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当代建构①

2015-01-30 14:41:38李梦云周学堂
浙江伦理学论坛 2015年0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精神

李梦云周学堂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当代建构①

李梦云②周学堂③

知识分子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一个社会里不可或缺,举足轻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及功利主义的影响,知识分子精神趋于缺失。“中国梦”的提出为知识分子精神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和要求,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重建、独立人格的培育和道德人格的重塑成为知识分子精神建构的主要方面。践行知识分子精神的基本路径为批判社会弊端、维护公平正义、引领核心价值、坚守人文精神等。

“中国梦”;知识分子精神;践行路径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实现民族复兴的高昂热情和强烈渴望,让民众迸发激情、放飞希望、追逐梦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重要意义。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也再次成为人们的期待。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坚与脊梁,担负着社会价值取向、人类终极意义的建构和阐释使命。因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它的较高期待,知识分子总是备受关注,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重大理论的诞生、社会的重大变革与推进,知识分子都走在前列。他们是“关注天空的人”(黑格尔语),是能够把握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人。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及功利主义的影响,知识分子精神趋于缺失,知识分子的作用亦未能充分发挥。中国梦的提出为知识分子精神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要求,在全民追逐中国梦的今天,探讨知识分子精神的建构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知识分子精神的建构

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一个社会里不可或缺,举足轻重。“从古希腊时代以来,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就是决定性的,甚至是普罗米修斯式的。”①[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李俊、蔡海榕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这种情形在中国更加明显,集知识与权力于一身的“士”,在整个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几乎完全支配了历代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士人秉持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背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信念,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象征。在近代风云变幻中,从士转变而成的近代知识分子继承了传统士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以“铁肩担道义”和“上下而求索”的社会批判与追求真理的精神,带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其中形成的“五四”传统及知识分子精神至今熠熠生辉。

新中国成立之初,知识分子带着极大的参政热情被纳入体制之中,但1957年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把知识分子的议政热情和价值自信击得粉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长期被扣上“资产阶级”的帽子,成为被批判和改造的对象。面对政治强力的压制,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其文化和社会功能也几乎丧失殆尽。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潮流,长期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心之外的知识分子积极向中心移动,被压抑了20余年的政治情绪倾泻而出,他们再次担任了社会批判者及思想启蒙者的角色,担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催生了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消费时代宣布到来。人们的视野被丰富的物质产品全面包围,声、色、味全方位的刺激,让人的感官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在对物欲的无止境追求中,人们却逐渐丧失了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以消费和娱乐为主体的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时尚和流行的趋势,中国社会进入徐复观所说的“不思不想的时代”。知识分子不再作为社会精神的指引者,不仅仅是因为知识分子本身的世俗化,更是因为人们似乎不再需要真理的代言人,不再需要精神世界的栖息地,不再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曾经知识分子所代表的那种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被人人所有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所淹没,世俗化程度加剧,真理、价值、崇高被亵渎,知识分子被时代无情抛弃。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也背离了原先的精神坚守,加入了世俗化的大潮。极少数仍在苦苦支撑的知识分子成了拥有知识和精神的“流放者”,声嘶力竭地呐喊,却被淹没于莺歌燕舞之中,无人理睬。

随着传统知识分子的衰落,接踵而来的是市场对学术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和制度化、媒体力量的日益增强,以及行使自由意志的公共空间遭到侵蚀,知识分子精神逐步缺失,其批判精神也不断弱化。知识分子作为文化资本的所有者,他们充分发挥了“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做出种种贡献,成为国家发展和强大的重要中坚力量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作为“文化”的所有者,当代知识分子却鲜有能走出自己专业领域的限制,秉持形而上的理念(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真、善、美等)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人们感慨知识分子的退化:丧失了独立人格,抛却了曾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不再是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的武器而成为买卖的资本,为了个人利益,他们纷纷投靠政治或者商业集团,逐渐散失了对既定社会秩序批判的锋芒。没有了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也没有了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知识分子不再是社会的良心和监督者,而成了追名逐利的庸人。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崇敬烟消云散,知识分子精神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似乎也流失殆尽。殷海光说,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这双眼睛已经快要失明了,我们要使这双眼睛光亮起来,照着大家走路。如何让知识分子的眼睛光亮起来,这是一个极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中国梦”是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也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中国梦”的提出在激发广大民众热情和期待的同时,也让人们思考这一梦想实现的具体路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需要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复兴即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回望过去,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都是中国文化大放异彩并影响周边国家的时期,向世界展示着它的浩渺博大、开放进取和深厚德泽。民族的复兴、文化的进步离不开知识分子。要让中华文化全面复兴、大放异彩,这需要具有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作用充分而全面的发挥,这是知识分子责任担当与精神回归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知识分子不仅是一个阶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们是价值的引领者,伦理道德的守护者,责任使命的承担者。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需要重新发扬知识分子精神,秉持责任与使命,引领价值与希望,身体力行、毅力前行,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二、知识分子精神建构的主要方面

知识分子不仅是一种职业、一个阶层,更应该是一种标志、一种精神的象征。知识分子精神的建构需要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重建、独立人格的培育和道德人格的重塑,这是知识分子精神建构的主要方面。

(一)批判精神的重建

批判精神是知识分子的本质,是知识分子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区别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基本依据,因此知识界一直把批判精神视为其理想性格。班迪克斯认为,知识分子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且能够批判现实世界的人。在科塞看来,知识分子具有强大的怀疑精神,他们对现存的一切充满质疑,并努力追求更高、更博大的真理来批判现实世界。阿隆则把知识分子批判现存秩序的倾向形象地比喻为知识分子的职业病。

然而,作为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品质,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在利益复杂纷争的当代社会却在不断衰弱。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中也指出,具有坚定独立灵魂的知识分子已经渐渐消失,逐渐被一些丧失了独立精神的技术人员所取代。这些人仅仅依附于提供支持的赞助者和雇佣他们的委员会,他们虽然被赋予了社会权威的符号,但是并没有真正推动学术的自由健康发展,而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更多的虚假荣誉和称号。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情况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也不断上演。随着知识分子的专业化、体制化和官僚化,体制内的种种限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空间,专业化的技术主义倾向则让知识分子彻底淹没在技术上的细枝末节里而丢失了社会批判精神。为了不显得过于政治化和具有争议性而影响自己的上升空间,为了不破坏团结、不逾越公认的范式以获得体制内的资助,为了促销自己以让自己具有市场,为了维护本集团或者自身的利益,等等,知识分子由崇高向世俗迅速下滑,其批判精神也迅速弱化。

因此,知识分子精神的建构首先是批判精神的重建。这一方面需要知识分子的自觉自省;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体制上对权力的滥用与资本的横行进行规约,给知识分子提供独立言说的空间。

(二)独立人格的培育

在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热”的讨论中,其中很有价值的成果就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独立人格是知识分子得以傲立天地的顶梁柱。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如何重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成为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话题。知识分子独特的功能就在于从形而上的层面去关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走向,塑造时代精神,思考人类命运,而这一切都必须以人格的独立为基础。我们需要的精神成果不是歌功颂德的赞美诗,也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宣传广告,我们需要的是蕴含着纯正精神品质,体现着知识分子严肃思考和深刻领悟的思想见解,它是知识分子勇气和独立人格的体现。独立人格犹如人的筋骨,是骨子里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支撑知识分子得以傲立天地的一根柱子,柱子倒了,再美丽的躯壳也成了行尸走肉。

在现代化变革和市场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现代性所展现的技术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知识分子头脑中固有的官本位观念,促进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自觉培育,这为促进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提供了有利条件。知识分子应抓住有利时机,以公共话语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否则,中国知识分子总体上缺乏独立人格的缺陷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障碍之一,也将成为中国文化的缺陷之一。

(三)道德人格的重塑

受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影响,商业文化迅速崛起,经济利益与效率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受到无情的冲击,经济实利主义和效率至上的原则成为社会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产物也深深地影响着物质上还较为匮乏的人民大众,不断侵袭人民大众的思想,社会的政策取向也没有使这些不良现象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迅速滑坡。在物质利益的驱使和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权力与金钱的双重压制下,知识分子背离其责任使命与道德操守,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如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一样,他们在积极地“组织利益,赢得更多的权力,获得更多的控制”,利用自身的地位和对大众传媒的操控,兜售的却是各种精神垃圾。有人戏称说当今的专家成了“砖家”,教授成了“叫兽”。各种知识分子道德缺失的负面案例成为各大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教授抄袭、嫖娼、心理失衡扭曲,以及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等,知识分子道德人格的缺失将知识分子一次次推向风口浪尖,成为人们批判的焦点。

“中国梦”的实现迫切需要敢于创新、勇于承担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积极进取、对社会国家和人类怀有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所以,当今的知识分子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方式和现实行为层面更深刻地体验到自己在社会中担负的责任,最终把自己投入为人类谋求利益的创造性社会劳动中去。只有在深刻的理性和高远理想的基础上,知识分子才能突破一已一派的藩篱,展示更为宽广的胸襟,才能超越个人生存原则去追求生命意义的无限。为此,知识分子必须经受历史的考验,承担来自现实与精神的痛苦,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敢于发言,敢于创造,敢于斗争。

三、践行知识分子精神的基本路径

知识分子批判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及高尚的道德得以体现,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路径,具体表现为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对核心价值的引领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坚守。

(一)批判社会弊端

批判性是知识分子最为本质的特征,对知识分子来说,其存在的主要使命和贡献就是保持异议,对现存的社会弊端进行批判。清大学者章学诚说:“天下不能无风气,风气不能无循环,一阴一阳之道,见于气数者然也。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①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4页。持世救偏,即在批判社会流弊的基础上,扭正社会发展方向。许纪霖说:“我们不可能直接改变现实,只能通过我们的话语,构建公共话语,影响人们的思维,间接地参与社会进程。……知识分子通过对生活世界具体现象的创造性阐释,体现我们对我们所处的生存状态的理解和批判,从而以话语构造另一个超越了世俗社会的意义世界。”②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自序。这种“超越世俗社会意义的世界”不是虚无缥缈的,必须落向人间。“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知识分子由始至终地发挥其批判作用。社会的前进与发展是“向心”与“离心”两种相反之力综合博弈的结果。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或许表现为一种离心力,但反思、否定和批判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纯粹的赞誉和掌声只会困住社会前进的步伐。乔姆斯基认为,作为真理和知识的追求者的知识分子,“说出真理,暴露谎言”③转引自[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李俊、蔡海榕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永远是其最基本的责任。当今的中国面临各种新的挑战,需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只有对旧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批判,进步的新生事物和新生环境才能逐步得以建立。知识分子应该站在社会良知和人类高远理想的基础上,针对各种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批判,促使社会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

(二)维护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无可讳言的是,社会的贫富差距却日益扩大,恶性案件不断发生,群体事件愈演愈烈,出现这些情况归根结底是源于社会不公。这种不公现象如同急性传染病,迅速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资源分配的不公导致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扩大,司法不公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亵渎,教育不公使广大农村的学生无法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医疗不公让农民得不起病也看不起病,地位不公让官员在享受种种特权的同时民众却经常受到侮辱,等等。各种社会不公现象随处可见。人们常常“提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是对这种不公平现象最直接的反应。这些不公现象的存在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并引发社会冲突与动荡。

面对这种情况,知识分子有责任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影响,利用各种现代媒体揭露社会不公,纠正不良风气、倡扬社会正义,这是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人类良知和进步思想与价值的代表,知识分子也是社会的“疼痛神经”,提示现实中的病痛与缺陷,监督各种价值理念的落实,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是由知识分子本身的特点所致。大多数知识分子主要从事知识创造和传播方面的工作,相对而言离实际利益较远,受到的利益诱惑相对较少,因此,知识分子观察事物的立场更为超脱和客观,其观点和立场也更为客观公正,更能代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因此,针对社会各种不公平和不和谐的现象,需要知识分子继续秉持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发挥知识分子敏于思、勤于索、勇于疑、敢于问的作用,积极扮演好社会的思考者、反省者和批判者角色,促使公平和正义体现在社会的每一环节上。①肖赞:《构建和谐社会历程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研究》,《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第163—164页。尽管知识分子有多种分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各有侧重,但在知识分子精神上是相通的,他们都应该是人类良知的代表,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发言,坚守公平和正义。具体行动表现在:一是传播公正理念,并以其客观公正充当弱势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大声疾呼,让公平正义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各个具体的事务上;二是帮助政府创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与实现。

(三)引领核心价值

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核心思想体系即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人类需要一种生活哲学、宗教或一种价值体系,就像他们需要阳光、钙和爱情一样。”①[美]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运行和个人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依托,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骨架”,有了这个“主心骨”,社会才可能稳定和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可能实现。然而当今中国社会经历了“五四”的“全盘反传统”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刷后,价值多元而混乱,主流价值则相对缺失。当今社会新阶层的不断涌现,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多元利益的博弈分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日趋多样等,都迫切需要核心价值的重建,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和团结社会。

长期以来,知识分子一直是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筑者和维护者。在社会转型期或者变革期,知识分子的这种功能尤为突出。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真正的知识分子提出理想前景和发展蓝图,以避免社会在盲目中无目标地发展。这需要知识分子引领社会核心价值,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撑和整合基础。党和政府在倡导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说,这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但是,目前的核心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深入人的内心和灵魂,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精神标杆。这需要知识分子进一步深入挖掘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提炼出一系列基本的价值概念,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具有现代价值的仁、义、礼、智、信和现代标志性的价值概念,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尊严、诚信、幸福、和谐等,使得这些价值理念以一定的方式真正进入民众的心里,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

(四)坚守人文精神

从一定程度上说,当今时代是工具理性一统天下的时代。所谓“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验证工具的有效性,从而追求最大功效,是一种以工具崇拜为特征和以技术主义为生存目的的价值观。在工具理性片面的指引下,科学技术与经济也是片面地发展。工具理性的独裁与人文价值理性的“失语”导致人性的工具化、贫乏化、碎片化,以及主体性的丧失。个体丰富的生命体验让位于精密的数学计算,那些曾让人们所深深敬畏的“内心的道德律”——曾被康德当作“绝对命令”的道德法则和“他人”一起成为一些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人的尊严和价值被无情践踏。在工具理性这个自我加冕的僭主面前,一切都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沦落为供其任意驱使的奴隶,精神危机日见加重。功利思想睥睨一切,道德败坏、精神颓废、犯罪率的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常态。工具理性的泛滥迫切需要富有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人文理性的制约。人文理性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康德的“人是目的”和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就属于最高的人文理性的范畴。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应该是为了人这个目的服务的,人才是这个世界意义关注的中心。

工具理性的泛滥也是人文精神的危机。人文精神的危机说到底还是知识分子的危机,当人文精神的田野日渐荒芜,找不到一方净土让心灵自由放牧时,重建人文精神,是今天知识分子的自救之道,也是寻求再生之道。面对工具理性的泛滥对人类精神文化领域构成的现实威胁,知识分子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理性反思和批判,这种批判并不是试图阻止工具理性或者否定工具理性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要让人文理性和价值理性来规约工具理性,并为之提供一种监督和参照,一种超越的理想和终极的价值引领。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有着悠久的人文精神传统。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曰“士可杀,不可辱”,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贵,这是对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也是知识分子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坚守和维护。北宋哲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明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广阔的胸怀和深沉真挚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人格尊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事务和人类命运的现实关怀以及终极关怀,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

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知识分子亲力亲为,需要知识分子充当核心价值载体,维护人心。人文精神应成为一种日常规范,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种简单口号。知识分子应该自觉肩负起终极关怀的责任,写无愧于良心的作品,自觉做文化的传承者,从文化知识中提炼人文精神,以此营造全新的精神空间。中国需要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思想家和大文学家,我们所处的社会才会有真正的精神支柱。作为社会和国家民族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个人素养和精神状态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他们应该坚守人格的独立,尽其所能传递文明,传播理性,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呼唤社会良知,维护社会正义,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确定位,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真正从梦想走向现实。

“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期以来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中坚和核心,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社会作用。今天,“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知识分子重振精神,返回社会的中心,积极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是在文化上确能有所建树,以引领社会前行;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实践自己所倡导的理想,退则坐而论道,进需以身作则。总之,我们不能放弃对知识分子的希望,不能放弃理想、责任和担当,这里隐藏着民族复兴的希望。①李梦云:《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与历史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东岳论丛》2013年第3期,第72页。

①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建构及现代意义”(批准号: 13YJC710018)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知识分子与优雅社会的构建”(批准号:13NDJC108YB)的阶段性成果。

②李梦云,法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研究。

③周学堂,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管理学。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