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散曲未终
——读《水浒人物甲午曲》

2015-01-30 16:41徐庆群
中国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元曲散曲格律

□文│徐庆群

人散曲未终
——读《水浒人物甲午曲》

□文│徐庆群

说到中华文化之家珍,言必称唐诗、宋词、元曲。唐李白、杜甫,宋苏轼、李清照……这些文学家家喻户晓。且现代人对古体诗词的创作也可谓精彩纷呈、绵延不绝。对于元曲,单从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少量传世名篇可窥见曲韵的端倪。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其兴起都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态联系在一起,均是所处时代之经济政治法治等发展的折射。元朝在民族文化上采用的是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比如,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准许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就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在这种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中,文学特别是通俗文学得到蓬勃发展,那么表达时代情趣的诗歌便葱葱郁郁。同时,散曲大盛于元和语言以及音乐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也使与音乐结合的诗歌创作在格律上有所改变。正如王世贞在《曲藻·序》中所说:“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在不同民族文化与文明的交融中诞生的元曲,可以说是最具有丰富内涵和绮丽风格的一种文学样式。元曲分为散曲和元杂剧。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散”即呈现出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比如,押韵较灵活,可平仄通压,还可衬字。而衬字就具有明显的口语化、俚语化的特点,使曲意明朗、活泼。但是也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在艺术表现方面,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但是近些年,连汉赋这种庙堂重器,以铺排连篇、饰雕丽文华藻的高希之文也不常有人问津,这种生于草莽、传颂民间、充斥俚语俗言的散曲,自更是“柴门少叩问”。

“也许出于‘焐冷灶’的个性使然,我久有写一本散曲集的夙愿了。”谢德新先生自去年出版了《红楼人物癸巳诗》旧体诗集,创作热情如滔滔江水,忽发奇想要写写《水浒》,于是便有了这本《水浒人物甲午曲》(五洲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对于《水浒》,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谢德新先生是烂熟于心,人物、故事、场景、意象恍恍在脑、挥之不去。他说,水浒人物身上浸透的市井气,也许更为适合散曲这种形式吧。但是在表达方式上,谢德新先生仍遵循自己写旧体诗词的一贯原则,尽量顾及散曲的格律规则,句式、对仗、押韵较为严格,韵律力争取之,不因律害意。并且力求多采用一些曲牌,以让世人看到散曲这种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

据《太和正音谱》载,现存曲牌350多个,该书即使用了320多个。且自选了一个高难动作,尽量使曲牌名与所吟唱的人物身份个性相对合拍协调,“巧也幸哉,大部分竟找到了,这也是始料未及的”。《笑和尚》之鲁智深,《快活三》之李逵,《脸儿红》之高俅,《风流体》之高衙内等与人物如此吻合,不得不为散曲曲牌之缤纷多彩击节叹也。谢德新先生说:“叹之余也有憾,曲学规则一些曲牌仅限套曲、剧套,本不应小令吟唱,因水浒人物众多,曲牌配之不易,也只好不拘束缚,冒犯规则,混而用之,留予专家批评的由头吧。”曲有南曲、北曲之分,该书所用曲牌以北曲为主,南曲也挑用了些,还选用了南北曲杂用的套数,并有意选用了一些较宽泛、多样表现手法的套路。

一言以蔽之,《水浒传》写的是封建男权视角下的男人的故事。我们现代人如何为水浒“谱”曲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视角,跟水浒和施耐庵没有关系。

我以为谢德新先生的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他的态度,对曲的态度,对水浒的态度。

人散曲未终。也应该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元曲散曲格律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