了土壤氮素在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利于营养器官中土壤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各处理籽粒产量、肥料氮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0 > T3 > T2 > T1。相同处理条件下,济麦22籽粒产量和对肥料的利用大于山农8355。小麦灌浆期阶段性遮光降低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和籽粒产量,以灌浆前期遮光影响最大,中期次之,后期最小;相同遮光条件下济麦22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

关键词:冬小麦;15N示踪;遮光;氮素吸收分配;氮素利用效率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1): 1-10入选年份:2013

长期不同施肥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塿土耕层碳储量的影响

王莲莲,张树兰,杨学云

摘要:利用塿土 20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试验包括休闲(Fallow,FL)、撂荒(Setaside,SL)、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配合秸秆还田(SNPK)、氮磷钾配合低量有机肥(MINPK)和氮磷钾配合高量有机肥(M2NPK)11个处理。结果表明,CK和FL处理等质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仍维持在试验前水平,NP和SL处理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年均增加分别达到347 kg/hm2和518 kg/hm2,此4个处理等质量耕层土壤无机碳储量均较试验开始前(Initial soil,IniS)显著下降,尤其是NP处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与IniS和CK相比,除NK处理外的所有施肥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等质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其大小顺序为M2NPK > M1NPK > SNPK > NPK ≈ NP > PK ≈ N,最大年均增加量为M2NPK 944 kg/hm2,最小为N 127 kg/hm2。施肥处理除PK和M2NPK处理外,其它处理等质量耕层土壤无机碳储量均较试验前明显降低,可能是由于土壤酸化所致。PK和M2NPK处理无机碳储量能够维持不下降,表明土壤无机碳和有机碳在适合条件下可能有某种关系。试验结果还显示,长期试验 20年除MINPK和M2NPK处理外,其它处理耕层土壤容重均明显高于试验开始前,表明等质量土壤碳储量与等深度碳储量相比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碳的变化。

关键词:塿土;长期肥料试验;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

来源出版物: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 404-412入选年份:2013

猜你喜欢
基因型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HBV基因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一季水稻
水稻花
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大片段的多态性研究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Ⅴ.表型选择与基因型选择
甘蔗黄叶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