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与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

2015-01-30 15:42李金丽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队伍论文

■李金丽 王 薇

东北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110819

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作者队伍的建设[1],因此,加强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近年来,关于建设作者队伍的报道屡见不鲜,例如,赵薇等[3]从人类群体中的共生效应理论入手,通过“吸引力原则”和“影响力原则”两条途径促进作者队伍建设。江勇等[4]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作者队伍建设中,不断融入编辑的个人魅力,利用面对面的交流吸引更多科技人员加入作者队伍。这些报道,大多强调利用编辑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进行作者队伍建设,但是,由于期刊的影响力的提升,势必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作者,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进而促进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研究还少见报道。新媒体技术包括很多,如QQ、博客、微博、微信、微视等,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此文中仅以微信为例作较为详细的说明。

2013年以来,科技期刊开通微信的数量越来越多,仅在知网上查询,2013年以来,有50余家科技期刊开通了官方微信,还有很多科技期刊是在网站和纸版期刊上刊登了官方微信的二维码。目前,科技期刊的微信利用主要还是用于征稿和扩大影响力[5-6],例如《土壤学报》和《生物多样性》于 2014年开始提供二维码服务,拓展了期刊获取渠道。但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官方微信来促进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笔者以编辑实践为基础、借鉴并总结了一些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平台促进对作者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以期与编辑同仁学习交流。

1 官方微信平台

1.1 建立方式

对于老作者,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作者的联系方式添加其为微信好友,这样就可以使作者成为期刊的粉丝;对于新作者,科技期刊可以在网站的注册过程中加入官方微信的二维码,作者只要“扫一扫”就可以成为期刊的粉丝了。科技期刊的官方微信不仅可以在线查询稿件情况,还可以定期推送科技期刊的相关信息,以吸引粉丝们的阅读、点赞和转载,粉丝就成为新的关注点,吸引新的粉丝关注科技期刊。这样的连锁效应会使期刊的官方微信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从而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2 与官方网站相比存在的优点

科技期刊的官网地址往往比较复杂、不利于作者随时用手机打开登陆,而微信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微信并关注,非常方便;官网上发布的信息需要作者登陆才能看到、到达率低,而微信所推送的每一条信息都能完整无误地送达到读者终端,到达率高;官网上发布的消息对作者没有提醒功能,信息曝光率低,而微信以智能手机为传播载体,拥有强大的提醒功能,信息曝光率高;官网上发布的信息格式适用于PC端接受、手机接受可能会出现乱码情况、接受率低,而微信消息是针对移动端编写的,便于粉丝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推送信息的接受率高[7]。因此,作者通过官方微信关注期刊动态比通过官方网站更加方便。

1.3 维护方式

科技期刊需要对官方微信进行专人定时维护,而且要结合期刊特点和科技热点定期更新微信上的内容,以避免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官方网站的影子,仅具备投稿、查询的功能。维护人员还需要实时与作者沟通、交流,耐心细致地阅读作者的提问、意见和建议,并定期归纳整理提供给编委会讨论,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作者。对于表扬和鼓励的意见,期刊可以继续发扬;对于缺点和不足的意见,期刊应该及时改正,并定期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出意见的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达到作者与期刊良性互动的局面。

2 微信促进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实例分析

2.1 增加作者对期刊的依赖度

作者对期刊的依赖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作者队伍的稳定性和良性发展的趋势,因此科技期刊需要利用官方微信来增加作者对期刊的关注。

(1)定期举办学术争鸣活动

学术争鸣在作者、读者、专家以及编辑的良性互动中得以启动并展开,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较为显著的互动方式,可以加深参与者对问题的认识,推动作者的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学术争鸣活动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一是现场讲座形式,优点是可以同步讨论,缺点是需要协调很多人的时间还涉及往返的费用;二是邮件往来,优点是时间安排随意,缺点是无法同步讨论,导致争鸣的思路中断;三是通过QQ等聊天工具,优点是同步,缺点是涉及参与人的个人信息[4]。利用官方微信平台进行学术争鸣活动,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传统方法所带来的问题,首先,参与人都是期刊微信的粉丝,无需添加好友等繁琐的过程;其次,微信交流可以同步讨论、不产生任何费用;第三,微信上的讨论可以同步让科技期刊官方微信上的其他粉丝看到,扩大学术争鸣的影响力。当然,利用官方微信进行学术争鸣活动后,需要编辑将讨论的精华筛选出来做成微信通知,这样有利于作者再次深化对学术争鸣活动的理解,提高作者在争鸣过程中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争鸣后对学术思想的总结,进而加强作者对科技期刊的依赖度。

这方面,国外一些顶级的科技期刊已经开始尝试,他们利用博客和微信发表热门话题标签,针对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结合所刊载的文章与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还有效地利用博客和微信的实时沟通的优点,鼓励读者反馈阅读信息以了解论文的写作质量,同时将反馈信息加工后反馈给作者,这种积极的信息作者就能明确自己论文带来的反响,有利于增加作者对期刊的依赖度[5]。

(2)依据热点寻找作者

笔者通过与催化材料类论文的作者沟通,初步发现一些研究热点,再进一步利用国内外各种知名数据库,例如 Web of Science、Scopus、EI、中国知网数据库等,对催化材料学科的研究热点进行筛选和分析,发现涉及 “分子筛”、“稀土萃取”、“防垢”、“节能降耗”等关键词的论文有较多的下载及被引频次,网络检索验证了笔者的推测。因此,笔者及时通过微信向相关专家约稿。以往,这种约稿基本是通过邮件、电话等传统方式进行的,但是通过邮件推送,编辑只能得到专家是否阅读的提示,只能等专家回复,无法继续与专家沟通;通过电话联系,由于专家工作都比较繁忙,不知道何时电话联系方便。当然,也可以利用如QQ等聊天工具来沟通,但是这些聊天工具过于私人化,且添加过程繁琐容易导致专家的不信任和个人信息的泄露。通过期刊的官方微信平台联系就能够避免以上沟通方式的弊端。通过这次征稿,本刊集中报道了一批具有催化材料前沿水平的研究论文,发掘了一批新作者,增加了新作者对期刊的依赖度,扩大了期刊的作者队伍。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微信征稿,并不是盲目的、大范围的征稿,而是编辑精心筛选并结合多年编辑工作经验,运用微信这种便捷的方式,寻找具有前沿思维的作者进行征稿,而被联系的作者通过编辑的新视角能更清楚地了解课题的前沿发展方向,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突出微信推送内容的优势

科技期刊官方微信平台推送的信息不应仅停留在纸质版期刊的目录索引、杂志稿约等初级阶段,还可以多策划一些专题,使得微信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微信的内容可以是行业的最新学术会议通知、权威机构发布的即时报道,例如,石油类期刊可以对汽油的脱硫技术进行系统的报道;同时,除了专业类信息外,也可以不定期的推送一些科普类的知识,以扩大作者的知识面,如冶金类期刊可以对国产钢材的标准进行介绍,配以图片、声音等,便于作者阅读和理解。

官方微信平台发布内容的形式应该多变,不要总是很严肃的话题,可以适当的轻松幽默,让阅读的作者乐于阅读微信的消息、还要让作者在一笑之后还有所收获。对于发布的信息,一定要专人严格审核,尽量结合所在期刊的特色重新编辑再发布以避免版权纠纷等问题[3]。

2.2 助力作者跟踪学科前沿

科技期刊,拥有很多与专家、知名学者交流的机会,更容易接触到期刊所在领域的学术前沿;而期刊编辑通过与不同作者的沟通,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提高作者跟踪学科前沿的能力。

(1)促进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

《建筑结构》期刊2014年4月25日发布了内容为“5月中旬我刊将邀请赶赴庐山地震第一现场人为嘉宾”的官方微信[8]。这条消息引起了东北大学资土学院的一位老师的注意,他的研究方向是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所以他将最新的稿件投给了这个期刊,同时希望能让这位嘉宾专家来审阅并与其交流,专家阅读文章后认为这名作者的研究思路很新颖,但是缺乏先进的测试结果证明,与作者交流后发现是东北地区无法进行这样的测试,于是专家建议作者与北京的一家研究机构联系,最终作者补充了测试,将论文发表在《建筑结构》上。同时,在专家和期刊编辑部的帮助下,东北大学资土学院与这家研究机构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计划,而作者也通过这些合作完成了多篇论文,也都发表在《建筑结构》期刊上。需要注意的是,期刊通过官方微信预报专家访谈的计划,而作者抓住这个机会与平时很难联系上的专家进行深度交流,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实例说明官方微信的预报功能很重要,可以促使作者“尝鲜”投稿,而期刊利用其与学科领军人物的密切关系,可以让作者得到学科的最新动态,提高作者的科研能力,达到促进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目的。

(2)专题跟踪策划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编辑部发现油田污泥降解和生物降解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但是国内将两者共同研究的还比较少,属于该方向的前沿问题,于是通过官方微信向从事生物降解方面的多位专家约稿,阐述了将生物降解技术来处理油田污泥具有可行性,他们因此对此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在一年多的研究探索中,编辑部始终与这些专家通过官方微信沟通,基于保密考虑,并为这些专家单独建立了沟通的微信群,方便他们在微信群里互相联系、探讨研究进展,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编辑部提供文献、业内专家意见等的帮助,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多篇相关进展报告得以第一时间刊发[9-10]。同时,相关论文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也得以及时发表,提高了作者的知名度,而这些作者由于对编辑在成稿过程中的帮助,对期刊产生了信任,以后还多次将高水平论文投稿。这种有益的尝试,发展并巩固了期刊的作者队伍,值得推广。

(3)微信推送最新科研信息

科技期刊科研利用微信推送一些最新的科研信息[11],例如,《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3年开通官方微信以来,针对医生群体工作忙、时间紧的特点,定期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推送一些国际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和国外相关权威杂志上的优秀病例分享、眼科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等[12]。这种结合期刊特色与作者特点的微信推送,不仅仅是为了期刊征稿,而是更多地从作者角度出发、给作者提供方便和学术研究的支持,因此,作者乐于接受微信内容的推送,进而更好地增加作者对期刊官方微信的信任度和依赖度,达到促进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目的。

2.3 加速青年作者的成长

由于青年科技人员受专业知识、科研工作经验、学术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出现思路窄、研究深度浅、选题角度陈旧等问题,导致撰写的论文学术水平和价值难以提高。编辑在与作者的交流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高水平作者的研究思路、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学术水平的体现方式等相关信息传递给作者,最终达到加快建设青年作者队伍的目的[4]。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交流和传递是非常重要的,传统面对面的交流是效果最好的,但随着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扩大,作者遍及全国,难以做到面对面交流,利用微信交流就可以达到“面对面”的效果。

(1)基本格式的规范

研究生作者的论文以及工厂一线技术人员撰写的论文普遍存在论文格式不规整、变量的单位不按国家标准的要求标注、参考文献各要素缺失等撰写不规范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很多编辑部会开设“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讲座,这种讲座的效果非常好,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但是这种讲座有局限性:时间成本高、无法实现远程、难以复制。利用官方微信平台,这些局限性就不存在了。比如,科技期刊可以将类似的讲座录制成视频、音频、文件及图片等多种形式,拆分成标点符号的使用、变量单位的著录、参考文献的编辑格式等小部分上传到官方微信的相关版块上,以提供给期刊的作者随时随地下载或在线学习,这样不仅方便了作者,也节省了编辑的重复劳动时间。当然,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论文撰写的视频及文字,但是由于每个期刊的要求不同,还是应该针对自己期刊的特点在官方微信上推送本期刊的写作要求。

(2)学术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刊曾收到有一篇研究生的投稿,由于文题不符、没有突出文章的创新点而被专家拒稿。编辑部收到审稿意见后,发现此文存在最大的问题在学术表达能力。由于作者不在本市,无法面对面交流,只发退稿通知又无法准确表达编辑的意图。因此,负责此稿的编辑通过微信与作者联系,通过语音与作者沟通,指出了稿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作者参考本刊的写作要求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作者通过与编辑多次的微信交流,弄清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模式,统一了文与题的内容,通过微信查阅本刊以前发表的相关论文、进一步精炼了论文的创新点,重新撰写的论文通过了外审,最终顺利在本刊发表,修改全过程中不产生任何费用,充分体现了微信沟通的优点。该作者的导师很感动,通过微信感谢编辑的帮助,后来,这位导师其他两位学生通过微信投稿两篇,都得到了很高的外审评价。

2.4 作者队伍的扩大

(1)参加与期刊相关的学术会议

编辑可以参加一些与期刊报道内容相关的学术会议,增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学术会议是学者展示自己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的有效平台[4],编辑可以根据刊物的内容与学者约稿,或提出将其以后的研究成果在本刊发表的期望,将其作为新的作者以扩大作者队伍。本刊编辑部结合自身的特点,依托东北大学学术势力,参加由东北大学举办的各种材料、冶金、机械等学术会议,通过在会议上与作者、潜在作者的短时间的交流,逐步扩大作者队伍。

(2)举办科技论文写作讲座

编辑可以定期对作者和潜在作者进行科技论文写作上的交流讲座,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对于高校学报,可以争取在研究生辅修课程中添加科技论文写作这门课程,编辑熟知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创作习惯和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与同行专家不同,编辑更善于从读者、编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编辑可以给作者、潜在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新的思考方式,对他们培养写作思路和规范写作习惯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3 结束语

对于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应该把握媒体变革大势,顺应新媒体潮流,多借鉴大众纸媒的经验和一些已经开通官方微信的科技期刊的经验,利用微信为科技期刊的作者队伍建设助力。科技期刊官方微信的建设与作者队伍的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科技期刊在官方微信的建立和维护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作者的积极性来共同完成,同时依托官方微信的构建,加大对作者队伍的进一步完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1]仲卫功,黎雪.编辑素质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J].编辑学报,2002,14(4):301-302.

[2]王荣,秦江敏,林平.加强学报作者、审稿专家及编辑队伍建设的实践[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28( 2):146-148.

[3]赵薇,李凤学,李锋,等.基于共生效应的学术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1):71-73.

[4]江勇,贾晖,李朝前,等.科技期刊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8):244-246.

[5]亓国,张宜军.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J].出版科学,2014,22(6):70-73.

[6]史春薇,陈平,王亚新,等.3G时代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实现远程校对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0-151.

[7]钟琳,高超民.基于微信平台的科技期刊办刊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传播,2015(6):15-17.

[8]孙岩,邓莹.从网站建设和期刊栏目设置谈期刊读者服务现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1):149-153.

[9]陶华,朱强,宋敏红,等.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4,26(6):589-592.

[10]建筑结构编辑部.欢迎关注《建筑结构》官方微信[J].建筑结构,2013,23(3):124.

[11]闫玉玲,宋官龙,王亚新,等.依托特色栏目促进作者、专家、编辑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79-1382.

[12]郑辛甜,毛文明.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7-670.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队伍论文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