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贸易研究进展及展望

2015-01-30 14:14贾晓朋吕拉昌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48
中国流通经济 2015年12期
关键词:驱动因素文化产业

贾晓朋,吕拉昌(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48)



文化贸易研究进展及展望

贾晓朋,吕拉昌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4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内涵、效应、驱动因素、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文化贸易进行了研究,但文化贸易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对文化贸易的内涵理解和统计范畴也不尽相同;从单一学科出发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不足;从文化贸易部门出发研究较多,对文化贸易空间研究较少。今后文化贸易研究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多学科综合研究及贸易空间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定性定量相结合,建立更完善的文化贸易理论体系。从地理学视角研究文化贸易的地理格局、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对于深入研究文化贸易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贸易;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驱动因素

一、前言

当代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引起了主体消费观念和社会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人们对文化相关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由于国家及区域间文化与需求的差异,产生了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文化贸易。本研究中文化贸易主要指国际文化贸易。

在当代,以知识、科技、信息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贸易正以“指数级”增长,并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驱动轮。文化贸易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文化贸易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发达国家成为国际文化贸易的主体。文化贸易具有投资低、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好的特点,许多国家视其为国民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为取得文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本国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美国通过加大文化产品出口带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 1 ]已成为国家战略支柱性产业;加拿大政府出台各种政策促进本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英国政府为全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由首相亲自担任组长;日本政府将文化产业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并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其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目前,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并大有不断深入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未来文化贸易发展进行展望是必要的。

二、文化贸易研究的几个阶段

文化贸易研究与文化产业的研究密不可分。文化产业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国外“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1944年西奥多·阿多诺与麦克斯·霍克海默(The⁃odor Adono & Max Horkheimer)[ 2 ]合写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1947年两人在合著的《启蒙辩证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一书中对“文化产业”展开了论述,但未对文化产业进行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国际文化贸易日益频繁,对文化贸易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关注。此后,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研究变得活跃起来,1987年弗雷(Frey)[ 3 ]率先提出了文化贸易的概念。国际范围内的文化贸易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文化贸易研究的起步阶段(1987—2000年)

在这一阶段,世界市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少,西方学者主要对文化贸易内涵和适用理论展开研究。斯维克(Siweek)指出文化贸易主要指文化产品的贸易;霍斯金斯(Hoskins)[ 4 ]提出在文化贸易过程中会出现文化折扣;霍斯金斯和麦克费迪恩(Hoskins & Macfadyen)运用竞争优势理论对文化贸易进行了研究;马丁·舒贝克(Martin Shubik)[ 5 ]将文化贸易划分为软件贸易和硬件贸易;马斯·柯莱(Mas-colell)[ 6 ]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传统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运用到文化贸易领域,如英国、西班牙等国可以运用自身艺术品市场优势发展文化贸易;甘瑟·司考兹(G. Schulze)[ 7 ]研究了新贸易理论中的规模经济和非完全市场竞争对文化贸易的适用性。

2.文化贸易理论的形成阶段(2001—2009年)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国际贸易秩序日趋合理,国外学者主要对文化贸易驱动因素及效用进行了大量研究。马拉蒂(Marvasti)[ 8 ]等发现,语言、教育和宗教等因素影响了美国文化贸易;迪斯迪耶(Disdier)指出,在文化贸易过程中会出现“文化例外”现象;莱纳兹(Liners)指出,文化距离影响文化贸易的发展;戈夫(Goff)通过对加拿大文化产业的研究,指出大量进口文化产品,会冲击本国文化产品市场,应适当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西尔维奥和蒂里·迈耶(Silvio H.T.Tal & Thierry Mayer)[ 9 ]通过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国际文化商品交易增长迅速,其中文化自由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康博(Ignasi Guardans Cambó)指出,文化贸易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辛格(Singh J.P.)[ 10 ]发现,文化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扩大政治影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汉森(Han⁃son)通过研究发现,贸易政策和信息服务是影响美国电影贸易的主要因素。

3.文化贸易政策研究强化阶段(2010年至今)

由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文化贸易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国外学者在注重文化驱动因素实证研究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贸易保护政策研究。杰西(Jesse Chu-Shore)指出,文化贸易自由会造成文化同质化,应限制文化贸易自由政策,保护本土文化产品;费尔南多(Fernando)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贸易对比分析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具有经济和科技优势,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一些弱小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国家应采取文化贸易保护政策;玛丽亚·马苏德(Maria Mas⁃soud)[ 11 ]通过对美国电影和音乐贸易线性和非线性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影响文化产品进口源的多样化。

国内对于文化贸易的相关研究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在一些新闻报道和会议、论坛中,出现对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相关阐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家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内学者开始采用定性方法,对文化贸易概念界定、文化贸易的现状、作用及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2-17 ]

三、文化贸易研究的主要进展

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研究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外文化贸易研究多以经济贸易理论、产业区位理论、文化偏好理论、“文化例外”理论、文化传播等相关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学理论为基础,对文化贸易的内涵、效用、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现有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对文化贸易驱动因素揭示还不够全面,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文化贸易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文化贸易内涵

美国学者斯维克(Siweek)等[ 18 ]从规模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指出文化贸易主要包括文化产品贸易;艾伦·J·斯科特(Allen J. Scott)[ 19 ]将文化产业定义为生产和提供各种精神产品及服务,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教育、特殊消费嗜好、社会展示等文化需求的集合;甘瑟·司考兹将文化产品分为可复制文化产品、不可复制文化产品和现场演示文化产品三类;克雷格·范克拉斯特(Van Grasstek)[ 20 ]认为,那些用来交易的“文化实体”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都可以称为文化贸易;而马斯柯莱(Mascolell)[ 21 ]则强调,完全和绝对的专业化分工无法实现文化贸易分类,由于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产品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在对文化贸易分类时必须考虑其生产过程和特殊性,以避免这些产品无法实现贸易。马丁·舒贝克[ 22 ]将文化贸易分为软件贸易和硬件贸易两类。文化软件贸易主要指文化产品(电影、广播电视节目、出版物、印刷品等)贸易和文化服务(艺术表演、视听艺术、会展等)贸易;文化硬件贸易主要是指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物化载体(如视听设备、舞美设备、摄影器材、娱乐器材、艺术创造和表达的工具等)的贸易。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把文化贸易定义为:能够传递文化内容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进出口行为。其中,把文化产品解释为文化的物质化产物,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能够传递文化信息、娱乐大众、展现生活情趣的消费品,如多媒体产品、图书软件和工艺品等;把文化服务解释为政府、企业、相关组织提供各类文化支持,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活动,文化服务通常不以货物的形式出现,包括各类演出、文化产品收藏、文化信息推广以及其他文化活动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相关的文化贸易划分标准把文化贸易分为两类:文化收藏、休闲活动,如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多媒体服务,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唱片及音频制作有关活动,演员、制片人、导演等相关工作人员费用,设备租用费等。

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国外学者、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对文化贸易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同时作为文化贸易载体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现有文化贸易内涵的界定所涵盖内容较少,已无法涵盖文化贸易的所有方面。文化贸易应主要包括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文化产品主要是指能够承载文化的实体产品,如图书、工艺品、多媒体产品、乐器、创意产品、设计作品等;文化服务主要是指提供各种与文化相关的服务,如各种演出、会展服务、咨询服务、文化传输服务、技术服务等。文化贸易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出、文化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广告宣传、新媒体等行业。

2.文化贸易的效应研究

文化贸易作为人类社会、经济与一定地域、自然环境的综合系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区域产业发展、城市结构调整等影响也日益凸显。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贸易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文化的作用。许多学者对文化产业、文化贸易以及文化与文化贸易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研究。

(1)文化贸易对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传播本国文化,扩大本国文化影响力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约书亚·卢和亨德里克·万登伯格(Joshua Lewer & Hendrik Vanden Berg)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文化贸易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指出,文化贸易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塑造国家形象以及提高本国政治地位;康博认为,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对欧洲文化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文化贸易促使欧洲各国公民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并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文化贸易有助于加强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丰富本国文化内涵,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认为,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得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文化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竞争力;马拉蒂[ 23 ]通过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实证研究发现,一些大国如美国通过影视、音乐、图书和期刊等文化产品的出口,间接影响其他国家政治;约瑟夫(Joseph)[ 24 ]研究发现,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对美国取得国际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辛格同样提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高自身“软实力”,进而达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目的;雅内巴(Janeba)[ 25 ]指出,提升国家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质量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投入。上述作者普遍认为文化及文化贸易作为“软实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回答这一软实力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3)文化贸易能够为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等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和社会财富。迈尔斯科(Myercough)[ 26 ]在阐述了文化产业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文化贸易的作用;康博通过对欧洲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贸易的研究,发现文化贸易可以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收入;詹姆斯·劳奇和维托尔·特林达德(James E. Rauch & Vitor Trindade)指出,与其他贸易相比,文化贸易能够为本国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劳奇(Rauch)等[ 27 ]通过分析文化产品消费的特征,发现文化贸易在短期内可以增加输入国的社会福利,但是长期来看会给输出国带来丰厚利益。迈尔斯科从文化产业角度切入,回答了文化贸易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另外几位作者从从业者、消费者及社会福利角度,具体分析了文化贸易产生的广泛影响,其中劳奇以时间为轴,较为细致地分析了文化贸易对输入国和输出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4)文化贸易对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及城市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默(Romer)[ 28 ]和格雷斯曼(Grossman)[ 29 ]强调,当前形成的文化产品思想会影响到未来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弗兰克(Frank)[ 30 ]认为,文化产品生产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能够产生集聚效应从而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知识技能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形成新的工业地带,可能对未来城市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甘瑟·司考兹[ 31 ]指出,规模经济适用于文化产品生产过程,厂商通过专业化分工调整产业结构,最终达到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利润的目的;多米尼克·鲍尔(Dominic Power)[ 32 ]通过对北欧文化跨国公司企业行为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在城市中呈现出集聚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涉及文化贸易对城市结构和布局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文化贸易对城市存在影响,还没有从城市的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文化贸易对城市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

3.文化贸易的驱动因素

国外学者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文化贸易及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基于传统贸易理论,通过分析文化贸易过程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对文化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研究了文化贸易理论及其他因素对文化贸易的影响。其中经济学家通过对文化商品贸易决定因素的研究,验证了共同语言、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国家邻接、殖民联系、优惠贸易政策、人均收入等因素对双边文化商品贸易的影响,并指出有相同文化背景或需求的国家更容易进行文化贸易,文化贸易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1)文化距离对文化贸易的影响。加尔佩林·赫尔南(Galperin Hernan)[ 33 ]指出,文化距离包括语言障碍、视觉习惯与风格偏好;科格特和辛格(Kogut & Singh)[ 34 ]提出文化距离综合指数,认为文化距离越小,“文化折扣”也就越低;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如林德斯(Linders)等[ 35 ]认为,文化距离越远,贸易额越大,因为进口国不需要进口内容相同的文化产品。甘瑟·司考兹[ 36 ]运用引力模型对49个主要贸易国的文化艺术贸易展开研究,并分析了地理距离、共同语言、相邻边境及GDP总量对双边文化艺术品贸易的影响,指出文化交流会促进文化贸易发展,而地理距离会阻碍文化贸易发展。林德斯运用定量方法研究了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指出在不考虑制度因素的情况下,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起阻碍作用。但是考虑制度因素后,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起促进作用,即文化距离越大,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费尔南多·费雷拉(Fernando Ferreira)指出,地理距离、语言等因素影响文化贸易。迪斯迪耶(Disdier)等[ 37 ]运用引力模型部分证明了甘瑟·司考兹的观点,即文化贸易更倾向于在短距离之间进行,文化产品贸易量与地理距离成反比。麦卡勒姆(McCallum)指出,在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条件下,两国间贸易量要小于国家内部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量。

国外学者有关文化距离对文化贸易的影响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科格特和辛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文化距离与文化贸易量呈反比,而以林德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文化距离与文化贸易呈正比。文化距离对现代文化贸易的影响,总体上以负向影响为主,但在影视贸易、艺术品等方面存在正向影响。

(2)经济因素对文化贸易的影响。维尔德南和西韦克(Wildlnanh & Siwek)[ 38 ]通过对文化贸易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分析,指出影视类文化产品投资往往考虑到国家规模、富裕程度和语言等;沃特曼和罗杰斯(Waterman & Rogers)指出,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与电视节目自给率呈正相关;马拉蒂对影视、图书、报纸等领域的文化贸易额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文化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口规模、人均收入、资本-劳动比率;霍斯金斯和麦克费迪恩[ 39 ]认为,美国能够占据全球大部分影视市场,大量向海外输出文化产品,主要是其存在规模经济和先动者优势;甘瑟·司考兹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采用1990—1994年五年的数据,对154个国家8921、8960和8983三类产品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GDP总量和GDP的开放程度显著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品贸易;基奥(Jeongho Oh)[ 40 ]通过对国内外电影占一个国家电影市场份额的研究,指出其所占份额受到电影收入、文化距离、GDP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对其影响不显著;马拉蒂和坎特伯雷(A·Marvasti & Canterbery)[ 41 ]运用引力模型,验证了美国1991—1995年间对33个国家的动画电影出口,受到语言、教育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约翰逊(Johnson)[ 42 ]指出,多样化的投资主体和市场以及全球范围内吸收文化资源、人才和高新技术,是美国文化产业成功的关键所在。经济因素作为主要驱动因素对文化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济越发达则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量越大。

(3)政策因素对文化贸易的影响。维维曼和斯维克(WiWman & Siweek)通过对录像制品实际贸易额的实证研究,得出适当的政府干预可以促进一国电影和录像的生产与出口的结论。迈耶(Meyer)指出,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戈尔德巴德(Boorstin & Goldbard)等[ 43 ]认为,自由贸易政策对美国文化产业领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文化贸易及其重要。科普夫(Roth Kopf)等[ 44 ]指出,自由贸易政策对文化贸易及其重要;印度学者慕克吉(Mukherjee)[ 45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印度应该采用自由的文化贸易政策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

澳大利亚学者帕潘德雷亚(Papandrea)和意大利学者亚帕德雷(Iapadre)通过对各自国家文化产业的研究,指出大量进口文化产品会给该国文化市场带来不利影响,提出通过生产补贴、视听法案、文化例外等措施,对文化产业加以保护。霍斯金斯[ 46 ]基于文化生产大国可以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获得高额利润,而文化生产小国由于文化产品产量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在文化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提出文化贸易自由政策对文化产品生产小国不适用。

索韦和斯坦法(Sauve & Steinfatt)指出,文化贸易市场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应对文化贸易进行限制和保护;马拉蒂通过研究指出,贸易保护政策促进了美国文化商品的出口;杰西(Jesse Chu-Shore)基于网络判别同质性方法对全球贸易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很多国家担心文化贸易将导致文化同质化,而限制进口其他国家的文化商品,但实际上不单是文化贸易,其他商品贸易都会导致同质化现象。

国外学者在有关政策对文化贸易的影响方面主要存在两种观点:文化自由政策与文化保护政策。文化贸易兴起阶段,国外大量学者支持采取文化自由政策;现代文化贸易的深入发展,使许多学者认识到文化贸易尤其是对文化贸易输入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国外大量学者普遍认为应采取文化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贸易自由政策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

(4)文化相似性对文化贸易的影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B.Linder)在其著作《论贸易的转变》中,率先提出相似偏好理论(林德尔假说),即两国收入水平越相似,两国的偏好模式越相似,则两国的贸易量也就越大。邓利维(Dunlevy)[ 47 ]指出,使用共同的语言会加大双方文化贸易规模;西尔维奥和蒂里·迈耶[ 48 ]基于电影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指出,文化相似度和国家电影贸易量呈正相关;费尔伯美和法里德(F.J.Felbermay & Farid Toubal)[49 ]采用文化相似性理论,对欧洲流行歌曲比赛得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双边文化相似性决定两国的文化贸易程度。国外学者普遍承认文化相似性对文化贸易有积极的影响,并采用文化相似模型测度了文化相似性对文化贸易的影响,但只研究了对文化贸易某些部门的影响,还没有涉及文化贸易整体影响因素。

4.文化贸易的研究方法

科格特(Kogut)基于引力模型思想,选用权利距离、男女气质、个人及集体主义、不确定性因素、精神力量5个指标,构建文化距离综合指数,用于测度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距离。1999年司考兹通过对欧洲艺术产品贸易研究,验证了引力模型适用于文化贸易;迪斯迪耶通过在原有引力模型中加入语言、殖民关系等变量,测度了文化距离与文化贸易的关系——文化产品贸易与两国间的文化距离呈反比。

钻石模型是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双边贸易分析工具。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50 ]在竞争优势思想的基础上,采用市场需求、生产要素、相关服务产业、企业战略与竞争、政策、机会6个因素构建了钻石模型,用于测度一国贸易优势;霍斯金斯和麦克费迪恩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提出“先动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理论,并通过对国际电视行业的研究,得出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经营管理、拓展市场可以帮助文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结论;马斯·柯莱(Mas-colell)指出,竞争优势理论和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文化艺术品贸易;为克服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导致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弱的问题,方慧[ 51 ]在我国文化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选用不同因素构建钻石模型(动态钻石模型),对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运用引力模型、钻石模型等方法对文化贸易展开了研究。引力模型和钻石模型主要为测度国际贸易提出的假设模型,虽然文化贸易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完善,但现阶段模型要素的选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支撑,模型对文化贸易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1.研究评述

(1)文化贸易内涵理解不同,统计范畴不尽相同。当前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被大家公认的内涵与定义;国外机构、学者、相关组织没有对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划分提出统一标准;各国对文化贸易的统计口径不同,这给文化贸易研究与政策制定都带来一定的困难。统一文化贸易内涵、分类与标准是文化贸易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文化贸易主要用贸易额进行衡量,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率先统一文化贸易内涵、分类与标准是有效途径之一。

(2)文化贸易研究取得进展,但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国外学者以经济贸易、产业区位、文化偏好、“文化例外”、文化传播等相关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文化贸易学科的研究对象、目标与任务还没有深入研究,学科理论体系还未形成。文化贸易作为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融合的领域,需要博采众长,建立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用文化贸易理论解决文化贸易研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从单一学科出发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不足。文化贸易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化行为,文化产品既具有区域地理环境的烙印,贸易过程又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国内外学者对文化贸易的研究,或强调文化的经济研究,或强调文化学的研究,没能从更加综合的视角进行研究是明显的不足。文化贸易研究需要广泛融合其他学科所长,集中研究文化产业特性及文化贸易特性,完善文化贸易学科基础。

(4)从文化贸易部门出发研究较多,对文化贸易空间研究较少。文化贸易部门众多,研究多涉及影视贸易、版权贸易、会展贸易等部门研究,对特定城市、区域文化贸易和地理格局研究较少,难以了解世界及区域的文化贸易格局,也没有揭示这种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与机制。

(5)地理学视角有助于深入研究文化贸易。文化贸易虽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与一般的商品贸易有相似之处,但不完全相同,文化贸易作为人地关系综合体,从地理学视角研究文化贸易的地理格局、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于深入研究文化贸易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2.展望

(1)文化贸易基础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文化贸易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文化贸易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文化贸易理论体系;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文化贸易定义、内涵及分类;通过典型案例或城市实证研究,在充分考虑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和区域结构调整等基础上,确定文化贸易的主要驱动因素。

(2)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将成为研究的重要趋向。文化贸易涉及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产业布局、国家竞争力提升等多方面的内容,单一学科难以对文化贸易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基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思想,进一步明确世界文化贸易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对文化贸易展开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3)研究方法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统计学、计量学等相关学科思想,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贸易分析模型,在大量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特定区域或城市的文化贸易展开深入研究。

(4)加强文化贸易的空间与政策研究。要加强国家、地区之间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贸易发生机制的研究,研究支持文化贸易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抓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会,研究文化商道建设,开拓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紧跟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及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制定国家文化贸易的空间战略,建设国际文化贸易强国。

*本文受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招标项目“北京市文化贸易的地理格局与地域战略”(项目编号:ICS-2015-A-0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10%左右[EB/OL].(2012-03-06)[2015-06-23].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3/06/t20120306_23131002.shtml.

[2]Theodor Adorno,Max Horkheimer. The Culture Indus⁃try: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J].Dialektik der Aufklarung,1946(1):71-101.

[3]Frey Bruno S.,Werner W. Pommerehne.International Trade in Arts:Attitude and Behavior [J].Artists and Cultural Consumers,1987(3):28-42.

[4]Hoskins Mirus.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Intro⁃duction to Industry Economics[M].London:Clarendon Press,1988:5-20.

[5]、[22]Martin Shubik. Culture and Commerce[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9,23(1-2):13-30.

[6]Andreu Mas-Cofell. Should Cultural Goods Be Treated Differently [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es,1999(23):87-93.

[7]Guntherg Schulz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rt [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9(23):22-25.

[8]A Marvasti,E Canterbury.Cultural and Other Barriers to Motion Pictures Trade [J].Economic Inquiry,2005,43(1):39-54.

[9]、[48]Slvio H.T.Tal,Thierry Mayer. Bilateral Trade of Cultural Goods [J].ESPII:Working Paper,2007(20):28-29.

[10]Singh J.P.Agents of Policy Learning and Challenge: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Trade Policy [J].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2007(38):141-160.

[11]Maria Masood. New Evidence on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Trade:Diversification,Recon centration and Domina⁃ tion[J].Politiques Development,2014(85):1-26.

[12]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上)[J].河北学刊,2005,25(6):113-119.

[13]李小牧,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2007(2):41-44.

[14]张海涛,张云,李怡.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2007(2):46-50.

[15]王晓芳.文化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4):92-98.

[16]周升起,兰珍先.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13(1):117-130.

[17]段晓影.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5(3):28-29.

[18]Siwek S.,Wildman 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lms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M].Washington D.C: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8:5-27.

[19]Allen J. Scott. 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 [J].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4):23-27.

[20]VanGrasstek C. Treatment of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J].Trends in Audiovi⁃sual Markets:Regional Perspectives from the South,2006 (5):89-153.

[21]Andreu,Mas-Cofell. Should Cultural Goods Be Treat⁃ed Differently [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es,1999(23):87-93.

[23]A.Marvasti.International Trade in Culture Goods:A Cross-section Analysis [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4 (18):135-148.

[24]Joseph S.,Nye J R.The Decline of American’s Soft Power [J].Foreign Affairs,2004(5-6):16-20.

[25]Eckhard Janeb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ltural Identity[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4(10):403-426.

[26]Myerscough John.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the Arts in Great Britain[M].London:Policy Studies Institute,1988:48-109.

[27]Rauch James E,Trindade Vitor. Neckties in the Trop⁃ics:A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42(3):809-843.

[28]Romer Paul.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5):71-102.

[29]Grossman G M,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3:809-843.

[30]Frank Bjorn. A Note on the International Dominanceof the U.S.in the Trade in Movies and Television Fiction [J].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992(5):31-38.

[31]、[36]Guntherg Schulze.International Trade in Art [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9(23):109-136.

[32]Power D. The Nordic“Cultural Industries”:A Cross-Na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Plac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Denmark,Finland,Norway and Sweden[J].Geografiska Annal⁃er:Series B,Human Geography,2003,85(3):167-180.

[33]Galperin Hernan.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Age of Free-Trade Agreements [J].Canadian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9,24(1):41-67.

[34]Kogut B.,Singh H.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9(3):411-432.

[35]Gert Jan Linders,Arjen Slangen,Henri L.F.De Groot,Sjoerd Beugelsdijk.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Trade Flows [J].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ter,2005(3):5-74.

[37]Disdier A. C.,Silvio H.T.Tai,Lionel Fontagne,Thier⁃ry Mayer.Bilateral Trade of Cultural Goods [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10,145(4):575-595.

[38]Wildman S.,Siwek S.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lms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J].American Enter Prise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88,11(4):118-121.

[39]Hoskins Colin,McFadyen Stuart.Film and Television Co-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Canadian- European Experi⁃ence [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5,10(2):221-243.

[40]Oh Jeongho.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lm and the Self- Sufficiency Ratio [J].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2001,14(1):31-44.

[41]Marvasti A,Canterbury E. Cultural and Other Barri⁃ ers to Motion Pictures Trade [J].Economic Inquiry,2005,43 (1):39-54.

[42]Johnson J P,Lenartowicz T,Apud S.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Toward a Definition and a Model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37(4):525-543.

[43]Arlene Gold Bard,Don Adams. Cultural Policy in US History [J].Cultural Democracy,1986(10):35-45.

[44]Roth Kopf,David. In Prais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J].Foreign Policy,1997(107):38-53.

[45]Arpita Mukherje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The Case of India [R].Trade and Culture Issues in 2004 .2004:66-80.

[46]Hoskins Colin.,Mirus,R. Reasons for US Domi⁃n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rs [J].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1995(10):499-505.

[47]Dunlevy J.A.The Impact of Corruption and Language on the Pro- trade Effect of Immigrants:Evidence from the American States[J].Rev Econ Stat,2006(1):18-19.

[49]Gabriel J.Felbermay,Farid Tubal. Cultural Proximity and Trad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0(54):279-293.

[50]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2):73-93.

[51]方慧,尚雅楠.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1):44-51.

责任编辑:林英泽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Research on Cultural Trade

JIA Xiaopeng and LV Lacha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cultural trade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or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 hot topic in academic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mainly study on the cultural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otation,effect,driving factor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cultural tr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first,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trade research is not unified;second,there are more researches from the angle of single discipline,but less researches from comprehensive view;and third,there are more researches from the view of department,but less from the view of space. So we must strengthen basic theory research,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research on trade for space in the future. We must combine the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create a more perfect theory of cultural trade system. Research on cultural trade in terms of geography pattern,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view of geograph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es on cultural trade.

Key words:cultural trade;culture industry;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driving factor

[作者简介]贾晓朋(1986—),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文化地理;吕拉昌(1963—),男,陕西省凤翔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12-0091-08

猜你喜欢
驱动因素文化产业
点赞首届丝绸之路玉石文化产业博览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抚仙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公司EVA现状及EVA驱动因素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文化产业