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霞
(周口日报社,河南周口466000)
新舆论环境下的新闻创新
□李凤霞
(周口日报社,河南周口466000)
新的舆论环境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既得利益集团的固有格局会被较多触及并屡屡引发公众舆论的强烈关注。既得利益者本身和平民百姓都会更多地通过舆论表达自己的心声意愿和利益诉求,这成为原有的舆论环境被打破的一个持续起作用的内在动因。
在新的舆论环境下,手机和互联网“联姻”,几乎人人手握处于移动状态的“麦克风”,人们可以及时披露自己耳闻目睹的信息,并相对自由地就刚刚发生的事实和他们认为有必要议论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广为传播。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可能在特定情境中成为公众舆论的发起者和舆论交集的中心点,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而新的舆论环境与此密切相关,它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
在以往的舆论环境下,新闻传媒引领公众舆论显得游刃有余。然而,在新的舆论环境中,媒体在引领公众舆论方面常常感到难度陡增。作为一种现实存在,新的舆论环境并不完全是由传统媒体包括其中的主流媒体发挥主导作用而形成的;而它对媒体传播新闻的方式和受众接收新闻的习惯的改变,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在新的舆论环境中,往往存在着“去中心化”和信息及意见“碎片化”等特点。原来总是充当舆论中心的传统媒体包括主流媒体,在新的舆论环境中要想始终成为舆论中心的舆论引领者,无疑需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
新的舆论环境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第一,新的舆论环境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认知。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已不局限于传统媒体和官方网站及门户网站,相当一部分公众拥有媒体,因而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社会舆论的始发者,而在一贯拥有话语主导权的主流媒体一方,出现了话语权旁落的现象。担负着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和引导公众舆论重任的新闻传媒,如果其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不能得到广大受众的心理认同,就谈不上话语权和话语主导权了。不进行新闻创新,媒体在确保自己话语权、话语主导权和引领公众舆论方面,就会难有作为。
新的舆论环境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认知,提升了“意见领袖”的地位、扩大了其影响力,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它既为新闻传媒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为新闻创新提供了契机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我国新闻传媒业竞争激烈,对新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一些媒体的新闻创新暴露出总体水准不高的问题,如形式性创新多,实质性创新少;模仿性创新多,原始性创新少,等等。新的舆论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热切期盼新闻创新。新闻创新,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理念创新——理念的创新对实践的创新有着引领和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具备创新品格的新闻理念,有着新鲜的内容:首先,新闻传播主动自觉地与自媒体时代的要求相适应,与新的舆论环境的特点相适应。有些新闻理念在过去的时代是合理的、正确的,但如果与自媒体时代的要求相违背,与新的舆论环境格格不入,这就有加以更新的必要了。其次,新闻传播以得到受众的心理认同为宗旨。在自媒体时代,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渠道比以前大增,完全可以抛开新闻传媒而选择接收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包括新闻信息)。退一步讲,即使他们从新闻传媒那里接收了新闻信息和相应观点,但却并不认同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媒体也仍然只能是徒劳无功。离开了受众的接收、接受和心理认同,任何新闻传播都不可能取得积极正面的效果。
思维创新——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产生于思维创新之中。所谓思维创新,是指努力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致力于拓展思维空间。如此,往往能产生很好的创意,收获极佳的效果。2009年7月下旬,《新华日报》在重要版面上首批推出“李扬说事”、“晓映名人坊”、“零度追踪”等记者专栏,由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记者开设固定栏目,以彰显其鲜明的个性特点,打破了党报的传统思维习惯,产生了极佳的社会效果。
内容创新——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动,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提供了源
源不断的新鲜内容。此外,媒体将生活中存在、公众心中存疑而过去极少触及的问题,在经过增强正能量、消解负能量的慎重考量之后,使之在报纸版面或节目时段中获得应有的一席之地,这也是新闻内容创新的重要特征。在屡屡发生夺人性命的人为事故的情况下,2010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评论《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讲明了虽并不深奥但以往并不是说得很透彻的道理。
表现方式创新——新闻的表现方式创新,包括文体、结构、叙事、话语等多个方面。新闻文体的创新,是用精短和犀利的微评来回应微博内容和社会关切,是近年来新闻评论文体的创新。微评的篇幅短,体量小,但直奔主题,一针见血,且突破了提出论点、用论据进行论证以证明论点正确的传统套路,而是有的放矢地提出论点并言简意赅地阐明论点。如《人民日报》的《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夺命快递”敲响行业警钟》等一批微评论就是如此。
新闻语言的创新,是从网络热词中选取富于表现力的语汇,它以摒弃官腔官调、彰显清新的语言风格为要旨。2010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标题中,使用了网络热词“给力”,堪称主流媒体新闻语言的创新之举,由此获得赞声一片,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此例说明:从网络语言中积极、审慎地吸收其中的鲜活成分,甚至借鉴网文的藉此叙事方法,是新闻语言和新闻叙事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主流媒体放下身段获得公众好感的可取方法之一。其实,近两年,媒体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被”、“晒”、“点赞”等词,也都是新闻语言创新的尝试。当然,在主流媒体上不加选择地使用网络语言,则是不值得提倡的。■
(本栏编辑:尚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