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灵芝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驻马店463000)
谋篇布局有章法匠心独运巧编排
——小议地市级党报新闻编辑
□梁灵芝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驻马店463000)
编辑工作是对大量新闻稿件的再创作,党报新闻编辑不仅是新闻的组织者、策划者,还是党报舆论导向的主要体现者、把关者,是党报权威性、公信力、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构成元素和提升支撑。所以,一位优秀的党报新闻编辑,就要在正确清晰的编辑思想指导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突出重点、反映热点,把握方向、注重细节,正确处理好版面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而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党报作为党委和政府的喉舌,长期以来,党报党刊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发挥着信息传播、文明倡导、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政务新闻是党报新闻报道的重头戏。编好政务新闻是对编辑基本功的考验。
把握常规性政务新闻的规律性,以规范体现政治性。政务活动看似纷繁芜杂,但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既是工作经验,也是政务新闻必须遵循的法则。掌握了这些规律,编辑才能当好“把关人”的角色。比如,每年市委、市政府及职能部门有一些按惯例召开的会议,如全市“两会”、全市经济会议、全市农业会议、全市工业运行会议等;有一些常年性的活动,有年度中心工作,也有其他工作;有定期举行的,也有突发性质的;有阶段性工作,也有常年性工作,对于这些活动,对于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会议新闻的写作方式、报道程序编辑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这些规律,新闻编辑在编稿时就会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进行审核,对于一些违反常规的现象就要多一份警惕。
明确不同政务活动的报道意图,以有限版面展现最需要报道的内容。政务活动有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会出现主要领导同时参加几个活动的情况,对于不同级别领导活动、同一领导不同内容的政务活动版位如何处理,编辑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同一领导的几个活动,在遇到重大题材报道,版面有限且稿件编排有秩序的情况下,编辑要正确取舍。比如,同一天,市委书记参加了两个政务活动,一个是中心组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一次学习研讨,另一个是全市巡察工作动员会。这时编辑就应判断活动的重要性进行排版。“三严三实”活动是当下全国都在开展的一个时期较长的重要工作,而巡察工作虽是当前开展的反腐败工作的一部分,毕竟只是部门性的工作。
新闻是一项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新闻工作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见闻,要做杂家,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懂一些,这样在采访和写稿时才不至于说行外话,犯基本常识性错误。做好党报新闻编辑,需要积累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和工作性常识,在编辑稿件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及时归避一些政治用语不规范的情况和一些常识类差错。
注意政务新闻用词的准确性,以严谨性体现党报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用词准确和严谨是政治性要求,是党报权威性公信力的基石,也是编辑必须遵循的标准。比如,市领导会见参加某活动人员,此时用“会见”,就不能用“接见”。“两会”召开时,人大代表提交的是议案,而政协委员提交的则是提案;如刑事案件中,要称“被告人”,因为被告都是自然人。但在民事案件中,就得称“被告”,因为被告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
注意新闻事实的真实性,避免细节上的夸大失实和常识性错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不仅要求事件真实,在一些细节上也要注意不能犯一些常识性基础知识错误。这样的错误不仅贻笑大方、让新闻失色,也会让读者对报纸的权威可信产生质疑。比如,某县开展千名法官下基层活动,一个县不过二三十个乡镇,法官也不过一二百名,不会有1000名。某县通讯员写该县一位好媳妇照料生病的公公的事迹时,说她曾“三个月未合眼”——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某作者提供了一个开发区全体干部职工为贫困市民捐款20000多元的稿件。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内的企业里,员工人数则多达上万人。难道大家捐款仅仅每人捐一两元钱?经编辑询问,才知道是作者笔误,是开发区管委会的干部职工给贫困群众捐的款。
忌官话套话。官话、套话是新闻写作的大忌,但很多记者报道政务活动多年沿用“老套路”。2013年1月8日,《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版和人民日报微博征集群众最反感的官话中总结的相当精辟:“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这些空洞的话放之四海皆准,几乎已经被用到了泛滥的程度。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有一项要求就是“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作为肩负党的喉舌重任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力戒新闻语言的官话、套话、空话。中央对新闻媒体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其中改文风就要求改革新闻语言,改革表达方式。编辑在编稿时,对于一些官话套话要修改,要多用群众语言,避免刻板、乏味的官话、套话,让语言文字“沾上露珠”、显得鲜活—点、生动一点。
忌合理想象。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应当秉持的态度,即使需要表明立场,也应通过客观的新闻事实描写来表达。但是,一些新闻稿件特别是通讯稿件却容易出现代为发声和设置场景及内心世界的情况,甚至描写去世的英雄人物,也出现“他当时想,……”的语句,人物已经去世,其内心想法外人无从得知,这种代替人物去想、去说的做法都是违背新闻客观真实原则的。编辑在处理记者、通讯员来稿的时候,对于这些都是应该把握的。
忌拔高夸大。记者写作要朴实,编辑更要对文风进行修正。表达时切忌人为地拔高或下定义,忌用情感色彩过浓过浮的词修饰一个人或一件事。比如年终岁尾为贫困群众捐款,不少通讯员都会用到“慷慨解囊”这个词;描写先进人物时,一些记者会用“公而忘私”、“勤政为民”这样的词语,虽然表达清晰、意思明确,但是远没有生动感人的事例、语言行动等细节描写更能打动人。褒义形容词慎用,贬义的形容词使用要更加慎重。比如某记者在写一位勇斗歹徒的教师的事迹时,写到失主呼救时用了“歇斯底里”这个词。对于这些问题,编辑要有职业敏锐性,及时发现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